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理解性默写综合训练(二)
(每题两空)【60道】(学生版+教师版)
【高考必背篇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谏逐客书》《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六国论》《登岳阳楼》《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奴娇·过洞庭》】
【非高考必背篇目:《游园[皂罗袍]》】
学生版:
6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问句来引导弟子表达治国思想和措施的句子: , ?
62.苏洵《六国论》中论证赂秦之弊时引用古人之语说“ , ”,如果柴草烧不完,火就不会熄灭。
63.在阿房宫中,即使同一天里的同一座宫殿气候也会不同,这是因为宫女们在其中唱歌时,会让人感觉“ ”,而她们在里边舞袖飘飘地跳舞,又会让人感觉“ ”。
64.《登岳阳楼》中写诗人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的句子是“ , ”。
65.古时,在春天到来之际,人们总是沐浴祈雨,冀望一年都风调雨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也为我们描绘过这样的画面:“ , ”。
66.《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由写景转入怀古,并引发对六朝兴亡的感慨之情的诗句是: , 。
67.《谏逐客书》中,李斯用河海的例子说明君王应重视民众的力量的句子是: , 。
68.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公西华表明自己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方面的志向的句子是: , 。
69.在《登岳阳楼》中,杜甫写自己眼见国家动荡不安却报国无门的哀伤的诗句是“ , ”。
70.《六国论》中,苏洵用精妙的比喻“ , ”,形象地批判了六国的贿赂行为。
7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告诫君王要虚心纳谏、不为谗邪壅蔽的句子是“ , ”。
72.《游园[皂罗袍]》中,杜丽娘想象院子外“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的美景的句子: , 。
7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
74.《答司马谏议书》中,“ ,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对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概括。
75.《念奴娇·过洞庭》中,“ ”一句写出不管处境如何恶劣,词人自己是安如泰山,“ ”一句写出词人问心无愧,话语中有愤慨,有失望,有自我安慰,但主要还夹杂着自豪,感情真挚而又复杂。
76.《谏逐客书》中“ , ”两句,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说明逐客对敌人有利,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论证鞭辟入里,雄辩有力。
77.《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描写宫中歌声时给人的温暖感觉,从侧面表现宫殿之宏大的句子是: , 。
78.《游园[皂罗袍]》中,描写出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的句子是: , 。
79.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文章一开篇,魏征就用生活中的木与水作类比,其目的是为了向唐太宗说明“ , ”。
80.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频繁,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 , ”。
8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写去的毕竟去了,六朝旧事随着流水一样消逝,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飒的自然景象,更不能再见到什么的名句是“ , ”。
8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急切地表达了自己有能力治理“千乘之国”的志向,即使遭遇夹在大国之间,同时面临“ , ”的困境也无所畏惧。
83.在《谏逐客书》中,写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直接影响的句子是: , 。
84.《念奴娇·过洞庭》中,以江为酒,对星细酌,用奇崛想象之语表达词人愉悦的心境和豪迈的气度的句子是: , 。
85.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用神奇瑰丽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来形象地描摹出楼阁间通道凌空飞跃的姿态。
8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 , 。
87.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 , ”,这是告诫统治者要汲取秦的教训,不能自己享乐而不顾念百姓。
88.《登岳阳楼》中“ , ”两句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89.《谏逐客书》中,作者认为秦王选取人才的原则是“ , ”。如此重物轻人,决非一代英主所当为。
90.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 ”,告诫后世统治者如果不能汲取秦覆灭的教训就会重蹈覆辙,向当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
91.《登岳阳楼》中,从所见转到所感,从阔大转到狭小,从登临的喜悦转到身世的凄凉的诗句是“ , ”。
92.《谏太宗十思疏》中言要谦恭自卑,不要志骄意满的句子是“ , ”。
9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 , 。
94.《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承载万物的句子是“ , ”。
95.《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王有重大权利和地位的两句是: , 。
96.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写秦昭王加强和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的句子是: , 。
97.洞庭湖是澄澈的,词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念奴娇·过洞庭》表达物境与词人心境相会,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句子是: , 。
98.李斯在《谏逐客书》的末尾作结时指出秦人“ , ”的危害,具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9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暂的回答,从“ :‘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100.《桂枝香》一词中,“ , ”写长江两岸众多参差的酒旗背着西风飘荡,与杜牧的“水村山郭酒旗风”相比,浓烈与俊爽之差别则显而易见。
101.《六国论》中苏洵悲叹六国的形势理应可以对抗秦国,但“ ”,据此对治理国出建议:“ 。
102.《阿房宫赋》中,“ ”一句写建筑之密集,“ ”一句写矗立的建筑数量众多。
103.《念奴娇·过洞庭》中的“ , ”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
104.《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 , ”为论证的立足点,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10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总结历史规律时指出,统治一个国家,如果光靠严刑和威慑的手段来对待老百姓,老百姓会“ , ”,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106.《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点明了地点和季节,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
