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高二月考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2题,共66分)
读局部区域经纬网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实际面积最小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中①点位于②点的( )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下图为某个半球经纬网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对图中A地坐标的判读准确的是( )
A.(60°N,20°E) B.(60°N,20°W)
C.(60°s,20°E) D.(60°s,20°W)
4.从A地到B地,若不考虑地形因素,最近的走法是( )
A.一直向东走 B.一直向西走 C.先向北,再向南走 D.先向东北,再向东南走
5.若不考虑地形因素,AB两地的最近地表距离大约是( )
A.6660千米 B.13320千米 C.15540千米 D.20000千米
定向越野运动是指运动员利用地图和指北针到达地图上所指示的各个点标,以最短时间按顺序到达所有点标并到终点者为胜。北京某中学组织郊区定向越野活动,下图为比赛用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点标2处的地形部位是( )
A.山谷 B.山脊 C.山峰 D.鞍部
7.参赛选手感觉比赛难度大、体力消耗比较多的赛段是( )
A.点标1到点标2赛段 B.点标2到点标3赛段
C.点标4到点标5赛段 D.点标6到点标7赛段
8.图中两座小桥间河流的整体流向为( )
A.由北向南 B.由南向北 C.由西向东 D.由东向西
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甲、乙两地建有养殖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从图中可知( )
A.山峰的海拔可能为1044m B.乙地海拔可能为1035m
C.①处陡崖相对高度为10~20m D.区域内最大高差近60m
10.①③④⑤四地中,在②地可以看到的是( )
A.①③ B.①⑤ C.③④ D.④⑤
读下图,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 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加深而增快
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12.图中的X处即为( )
A.莫霍面 B.古登堡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内核与外核交界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的太阳辐射强度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该地最可能位于( )
A.武汉(30°N,114°E) B.哈尔滨(45°N,127°E)
C.成都(30.5°N,103°E) D.乌鲁木齐(43.5°N,87°E)
14.当天的日期和天气状况可能是( )
A.3月1日、多云 B.6月2日、晴天
C.10月7日、阴雨 D.12月22日、阴天
下图示意地球上同半球甲、乙两地同一日期观测的一天中太阳视运动轨迹,其中左图中甲地太阳运行到左侧天空时,太阳高度为20°,右图中a时刻乙地太阳位于正北天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甲地最可能位于( )
A.北极点 B.北极圈 C.南极点 D.南极圈
16.该日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
A.20° B.40° C.70° D.90°
17.对于北京市民而言,与该日昼夜时长最相似的日期是( )
A.1月5日 B.3月12月 C.6月6日 D.10月10日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地形图,图中岩层轻微褶皱,断层南侧岩层有明显的沉降。完成下面小题。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沿断层线河流发育 B.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C.据图推测断层发生在褶皱之前 D.曾受到西北—东南方向的水平挤压
19.图中部分岩层的年龄由老到新依次是( )
A.灰岩、砂页岩、页岩 B.砂页岩、页岩、灰岩
C.页岩、砂页岩、灰岩 D.页岩、灰岩、砂页岩
琥珀(见图)被称为“时间胶囊”,精美地保存了生物在地质历史中精彩的演化片段。缅甸琥珀形成于白垩纪中期,是在树脂埋于地下后因火山频发,地下长期受热,树脂石化颜色加深而成,主要产自于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康河谷沼泽地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形成缅甸琥珀的主要岩石及作用属于右图中的( )
A.甲、a B.乙、b C.丁、e D.戊、e
21.缅甸琥珀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
A.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地壳抬升——搬运沉积
