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教科书内容分析
在吸取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开始构建自己
的革命武装。毛泽东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新道路。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左”倾错误,革命出现挫折,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哉略转移。其后,中共中央召开了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关注到另外一位“主角”-国民党的活动。本课存在两条线索: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探索新的革命道路为主线,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国民党反动派镇压革命为副线。
值得注意的是,1927-1936年,除了国共之间的对峙外,还有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随着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先,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为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这一时期的史实,因此本课适当简化教师对史实的讲述。但学生基础各异,且多关注感性的历史事件,对历史演进趋势的原因、影响和评价缺乏理性的考量。本课常见问题主要集中在史实易混淆,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表述有偏差,信息查找能力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思维和能力的衔接,从直观、有趣、动情的角度出发,达到思维升华,完成五大核心素养相对应的层次要求。
三、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时间轴,整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及长征路线。
2.通过对史料进行解读和解释,体会党在探索革命道路过程中的曲折和艰辛。
3.通过对“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子目的解读,对比中俄武装革命道路的不同。
4.探究“长征精神”,认识长征的艰难险阻,体会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信仰不怕牺牲、克服苦难的乐观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过程,红军长征。
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意义,红军长征的意义。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学生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并把它与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相结合,做到核心素养落地。教学过程中,在材料、过渡语句、史实陈述等方面有意识地制造冲突或转折,激发学生兴趣。尽量选用当时革命者的言论创设情境,以便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如何一步步从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并能认识到这个过程是曲折的、不易的。在解读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开辟革命新道路、红军长征等史实时,不仅要突出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中艰辛的过程,更要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年代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在正式进入今天的课堂前呢,我们来借助一段材料,来回忆一下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提问:阅读材料,思考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当时面临了哪些危机?
生:中共党员人数急剧下降,党内一些不坚定的分子在思想上陷入混乱。
师:那这个其实也能反映出当时的中国革命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陷入了低潮,受挫了,那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呢?蒋介石汪精卫发动的“4·12”“7·15”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标志着国民革命的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
提问:那么面对这种情况,你认为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为挽救民族危亡要考虑哪两个问题?
生:要不要坚持革命?怎样坚持革命?
师:没错,那面对当时这样一种十分危急的情况,其实中国共产党在当时有两个问题要亟待解决。第一个问题,要不要继续坚持革命呢?这是肯定的,你当然要坚持革命了,那既然要坚持革命,那下一个问题就来了,怎样继续坚持革命?
我们上节课说到中国共产党汲取到了什么样的教训?——坚持革命的领导权;坚持武装斗争。那么问题又来了,中国共产党要去思考如何去发动武装斗争;并且呢又要思考在当时国民党的统治之下如何去保存和发展革命的力量。而当时的国民党又是一种怎样的统治情况呢?
过渡:那就让我们带着以上这些问题一起来进入今天第21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开辟革命新道路这一课的学习。
【新课讲授】
1、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过渡:我们先来看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第一,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师:我们昨天让同学们预习了,让你们去画了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及统治的简易时间轴,我现在来展示一位同学的成果,来,这位同学,你能不能根据你画的这个时间轴,用你的话来描述一下南京国民政府的统一过程。
生:大革命失败之后,1927年的8月,武汉国民政府并入南京,史称宁汉河流,它标志着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建立。次年的4月,南京国民政府开始二次北伐,而这次北伐的对象是张作霖。当然呢,日本,他为了阻止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在同年的5月制造了济南惨案。蒋介石没有抵抗,而是采取了绕道北伐的措施。当然,张作霖呢,在作战当中军事处于不利的地位,所以呢,他决定退回东北,在东北的途中被日本人在皇姑屯炸死啊。在同年的12月,他的儿子张学良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宣布改弦易帜。
师:很棒很优秀,这位同学能够根据自己所画的时间轴基本上将国民党统一的过程描述出来。那么关于改弦易帜,我们来补充一些前因后果,我们看这一段材料。
这是1928年7月,也就是在改旗易帜之前,张学良致蒋介石的电文。在电文当中,张学良是这么说的,他说,弟现实处两难,不易帜无以对我兄,无以对全国;易帜则祸乱立生,无以对三省父老。数日前探知田中,这是当时的日本首相田中义一指,如我方不听劝告,即用武力。
提问:也就是在易帜之前。张学良关于易帜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两难的境地对吧,那什么问题使得他这么两难,这么为难呢?如果要易帜了,他在担心什么呢?担心祸乱立生对吧?那这个祸乱指的是什么?日本的侵略,所以日本为什么要阻止易帜呢?因为防止中国的统一,防止中国的统一,那对于日本来说,从他的角度上来说。要满足他的什么需要,侵略中国的需要,所以我们看前边为什么日本制造了济南惨案,为什么日本在皇姑屯把张作霖炸死了,其实都是在阻止中国的统一,都是要满足他侵略中国的需要,那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之下,张学良毅然做出了改旗易帜的决定,那他的这样的一个行为,大家想有什么样的作用?他毅然做出了这样一个决定,有什么样的意义啊?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还有呢,维护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对不对啊,所以我们看张学良在感情一致上,我们应该给他一个积极的肯定啊,当然。当然呢,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也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
提问:大家在这儿再注意一个问题,我们说了国民政府的统一,前面千万不要忘了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限制词汇是什么?形式上?那为什么国民政府我们叫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呢?
