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年广东省广州区越秀区中考一模试卷语文(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共24分)一、(5小题,16分)1. 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小楷/揩油 咀嚼/味同嚼蜡 B. 门框/诓骗 离间/间不容发C. 连翘/翘首 炫耀/目眩神迷 D. 行辈/行头 瞭望/燎原之火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深宵 鸠占鹊巢 愧怍 雕梁画栋B. 蹒跚 相辅相承 息灭 不修边幅C. 撺缀 见异思迁 端详 振聋发馈D. 要决 前赴后继 恪守 浑为一谈3.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购物平台操作简单,界面友好,消费者只需输入个人信息,就能漫不经心地完成购物。B. 广东南雄梅岭上数万棵梅树一夜之间挂满冰凌,忽如其来的美景让游客们喜出望外。C. 《千里江山图》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两面峰峦连绵,烟波浩渺,气象万千,富丽堂皇。D. 舞蹈编创的形式多样、手法细腻,浮光掠影的舞姿给评委和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柠檬有药用功效,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原因是含柠檬酸、维生素C等成分造成的。B.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综合工作,需要政府、企业等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C. 在发展的道路上,科学工作者正发挥着他们每个人身上无穷的蕴藏着的科学精神。D. 《儒林外史》这部经典的讽刺作品成功塑造了周进、范进、严监生等人的丑陋事迹。5. 班级开展“英雄花开英雄城”红色研学活动,小越同学计划去参观文德楼,感受红色文化。请根据提示,完成以下任务。材料一:近日,经过为期1年的改造更新,位于越秀区的文德楼重新对外开放。该楼成为广州市首个在居民楼内部运行的红色场所,为老城区新添一座“红色地标”。文德楼位于文德东路文德里,建于20世纪初,是一座“n”字形洋楼,由五幢三层高的楼房连成一体。楼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体设有“文德楼”横匾,地面铺设花阶砖,外墙为明快的黄色。1925年秋,中共广东区委租赁文德楼部分房子给周恩来夫妇等共产党人居住,其中周恩来、邓颖超住文德楼3号二楼。从文德楼开始,周恩来与邓颖超携手相伴余生,共同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在广州组建小家之后,他们立马投身到各自的战斗领域,决心以行动改变家国命运。材料二: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30—12:00;14:00—17:30预约流程:(1)任务一:请根据材料二,用简明得体的语言,给小越提出参观建议。(2)任务二:小超在参观周恩来夫妇的“小家”时,突然想到一副对联很适合挂在此处,根据材料你认为下面哪一副更适合,为什么?甲:上联:事能知足心常泰下联:人到无求品自高乙:上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下联:从无字句处读书(3)任务三:参观结束后,小越要向同学们推荐“文德楼”。请你帮他写一篇推荐语。二、(1小题,8分)6. 古诗文默写(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①从今若许闲乘月,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②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王绩《野望》)③____________,人道。清光更多。(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④夜来城外一尺雪,__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⑤____________,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减子书》)⑥____________,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2)古诗中有很多咏史怀古的作品,小越对此做了摘抄。请根据批注完成表格。诗句 批注 出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亡国之音,叹眼前时势。 杜牧《泊秦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遥想战局,吐难平之意。 杜牧《赤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叶落怜君,发贬谪伤感。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共46分)三、(5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杂说四·马说》)【乙】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①,感②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③陵谷,云亦灵怪矣哉!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选自韩愈《杂说一·龙说》)[注]①伏光景:伏,遮蔽,隐藏。景,同“影”。②感:通“撼”,撼动。③汩:水流的样子,这里指淹没。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策之不以其道/不以物喜 B. 执策而临之/临表涕零C. 安求其能千里也/衣食所安 D. 云固弗灵于龙也/固不可彻8. 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的划线句子。(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云亦灵怪矣哉!9.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开篇写出千里马被埋没最终“屈辱而死”的结局,对马的命运流露惋惜之情。B. 甲文描绘了食马者站在千里马前说此间没有千里马的画面,凸显了食马者的无知。C. 乙文描绘了龙乘着云雾在茫茫太空四处邀游。天空由此出现各种异象的神奇画面。D. 两篇选文都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以马和龙自喻,表达了想要一鸣惊人的斗志。10. 从选文来看,韩愈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请结合两篇选文作简要分析。11.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请写出词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2)朗读时有同学语调豪迈,但有同学觉得应该语词哀切,你赞同哪一种?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四、(8小题,30分)(一)(13分)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班级开展“英雄花开英雄城”红色研学活动,小越收集了木棉的相关资料。材料一:①木棉又称红棉、英雄树、攀枝花,属于锦葵科,是落叶大乔木,花单生枝顶叶腋,通常红色,有时橙红色。木棉生长于海拔1400-1700米以下的干热河谷及稀树草原,也可生长在沟谷季雨林内。木棉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至菲律宾、澳大利亚北部和中国的亚热带省区。②据《泊宅编》记载:闽广多种木棉,树高七八尺,叶如柞,结实如大菱而色青,秋深即开,露白绵茸然。土人摘取去壳,以铁杖杆尽黑子,徐以小弓弹,令纷起,然后纺绩为布,名曰吉贝。然而木棉花絮纺出来的布,虽然洁白如雪,但并不耐用,而且一点也不吸汗,穿久了并不舒服,故而外来的树棉和草棉“站稳脚跟”后,木棉花絮就渐渐不再为人所用,退出江湖了。③由于木棉生长在岭南,岭北罕见,故而隋唐以前的文学典籍里少有它的身影,但唐代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原文人来到岭南,见识了它的动人风姿,书写它的诗歌也就渐渐多了起来。五代词人孙光宪的《菩萨蛮》:木棉花映丛祠小,越禽声里春光晓。花开似火的木棉,春光里的祠堂……让我们领略了一番千年前的岭南风情。材料二:①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广州各区木棉古树数量图如下:(来源:广东省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一般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即为古树;而那些树种稀有、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则可称为名木。古树分为三个级别,树龄500年以上的树木为一级古树,树龄在300—499年的树木为二级古树,树龄在100—299年的树木为三级古树,名木不分级别。)