B.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变质作用
C.变质作用——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地壳抬升
D.地壳抬升——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
22.下列选项中可能与琥珀形成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 )
A.蓝藻大爆发 B.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
C.小型哺乳动物出现,重要的成煤期 D.裸子植物繁盛,主要的成煤期
二、综合题(共2题,共34分)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年日照时数是指太阳直接辐射地面时间的一年累计值,以小时为单位。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
材料二:新疆正在利用戈壁荒漠建设大规模太阳能利用基地,将在哈密、吐鲁番等地区规划建设一批大型光伏并网电站以及3~5个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区。
材料三: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辖区阿拉善盟,地处荒无人烟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海拔约1000米,是戈壁沙漠的一块小绿洲。它距离这里最近的酒泉市直线距离超过200千米。
(1)写出图中甲、乙区域年日照时数范围,并分别分析原因(10分)。
(2)读材料二,简析在新疆建设大型光伏电站,开发利用太阳能的有利条件(4分)。
(3)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系列飞船均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评价该基地作为卫星发射场的条件(8分)。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伊朗绝大部分国土在伊朗高原上,是高原国家,海拔一般在900—1500米之间。伊朗西部和西南部是宽阔的扎格罗斯山山系,东部为加恩-比尔兼德高地,北部有厄尔布尔士山脉,德马万德峰海拔5670米;中部为干燥的盆地,有卡维尔荒漠与卢特荒漠,平均海拔1000余米。伊朗仅西南部波斯湾沿岸与北部里海沿岸有小面积的冲积平原。图示意伊朗主要山脉和荒漠分布。
(1)概括伊朗高原的地形地势特点(6分)。
(2)分析伊朗高原上山脉的形成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A2.D
【解析】1.由于地球是球形,越往两极,纬线圈长度越小,图幅相同,所跨纬度越高,所占实际面积越小;图中甲区域纬度最高,实际面积最小,A正确,乙、丙、丁纬度均小于甲,实际面积均比甲大,BCD错误。故选A。
2.经度数值向右增大的是东经,向右减小的是西经;纬度数值向上增大的是北纬,向下增大的是南纬。所以图中①点的坐标是(40°S,10°W);②点的坐标是(20°N,10°E),所以①点位于②点的南侧;①点位于②点的西侧,因此①点位于②点的西南方向,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B4.C5.A
【分析】3.根据经纬度差及其变化,可知该图所示为北半球经纬网图,A点的纬度为60°N;自西向东东经度数增大,西经度数减小,所以A的经度为20°W(注意A与图中70°E之间存在0°经线),故选B。
4.“最近的走法”即是寻找过A、B两点的大圆的劣弧。读图可知,A、B经度相差180°,位于同一经线圈上,经线圈为大圆,且两地位于北半球,所以两地间的地表最近距离为沿着经线圈的方向先向正北走,过北极点后,再向正南走。故选C。
5.根据上题分析,A、B两地间的地表最近距离为沿着经线圈的方向先向正北走,过北极点后,再向正南走,这期间A地到北极点再到B地跨了60个纬度,地表距离约为111千米×60=6660千米。故选A。
【点睛】在经线圈上跨越一个纬度的实际距离约为111km,在纬线圈上跨越一个经度的实际距离约为111×cosα(α为当地的地理纬度),因此在赤道上跨越一个经度实际距离约为111km,在南北纬60°上跨越一个经度的实际距离约为赤道处的一半。
6.B7.A8.A
【解析】6.2处等高线从数值高处向数值低处凸出,根据“凸低则高”的原则,是山脊而不是山谷,A错,B对;山峰是等高线高于周围的封闭地带,2处没有封闭,不是山峰,C错;鞍部处于两个山峰和两个山谷之间,2处登高线方向单一,不是鞍部,D错,故选B。
7.参赛选手感觉比赛难度大、体力消耗比较多的赛段应该是路程较远,坡度大,且以上坡为主的赛段,点标1到点标2赛段路程较长,且后半段等高线密集,坡度大,且为上坡,难度大,体力消耗多;点标2到点标3赛段,距离较短,且主要为下坡;点标4到点标5赛段坡度较大,但距离最短;点标6到点标7赛段距离较长,但坡度较小;综上,点标1到点标2赛段参赛选手感觉比赛难度大、体力消耗比较多,A对,BCD错。故选A。
8.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出方向相反,从图中河流和等高线的交叉点处看,西北方向为河流上游,东南方向为河流下游,两座小桥之间的河流流向整体为由北向南,A对,BCD错。故选A。
9.C10.B