师:虽然啊,当时的这个全国各地都宣布了服从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但实际上当时南京国民政府换句话说,他的代表人物是谁呢?就是蒋介石,他实际能够控制的地区其实非常的有限,就集中在了江浙等东南的几个省份,那对于其他的广大的地区,其实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军阀势力,在西边除了有军阀势力之外,还有帝国主义势力,而在东边儿则出现了一些我们非常熟悉的地方的实力派,比如说东北地区的张学良,还有呢,在宁夏、陕西、甘肃等地的冯玉祥,还有在陕西察哈尔等地的阎锡山和两湖地区的李宗仁,这些军阀他们各行其是,而且他们和蒋介石之间矛盾重重,所以我们知道很快其实双方就打成了一团啊,有蒋冯之战,蒋桂之战啊,最后在1930年变成了一个中原大战蒋介石最终赢得了中原大战,但是他们彼此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而是在后来还经常出现。所以我们只能说,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过渡:那第二我们来看一下国民政府的统治,大家看这个标题,你就告诉我,国民政府的统治,它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专制,那么这个专制体现在哪儿呢?
师:我们来看一段材料。张继,这是当时的国民党高官,他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提到了一个主张,叫党外无党,而这是国民党人的一致的主张。好,我们来看这个党外无党什么意思。第一个党指的是什么?国民党,第二个党呢?其他党派,所以党外无党是什么意思?只有国民党,那除了国民党之外,其他的党派都是非法存在。
那我们再来看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陈独秀,陈独秀是什么人物?共产党啊,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担任的是党的总书记,那我们来看陈独秀对于国民党所提出来的党外无党是个什么态度?——反对讽刺。他说什么?他说各就所同,结党议政,这是人权之一。
所以大家二者一对比,你就发现国民政府他的统治在政治上呈现了一个什么特点?专制谁专制?国民党一党专制,这就是他政治上的特点。
过渡:好,我们再来看经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经济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同学们来看129页,看上边的第一段话,大家来读一读这段话,你告诉我。国民政府统治的时期,经济是一个什么情况?我们教材当中从几个方面来描述了这个情况。教材提到了几种情况。几个问题。几个问题?两个,哪两个?第一个。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对不对?这是确实的,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在国民党统治之下的经济,有一个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什么问题?官僚资本的问题,官僚资本在不断的发展好。
师:那什么是官僚资本呢?我们来看材料,它指的是在中国近代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当中,官僚利用对资源的控制,利用对信息的独占,利用对企业的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和转让转让权的掌握,实际上核心就是这些官僚利用自己手里边儿的政治权利干嘛呢?无限制的谋取私利并危害社会福利的一种历史现象,这就是官僚资本。
那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有了很大的一个发展,我们可以看这个表,这是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在产业资本当中所占的比重啊,我们在这儿呢,主要用的是国内资本,我们看官僚资本从1911年占到26.76%,到1936年的时候占到了35.87%,而从1920年到1936年,我们看它的增长其实非常快的啊。
所以这些官僚资本,他们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力就聚敛了大量的财富,这个就是国民党在经济上专制的一个体现。
总结:所以我们看在政治上一党独裁,在经济上官僚资本发展,聚敛财富,那我们可以看到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实际上他更多的是在代表什么样一群人的利益。官僚。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它代表的肯定不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对不对?他其实更多代表的是社会上层的利益,所以在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之下,中国有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
过渡:那面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中国共产党要怎么办呢?中国共产党怎么办?你怎么样继续去坚持革命呢?怎么办?武装斗争反抗嘛,你首先你得反抗国民党的专制吧?所以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①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
师:要武装反抗,这个也是我们在大革命失败当中所汲取的最重要的一条教训。
所以在1927年,中国共产党先后组织了三次武装起义,首先我们先来看第一次,就是南昌起义好,同学们都预习过。
提问:南昌起义它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发生的?