②在众多的木棉古树中,中山纪念堂东北角的一株,经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专家取样测定后,确定其种植年份大概在1668年,是广州市区最老的木棉树,有“木棉王”之称。③198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初沐南粤大地,广州举行市花评选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参加讨论的人数超过70万人,最年长的87岁,最小的是幼儿园小朋友,国内远至沈阳,国外远至加拿大,都有来信参加评选……掀起市花评选热。推荐的候选市花多达58种。最终,木棉花以75.9%的支持率,以压倒性的优势获得了最高投票数,被定为广州市市花。④羊城花似海,最恋木棉花。满城木棉花象征着广州蓬勃向上的活力;广州人有着深厚的木棉花情结。红棉牌吉他、红棉牌自行车、红棉牌红糖等本土产品,是几代广州人的美好记忆。⑤在漫长的与木棉相伴的岁月中,岭南人民发现了木棉花的妙用。当木棉花掉落地上,广州街坊会将其捡起、晒干,然后用来煲汤、煲粥、煲凉茶,在湿热的季节可以祛湿、清热解毒。清代《学海堂志》所记“花开则远近来视,花落则老稚拾取”的情景,讲的就是这样的广州风俗。材料三:岭南画家为何爱以红棉入画?①乾隆年间,随着经济崛起而带来本土创作意识的觉醒,红棉渐渐成为岭南画家表现岭南风情的重要创作题材。黎简可能是岭南最早以红棉入画的画家,曾创作多幅《碧嶂红棉》图,其中一幅题诗:“一度花时廿度风,朱亭紫控一时空。唯有攀枝耐风力,年年骄恣烧天红。”此诗歌颂的是红棉顽强的生命力,延续了中国文人的咏物传统。黎简之后岭南另一文人画代表人物谢兰生,借家乡特有的这种植物表达对地域传统的敬意与温情。如广州知府程含章将赴任山东,谢兰生以红棉入画为其写扇饯别。暮春观赏红棉,是嘉道年间广州文人的一种风尚。②黎谢之后,作为南国的象征,木棉花引来其他广东文人士大夫的青目,被多位画家绘入画卷。对于清代的广东画家来说,自信地表现岭南山水,发掘岭南风物之美,摆脱当时山水画创作中的流行模式,其背后正是他们对地域文化的大力推进,并力图运用地方资源来争取全国范围内更大的文化发言权。而到了晚清民国,以红棉为题材的诗画创作又被赋予了新的烈士精神,在广东近代革命叙事传统中大放异彩。③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之后,有感于广东发动派在广州大举逮捕、屠杀2000多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惨痛景象,潘达微创作了《黄菊红棉图》,上题“吾粤两般千古事,黄花开后又红花”。这是他将这些革命死难者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相提并论,把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视为永垂史册的广东大事。以“红棉”来象征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潘达微可能是第一人。材料四:①《红棉》这首励志歌曲,创作于1980年,收入音乐专辑《卉》。全辑13首歌都是以花的名字来命名,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咏花”为主题贯穿整张唱片,开启了港乐史上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概念专辑。(以上材料整理白《新快报》,南方网、中国曲谱网等)12. 下列说法与材料相符的一项是( )A. 木棉又称红棉,属于锦葵科落叶大乔木,花单生枝顶叶腋,以红色为上品。B. 木棉生长于海拔1400-1700米以下干热河谷、草原及沟谷季雨林的亚热带地区。C. 木棉花絮纺的布洁白如雪,但布料并不耐用且穿着不够舒适,故而逐渐被取代。D. 木棉生长在岭南,岭北罕见,在唐代以后才能在文学典籍里中见到相关的诗歌。13. 下列说法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A. 广州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木棉有两百余棵,其中、增城、番禺、越秀三区拥有的数量最多。B. 中山纪念堂“木棉王”,经专家取样测定,是广州市区最老的木棉树,属于二级古树。C. 改革开放初期,广州举行市花评选活动,木棉花以75.9%的支持率,当选广州市市花。D. 以“红棉牌”为代表的本土产品,象征着广州人蓬勃向上的活力,是广州人的美好记忆。14. 下列依据材料作出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黎简与谢兰生为代表的岭南画家以“红棉”为题创作了表现岭南风情系列画作,本土创作意识促进了经济的崛起。B. 自信地表现岭南山水,发掘岭南风物之美,体现了清代广东画家对地域文化的大力推进以及对更大文化发言权的争取。C.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之后,潘达微创作了《黄菊红棉图》,其中以“红棉”来象征共产党人革命精神。D. 歌曲《红棉》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咏花”为主题,赞颂“红棉独有傲骨干”,借红棉写人的精神激励人们奋发有为。15. 小越要出一期以“红棉礼赞”为主题的墙报,请你根据材料帮小越梳理,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赞赏红棉。(二)(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冬天汪曾祺①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桶子。桶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放着。现在,搬出来,刷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上了桶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②床上拆了帐子,铺了稻草。洗帐子要拣一个晴朗的好天,当天就晒干。夏布的帐子,晾在院子里,夏天离得远了。稻草装在一个布套里,粗布的,和床一般大。铺了稻草,暄腾腾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③不过也还是冷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难受,屋里不生火。晚上脱了棉衣,钻进冰凉的被窝里,早起,穿上冰凉的棉袄棉裤,真冷。④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懒觉。棉衣在钢炉子上烘过了,起来就不是很困难了。尤其是,棉鞋烘得热热的,穿进去真是舒服。⑤我们那里生烧煤的铁火炉的人家很少。一般取暖,只是铜炉子,脚炉和手炉。脚炉是黄铜的,有多眼的盖。里面烧的是粗糠。粗糠装满,铲上几铲没有烧透的芦柴火(我们那里烧芦苇,叫做“芦柴”)的红灰盖在上面。粗糠引着了,冒一阵烟,不一会儿,烟尽了,就可以盖上炉盖。粗糠慢慢延烧,可以经很久。老太太们离不开它。闲来无事,抹抹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脚炉里粗糠太实了,空气不够,火力渐微,就要用“拨火板”沿炉边挖两下,把粗糠拨松,火就旺了。脚炉暖人。脚不冷则周身不冷。焦糠的气味也很好闻。仿日本俳句,可以作一首诗:“冬天,脚炉焦糠的香。”手炉较脚炉小,大都是白铜的,讲究的是银制的。炉盖不是一个一个圆窟座,大都是镂空的松竹梅花图案。手炉有极小的中置炭壑(煤炭研为细末,略加蜜,筑成饼状),以纸煤头引着。一个炭壑能经一天。⑥冬天吃的菜,有乌青菜、冻豆腐、咸菜汤。乌青菜塌棵,平贴地面,江南谓之“塌苦菜”,此菜味微苦。我的祖母在后园辟小片地,种乌青菜,经霜,菜叶边缘作紫红色,味道苦中泛甜。乌青菜与“蟹油”同煮,滋味难比。“蟹油”是以大螃蟹煮熟剔肉,加猪油“炼”成的,放在大海碗里,凝成蟹冻,久贮不坏,可吃一冬。豆腐冻后,不知道为什么是蜂窝状。化开,切小块,与鲜肉、咸肉、牛肉、海米或咸菜同煮,无不佳。冻豆腐宜放辣椒、青蒜。我们那里过去没有北方的大白菜,只有“青菜”。大白菜是从山东运来的,美其名曰“黄芽菜”,很贵。“青菜”似油菜而大,高二尺,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家家都吃的菜。咸菜即是用青菜腌的。阴天下雪,喝咸菜汤。⑦冬天的游戏:踢毽子,抓子儿,下“逍遥”。“逍遥”是在一张正方的白纸上,木版印出螺旋的双道,两道之间印出八仙、马、兔子、鲤鱼、虾……每样都是两个,错落排列,不依次序。玩的时候各执铜钱或象棋子为子儿,掷骰子,如果骰子是五点,自“起马”处数起,向前走五步,是兔子,则可向内圈寻找另一个兔子,以子儿押在上面。下一轮开始,自里图兔子处数起,如是六点,进六步,也许是铁拐李,就寻另一个铁拐李,把子儿押在那个铁拐李上。如果数至里圈的什么图上,则到外图去找,退回来。点数够了,子儿能进终点(终点是一座宫殿式的房子,不知是月宫还是龙门),就算赢了。次后进入的为“二家”“三家”。“逍遥”两个人玩也可以,三个四个人玩也可以。不知道为什么叫做“逍遥”。⑧早起一睁眼,窗户纸上亮晃晃的,下雪了!雪天,到后园去折腊梅花、天竺果。明黄色的腊梅、鲜红的天竺果,白雪,生意盎然。腊梅开得很长,天竺果尤为耐久,插在胆瓶里,可经半个月。⑨舂粉子。有一家邻居,有一架碓。这架碓平常不大有人用,只在冬天由附近的一二十家轮流借用。碓屋很小,除了一架碓,只有一些筛子、箩。踩碓很好玩,用脚一踏,吱扭一声,碓嘴扬了起来,嘭的一声,落在碓窝里。粉子舂好了,可以蒸糕,做“年烧饼”(糯米粉为蒂,包豆沙白糖,作为饼,在锅里烙熟),搓圆子(即汤团)。舂粉子,就快过年了。16.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按时间顺序从“初冬”写到“深冬”,文章最后“就快过年了”流露出对过年的期盼。B. 拆帐子洗晒,仿佛看见夏天的离去;铺上稻草的床,松软暖和泛着香味,让人感受到幸福。