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叙谈历史多角度记忆法南昌市第十七中学教科处 李福南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是第一步,但对于没有入门的同学来说,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简直无从下手。其实是有很多巧法的,正所谓“窍门遍地跑”看你找不找。本文叙谈历史多角度记忆法,如果学会用活,做到举一反三,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历史多角度记忆法的技法1.结构法结构法就是从历史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历史认知结构出发,多角度地把握历史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方法,有助于整体性、系统性地掌握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例1】鸦片战争影响:⑴政治: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⑵经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兴起。⑶外交:闭关锁国开始走上失败。⑷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思潮。⑸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单一阶级结构到复合阶级结构。⑹历史:标志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例2】甲午中日战争影响:⑴中国:清朝大腐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加深;民族运动大救亡;中国人民负担大加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大受阻。⑵日本:向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进程大加快。⑶远东:扩大侵略;格局大改变。⑷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大加速。【例3】明清小说背景:⑴历史:小说源远流长。⑵文化:古代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明清时期腐朽及各种思想提供了素材。⑶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⑷经济: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2.史观法历史观是史实的知识,是史实的解喻。历史观越发展,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就越真实,越接近于历史实际。“历史观的更新,恰如更上一层,以观环列的光景,所造愈高,所观愈广”。史观法是历史多角度记忆法的充分体现。【例1】新航路的开辟历史影响: ⑴全球史观:世界由分散、孤立走向连成一体。⑵文明史观:政治:“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的解体。经济:经济文化交流;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科技:“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⑶现代化史观:西欧资本主义发展。⑷革命史观:殖民扩张。⑸社会史观: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例2】多种史学范式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⑴从革命史范式看,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一次空前的资产阶级文化反封建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⑵从整体史范式看,它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思想,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使中国知识分子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⑶从文明史范式看,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已从器物、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层面。它也是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⑷从现代化范式看,新文化运动为新思想发展开辟了道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对中国的民主化、文化近代化、教育近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例3】用新史观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⑴整体史观:两次工业革命中的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与发展。⑵文明史观: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⑶近代化史观: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促进政治法制化、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城市化,思想文化科学化,社会生活文明化。⑷社会史观:工业革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⑸生态史观: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耗费。3.渗透法(跨学科)运用数学、地理、思想政治、美术等知识进行跨学科渗透分析历史的方法。【例1】从政治、历史、地理角度看中国近代工业布局的特点:特点:近代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的大中城市。地理:自然环境优越,煤铁等资源丰富;多是平原或冲积扇地区,地形条件优越;气候较湿润,水资源丰富;多优良港湾,京杭大运河等使交通便利。政治:经济重心南移,人口密度大,提供了劳动力和消费市场。历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的地区和西方列强侵略较早的地区,自然经济解体较早。【例2】1787年宪法(联邦宪法)的评价:⑴示范性(对世界的影响):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和民主共和制都对后来的资本主义国家起到了示范作用。⑵进步性(对美国的影响):建立了相对民主政治制度,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⑶开拓性:世上第一部比较完整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法律基础。⑷局限性:黑人奴隶制的存在、种族歧视和修正案等。【例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影响:⑴经济:进一步瓦解封建自然经济,多种经济并存。⑵政治:为以后中国革命的转化和中共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⑶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4.理论法通过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人民群众的地位、内因与外因等理论分析历史的方法。【例1】抗日战争取胜因素:(1)领导因素:国共合作,共赴国难,都在抗日中作出了较积极的贡献。(2)民众动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是取胜根本保证。(3)战略战术:两党采取了阵地战、游击战、持久战、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配合等战略战术,最终取胜。(4)国际环境:中国抗日战争是反侵略、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例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胜利原因:革命的正义性;政策的正确性;工农的英勇性;条件的有利性。【例3】环境对希腊文明产生影响:⑴经济:海外贸易兴盛。⑵政治:古希腊城邦形成。⑶文化:从巴比伦、埃及等中吸取文化养分。⑷外交:殖民扩张。⑸价值观:平等观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建立。⑹民族精神:自由、进取和善于求索的民族精神的形成。5.