生:在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用武装起义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师:所以在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人啊,组织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呢,其实起义军很快就占领了南昌,但是大家想在南昌这儿能待得住吗?待不住,为什么?因为周边全是国民党的军队,所以当时呢,这些起义军就按计划准备南下,南下到什么地方呢?南下到广东,当时起义军的计划准备在广东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呢,再行北伐,但是我们看结果在南下的途中,这个起义军怎么样了,受挫了。在南下受挫,然后呢,这支部队啊,就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呢,由朱德、陈毅带领转战湘南,最终到了井冈山,而另外一支呢,到了当时的海陆丰地区,和当地的农民军结合了。
师:但是南昌起义,我们说虽然他南下的部队受挫了,但是它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首先他。他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第二,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过渡:如果我们说南昌起义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面对国民党的统治,专制统治的一个应激性的反应的话,那么接下来中国革命到底要怎么走?其实我们还需要党去开会,形成一个决策,来指明接下来的方向。
师:所以在一周之后,8月7号,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来,我们来看教材129页。我们来看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一,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啊,什么教训?刚才我们是不是说了,第一要掌握什么?要掌握武装,要掌握军队。第二要掌握什么?还要掌握对于革命的领导权啊,好,那么根据这样的一个教训,所以我们党制定了一个方针就是接下来我们要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那同时呢,毛泽东也在这次会议上根据这个教训提出来了,政权是由枪杆子当中取得的。
那我们看八七会议,其实他除了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之外,他还确立了一个什么方针?土地革命好,土地革命说明什么?说明这个时候中国共产党开开始意识到了要和哪个群体去结合了,农民对吧,非常好,也就意识到这个时候农民群众是存在巨大力量的啊。但是是不是这个时候就意味着我们开始走向了农村了,革命的中心开始走向农村呢?其实并没有,我们只是意识到了要联合农民,而八七会议上其实还是以城市为中心的。
师:但是我们看八七会议,他给当时的中国革命其实就指明了一个方向,所以呢,它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一个历史的转变。
过渡:在八级会议上还做出了一个决定,就是在秋收时节发动秋收起义,而这个任务呢,交给了毛泽东。所以在1927年的9月,根据八七会议的要求,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了秋收起义。
师:好,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个秋收起义,秋收起义的原计划呢是要去攻打长沙的,但是在这个起义军接近长沙的过程当中,就受到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而且损失比较严重,那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还要不要继续去按原计划去攻打长沙的?如果要按原计划去攻打长沙,就会带来什么后果?这不光是损失惨重的问题,很有可能就全军覆没了。
所以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在文家市做出了重要的决策,决定放弃攻打长沙,退守薄弱的农村。
在退守农村的过程当中,在三湾有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将党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而随后起义的部队到达了井冈山,创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所以我们看秋收起义,最后到达了井冈山,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他为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提问:那为什么一开始我们一定要坚持要攻打大城市为中心呢?因为俄国就是这么胜利的,中国的革命当时有没有其他的自己国内的经验可借鉴的?没有,所以他能借鉴的就是苏俄,而苏俄的经验是什么?就是先攻打大城市,然后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对吧?那为什么这样的一个情况,在苏俄能够取得胜利,然后在中国却受挫了呢?因为什么?因为苏俄工人工人多,工人阶级力量大,而中国呢,农民占多数。
提问:所以大家从刚才我们说的这两次武装起义当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结合本国国情,那也就意味着城市中心论它不适合中国的国情,非常好,那我们看这两次起义,其中有一次起义,他做了一个新的尝试,哪一次啊?秋收起义好,秋收起义做了什么尝试了?中国的革命开始往哪儿走了?开始往农村走了,开始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了。
过渡:那在农村怎么进行建设呢?怎么去保存和发展革命的力量呢?我们来看下一个问题,工农武装割据。
②工农武装割据
师:毛泽东到了井冈山之后呢,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个就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大家想,这个根据地在这儿了。那我接下来要干嘛,我是不是就不动了?我这个根据地要保存下来,我就需要在这个根据地进行建设,进行一系列的建设。
师:确实我们来看,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包括加强党政军的建设,开展土地革命,进行经济建设,组织群众运动,通过这一系列的建设,使得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发展,同时也保存了革命的力量,那也为其他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提供了经验。
提问:好,我们再来看这一系列根据地的建设的措施,其中哪一条措施体现了刚才我们讲的八七会议的总方针?