C. 写南方冬天夜里的冰冷难受,更体现出下文寒假睡懒觉、起床穿热棉裤棉鞋的温暖与舒适。D. 本文具有独特的口语化风格,运用大量短句,直接抒发了对家乡冬天的喜爱和怀念之情。17. 写冬天吃的菜,作者为什么选择乌青菜、冻豆腐、咸菜汤进行细致地描述?18. 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句子或加点词的表达效果。(1)粗糠装满,铲上几铲没有烧透的芦柴火(我们那里烧芦苇,叫做“芦柴”)的红灰盖在上面。(2)踩碓很好玩,用脚一踏,吱扭一声,碓嘴扬了起来,嘭的一声,落在碓窝里。19. 有人说汪曾祺的散文“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表现生活的情趣”,请你结合文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第三部分 写作(共50分)五、(1小题,50分)20. 请以《少一点_____,多一点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600字以上;④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附加题(8分)【名著阅读】21. 选择阅读,专题探究。小越想探究白话小说,查阅了《经典常谈》中的①__________。受其启发,有如下收获:四大名著之一《②__________》是以《大宋宣和遗事》讲述的梁山泊故事为最初蓝本;《西游记》中③__________的原形竟然是《山海经》中“金目雪牙、轻利倏忽”的水怪无支祁。这只水怪竟然在《西游记》中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修炼成“④__________”。附《经典常谈》目录:《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22. 思辨阅读,增长见识。“转变,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出路”,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一个人物的经历,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示。2024年广东省广州区越秀区中考一模试卷语文(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共24分)一、(5小题,16分)1. 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小楷/揩油 咀嚼/味同嚼蜡 B. 门框/诓骗 离间/间不容发C. 连翘/翘首 炫耀/目眩神迷 D. 行辈/行头 瞭望/燎原之火【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音辨析。A.kǎi/kāi,jué/jiáo;B.kuàng/kuāng,jiàn/jiān;Cqiáo/qiáo, xuàn/ xuàn;D.háng/xíng,liào/liáo;故选C。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深宵 鸠占鹊巢 愧怍 雕梁画栋B. 蹒跚 相辅相承 息灭 不修边幅C. 撺缀 见异思迁 端详 振聋发馈D. 要决 前赴后继 恪守 浑为一谈【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形。B.相辅相承——相辅相成,息灭——熄灭;C.撺缀——撺掇,振聋发馈——振聋发聩;D.要决——要诀,浑为一谈——混为一谈;故选A。3.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购物平台操作简单,界面友好,消费者只需输入个人信息,就能漫不经心地完成购物。B. 广东南雄梅岭上数万棵梅树一夜之间挂满冰凌,忽如其来的美景让游客们喜出望外。C. 《千里江山图》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两面峰峦连绵,烟波浩渺,气象万千,富丽堂皇。D. 舞蹈编创的形式多样、手法细腻,浮光掠影的舞姿给评委和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A.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这里应指方便购物,不符合语境;B.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外的喜事而特别高兴。此处指意料之外的美景让大家特别高兴,符合语境;C.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宏伟华丽或场面盛大、豪华。与语境“河山”不符;D.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此处指舞姿优美,不符合语境;故选B。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柠檬有药用功效,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原因是含柠檬酸、维生素C等成分造成的。B.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综合工作,需要政府、企业等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C. 在发展的道路上,科学工作者正发挥着他们每个人身上无穷的蕴藏着的科学精神。D. 《儒林外史》这部经典的讽刺作品成功塑造了周进、范进、严监生等人的丑陋事迹。【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A.句式杂糅,依据句中“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原因”和“是含柠檬酸、维生素C等成分造成的”均说明柠檬有药用功效。可将“造成的”一词删去;C.语序不当,多项定语一般的排列顺序是表示领属或时间、处所的名词、代词或短语;指示代词、数量短语;动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表示性质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带“的”的短语应紧靠中心语。所以,应将“蕴藏着的”放到“无穷的”的前面;D.搭配错误,分析本句句子成分可知,谓语的中心语“塑造”与宾语的中心语“事迹”不搭配,可将“事迹”改为“形象”;故选B。5. 班级开展“英雄花开英雄城”红色研学活动,小越同学计划去参观文德楼,感受红色文化。请根据提示,完成以下任务。材料一:近日,经过为期1年的改造更新,位于越秀区的文德楼重新对外开放。该楼成为广州市首个在居民楼内部运行的红色场所,为老城区新添一座“红色地标”。文德楼位于文德东路文德里,建于20世纪初,是一座“n”字形洋楼,由五幢三层高的楼房连成一体。楼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体设有“文德楼”横匾,地面铺设花阶砖,外墙为明快的黄色。1925年秋,中共广东区委租赁文德楼部分房子给周恩来夫妇等共产党人居住,其中周恩来、邓颖超住文德楼3号二楼。从文德楼开始,周恩来与邓颖超携手相伴余生,共同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在广州组建小家之后,他们立马投身到各自的战斗领域,决心以行动改变家国命运。材料二: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30—12:00;14:00—17:30预约流程:(1)任务一:请根据材料二,用简明得体的语言,给小越提出参观建议。(2)任务二:小超在参观周恩来夫妇“小家”时,突然想到一副对联很适合挂在此处,根据材料你认为下面哪一副更适合,为什么?甲:上联:事能知足心常泰下联:人到无求品自高乙:上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下联:从无字句处读书(3)任务三:参观结束后,小越要向同学们推荐“文德楼”。请你帮他写一篇推荐语。【答案】(1)示例:小越,参观文德楼要先关注公众号“广美创展”,选择文德楼个人预约,预约成功保留二维码。还有,避开周一,文德楼周一闭馆。(2)示例:乙联更适合。乙联写要和有理想有担当的人共事,要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这与材料内容周恩来夫妇携手相伴,投身革命活动相符合。(3)示例:文德楼是周恩来总理夫妇等革命前辈曾经住过的一座百年洋楼;也是广州市首个在居民楼内部运行的红色场所。强烈推荐给喜爱红色历史文化的同学们。【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依据所给图的表述内容可知,本图表明了想参观文德楼的顺序、主要参观内容和注意事项。据此,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即可。示例:小越,如果你想参观文德楼,先要关注公众号“广美创展”,然后“点击参观预约”按钮,并点击所要参观的对象:周恩来同志主持的中共两广区委军委旧址文德楼。其中还需要注意的是:预约成功后,需要保留二维码;还要注意文德楼周一闭馆,可以避开周一去参观。【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对联运用的能力。