107.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 , ”形象地说明了“真秦之声”。
10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老师的询问,赤谦逊的说愿意多多学习的句子是“ , ”。这两句话可以看出公西华更为谦虚。
109.《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作者指责统治者奢靡、荒淫的生活,商女们仍“ , ”,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金陵。
110.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代很多帝王打江山容易的原因的句子是: , 。
111.《答司马谏议书》中, 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依据是“ ”,根本目的是“ ”,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11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写对前人吊古、怀古不满之情的诗句是: , 。
可谓百感交集。
113.在《六国论》的结尾,苏洵用假设的方式警告宋朝统治者“ , ”,那就连六国都不如了。
11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 , ”两句为过渡,巧妙地将对阿房宫的描写由整体外观转到内部的具体建筑。
115.《登岳阳楼》中,“ , ”两句写诗人的情感已由自悲身世上升到为国事而忧心,诗境深远。
116.《答司马谏议书》中“ , 两句直接点明王安石和司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和的原因,亮出了分歧的焦点。
117.《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十思”中建议唐太宗要始终谨慎行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句子是“ , ”。
118.《念奴娇·过洞庭》中,“ , ”两句是进一步抒发积郁于胸的堂堂正气,暗示出尽管屡遭谗害,环境险恶,但自己依然两袖清风,稳操航向。
119.李斯在《谏逐客书》中,“ , ”两句归纳了秦国对物取舍的标准,为下文批驳秦王逐客作了很好的铺垫。
12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 , ”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教师版:
6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问句来引导弟子表达治国思想和措施的句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62.苏洵《六国论》中论证赂秦之弊时引用古人之语说“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如果柴草烧不完,火就不会熄灭。
63.在阿房宫中,即使同一天里的同一座宫殿气候也会不同,这是因为宫女们在其中唱歌时,会让人感觉“春光融融”,而她们在里边舞袖飘飘地跳舞,又会让人感觉“风雨凄凄”。
64.《登岳阳楼》中写诗人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的句子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65.古时,在春天到来之际,人们总是沐浴祈雨,冀望一年都风调雨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也为我们描绘过这样的画面“浴乎沂,风乎舞雩”。
66.《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由写景转入怀古,并引发对六朝兴亡的感慨之情的诗句是:念往昔,繁华竞逐。
67.《谏逐客书》中,李斯用河海的例子说明君王应重视民众的力量的句子是: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68.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公西华表明自己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方面的志向的句子是: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69.在《登岳阳楼》中,杜甫写自己眼见国家动荡不安却报国无门的哀伤的诗句是“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70.《六国论》中,苏洵用精妙的比喻“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形象地批判了六国的贿赂行为。
7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告诫君王要虚心纳谏、不为谗邪壅蔽的句子是“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
72.《游园[皂罗袍]》中,杜丽娘想象院子外“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的美景的句子: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7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笑子路是因为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74.《答司马谏议书》中,“度义而后动 ,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对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概括。
75.《念奴娇·过洞庭》中,“稳泛沧浪空阔”一句写出不管处境如何恶劣,词人自己是安如泰山,“肝胆皆冰雪”一句写出词人问心无愧,话语中有愤慨,有失望,有自我安慰,但主要还夹杂着自豪,感情真挚而又复杂。
76.《谏逐客书》中“今逐客以资敌国 , 损民以益仇 ”两句,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说明逐客对敌人有利,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论证鞭辟入里,雄辩有力。
77.《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描写宫中歌声时给人的温暖感觉,从侧面表现宫殿之宏大的句子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78.《游园[皂罗袍]》中,描写出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的句子是: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79.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文章一开篇,魏征就用生活中的木与水作类比,其目的是为了向唐太宗说明“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80.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频繁,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
8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写去的毕竟去了,六朝旧事随着流水一样消逝,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飒的自然景象,更不能再见到什么的名句是“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8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急切地表达了自己有能力治理“千乘之国”的志向,即使遭遇夹在大国之间,同时面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的困境也无所畏惧。
83.在《谏逐客书》中,写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直接影响的句子是: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84.《念奴娇·过洞庭》中,以江为酒,对星细酌,用奇崛想象之语表达词人愉悦的心境和豪迈的气度的句子是:尽挹西江,细斟北斗。