生:开展土地革命
师:没错,这就是在践行八七会议的方针,在进行实践。我们说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过渡:那么在当时,除了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其他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也纷纷开展了土地革命。我们来看一段材料,这个是1931年的时候啊,当时的这个商光边区革命委员会,这个革命根据地农民获得土地的分配证,这里边的字儿是什么呢?我们给大家打出来了,
提问:大家告诉我,这个商光边区革命委员会在干什么事儿呢?
生:打土豪分田地
师:那我们再来看。1929年的4在当时的兴国县颁布了兴国土地法。。。
提问:那大家结合这两个材料,你告诉我什么是土地革命?什么是土地革命?将地主的土地没收,然后呢,分给农民是吧?这就是他的做法。
我们说土地革命,土地革命,它的革命性体现在哪儿了?在什么革命性这个背后,其实我们的最终的目标是要干嘛,从制度上去想。这样一件事。其实就在废除什么之制度?——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对不对?所以什么是土地革命?这个革命性体现在哪?——体现在我们要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来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耕者有其田,这就是土地革命。
提问:好,那我们再来想,在根据地广泛进行土地革命有什么样的作用?
第一,你想农民最直接的干嘛了?获得什么了?获得了土地了,他获得土地之后呢?提高积极性,提高积极性然后呢,促进了什么的发展。促进农业的发展对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老百姓能打更多的粮食了,对于他自己的生活来讲呢。生活的水平怎么样提高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然后呢,还有什么样的作用。刚才有同学说可以参加什么,可以参加革命,他会积极的支持革命,是不是中国共产党就在农村打下了一片天地?
师:好,我们来看这段材料所总结的土地革命的作用。所以我们看到,在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的革命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它的中心开始逐渐的往哪儿走了。逐渐的从城市走向了农村。对吧,在农村,他的这种革命的力量得到了保存和发展。
师:而换句话说,大家看我接下来说的结论对不对啊?我能不能从中得出结论,就是在当时的中国,只有革命走向农村,才能使革命的力量得到发展。
师:认同我刚才说的这句话吗?认同吗?认同,为什么?为什么只有走向农村,中国的革命才得以发展的?我给大家几个理由啊。。。
提问:所以只有走向农村中国革命才能得以发展,这给了4条具体的原因,但大家能不能把这四条归结成一条,最根本的因素是什么?
生:国情。
师:没错就是因为走向农村的这条道路符合了中国的国情。那在探索这条道路当中,毛泽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不仅进行实践,而且还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将其理论化。毛泽东在1928年的10月、11月和1930年的1月,先后发表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这著作当中,他提出来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提问:那么什么是工农武装歌剧思想呢?我们来看材料,毛泽东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分为哪三部分?
生: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师:那这三者之间是个什么关系呢?第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第二,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没有土地革命,就不能充分的发动农民,根据地就不能巩固和发展。好根据地是民主革命的阵地,无建设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有后方的依托而陷于失败。所以三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提问:好,大家能不能用之前我们讲过的一个例子来证明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表述?我们前面讲了哪个具体的例子?