对联写作上要做到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平仄对应、音韵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甲副对联的上联“事能知足心常泰”和下联“人到无求品自高”表达的是一种知足常乐、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虽然这种态度在某些情况下是积极的,但它更多地强调的是个人的内心修养和心态调整,与周恩来夫妇在文德楼时期积极投身革命、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历史背景不太相符。相比之下,乙副对联的上联“与有肝胆人共事”直接体现了周恩来夫妇与志同道合的同志们共同奋斗的情景,下联“从无字句处读书”则反映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精神。这副对联不仅与周恩来夫妇的生活经历相契合,而且也与他们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历史背景更为贴近。因此,从历史背景和人物特点的角度来看,乙副对联更适合挂在周恩来夫妇的“小家”,因为它更能体现他们的革命精神和奋斗历程。【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推荐语拟写能力。推荐的对象是“文德楼”。依据材料一内容可知,可从“文德楼”的文化地位和伟人事件两个方面推荐,才能吸引观众。示例:文德楼不仅是广州的“红色地标”,更是首个在居民楼内部运行的红色场所。它历史悠久,是一座有百年历史的小洋楼。尤其是周恩来总理夫妇曾经在此住过的,为这个地标则增添了辉煌的历史。希望喜爱红色历史文化的同学们赶紧去参观吧。二、(1小题,8分)6. 古诗文默写(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①从今若许闲乘月,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②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王绩《野望》)③____________,人道是。清光更多。(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④夜来城外一尺雪,__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⑤____________,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减子书》)⑥____________,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2)古诗中有很多咏史怀古的作品,小越对此做了摘抄。请根据批注完成表格。诗句 批注 出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亡国之音,叹眼前时势。 杜牧《泊秦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遥想战局,吐难平之意。 杜牧《赤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叶落怜君,发贬谪伤感。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答案】 ①. 拄杖无时夜叩门 ②. 山山唯落晖 ③. 斫去桂婆娑 ④. 晓驾炭车辗冰辙 ⑤. 淫慢则不能励精 ⑥. 经纶世务者 ⑦. 东风不与周郎便 ⑧. 铜雀春深锁二乔 ⑨. 寂寂江山摇落处 ⑩. 怜君何事到天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叩”“唯”“晖”“斫”“娑”“辗”“淫”“纶”“郎”“锁”“涯”。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共46分)三、(5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杂说四·马说》)【乙】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①,感②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③陵谷,云亦灵怪矣哉!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选自韩愈《杂说一·龙说》)[注]①伏光景:伏,遮蔽,隐藏。景,同“影”。②感:通“撼”,撼动。③汩:水流的样子,这里指淹没。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策之不以其道/不以物喜 B. 执策而临之/临表涕零C. 安求其能千里也/衣食所安 D. 云固弗灵于龙也/固不可彻8. 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的划线句子。(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云亦灵怪矣哉!9.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开篇写出千里马被埋没最终“屈辱而死”的结局,对马的命运流露惋惜之情。B. 甲文描绘了食马者站在千里马前说此间没有千里马的画面,凸显了食马者的无知。C. 乙文描绘了龙乘着云雾在茫茫太空四处邀游。天空由此出现各种异象的神奇画面。D. 两篇选文都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以马和龙自喻,表达了想要一鸣惊人的斗志。10. 从选文来看,韩愈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请结合两篇选文作简要分析。【答案】7. B 8. 示例:(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食,句意)(2)云也真是神奇啊!(句意,感叹语气) 9. D10. 示例:甲文论述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千里马往往会受到埋没和摧残。乙文论述了云和龙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成就的关系。龙使云有了灵异,而云又成就了:龙,实现了龙的无穷神力。【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一词多义。A.介词,按照/介词,因为;B.相同,动词,“面对”的意思;C.副词,怎么/有“养”的意思;D.副词,本来/形容词,顽固;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1)重点字词:食:通“饲”,喂养。者:……的人。其:指千里马。千里:日行千里。(2)重点字词:亦:也。灵怪:灵异,奇妙。矣:语气词,表示感叹。哉:语气词,与“矣”连用加强感叹语气。【9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D.有误,两篇选文确实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但表达的意图不同。甲文以千里马寓人才,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慨;乙文以龙和云的关系寓指君臣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依存关系,而不是作者个人想要一鸣惊人;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对比分析。在《马说》中,韩愈通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论述,揭示了千里马需要伯乐来识别和赏识的重要性。没有伯乐,千里马无法展现其真正的价值,甚至会遭遇悲惨的境遇。这反映了人才与伯乐之间的关系,人才的才能需要慧眼识珠的伯乐去发现和启用,否则人才可能会被埋没。在《龙说》中,韩愈指出“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这表明龙的灵异和神奇需要云的辅助,而云也因龙而显得神奇。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成就,体现了事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原理。因此,从选文来看,韩愈强调的是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因果关系和相互依存性,无论是人才与伯乐的识人与被识的关系,还是龙与云的共生关系,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事物的发展和成就往往离不开与之相配套的其他因素。【点睛】参考译文【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乙】龙吐出的气形成云,云本来不比龙灵异。但是龙乘着这股云气,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处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电,变化神奇莫测,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沦。这云也是很神奇灵异的呢!云,是龙的能力使它有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失去它所凭借的云,实在是不行的啊。多么奇妙啊!龙所凭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周易》说:“云跟随着龙。那么既然叫做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啊!”11.