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历史特级教师李福南原创历史巧记系列之24--开谈历史对比记忆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历史特级教师李福南原创历史巧记系列之24--开谈历史对比记忆法

资源简介

开谈历史对比记忆法
南昌市第十七中学教科处 李福南
纵观历史长河,没有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是完全相同的,但历史发展往往有惊人相似的一幕。在历史学习中,善于将相类似的历史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区别异同,进而揭示出历史现象及其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中的共性和个性。历史对比记忆法,是将所要记忆的内容通过对比的方法加以记忆。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和创造能力。
一、同年古今对照法
也称远近对照法。公元零年为对称轴,进行前后对照。以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公元后221年蜀国建立。
?二、同年中外对照法
把世界史和中国史在同年代发生的大事进行对照记忆。
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日本投降;重庆谈判;罗斯福去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
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统一;苏共实行多党制;台湾成立海峽交流基金会;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开放上海浦东。
1992年,九二共识;《欧洲联盟条约》签订; 邓小平南巡讲话; 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中共十四大召开。
2001年,“9.11”事件;上海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笫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袁隆平获中国国家最高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三、对立分析法
如: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群众基础
纲领不彻底,土地问题没能彻底解决,群众发动不充分
解决了土地问题,得到民众的大力支持与拥护
革命阵线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结果前途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条件
相同
(1)社会性质,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革命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3)革命性质,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4)革命主力,广大民众。
又如:公元前8—前6世纪,古希腊和中国政体差异性及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
古希腊
中国
政体差异
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独立自治,其中贵族制和民主制最为流行
君主专制,并用这种体制建立起一统天下的中央集权帝国
原因
自然因素
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推动了民主制的发展
中国的文明发祥地在中原地区,定居农耕生活形成了集体、统一的生活方式,出现了群体和集权的倾向
历史因素
城邦之中还保留着氏族部落的原始民主制的延续
从夏朝以后就建立了“家天下”的政治模式,部落的民主制度已基本消失
从邻邦的关系
各邦国都是相对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各邦之间一般是平等的邻邦关系
宗主国与封国之间是支配关系,并使各方以战争的方式吞并他国,最终建立起君主专制帝国
四、类似对比法
如: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之比较
《权利法案》
1787年宪法(联邦宪法)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德意志帝国宪法》
颁布
1689年英国议会
1787年制宪会议
1875年国民议会
1871年议会颁布《1871年宪法》


⑴宪政发展史悠久。⑵光荣革命成功。
⑴必要性:邦联政府的困境。⑵可能性:美国诞生;华盛顿、麦迪逊等人作用;三权分立学说提供理论来源;1787年费城会议通过。
⑴第三共和国成立。⑵共和派与帝制派之间斗争。⑶1871年议会内部的激烈斗争。
⑴德国完成了统一大业。⑵德意志帝国建立。⑶德国资产阶级软弱,而封建容克和
军阀势力强大。


⑴限制国王的权力。⑵保证议会的立法、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⑴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⑵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⑶确立代议共和制政体
⑴规定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⑵规定立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行使。
⑴规定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⑵宪法规定德国实行联邦制国家。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反封建不够彻底,存在一定程度的保守性
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总统共和制原则;联邦制原则
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大,二者相互制约;共和派与君主派相妥协结果
名为君主立宪实质为君主专政;名为联邦制但普鲁士具有统治地位;最突出特点是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⑴标志着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英国由“人治”转向“法治” ,使英国社会进入长期稳定发展。(2)英君主立宪政体,成为以后很多国家资产阶级效法样板。
⑴美国:使美国能够保持统一和稳定,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2)世界:确立了资本主义国家宪法典范。⑶局限性:奴隶制度的存在、种族歧视、人民的民主权利是以后补进宪法的。(4)地位:是世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法律基础。
⑴共和派掌握实权。(2)共和体制的最终确立,是历史的进步。⑶它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⑴积极:确立了二元君主立宪制是历史的进步;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使德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对欧亚特别是日本一些国家宪法有很大影响。(2)局限: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阻碍了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德国君主立宪制是不彻底代议制。


(1)背景: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的法律总结。(2)理论:都受启蒙运动的影响。⑶目的都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的利益。(4)内容:都从法律上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都实行资产阶级议会政治,体现了权力制约权力的原则。(5)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律文件,宪政史上的重要文献。(6)影响:都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性与进步性,都对本国和世界民主政产生了深远影响。
又如:近代列强的侵华
战争
条约
社会性质变化
侵华特征
列强获取权益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军事侵略与经济侵略相结合,以商品输出为主
(1)政治操纵:侵犯主权;干涉内政;割占领土。(2)经济掠夺:勒索赔款;倾销商品;走私鸦片;输出资本;掠夺资源。(3)军事:镇压革命;扶植傀儡。(4)外交控制: 如外务部。(5)文化奴役: 如教堂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
资本输出为主, 瓜分狂潮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资本输出,扶植代理人,“以华治华”
日本全面侵华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深化
全面侵华以灭亡中国为目的
日本占领了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的大片领土进行殖民统治
影响
(1)消极影响:①中国的主权被严重破坏,逐步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②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这是造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落后的根源。(2)积极影响:①列强在进行侵略的同时,也把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传人中国,对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②经济侵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五、同时代中外特征对比法
如:工场手工业时代(14—18世纪中期,或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的中西方
明清时期(1368~1840年)
西方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
总体特征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
封建主义正在向资本主义过渡;工场手工业向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工业文明)过渡做了准备
特征概览
政治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和腐朽
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政治初步建立;工场手工业者是在资产阶级领导下发挥主力作用,处在自发阶段
经济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与西方相比,中国已经开始落伍
手工工场取代私人作坊成为基本的工业生产单位;商业资本控制着工业资本;世界市场开始形成;重商主义成为主流经济思想
国际
对外政策由对外开放到闭关治锁国;中国反殖民掠夺和维护祖国统一紧密相连
以暴力手段为基础,进行公开的、直接的掠夺为特点的殖民扩张,掀起商业资本主义殖民高潮;焦点是争夺殖民霸权和欧洲霸权,从英西、英荷矛盾到英法矛盾;由西葡两强、荷兰独霸到英国成为“世界霸王”
思想文化
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出现了反封建的文学艺术;古代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曲等领域出现新的成就
掀起了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人文主义内涵的不断丰富;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主要表现
政治
明朝: 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废除宰相制度;明成祖设内阁。清朝前期: 设军机处;虎门销烟
1500年左右欧洲开始进入近代;尼德兰革命;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美国独立战争和1787年宪法;法国大革命爆发;
经济
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商帮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重农抑商政策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荷兰独立;工业革命
外交
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界隔绝,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
开始了全球性的交往和早期殖民扩张
思想文化
《农政全书》;《本草纲目》;王阳明发展心学;对理学的批判;明清小说;文字狱;京剧出现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天文学革命
对比记忆法的特点是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和巩固旧知识。即学习新知识时,对照联系旧知识,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行记忆。在反复对照比较过程中,就加深了对旧知识的记忆,对新知识的理解,而理解之后就容易记忆了。
总之,对比记忆法是在历史总复习阶段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历史知识的对比,使同学们对这些知识点由朦胧逐渐变得清晰。帮助学生记忆的方法很多,教学时应该灵活运用,决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以最便捷的方法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