【解析】9.由图中等高线分布可知,该图等高距为5米,可推断山峰海拔为1035~1040m,故A选项错误;B.乙地海拔为1030~1035m之间,小于1035m,故B选项错误;C.可根据公式求得陡崖的高度,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n-1)d≤△H<(n+1)d(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读图,该图等高距为5米,①处陡崖有3条等高线重叠,相对高度为10~20m,故C选项正确;该图等高距为5米,最高处海拔在1040~1045m之间,最低处海拔在990~995m之间,区域内最大高差为45~55m,故D选项错误。故选C。
10.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上疏下密为凸坡,上密下疏为凹坡,由图中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分布可知,①②之间为凹坡,②③之间为凸坡,②⑤之间为谷地,在②地可看到①⑤,看不到③;②④分别位于陡崖的上、下方,但②地不在陡崖边缘处,且不知道②地坡度和④地距崖底的距离,不能判断两地能否通视。故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
11.B12.B
【分析】本题以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圈层中的传播为材料,涉及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震波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11.读图可知,甲波和乙波在①层中波速随深度的加深而增快,B正确;根据深度和波速的大小、变化可知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③为内核,A错误;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速度急剧下降,C错误;乙波为横波,无法通过地核,能够在地幔中通过,D错误。故选B。
12.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X为地幔和地核的界线,即,古登堡界面,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3.D14.A
【解析】13.读图可知,图中太阳辐射强度理论数值最高值出现在北京时间14时左右,而理论上最高值应在地方时12时。该地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2小时,计算可得,该地应位于90°E附近。故选D。
14.由该日太阳辐射强度变化看,太阳辐射强度开始增强是在北京时间8时以后,降到最低是在19时左右,即昼长约为11小时,昼短夜长,说明该日在春分前或秋分后,但距离二分日比较近,排除B和D;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度的日变化曲线应与理论变化曲线基本一致,而图示太阳辐射强度实测数值曲线起伏较大,不规则,说明此日天空中可能有云层,因此该日为多云天气,C错误。故选A。
15.C16.B17.A
【解析】15.由甲地视运动轨迹可知,甲地全天太阳高度不变,且数值为20°,可推知该地应位于极点并出现极昼现象,因甲、乙两地位于同一半球,a时刻乙地太阳高度最大,且方位为正北,可推知甲、乙两地位于南半球,因此,甲地的地理纬度最可能是90°S,甲地最可能位于南极点,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6.读图乙可知,该日当甲地全天太阳高度不变时,乙地刚刚出现极昼(当日太阳最低时位于地平面上,太阳高度为0°,可认为日出日落为同一刻),由上题知甲地位于90°S,该日太阳直射20°S,则刚刚出现极昼的纬度为70°S,故乙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为50°,根据H=90°-直射点与当地纬度差,即可算出该日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是90°-50°=40°,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7.该日太阳直射20°S,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每4天约移动1°),以及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23.5°计算可知,该日为12月8日前后或1月5日前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8.D19.C
【分析】18.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断层线没有与山谷重合,所以不会沿断层线发育河流,A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南部中部地势高、西北部地势低,B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断层将褶皱打断,可知,断层发育在褶皱之后,C错误;根据图示岩层水平位移方向可知,该地岩层受到过西北—东南方向的水平挤压,D正确。故选D。
19.根据文字信息可知,断层南侧明显沉降,受外力侵蚀相对较弱,从垂直方向看,褶皱上部保存较好,图中灰岩T两侧的同一岩层P(或C)相隔较远;断层北侧受外力侵蚀相对较多,褶皱只有下部保存较好,图中灰岩T两侧的同一岩层P(或C)相隔较近,由此判断,该褶皱的类型是向斜,因此岩层两翼老、中间新,所以岩层由老到新为:页岩、砂页岩、灰岩,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D21.A22.D