生:井冈山,。
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井冈山,井冈山,我们来看这块,这是游击区说明什么?武装斗争,你得先保证你这个根据地存在对不对?好,那么除了有武装斗争之外,还有什么刚才提到了。土地革命是不是得到了农民的支持,对吧?那这个根据地的建设只有土地革命吗?能行吗?不行。不行,他是不是还有其他一系列的建设,对吧,所以你看还有党政军,还有经济建设,还有群众,是不是这三者相辅相成对吧。对吧,好,那这三者相辅相成,就使得中国的革命在农村迅速的发展起来。
提问:好了,接下来问题又来了,我们的革命在农村发展起来了,还要不要城市了?要城市,最终中国共产党要取得什么样的目标?占领城市,统一全国。然后取得革命的胜利对吧,所以我们看毛泽东的工农武装思想,实际上就为中国探索出来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所以,这个工农武装格局思想,体现的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我们看毛泽东的这个思想,实际上就是在他不断的实践当中,结合中国国情所提出来的。
过渡:而这样的一条道路,周恩来是怎么评价的?。。。。所以这样的一条道路,就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创新的道路。这就是一条中国革命在实践当中探索出来的新路,而这样的一条新路是怎么探索出来?——是在实践当中探索出来的,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师:这就是一条革命的新路,所以这条新路的探索,他就为中国革命保存的力量,领导了中国革命走向。
我们来看到1930年下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大小十几块儿根据地,分布十多个省,武装10万多人,而其中最大的一块根据地就是这儿,就是赣南闽西根据地,我们也称之为中央根据地,那当革命根据地在不断的发展的时候,到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革命政权的尝试。
所以在当时,中国的革命得到了发展,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就连当时我们最大的敌人蒋介石在回忆的时候都说。。。。我们从蒋介石这更能够证明当时的中国革命其实在不断的发展。
红军长征
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过渡:但是革命这个道路依然曲折。蒋介石在1930年10月份开始呢,先后发起了对于红军和根据地的五次大规模的围剿。而在第5次反围剿的时候,我们失利了。革命再次遇到了挫折,那为什么前4次我们都能够打退,而第5次的反围剿失利了呢?
提问:别着急啊,我们来看这个表,大家告诉我,你看第5次跟前4次有什么不一样啊?那第一个不一样在哪儿?兵力上对吧,国民党在这个时候,蒋介石在第5次围剿的时候,投入到了更多的兵力了啊,100万的军队出动50万对着中央苏区,而这个时候中央苏区的红军只有8万多人。第二个不一样是什么?指挥,毛泽东被剥夺了红军的指挥权。而博古和李德上来之后,就采取了左倾的错误的指导方式,所以呢,使当时的革命又陷入到了一个危机当中。
师:这是第五次国民党“围剿”以及中共中央反“围剿”的形势图,我们先来看当时国民党第五次“围剿”所采取的措施,国民党吸取了前四次的教训,前四次呢,他总是有一支部队突然就冒出去了,然后被国民,被共产党聚而歼之,然后第5次他改变了,他第一经济上严密封锁,第二,持久战、堡垒战,手拉手并进,形成对你的一个包围圈。
而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时候犯了左倾的错误。我们看中央红军所采取的措施,御敌于国门之外,同敌人拼消耗,那无论是在我们的装备上,还是在我们的人数上,能拼得过人家呢?拼不过,所以我们看,从1933年9月到1934年10月,经过一年的时间,中国共产党都没有打退国民党的围剿,而且到1934年的10月,国民党的军队他已经深入到了中央苏区的腹地,你看形成了这样一个半包围圈。
②红军长征
过渡: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中共中央决定实施战略转移开始了红军长征。下面我们来看长征。从瑞金出来之后呢,红军先后突破了4道国民党所设的封锁线。但是在第4次湘江之战当中,我们的兵力损失了38000多人,所以从中央红军从刚刚出来的时候的8万多人锐减到了3万多人。所以我们的革命的形式再次遇到了危机,那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决定到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贵州,而改变了原来的这种进军的计划。
师:所以在贵州呢,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好,大家看第132页,我们现在来看遵义会议有哪些主要的内容,我们一起来思考。
遵义会议它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那怎么解决了军事问题?怎么解决了组织问题?怎么改?怎么解决了组织问题?首先一个关键。毛泽东被增选为政治局常委。第二个呢?成立了3人小组来负责军事行动,对吧?那怎么解决了军事问题了?怎么解决了军事问题了?是不是成立这3人的军事小组而同时撤销了?谁的指挥权。博古和李德的指挥权对吧?所以说我们看遵义会议他。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它的重要的意义就是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之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主义。
过渡:随后。红军轻装前行,四渡赤水,把国民党军队绕的晕头转向,然后突然,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在1935年的十月份到达了陕北的吴起镇。中央红军的长征结束。而在次年,也就是1936年的十月,红一、红二、红四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甘肃会宁,中国红军的长征至此全部胜利结束。