85.杜牧《阿房宫赋》中“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两句用神奇瑰丽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来形象地描摹出楼阁间通道凌空飞跃的姿态。
8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87.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这是告诫统治者要汲取秦的教训,不能自己享乐而不顾念百姓。
88.《登岳阳楼》中“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两句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89.《谏逐客书》中,作者认为秦王选取人才的原则是“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如此重物轻人,决非一代英主所当为。
90.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告诫后世统治者如果不能汲取秦覆灭的教训就会重蹈覆辙,向当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
91.《登岳阳楼》中,从所见转到所感,从阔大转到狭小,从登临的喜悦转到身世的凄凉的诗句是“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
92.《谏太宗十思疏》中言要谦恭自卑,不要志骄意满的句子是“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9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辟邪说,难壬人。
94.《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承载万物的句子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95.《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王有重大权利和地位的两句是: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96.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写秦昭王加强和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的句子是:强公室,杜私门。
97.洞庭湖是澄澈的,词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念奴娇·过洞庭》表达物境与词人心境相会,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句子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98.李斯在《谏逐客书》的末尾作结时指出秦人“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的危害,具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9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暂的回答,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100.《桂枝香》一词中,“背西风,酒旗斜矗”写长江两岸众多参差的酒旗背着西风飘荡,与杜牧的“水村山郭酒旗风”相比,浓烈与俊爽之差别则显而易见。
101.《六国论》中苏洵悲叹六国的形势理应可以对抗秦国,但“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据此对治理国出建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02.《阿房宫赋》中,“蜂房水涡”一句写建筑之密集,“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一句写矗立的建筑数量众多。
103.《念奴娇·过洞庭》中的“素月分辉,明河共影”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
104.《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名实已明 , 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10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总结历史规律时指出,统治一个国家,如果光靠严刑和威慑的手段来对待老百姓,老百姓会“终苟免而不怀仁 ,貌恭而不心服”,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106.《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两句点明了地点和季节,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
107.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击瓮叩缶,弹筝搏髀”形象地说明了“真秦之声”。
10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老师的询问,赤谦逊的说愿意多多学习的句子是“非曰能之,愿学焉”。这两句话可以看出公西华更为谦虚。
109.《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作者指责统治者奢靡、荒淫的生活,商女们仍“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金陵。
110.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代很多帝王打江山容易的原因的句子是: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111.《答司马谏议书》中, 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依据是“举先王之政”,根本目的是“兴利除弊”,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11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写对前人吊古、怀古不满之情的诗句是: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可谓百感交集。
113.在《六国论》的结尾,苏洵用假设的方式警告宋朝统治者“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那就连六国都不如了。
11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两句为过渡,巧妙地将对阿房宫的描写由整体外观转到内部的具体建筑。
115.《登岳阳楼》中,“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写诗人的情感已由自悲身世上升到为国事而忧心,诗境深远。
116.《答司马谏议书》中“而议事每不合 ,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两句直接点明王安石和司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和的原因,亮出了分歧的焦点。
117.《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十思”中建议唐太宗要始终谨慎行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句子是“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118.《念奴娇·过洞庭》中,“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两句是进一步抒发积郁于胸的堂堂正气,暗示出尽管屡遭谗害,环境险恶,但自己依然两袖清风,稳操航向。
119.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两句归纳了秦国对物取舍的标准,为下文批驳秦王逐客作了很好的铺垫。
12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莫春者,春服既成”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