【解析】20.由“树脂埋于地下后因火山频发,地下长期受热,树脂石化颜色加深而成”可知树脂在地下因高温高压作用发生变质,石化且硬度变高,故缅甸琥珀属于变质岩。图表中丁是由沉积物进一步形成的沉积岩;甲、戊位于地下深处,甲可形成乙丙,说明甲是岩浆、戊是变质岩;乙位于地下深处,是侵入型岩浆岩,丙靠近地表,是喷出型岩浆岩。戊是变质岩,其成岩作用是变质作用,故选D。
21.树脂埋于地下为沉积作用,因此先是沉积作用,BCD错误;后因火山频发,地下长期受热后石化,为变质作用,后因地壳抬升出露于地表,再被外力作用搬运沉积于河谷沼泽地带,A正确。故选A。
22.白垩纪属于中生代。蓝藻大爆发主要出现在地质史上的元古宙时期,A错误;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在新生代,B错误;哺乳类最早出现在三叠纪末到侏罗纪初,并不在白垩纪中期,C错误;白垩纪中期裸子植物繁盛,是主要的成煤期,D正确。故选D。
23.(1)3600小时<甲<3800小时。甲位于我国柴达木盆地中,该处海拔较高,空气稀薄;且深居内陆,周围为山地环绕,降水量极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2400小时<乙<2600小时。乙位于祁连山脉东南段,可受到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晴天偏少,日照时间较短(10分)。
(2)新疆地处我国内陆地区,降水稀少,晴天多、光照强,太阳能丰富;植被稀少、荒漠面积广,荒漠土地租金低廉(4分)。
(3)优势:地处戈壁滩中,地势平坦开阔,人烟稀少,安全系数强;气候干燥少雨,晴天多,云量小,大气透明度好,可为航天发射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4分)。
劣势:冬季严寒,夏季干热,温差大;风沙多,无霜期短,生存环境较差(4分)。
【详解】(1)据图可知,等值距为200,甲乙两地都为数值闭合的区域。从等日照线分布上看,甲周边是3600,往外到3400,再向外是3200,从这种趋势上判断甲应高于3600低于3800。乙位于2600-2800的区域中,一般这样的等值线和周围低相同的中间值就小,反之就大,乙其周边的数值是2600和小的相同,所以中间数值小,乙低于2600高于2400。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有纬度、地形、天气状况等。据图,根据省区轮廓判断可知,甲位于我国柴达木盆地中,该处海拔较高,空气稀薄;且深居内陆,周围为山地环绕,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量极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乙位于祁连山脉东南段,可受到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抬升作用强,降水较多,晴天偏少,日照时间较短。
(2)可从太阳能资源和工业区位因素的角度展开分析。读材料二可知,新疆地处我国内陆地区,远离海洋,受海洋水汽影响小,降水稀少,晴天多、光照强,因此太阳能丰富。且气候干旱不利于植被生长,植被稀少、荒漠面积广,地广人稀,荒漠土地租金低廉,因此有利建设光伏电站。
(3)评价题应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有利条件:根据材料三,该基地并不在酒泉,发射基地地处戈壁滩中,是戈壁沙漠的一块小绿洲,地势平坦开阔,人烟稀少。位于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少雨,晴天多,云量小,大气透明度好,可为航天发射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不利条件:该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季干热,温差大,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风力大,风沙多,无霜期短,生存环境较差,被称为“生命禁区”。这些是不利的环境条件。
24.(1)平均海拔高,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四周高,中间低;中部风沙地貌发育典型(6分)。
(2)伊朗高原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两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导致伊朗高原边缘地壳上升,岩层褶皱或断层隆起,形成众多山脉(一点3分,共6分)。
【详解】(1)地形地势特点包括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高低及起伏、特殊地貌等。由材料可知,伊朗绝大部分国土在伊朗高原上,是高原国家,海拔一般在900—1500米之间;平均海拔高,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伊朗西部和西南部是宽阔的扎格罗斯山山系,东部为加恩-比尔兼德高地,北部有厄尔布尔士山脉,德马万德峰海拔5670米;中部为干燥的盆地,地势四周高,中间低;有卡维尔荒漠与卢特荒漠,中部风沙地貌发育典型。
(2)山脉形成主要考虑内力作用。从板块位置来看,伊朗高原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两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导致伊朗高原边缘地壳上升,岩层褶皱或断层隆起,多高大褶皱山系,形成众多山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