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请写出词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2)朗读时有同学语调豪迈,但有同学觉得应该语词哀切,你赞同哪一种?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案】(1)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2)示例1:语调豪迈。上阕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描绘出瑰奇雄伟的境界。气势磅礴,开阔大气,所以应该用豪迈语调朗读。(或:下阕的“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人希望借大鹏高举,风力大作时,乘舟直达蓬莱三山的仙境中去。境界开阔壮美,气势磅礴,适合用豪迈语调朗读。)示例2:语调哀切。下阕“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词人回答天帝问话时,感叹路途漫长又日暮不早,自己空有才华却遭逢不幸,充满着惆怅与苦闷,所以适合用哀切的语调朗读。【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作用的把握。《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写天帝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承接“仿佛梦魂归帝所”,下阕是回答天帝的话,因此“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是词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朗读语调。解答此题,需结合诗歌写作背景、主旨、内容、描写的意象等内容进行分析。如认为应该用豪迈的语调来读,结合词描绘的画面进行分析。如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及其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星河欲转 ”,是写词人从颠簸 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由此可见,词人李清照描写了一幅壮丽、辽阔、雄伟的景象,因此应用豪迈的语调来朗读。如认为应该用哀切的语调来读,结合诗歌写作背景、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一句的意思是:路途漫长呐,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这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著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由此看来,这首词寄托了词语怀才不遇、知音难求的惆怅和苦闷,因此应用哀切的语调来朗读。四、(8小题,30分)(一)(13分)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班级开展“英雄花开英雄城”红色研学活动,小越收集了木棉的相关资料。材料一:①木棉又称红棉、英雄树、攀枝花,属于锦葵科,是落叶大乔木,花单生枝顶叶腋,通常红色,有时橙红色。木棉生长于海拔1400-1700米以下的干热河谷及稀树草原,也可生长在沟谷季雨林内。木棉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至菲律宾、澳大利亚北部和中国的亚热带省区。②据《泊宅编》记载:闽广多种木棉,树高七八尺,叶如柞,结实如大菱而色青,秋深即开,露白绵茸然。土人摘取去壳,以铁杖杆尽黑子,徐以小弓弹,令纷起,然后纺绩为布,名曰吉贝。然而木棉花絮纺出来的布,虽然洁白如雪,但并不耐用,而且一点也不吸汗,穿久了并不舒服,故而外来的树棉和草棉“站稳脚跟”后,木棉花絮就渐渐不再为人所用,退出江湖了。③由于木棉生长在岭南,岭北罕见,故而隋唐以前的文学典籍里少有它的身影,但唐代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原文人来到岭南,见识了它的动人风姿,书写它的诗歌也就渐渐多了起来。五代词人孙光宪的《菩萨蛮》:木棉花映丛祠小,越禽声里春光晓。花开似火的木棉,春光里的祠堂……让我们领略了一番千年前的岭南风情。材料二:①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广州各区木棉古树数量图如下:(来源:广东省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一般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即为古树;而那些树种稀有、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则可称为名木。古树分为三个级别,树龄500年以上的树木为一级古树,树龄在300—499年的树木为二级古树,树龄在100—299年的树木为三级古树,名木不分级别。)②在众多的木棉古树中,中山纪念堂东北角的一株,经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专家取样测定后,确定其种植年份大概在1668年,是广州市区最老的木棉树,有“木棉王”之称。③198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初沐南粤大地,广州举行市花评选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参加讨论的人数超过70万人,最年长的87岁,最小的是幼儿园小朋友,国内远至沈阳,国外远至加拿大,都有来信参加评选……掀起市花评选热。推荐的候选市花多达58种。最终,木棉花以75.9%的支持率,以压倒性的优势获得了最高投票数,被定为广州市市花。④羊城花似海,最恋木棉花。满城木棉花象征着广州蓬勃向上的活力;广州人有着深厚的木棉花情结。红棉牌吉他、红棉牌自行车、红棉牌红糖等本土产品,是几代广州人的美好记忆。⑤在漫长的与木棉相伴的岁月中,岭南人民发现了木棉花的妙用。当木棉花掉落地上,广州街坊会将其捡起、晒干,然后用来煲汤、煲粥、煲凉茶,在湿热的季节可以祛湿、清热解毒。清代《学海堂志》所记“花开则远近来视,花落则老稚拾取”的情景,讲的就是这样的广州风俗。材料三:岭南画家为何爱以红棉入画?①乾隆年间,随着经济崛起而带来本土创作意识的觉醒,红棉渐渐成为岭南画家表现岭南风情的重要创作题材。黎简可能是岭南最早以红棉入画的画家,曾创作多幅《碧嶂红棉》图,其中一幅题诗:“一度花时廿度风,朱亭紫控一时空。唯有攀枝耐风力,年年骄恣烧天红。”此诗歌颂的是红棉顽强的生命力,延续了中国文人的咏物传统。黎简之后岭南另一文人画代表人物谢兰生,借家乡特有的这种植物表达对地域传统的敬意与温情。如广州知府程含章将赴任山东,谢兰生以红棉入画为其写扇饯别。暮春观赏红棉,是嘉道年间广州文人的一种风尚。②黎谢之后,作为南国的象征,木棉花引来其他广东文人士大夫的青目,被多位画家绘入画卷。对于清代的广东画家来说,自信地表现岭南山水,发掘岭南风物之美,摆脱当时山水画创作中的流行模式,其背后正是他们对地域文化的大力推进,并力图运用地方资源来争取全国范围内更大的文化发言权。而到了晚清民国,以红棉为题材的诗画创作又被赋予了新的烈士精神,在广东近代革命叙事传统中大放异彩。③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之后,有感于广东发动派在广州大举逮捕、屠杀2000多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惨痛景象,潘达微创作了《黄菊红棉图》,上题“吾粤两般千古事,黄花开后又红花”。这是他将这些革命死难者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相提并论,把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视为永垂史册的广东大事。以“红棉”来象征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潘达微可能是第一人。材料四:①《红棉》这首励志歌曲,创作于1980年,收入音乐专辑《卉》。全辑13首歌都是以花的名字来命名,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咏花”为主题贯穿整张唱片,开启了港乐史上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概念专辑。(以上材料整理白《新快报》,南方网、中国曲谱网等)12. 下列说法与材料相符的一项是( )A. 木棉又称红棉,属于锦葵科落叶大乔木,花单生枝顶叶腋,以红色为上品。B. 木棉生长于海拔1400-1700米以下干热河谷、草原及沟谷季雨林的亚热带地区。C. 木棉花絮纺的布洁白如雪,但布料并不耐用且穿着不够舒适,故而逐渐被取代。D. 木棉生长在岭南,岭北罕见,在唐代以后才能在文学典籍里中见到相关的诗歌。13. 下列说法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A. 广州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木棉有两百余棵,其中、增城、番禺、越秀三区拥有的数量最多。B. 中山纪念堂的“木棉王”,经专家取样测定,是广州市区最老的木棉树,属于二级古树。C. 改革开放初期,广州举行市花评选活动,木棉花以75.9%的支持率,当选广州市市花。D. 以“红棉牌”为代表的本土产品,象征着广州人蓬勃向上的活力,是广州人的美好记忆。14. 下列依据材料作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黎简与谢兰生为代表的岭南画家以“红棉”为题创作了表现岭南风情系列画作,本土创作意识促进了经济的崛起。