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社会历史的发展课件(共32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社会历史的发展课件(共32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5.2 社会历史的发展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我们想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活着,活着就需要吃喝住穿等,也就是要有物质生活资料。”
——马克思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1.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重要性
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地位)
②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作用)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产品如何分配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劳动者
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
决定
反作用
生产方式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生产力
(1)含义: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2)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3)地位: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
劳动者(人)
劳动对象(对象)
劳动资料(工具)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3.生产关系
(1)含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
(2)基本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如:平均分配、按劳分配)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如:平等互助、剥削压迫)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如:公有制、私有制。起决定作用)
生产关系
哪些体现生产力?哪些体现生产关系?
“无人工厂”的生产
新型劳动者
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生产力
生产力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马克思
“手推磨”和“蒸汽磨”代表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水平;
“封建主”与“资本家”则代表社会所采取的经济结构,即生产关系状况。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①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②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大锅饭:分配的平均主义,压抑了人们的积极性,使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阻碍作用
推动作用
表 明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①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②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总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原理】
【方法论】
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生活】
5.经济基础的含义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政治生活、文化生活】
6.上层建筑的含义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与之相应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观念(思想)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文化传媒等。
注意:与经济有关的制度和政策,属于经济基础,如: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财税制度、土地“三权分置”制度、退休政策等。
1.生产资料公有制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5.按劳分配制度
6.大机器生产
7.人民代表制度
8.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9.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10.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生产力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以下哪些属于生产力?哪些属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哪些属于上层建筑?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①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②当它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③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④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7.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表 明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注意区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一般而言,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如所有制结构调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发展市场经济、完善经济制度、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营改增等税收改革、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体现的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涉及政治体制改革(如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国家机构改革)、法律法规的完善、思想观念的转变、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户籍制度改革、扩大基层民主、完善选举等,体现的是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总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①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②当它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③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④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原理】
【方法论】
要求我们尊重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客观规律,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使上层建筑适合先进的经济基础。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8.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贯穿人类社会始终
9.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意 义
这一普遍规律的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之谜,使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注意区分: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
区 别 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两个)
社会主要矛盾是在某一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着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可变)
联 系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两者之间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的根本矛盾,它规定着社会发展全过程的本质,也规定着社会的主要矛盾;而社会主要矛盾则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直接表现。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低级到高级
由此可见,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根本动力)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3.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1)基本矛盾:
(2)矛盾性质:
(3)解决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对抗性的矛盾
通过阶级斗争实现,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如:经济斗争:经济罢工、游行示威
政治斗争:议会斗争、武装起义、革命战争、夺取政权
思想斗争:思想宣传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4.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1)基本矛盾:
(2)矛盾性质:
(3)解决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非对抗性的矛盾
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即改革)加以解决。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5.改革的实质、地位、根本目的
(1)实质:
(2)地位:
(3)根本目的: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比较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比较几个“动力”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6.共产主义的目标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目标是消灭阶级对立,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7.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①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②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经过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课堂小结
社会历史的发展
总趋势
社会历史的发展的规律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社会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
阶级社会: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社会:改革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2.上层建筑的变革必然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解析:上层建筑的变革适应经济基础时则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3.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否定。
解析: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在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使经济基础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
解析:在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易混易错
1.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要从法律法规、伦理规范、重点政策、知识产权与标准、科学普及等方面为人工智能发展提出保障措施。有专家提出,未来人工智能通过不断学习也许会成为新的法律关系主体,这将会是一个遥远的话题,现今我们的任务是创造一个新的理想的法律体系,未雨绸缪。这从一个方面说明( )
①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②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③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并为其服务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练习
D
2.某地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正在逐步完成从“确权到人”到“确权到户”的制度转变,从而更好地让集体土地入市流转,使农户更好地分享工业化收益。这一做法表明 ( )
A.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
B. 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C.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D. 改革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课堂练习
C
3.2020年10月13日,刑法修正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拟在特定情形下,对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等情节恶劣的,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一修改是( )
A. 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B. 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
D. 适合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推动生产力发展
课堂练习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