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习目标】1.阅读教材,知道“冷战”“两极格局”“多极化”的概念。2.阅读教材和材料,能够概括两极格局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与两极格局的形成之间的相互影响。3.阅读教材和材料,分析两极格局下多极化的形成原因,理解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化产生、发展的相互影响。【概念解读】1.冷战: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 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 的 状态。2.国际格局:国际格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国际关系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主要行为体,如国家或国家集团,所形成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 ——徐蓝《20 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推荐资源】刘金质:《冷战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沈志华:《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8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纪录片:《世界历史——冷战的形成》【课前作业】1.结合所学知识,将“二战前国际格局的演变”时间轴补充完整。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国际格局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秩序2.将“冷战发生与发展”表格补充完整。对比项 美国 苏联政治 1947年杜鲁门主义经济军事地缘政治 1949年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课堂学习】任务一:分析冷战的发生对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材料一 有数千名共产武装分子,在希腊各地,特别是北部边界地区公开对抗政府,他们发动恐怖活动,威胁着希腊的存亡……希腊需要援助,需要得很急迫,而且数量很大。否则希腊便会陷落,铁幕便会从东地中海伸展过来。如果希腊陷落了,土耳其将成为共产主义大海中一个无法防守的前哨。——1947年杜鲁门发表国情咨文演说材料二 1948年6月,柏林西占区单独实行币制改革,引发苏联不满。苏联封锁了西柏林与外界的水、陆交通,切断了对西柏林的电、煤、食品等供应。美国通过“空中走廊”向西柏林的居民提供生活必需品。这是美苏在冷战中的第一次严重对峙,即第一次柏林危机。材料三 课前作业2材料四 P113“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1.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2.为什么华约的成立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3.根据教材与补充材料归纳两极格局的基本特征。任务二:探究冷战发生的原因。材料一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1944年10月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的演说材料二 波兰问题对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材料三 我们所面对的是这样一个政治力量,它坚信与美国的妥协根本不可能,坚信为了苏联权利的安全必须破坏我们的社会的内部和谐,必须消灭我们赖以生存的传统生活方式,必须摧毁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权威……——1946年2月乔治·凯南“长电报”材料四 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和平是不会有的。苏联人民必须对战争有所准备。——1946年2月斯大林在莫斯科选民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五 二战结束初期美苏军事力量对比美国 苏联军队数量(人) 约1100万 约1136万坦克自行火炮(辆) 12800 15700作战飞机(架) 67700 约20000军舰(艘) 10759 ——其他 垄断核武器;全球484军事基地—— 据《剑桥美国史》任务三:结合冷战的发展,探究两极格局下多极化的产生与发展的原因。材料一 当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未来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当然还有日本。这五大力量将决定经济的未来,由于经济力量对其他力量的关键作用,这五大力量也将决定本世纪最后 1/3 时间的前途。这意味着,与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面临着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挑战。——1971年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材料二材料三 法国总统戴高乐主张欧洲应是“欧洲人的欧洲”,主张欧洲联合起来,摆脱美国人的控制。1960年,法国试爆原子弹成功,增强了法国的实力。1964年法国又冲破美国设置的反华阵线,与中国建交。1966年,法国正式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材料四 美国的另一个盟友日本,由于其经济的“起飞”而导致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加剧,同时要求建立日美对等关系的呼声高涨。1960 年,美日签订《新日美安全条约》,恢复了日本的部分主权。日本将继续在政治上追求大国地位。——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材料五 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所导致的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以及中苏关系的破裂,表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材料六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从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其中,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这些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七 不结盟运动于1961年在贝尔格莱德成立,25个国家参加了其第一次会议,但是到了第二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时,参与国家数量几乎翻了一番。贝尔格莱德会议的关键政治内容是强调成员国的团结,警告超级大国不要把冷战带入第三世界当中,并呼吁所有国家不要将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文安立《全球冷战》结合本课所学,思考影响国际格局演变的因素有哪些?【作业检测】以思维导图形式概括梳理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历程+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