师:相信大家应该都听过很多关于长征的故事,其实这个路途是非常非常艰难的,有这个是草地,有很多的红军战士就在这个长征的途中去世了,牺牲了。那我们红军到达了陕北。所以我们看国民党,最终他想消灭红军的这样的一个计划有没有实现?——没有。
红军的力量,骨干力量得到了保存,顺利的到达了陕北。所以,我们能不能理解刚才我说的,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红军,挽救了党?能理解了吧,我们的这样的一个骨干力量已经得到了保障。
师:红军长征胜利了,我们接下来思考一个问题,长征的胜利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毛泽东呢,在1935年的时候呢,曾经非常形象的去说过长征的意义,他说讲到长征有什么意义呢?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言书,他宣告了红军的不可战胜,他是宣传队,他在沿途宣传了党的主张,他是播种机,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扩大了红军的影响。而长征一完结,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好,下一个问题又来了知道我要问什么吗?你们最大的困惑是什么?看到这对怎么打开了革命的新局面?这个新到底新到了哪儿呢?来看。各部红军转移的走向基本一致,形成了途中各部的会师,由局部会师发展为三大主力会师,终于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胜利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基于西北。现在到哪儿了?你在哪了?什么大点声?什么转移了?中国革命中心发生了一个空间上的转,从哪儿转到哪儿去了?原来在哪呢?革命的中心在瑞金,现在转移到哪儿去了?却转移到了陕北,对吧?现在这个过程当中,是不是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就。怎么样,保存了我们的革命的力量了嘛,对吧。再来看长征的胜利,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现在了呢?现在呢?实现了什么转移?如果说前边儿实现了革命中心的空间转移的话,那这儿现在的呢?实现了战略上的转移。转移到什么地方去?北上抗日好,我们再来看。更重要的是,经过长征的艰苦探索,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自己坚强成熟的领导核心。现在了呢?这个组织的新非常好,党的组织的新那怎么新了?看遵义会议怎么体现了新了?形成了以谁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以毛泽东为中央的党的政权领导这党组织方面的书。所以长征一结束,中国革命就开启了新局。
过渡:当然,长征也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可以在长征的路上举出太多太多的例子来体现这样的一些精神,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课下更多的去了解长征当中的故事。
总结:长征胜利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而我们现在来总结一下,从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到1936年10月的长征结束,我们看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什么,中国的革命又经历了什么?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后的低潮到成功开替了革命的新道路,从经历了严重的挫折到走向了新局面。
而其中又有哪些的因素推动了我们新道的开辟和新局面的形成呢?前面我们讲完了,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觉得有哪些因素推动了这个新道路和新局面?。新局面和新道路的形成,是什么因素推动?有哪些因素?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断的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还有吗?人民群众,紧紧的依靠人民群众,对吧,还有呢。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怎么做了?不屈不挠,坚定的信念,还有呢?勇于创新的精神,还有呢,我们要从实践的当中不断的去吸取教训,不断的去探索新的道路对吧?所以有很多的因素可以供同学们自己继续去探讨和思考。
我们来总结一下我们这节课,我们这节课呢,其实讲了两条线索,第一条线索我们讲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其实我们说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是什么样的特点,它体现出来了国民党统治的特点,专制、独裁,而他代表的是少数人的利益,而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再来看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从开辟革命新道路到长征,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他代表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紧紧的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在实践当中不断的去创新。所以历史的经验再一次证明一个结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最终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好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七、板书设计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