B. 自信地表现岭南山水,发掘岭南风物之美,体现了清代广东画家对地域文化的大力推进以及对更大文化发言权的争取。C.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之后,潘达微创作了《黄菊红棉图》,其中以“红棉”来象征共产党人革命精神。D. 歌曲《红棉》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咏花”为主题,赞颂“红棉独有傲骨干”,借红棉写人的精神激励人们奋发有为。15. 小越要出一期以“红棉礼赞”为主题的墙报,请你根据材料帮小越梳理,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赞赏红棉。【答案】12. C 13. D 14. A15. 示例:①外形方面。红棉高大挺拔,花开似火的动人风姿。②实用方面。食用红棉花可以祛湿、清热解毒。③内在精神气质方面。红棉体现岭南地域文化传统:象征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力争向上,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等。【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辨析。A.有误,结合材料一第①段中“木棉又称红棉、英雄树、攀枝花,属于锦葵科,是落叶大乔木,花单生枝顶叶腋,通常红色,有时橙红色”可知,“木棉又称红棉,属于锦葵科落叶大乔木,花单生枝顶叶腋”描述正确,但后一句“以红色为上品”文中没有提到,没有依据;B.有误,结合材料一第①段中“木棉生长于海拔1400-1700米以下的干热河谷及稀树草原,也可生长在沟谷季雨林内,木棉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至菲律宾、澳大利亚北部和中国的亚热带省区”可知,“木棉生长于海拔1400-1700米以下干热河谷、草原及沟谷季雨林的亚热带地区”表述有误,原文里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至菲律宾、澳大利亚北部属于热带;D.有误,结合材料一第③段中“由于木棉生长在岭南,岭北罕见,故而隋唐以前的文学典籍里少有它的身影,但唐代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原文人来到岭南,见识了它的动人风姿,书写它的诗歌也就渐渐多了起来”可知,隋唐以前的文学典籍里少有它的身影,但不代表没有,“在唐代以后才能在文学典籍里中见到相关的诗歌”表述不准确;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辨析。D.由材料二第④段中“红棉牌吉他、红棉牌自行车、红棉牌红糖等本土产品,是几代广州人的美好记忆”可知,“是广州人的美好记忆”表述有误,原文中只是说是几代广州人记忆,而本项中历史范围较广;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辨析。A.由材料三第①段“乾隆年间,随着经济崛起而带来本土创作意识的觉醒,红棉渐渐成为岭南画家表现岭南风情的重要创作题材”可知是经济崛起促进本土创造意识觉醒,“本土创作意识促进了经济的崛起”表述有误;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由材料一第②段“闽广多种木棉,树高七八尺,叶如柞,结实如大菱而色青,秋深即开,露白绵茸然”得知,可以从外形方面阐述;由材料二第⑤段“当木棉花掉落地上,广州街坊会将其捡起、晒干,然后用来煲汤、煲粥、煲凉茶,在湿热的季节可以祛湿、清热解毒”得知,可从实用方面阐述;由材料二第④段“满城木棉花象征着广州蓬勃向上的活力”,材料三第②段“红棉为题材的诗画创作又被赋予了新的烈士精神,在广东近代革命叙事传统中大放异彩”和第③段“以‘红棉’来象征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潘达微可能是第一人”得知,可从精神气质方面阐述;由材料三第①段“乾隆年间,随着经济崛起而带来本土创作意识的觉醒,红棉渐渐成为岭南画家表现岭南风情的重要创作题材”得知,可以从艺术价值方面阐述;由材料四第①段“《红棉》这首励志歌曲,创作于1980年,收入音乐专辑《卉》”得知,可以从音乐与歌曲方面阐述。示例:1.自然之美:木棉以其独特的红色花朵和生长环境展现了自然之美。2.历史与文化:木棉在中国历史悠久,被定为广州市市花,象征着城市的活力。3.人文情怀:广州人对木棉有深厚的情感,不仅珍视其花朵,还利用其制作食物。4.艺术价值:岭南画家常用红棉作为创作题材,表达地域文化和烈士精神。5.音乐与歌曲:《红棉》这首歌曲以木棉为主题,传递了励志和生活的热情。(二)(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冬天汪曾祺①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桶子。桶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放着。现在,搬出来,刷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上了桶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②床上拆了帐子,铺了稻草。洗帐子要拣一个晴朗的好天,当天就晒干。夏布的帐子,晾在院子里,夏天离得远了。稻草装在一个布套里,粗布的,和床一般大。铺了稻草,暄腾腾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③不过也还是冷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难受,屋里不生火。晚上脱了棉衣,钻进冰凉的被窝里,早起,穿上冰凉的棉袄棉裤,真冷。④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懒觉。棉衣在钢炉子上烘过了,起来就不是很困难了。尤其是,棉鞋烘得热热的,穿进去真是舒服。⑤我们那里生烧煤的铁火炉的人家很少。一般取暖,只是铜炉子,脚炉和手炉。脚炉是黄铜的,有多眼的盖。里面烧的是粗糠。粗糠装满,铲上几铲没有烧透的芦柴火(我们那里烧芦苇,叫做“芦柴”)的红灰盖在上面。粗糠引着了,冒一阵烟,不一会儿,烟尽了,就可以盖上炉盖。粗糠慢慢延烧,可以经很久。老太太们离不开它。闲来无事,抹抹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脚炉里粗糠太实了,空气不够,火力渐微,就要用“拨火板”沿炉边挖两下,把粗糠拨松,火就旺了。脚炉暖人。脚不冷则周身不冷。焦糠的气味也很好闻。仿日本俳句,可以作一首诗:“冬天,脚炉焦糠的香。”手炉较脚炉小,大都是白铜的,讲究的是银制的。炉盖不是一个一个圆窟座,大都是镂空的松竹梅花图案。手炉有极小的中置炭壑(煤炭研为细末,略加蜜,筑成饼状),以纸煤头引着。一个炭壑能经一天。⑥冬天吃的菜,有乌青菜、冻豆腐、咸菜汤。乌青菜塌棵,平贴地面,江南谓之“塌苦菜”,此菜味微苦。我的祖母在后园辟小片地,种乌青菜,经霜,菜叶边缘作紫红色,味道苦中泛甜。乌青菜与“蟹油”同煮,滋味难比。“蟹油”是以大螃蟹煮熟剔肉,加猪油“炼”成的,放在大海碗里,凝成蟹冻,久贮不坏,可吃一冬。豆腐冻后,不知道为什么是蜂窝状。化开,切小块,与鲜肉、咸肉、牛肉、海米或咸菜同煮,无不佳。冻豆腐宜放辣椒、青蒜。我们那里过去没有北方的大白菜,只有“青菜”。大白菜是从山东运来的,美其名曰“黄芽菜”,很贵。“青菜”似油菜而大,高二尺,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家家都吃的菜。咸菜即是用青菜腌的。阴天下雪,喝咸菜汤。⑦冬天的游戏:踢毽子,抓子儿,下“逍遥”。“逍遥”是在一张正方的白纸上,木版印出螺旋的双道,两道之间印出八仙、马、兔子、鲤鱼、虾……每样都是两个,错落排列,不依次序。玩的时候各执铜钱或象棋子为子儿,掷骰子,如果骰子是五点,自“起马”处数起,向前走五步,是兔子,则可向内圈寻找另一个兔子,以子儿押在上面。下一轮开始,自里图兔子处数起,如是六点,进六步,也许是铁拐李,就寻另一个铁拐李,把子儿押在那个铁拐李上。如果数至里圈的什么图上,则到外图去找,退回来。点数够了,子儿能进终点(终点是一座宫殿式的房子,不知是月宫还是龙门),就算赢了。次后进入的为“二家”“三家”。“逍遥”两个人玩也可以,三个四个人玩也可以。不知道为什么叫做“逍遥”。⑧早起一睁眼,窗户纸上亮晃晃的,下雪了!雪天,到后园去折腊梅花、天竺果。明黄色的腊梅、鲜红的天竺果,白雪,生意盎然。腊梅开得很长,天竺果尤为耐久,插在胆瓶里,可经半个月。⑨舂粉子。有一家邻居,有一架碓。这架碓平常不大有人用,只在冬天由附近的一二十家轮流借用。碓屋很小,除了一架碓,只有一些筛子、箩。踩碓很好玩,用脚一踏,吱扭一声,碓嘴扬了起来,嘭的一声,落在碓窝里。粉子舂好了,可以蒸糕,做“年烧饼”(糯米粉为蒂,包豆沙白糖,作为饼,在锅里烙熟),搓圆子(即汤团)。舂粉子,就快过年了。16.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按时间顺序从“初冬”写到“深冬”,文章最后“就快过年了”流露出对过年的期盼。B. 拆帐子洗晒,仿佛看见夏天的离去;铺上稻草的床,松软暖和泛着香味,让人感受到幸福。C. 写南方冬天夜里的冰冷难受,更体现出下文寒假睡懒觉、起床穿热棉裤棉鞋的温暖与舒适。D. 本文具有独特的口语化风格,运用大量短句,直接抒发了对家乡冬天的喜爱和怀念之情。17. 写冬天吃的菜,作者为什么选择乌青菜、冻豆腐、咸菜汤进行细致地描述?18. 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句子或加点词的表达效果。(1)粗糠装满,铲上几铲没有烧透的芦柴火(我们那里烧芦苇,叫做“芦柴”)的红灰盖在上面。(2)踩碓很好玩,用脚一踏,吱扭一声,碓嘴扬了起来,嘭的一声,落在碓窝里。19. 