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5张PPT)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第一课时 夯实法治基础课标要求(2022年版) 素养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 2.初步认识法治的内涵,理解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法治观念: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 1.了解法治的内涵,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2.知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一、选择法治道路1.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1)法治,意味着__________。(含义)(2)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__________,让人们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______、________地生活。(法治对个人的作用)依法治理生活秩序安全有尊严(3)______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__________,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__________。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法治对社会的作用)法治基本保障有效方式2.法治的要求(1)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法治要求实行__________。(2)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还要求实行______。3.实行良法、善治的意义(1)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___________,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________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2)法治建立在______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______________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良法之治善治意志和利益公平正义民主参与公共活动二、描绘法治蓝图1.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1)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高度重视__________。(2)党的十五大把__________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__________,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法治建设依法治国基本方略(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______________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4)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单独把__________作为专章论述、专门部署,这宣示了我们党矢志不渝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坚定决心。全面依法治国法治建设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要性(1)总目标: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重要性: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质要求重要保障根本遵循行动指南3.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__________,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__________,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__________,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坚定捍卫者。(2)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机统一。普遍拥护严格执行公平正义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法治是现代经济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3.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行政。(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坚持依法治国,政府要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政府要做到严格执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全民普法是我国一大创举。某学校开展普法宣传活动,下面是该校九年级(3)班展板部分宣传内容。图片 解说词 2023年9月20日,国务院第十五次常务会议通过《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是我国首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对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育和提升、沉迷网络预防和干预、网络欺凌等问题作出专门规定。 请根据图片和所给解说词的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说说国务院颁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意义。(6分)①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专门立法有利于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②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专门立法有利于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未成年人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③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专门立法有利于保障未成年人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未成年人安全、有尊严地生活。(6分) 1.(2024·佛山期末) 九年级某班举行“法治头条”交流活动,许东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收集的法治新闻,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新制定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众多法律法规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下符合许东同学收集的法治新闻的主题是( )A.良法先行 B.善治为辅C.特殊保护 D.社会发展法治的内涵和要求A一、选择题2.电话推销是推销人员通过电话向客户展示产品或服务,以达到销售目的的形式。下列对题2图认识恰当的是( )A.是市场经济下正常的经济活动B.企业经营不能够违背诚信原则C.改革开放使经济主体活力迸发D.市场经济活动需要法治来保障题2图D3.(2024·汕头期中) 五年来,十三届全国人大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民生等领域,制定了乡村振兴促进法等47部新法,及时修改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111件次,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更为完备的法律保障。从材料中可以发现( )A.法律是由国家制定,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B.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C.法律具有规范作用,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D.我国法治建设成效显著,已建立起完备的法治体系法治的重要性B4.(2024·河源期末) 2023年6月,司法部通报“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活动进展情况。通报显示,目前全国已培育“法律明白人”383万余名,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的全覆盖。培养“法律明白人”的理论依据是( )A.我国是人力资源缺乏的国家B.法治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C.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D.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B5.(跨学科:语文) 法治兴则国兴。下列思想与此观点一致的是( )A.君子不重则不威B.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C.法者,治之端也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C6.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全面依法治国( )①已实现法治国家建设的宏伟目标 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④要求全体中国人民共同执法守法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②③全面依法治国D7.(2023·扬州中考) 2023年3月,游客任先生自驾来扬州,因路况不熟将车停在禁停区,交警依法开出罚单。两天后,任先生发现罚单标注“首违警告,零分零元”,感动之余,承认自己违停并点赞交警。交警的行为表明( )A.公正司法原则不可违 B.外地游客违章免处罚C.执法有力度也有温度 D.轻微违法无须负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C8.对下列三则时政新闻概括最准确的是( )A.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道德和法律共同发挥作用B.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C.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D.民主决策有利于促进决策的科学化,保障人民利益·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和储备局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送审稿)》。·2023年10月25日至11月23日,粮食安全保障法(草案二次审议稿)通过中国人大网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23年12月2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C9.2023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正式实施,观察题9图可知( )A.法治已成我国治理体系的唯一优势B.我国努力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进程C.制定好法律制度就能做到良法善治D.良法能反映所有公民的意志和利益题9图B10.(2024·肇庆期末改编) 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严峻形势,公安部连续开展多轮打击行动,抓获一大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打击工作取得显著战果。材料说明( )①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维护人民利益 ②打击和惩治诈骗分子需要我国公安公正司法 ③打击诈骗分子行动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秩序④打击和惩治违法犯罪成为依法治国的总目标A.②③ B.①④C.①③ D.