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恒谈历史串线记忆法 南昌市第十七中学教科处 李福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是第一步。但对于没有入门的同学来说,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简直无从下手。如何使学生会记、记熟,真正提高学习效率?其实这里边是有很多技巧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历史串线记忆法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如果活学活用,做到举一反三,就可以既记得准、又记得狠。串线记忆法:通过串线,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按历史发展的线索,呈现于学生面前, 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例1】历史事件串线法历史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马克思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其主要特征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2.列宁认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俄国,也能建成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探索,列宁根据不同情况,先后推行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恢复了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 3.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尤其是发展重工业;政治上建立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体制。斯大林时期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带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严重阻碍了苏俄国民经济的发展。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但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都没有取得成功,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看法。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他所进行的改革不但没有解决苏联长期存在的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6.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二者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例2】历史人物串线法孙中山的革命功绩-实现 二转变 三政策 四反对 五建立 【例3】历史时间串线法 1861年发生重大事件有:辛酉政变、总理衙门的设立、“借师肋剿”、安庆内军械所成立、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爆发等。【例4】历史现象串线法19世纪中期以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1.19世纪中期,英国居于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号称“世界工厂”,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使伦敦成为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英镑在国际金融中的独霸地位不可动摇。2.一战消弱了英国的经济实力,变成了美国的债务国,伦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英镑的地位发生了动摇;纽约也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3.二战后,英法等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大为削弱。相反,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美国以此为基础,确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4.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欧、日本经济实力的崛起,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发生动摇,布雷顿森林体系随之瓦解。至今,一个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例5】历史结论串线法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内容:⑴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⑵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⑶第三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认识:⑴近现代中国的三次历史性巨变,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孙中山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毛泽东是为了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实现人民的根本经济利益;邓小平是为了我们的经济体制更好的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⑵三次历史性巨变都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大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高居世界第一,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真正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例6】新课归纳串线法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朝代选官制度用官标准原始社会禅让制民主推选才德之人奴隶社会王位世袭制世代相袭西周世卿世禄制贵族世袭(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权位)战国、秦汉军功爵禄制度立军功便授官爵汉朝察举制从才德(孝廉)到门第族望东汉至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笫高低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隋唐至清末科举制用考试手段择优录用【例7】单元小结串线法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小结【例8】专题整合串线法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历程⑴两极格局初步形成(1945—1947年):①表现: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的原则,在惩治法西斯的基础上,通过重新划分美苏势力范围、成立联合国、处置战败国等措施,重新划分了世界版图,建立了雅尔塔体系。②原因: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根本动摇;美国成为世界霸主;苏联成为政治、军事大国。⑵两大阵营对峙(1947—50年代中期):①表现:美、西欧通过“冷战”对苏、东欧实行遏制,如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分裂德国、扶持西德等。苏联、东欧实行反遏制,如成立“华约”、成立共产党情报局、扶持民主德国等。②原因:美苏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⑶两大阵营瓦解(50中期—60年代):①表现:资本主义阵营表现为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现;社会主义阵营表现为中苏关系的恶化等。②原因:资本主义阵营内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强;社会主义阵营瓦解是因为苏联对外推行霸权主义和大国强权主义。⑷美苏争霸(50年代中期~80年代末):①表现:三个阶段。②原因:随着战后苏联军事、经济力量的壮大对外推行霸权主义,与美争霸。⑸80年代末以来,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①表现: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日本、西欧、中国和俄罗斯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②原因:根源于70~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的多极化;苏联的解体,直接加快了多极化趋势。串线记忆法的具体技法:⑴把原型信息打乱按规律(标准)分块集成重组。⑵把共性从原型信息中提炼出来纲目。⑶从原型信息中筛选出关键字词。⑷将分散杂乱的原型文数信息转录为图表或简洁文字。串线记忆法,不但训练学生记忆知识的基本能力,而且培养学生整合历史知识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可以这样说,串线记忆法是一种方便灵活、培养能力的有效的历史学习记忆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