有人说汪曾祺的散文“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表现生活的情趣”,请你结合文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6. D 17. 示例:乌青菜,祖母手种,有对亲人的思念,且与“蟹油”同煮,滋味鲜美,有地域特色;冻豆腐,家常食物,与各种食物同煮都滋味鲜美;咸菜汤,原料青菜是家乡物产,一年四季皆吃。这三种菜是家乡美好印象的代表,一一细致描述,表现了作者深藏心底的浓浓乡情。18. 示例:(1)划线句子是对前面“芦柴火”一词的解释说明,使得文章更通俗易懂/体现地域特色/如话家常倍感亲切。(2)“吱扭”“嘭”都是拟声词/表示声音的词语,模拟脚踏上碓时发出的声响,表现出踩碓的动态感,犹如身临其境。19. 示例:汪曾祺的散文常常选取柴米油盐等日常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事物,娓娓道来,写出生活的真情与趣味。比如,写脚炉里焦糠的气味好闻,为其作诗一首,微不足道的事物也有了诗意,细致地描述冬天孩童的游戏“逍遥”的玩法。体现了作者的童真童趣,细说冬天吃的家常菜,有滋有味,让人感觉外面虽天寒地冻,但室内烟火浓郁,充满温情;写踩碓舂粉子的场景,让人感受到迎接新年的喜悦……【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D.有误。本文具有口语化的风格,使用了许多短句,使得文章读起来亲切自然,如同与人交谈,但文章更多的是通过描述具体的生活细节来间接表达作者对家乡冬天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并非直接抒发情感;故选D。【1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第⑥段“乌青菜塌棵,平贴地面,江南谓之‘塌苦菜’,此菜味微苦。我的祖母在后园辟小片地,种乌青菜”“乌青菜与‘蟹油’同煮,滋味难比”等可知,乌青菜是祖母手种,有对亲人的思念,且与“蟹油”同煮,滋味鲜美,有地域特色;根据第⑥段“豆腐冻后,不知道为什么是蜂窝状。化开,切小块,与鲜肉、咸肉、牛肉、海米或咸菜同煮,无不佳”可知,冻豆腐,家常食物,与各种食物同煮都滋味鲜美;根据第⑥段“‘青菜’似油菜而大,高二尺,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家家都吃的菜。咸菜即是用青菜腌的。阴天下雪,喝咸菜汤”可知,咸菜是由家乡一年四季都有的青菜腌制而成,咸菜汤是家乡特有的食物。作者选择乌青菜、冻豆腐、咸菜汤进行细致地描述,是因为这三种菜都代表了作者对家乡的美好印象,表现了作者深藏心底的浓浓乡情。【18题详解】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1)根据第⑤段“粗糠装满,铲上几铲没有烧透的芦柴火(我们那里烧芦苇,叫做‘芦柴’)的红灰盖在上面。”可知,这里的括号内容是对“芦柴火”的补充说明,它不仅解释了“芦柴火”就是当地对芦苇的称呼,还通过这样的插入语方式,使文章语言更加贴近生活,带有较强的地域色彩,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感受到作者家乡的生活习俗,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亲切感。(2)根据第⑨段“踩碓很好玩,用脚一踏,吱扭一声,碓嘴扬了起来,嘭的一声,落在碓窝里”中的加点词“吱扭”和“嘭”,这两个词均为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踩碓这一动作过程中发出的声音,前者“吱扭”模拟了脚踏下时碓的转动以及可能伴随的轻微摩擦声,后者“嘭”则生动再现了碓嘴落下时的重击声,两者配合,不仅让读者仿佛听到了现场的声音,还感受到了踩碓这一行为的乐趣和节奏感,增强了场景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作者童年记忆中这项活动的乐趣。【1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汪曾祺散文风格的理解和分析。根据第⑤段“我们那里生烧煤的铁火炉的人家很少。一般取暖,只是铜炉子,脚炉和手炉”“脚炉是黄铜的”第④段“尤其是,棉鞋烘得热热的,穿进去真是舒服”等可知,汪曾祺选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物进行描述,如脚炉,并称赞脚炉里焦糠的气味“好闻”,甚至为其作诗一首,这种将日常小事诗意化的写法,展现了生活的情趣。根据第⑦段“冬天的游戏:踢毽子,抓子儿,下‘逍遥’”以及后文对“逍遥”玩法的详细介绍等可知,作者通过细致地描述冬天孩童们玩的游戏“逍遥”的具体玩法,不仅体现了作者的童真童趣,也让读者感受到那份纯真的快乐,这也是作者展现生活情趣的一种方式。根据第⑥段“冬天吃的菜,有乌青菜、冻豆腐、咸菜汤”以及对这些菜的详细介绍等可知,作者细说了冬天吃的家常菜,虽然这些菜都很普通,但作者却描述得有声有色,让读者感受到了家的温馨,体现了生活的情趣。根据第⑨段“舂粉子。有一家邻居,有一架碓”以及后文对舂粉子过程的详细叙述等可知,作者通过对踩碓舂粉子这一生活场景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迎接新年的喜悦,这种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也是作者展现生活情趣的重要手段。因此,通过这些细小琐屑的题材,汪曾祺让读者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了生活的美好和情趣。第三部分 写作(共50分)五、(1小题,50分)20. 请以《少一点_____,多一点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600字以上;④文中不能出现考生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答案】例文少一点自卑,多一点自信我们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天赋和价值,但有时,内心的自卑会成为我们展现自己的绊脚石。我就曾经历过这样的挣扎,但幸运的是,我最终学会了如何战胜自卑,拥抱自信。小学四年级时,我对音乐充满了憧憬,却总因为五音不全而深感自卑。每当同学们在音乐课上自信地展示歌喉,我只能默默在角落里羡慕。我害怕自己的声音会破坏这份和谐,更怕成为同学们嘲笑的对象。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学校宣布即将举办合唱比赛,我陷入了深深的恐慌。每天放学后,我独自留在教室里,试图通过反复练习来改善自己的音准,但总是以失败告终。妈妈看出了我的焦虑,她坐在我身旁,轻轻握住我的手说:“女儿,你的声音是独一无二的,不要害怕去尝试。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行。”妈妈的话如同一缕阳光,照亮了我内心的阴霾。于是,我决定勇敢面对自己的不足。我请求音乐老师帮助我,她耐心地指导我如何控制气息、找准音准。在老师和妈妈的鼓励下,我逐渐找到了唱歌的感觉,音准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合唱比赛的那天,我紧张地站在舞台上,手心里满是汗水。但当伴奏响起,我深吸一口气,放声歌唱。那一刻,我忘记了自卑,只记得心中的旋律和对音乐的热爱。我们的表演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我也为自己感到骄傲。从那以后,我逐渐克服了自卑心理,开始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关键是要学会正视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去改进。回首那段经历,我深感庆幸。少一点自卑,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潜力;多一点自信,让我勇敢地追求梦想。如今,我已经不再害怕在人前唱歌,甚至还参加了学校的音乐社团,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享受音乐的魅力。生活中总会有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少一点自卑、多一点自信,就能勇敢地迎接每一个新的开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1.审题。这个半命题作文《少一点_____,多一点____》,需要我们填充两个相对的概念,形成对比。题目中的“少一点”和“多一点”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暗示了从否定到肯定的转变,要求我们在文章中体现这种转变和提升,具有很强的思辨性。2.立意。在立意时,我们需要思考哪些方面的“少一点”和“多一点”能够反映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或社会价值观。例如,可以立意“少一点抱怨,多一点感恩”,探讨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如何调整心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和困难;或者立意“少一点自私,多一点分享”,倡导在人际交往中更加注重他人的感受,通过分享与合作来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友谊。3.构思选材。在构思选材时,我们可以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线索,描述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从抱怨到感恩的心路历程。