②④C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根据党中央批准的立法工作安排,中央宣传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完善,形成了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该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材料二:2023年11月18日,《中国法治社会发展报告(2023)》发布。该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在法治宣传教育、公共法律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矛盾纠纷化解和公民权利保障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和显著进展。(1)材料一传递了哪些信息?(6分)①根据党中央批准的立法工作安排,中央宣传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完善,形成了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体现了法治中国建设需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通过体现了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③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形成过程中广泛征求意见,体现了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一直致力于推进法治建设的原因。(8分)①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②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③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④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⑤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8分) 课后强化一、选择题1.(2024·惠州期末)2023年7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正式施行。修订反间谍法是新形势下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加强反间谍斗争的需要,是推动反渗透、反颠覆、反窃密斗争,确保国家安全的有力法治保障。这说明( )A.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国家不断夯实法治基础B.我们是未成年人,反间谍斗争与我们无关C.社会因法治而进步,有了法律制度就有了法治D.要加强法治宣传,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A2.某校开展“法治进课堂”活动,大家围绕“依法治国”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下列观点你赞同的是( )①依法治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②依法治国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还要求实行善治③依法治国要建立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④依法治国对公民的要求只有守法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B3.(跨学科:语文)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下列表述符合法治精神的是( )A.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B.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C.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D.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C4.课堂上,道德与法治老师给大家播报了一则新闻:上述材料充分表明( )A.法治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B.美丽中国的目标已经完全实现C.厉行法治要做到坚持公正司法D.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2023年4月26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该法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D5.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提道:始终坚持对腐败犯罪依法严惩,审结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2.4万件2.7万人,同比增长19.9%。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以廉洁司法确保公正严明司法。这体现了( )①我国坚持厉行法治、公正司法 ②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 ③良法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 ④党反腐惩恶的鲜明立场和坚定决心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A6.为了规范关税的征收和缴纳,维护进出口秩序,促进对外贸易,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2024年4月26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关税法,该法自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这一法律的制定表明( )A.法治是实现强国富民、维护社会稳定的唯一有效方式B.只要实行良法之治,就可以解决我国关税问题C.我国已经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强国D.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D7.近年来,学前教育存在“入园难”和“入园贵”的问题。为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2023年8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全体会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提请审议学前教育法草案的议案。这说明国家( )A.通过法治方式,为人民创造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B.坚持科学立法,解决了学前教育中长期存在的社会矛盾C.重视学前教育,把学前教育作为现阶段教育发展的中心D.通过道德规范社会各个领域,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A8.全国公安机关严厉打击整治毒品违法犯罪活动,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全国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4.2万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5万余名,缴获各类毒品25.9吨。这说明在建设法治中国进程中( )A.立法得到人民群众拥护 B.司法案件体现公平正义C.公民成为法治的捍卫者 D.严格执法得到有力保证D9.题9图中的“处置”措施( )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扩大公民基本权利②体现了善治,有利于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③有利于规范“自媒体”运行,净化网络空间④发挥了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题9图D10.(2024·珠海期末)反诈主题电影《孤注一掷》的热映,将电信网络诈骗再次拉回人们的视野。关于如何预防电信网络诈骗,以下解读与做法对应不正确的是( )选项 做法 解读A 人大不断完善关于反电信网络诈骗的法律法规 科学立法B 公安机关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违法行为 严格执法C 全社会坚决与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的人员作斗争 公正司法D 全体公民自觉抵制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活动 全民守法C11.跟随下列记者镜头,感受法治中国舒展美好画卷。记者镜头下的这些场景( )①体现了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②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法律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③确保全体公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④能够促进法律知识的普及,增强公民的法治观念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题11图C12.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粮食安全保障法,该法于2024年6月1日起施行。这( )①体现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权②有利于将粮食安全纳入法治轨道③说明只能通过完善法律保障粮食安全④说明我国面临着粮食严重短缺的问题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A二、非选择题13.(2024·肇庆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近年来,广东省聚焦“无废城市”建设。(“无废城市”是通过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为加强建筑垃圾管理,广东省出台了全国第一部省级建筑垃圾管理地方性法规《广东省建筑垃圾管理条例》。此前《广东省建筑垃圾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多次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广大群众通过信件、传真和电子邮件等形式向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交意见和建议,促进了这部地方性法规更加完善。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实施,为黄河保护提供了法律支持。(1)材料一体现了教材《民主与法治》的哪些观点?(4分)①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或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②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做到科学立法。③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还要求实行善治,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4分)(2)有同学感慨:“有了黄河保护法,就可以解决黄河保护问题了。”请运用《建设法治中国》的相关知识,对该同学的观点进行评析。(6分)该同学的观点是错误的。①我国出台黄河保护法,为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提供了法治保障,有利于制止破坏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行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②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坚持厉行法治既需要推进科学立法,还需要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③政府要加大对破坏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社会要积极宣传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人们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意识;企业应遵守法律法规,依靠科技发展生产,坚持绿色发展;公民要自觉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