综合法综合法,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将历史概念分解为若干历史要素,进行分析综合的方法。一般来说 ,历史人物概念分解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诸要素;历史事件概念和历史现象概念分解为背景 、时间、地点(地域)、主体、经过(主要表现)、评价诸要素;历史制度(著作、文献)概念分解为背景、 制定者(机构)、主要内容、评价诸要素;历史物品概念分解为时间、特点(用途)、评价诸要素。将历史概念进行分类并解剖它们的构成要素,在分析中的意义在于为把整体分为局部铺路搭桥,以使分析更为全面。【例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历史影响:⑴辩证史观:积极: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消极: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激化,给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⑵唯物史观: 秦朝在政治、经济、思想等基础上形成。⑶文明史观: 社会转型(分裂到统-;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贵族制到官僚制)。⑷近代化史观: 鲜明东方特色。【例2】多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⑴从中国的国情认识到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中共一大提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中共二大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⑵从工人运动失败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主要是依靠工人阶级发动工人运动;1923年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要联合其他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才能战胜敌人;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⑶从大革命失败认识到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党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领导权,导致大革命失败;惨痛的失败使共产党认识到要取得胜利,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要有自己的武装。八一南昌起义开始创建人民的军队,掌握了革命武装。⑷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夺取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在革命斗争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⑸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在长征中的遵义会议上,没有共产国际参与,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组织、路线问题.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⑹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国共两党曾两次合作,特别是第二次合作,更表现出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理智和成熟。【例3】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特点⑴解体动力: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倾消商品、掠夺原料的冲击。(2)解体速度:国内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迅速)。(3)解体结果: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二、历史多角度记忆法的制法1.熟谙多角度记忆法的要素这是多角度记忆法的制作的前提。通过历史结构、历史史观、跨学科知识等要素,交给学生操作的具体方法。在对同一类别的历史概念进行多角度分析后,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该方法分析类似的新问题。如“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分界线,是新旧民主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的背景从国际角度分析是一战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从国内角度分析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北洋军阀统治对内镇压革命对外卖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巴黎外交失败引起了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而“五四”运动的条件包括:内部条件―经济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政治(阶级)条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民主科学的指导;外部条件―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的出路,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然后指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分析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产生背景条件。这样,记忆历史也就顺理成章,轻松的多了。2.熟悉历史事件间的内在联系这是多角度记忆法的制作的关键。掌握好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内在联系,以重要知识点为基点。如文艺复兴这个知识点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是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同时它又与地理大发现及宗教改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鸣锣开道。当我们理解了文艺复兴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后就很容易多角度分析文艺复兴似的背景。3.熟娴历史知识系统化这是多角度记忆法的制作的核心。要做到历史知识系统化、完整化,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史实。例如:1840年前后,西方各国已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相继建立了资本主义体制,世界进入到蒸汽时代,中国则处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王朝清统治之下,政治日益腐败。现在我们要在创建中国史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把整个中国近现代史放置于世界近现代史的范围中,比较中西社会差异,让历史知识纵横交错,历史记忆网络化、系统化。4.熟成长期渗透这是多角度记忆法的制作的途径。长期渗透,是指教师必须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多层次的分析综合。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有较长时间 的自我体会,待机而发,水到渠成。5.熟寻专门的习题这是多角度记忆法的制作的检验。从中总结出具体的方法,并进行多角度记忆法专题训练,通过有目的的程度化的思维操作实践, 加速多角度记忆法的内化的过程。三、历史多角度记忆法的用法采用多角度记忆法,会因角度新颖而有新鲜感,增加学习的兴趣;会因从不同角度理解所记忆的内容,使记忆深刻,便于联想;还会因为经历多种练习实践增强能力,所以会收到常学常新、乐于复习、记忆效果良好的结果,克服因"炒剩饭"而造成的厌烦情绪。 总之,学习历史,我们要灵活地去学;记忆历史,我们要智慧地去记。教师和学生都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用结构的眼光、规律的眼光、分析的眼光、大科学的应用的眼光看待历史、记忆历史,运用多角度记忆法,我们的历史思维会更加明朗、更加智慧,学习、记忆历史的方法就会得到改进,学习历史的能力也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