比如,以前总抱怨学习压力大,后来通过努力,逐渐领悟到学习中的乐趣和价值,对老师和父母的辛勤付出心怀感激;也可以讲述身边的人或名人如何从抱怨走向感恩的例子,如朋友在工作压力下从抱怨到学会感恩同事和工作的故事,或者乔布斯从被自己创立的公司赶出去后,以感恩的心态重新崛起的故事;还可以分析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抱怨现象,比如对生活、工作、社会的抱怨,然后引出感恩的重要性,倡导人们转变心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还可以对比抱怨和感恩两种心态带来的不同结果,比如通过对比抱怨者与感恩者的生活态度和幸福感,突出感恩对个人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附加题(8分)【名著阅读】21. 选择阅读,专题探究。小越想探究白话小说,查阅了《经典常谈》中的①__________。受其启发,有如下收获:四大名著之一《②__________》是以《大宋宣和遗事》讲述的梁山泊故事为最初蓝本;《西游记》中③__________的原形竟然是《山海经》中“金目雪牙、轻利倏忽”的水怪无支祁。这只水怪竟然在《西游记》中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修炼成“④__________”。附《经典常谈》目录:《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答案】 ①. 文第十三 ②. 水浒传 ③. 孙悟空 ④. 斗战胜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第十三》以时间为顺序,从辞到文,介绍了文发展历程,由辞到文,其中包括:卜辞、讼辞、春秋战国辩者的说辞、第一种私家著作《论文》、诸子百家之文、寓言、以《春秋左氏传》为代表的记事文、第一部由自己系统的史书《史记》、辞赋、佛典的翻译、群经的义疏、新体“古文”(散文)、语录、传奇、话本、八股文。本章包含内容很多,但是条理清晰,繁而不乱。由此可知,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数目谈谈感兴趣的原因。而白话小说属于“文”的范畴,所以应查阅 《经典常谈》中的《文第十三》;《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水浒传》主要描写的是北宋末年,天罡地煞降生人间,一百零八好汉被逼上梁山,大聚义替天行道,后接受招安,投降封建王朝、起义走向失败的故事。《水浒传》的成书,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据《东都事略侯蒙传》:“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现在看到的最早写水浒故事的作品,是《大宋宣和遗事》(见《宣和遗事》),它或出于元人,或为宋人旧本而元时又有增益。有的研究者认为它是说书艺人的底本;孙悟空(又称美猴王、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是中国古典神魔小说《西游记》中的人物。由开天辟地产生的仙石孕育而生,出生地位于东胜神洲的花果山上,因带领猴群进入水帘洞而被尊为“美猴王”。 为了学艺而漂洋过海拜师于须菩提祖师,得名“孙悟空”,学会大品天仙诀、七十二变、筋斗云等高超的法术。后来在与如来佛祖的打赌斗法中失利,被压在如来用五指化作的五行山下悔过自新。五百余年后经观音点化,被唐僧救出,法号行者,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魔,不畏艰难困苦,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最早提出孙悟空原型是无支祁说的是鲁迅。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提出:《西游记》的吴承恩并末看过佛经,中国所译印度经论中没有类似故事,但吴承恩熟悉唐人小说,《西游记》中受唐人小说影响的地方不少。所以鲁迅认为孙悟空形象应当来自中国民间传说。他举唐朝人李公佐小说《古岳渎经》中的水怪无支祁为证,唐代就出现的类似猿猴的无支祁形象,具有“金日雪牙,力逾九象,搏击腾窜疾件,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的特点,则孙悟空原形已经具备。直至吴承恩时代的传说里,无支祁还在淮扬一带作怪。由此鲁迅认为,孙悟空是在中国本土由此演变而来的。22. 思辨阅读,增长见识。“转变,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出路”,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一个人物的经历,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示。【答案】示例1:《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徐海东原是一名窑工,先参加军阀军队,后因痛恨地主豪绅和国民党罪行而加入共产党,成为一名红军将领为劳苦大众谋出路。我从他的经历中明白,转变可以不仅为自己的利益,也可以为更多人谋求幸福。示例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最初没有人生目标,后来在朱赫来的帮助下明白了革命道理,最终成为一名拥有钢铁般意志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我从保尔的经历中明白,要多交良师益友,良师益友能引领自己不断进步,实现华丽转身。【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阅读启示。结合题干“‘转变,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出路’,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一个人物的经历,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示’”,可知:本题要求结合《红星照耀中国》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一个人物的经历,谈谈“转变,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出路”这句话对你的启示。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贺龙二三事”,可知:贺龙在当时是一个“土匪头子”,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中国,贺龙在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才参加共产党,在这以前不久,他还效忠汪精卫的武汉(国民党)政府。但是唐生智、何键等镇压打倒地主的运动,开始著名的“农民大屠杀”后,激起了他的愤怒,使他毅然投向共产党。传说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苏区。贺龙还带领红二方面军长征过雪山,他的许多部下宁可与他一起在路上死去,也不愿意离开。 他率众约两万人,到达西藏东部,与朱德会师。由此可见,每个人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贺龙的转变并为此奋斗终身,可见他是一个立场坚定的人。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第九章:肃反工作”,可知:保尔被抢救了过来,但他的右眼失明了,只能退出骑兵部队。保尔出院后,住在冬妮亚寄居的布拉诺夫斯基家里。保尔带着冬妮亚参加城里共青团的全体大会。在会上,冬妮亚的穿戴打扮和她对同志们的那种挑衅的、轻蔑的眼光使保尔很尴尬,他们的感情开始破裂。最终,保尔容忍不了冬妮娅那种自以为是的个人主义,他们分手了。由此可见,此时的冬妮亚和保尔在思想上的距离越来越大,冬妮亚的小资产阶级情调和自以为是的个人主义,已经不能被经受过无产阶级革命洗礼的保尔接受,两人渐行渐远。这也体现了保尔在思想上越来越成熟,革命信念越来越坚定。结合以上分析组织答案即可。示例1:《红星照耀中国》中的贺龙原来是一个“土匪头子”,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中国,贺龙在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才参加共产党,在这以前不久,他还效忠汪精卫的武汉(国民党)政府。但是唐生智、何键等镇压打倒地主的运动,开始著名的“农民大屠杀”后,激起了他的愤怒,使他毅然投向共产党。贺龙还带领红二方面军长征过雪山,他的许多部下宁可与他一起在路上死去,也不愿意离开。 他率众约两万人,到达西藏东部,与朱德会师。我从他的经历中明白,贺龙的转变并为此奋斗终身,我们要学习他那样,做一个立场坚定的人。示例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原来和冬妮亚谈恋爱,认清冬妮娅小资产阶级情调和自以为是的个人主义后,不能接受她,两人渐行渐远。我从保尔的转变中明白,男女之间的交往,思想要一致,才能为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努力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年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学生版).docx 2024年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