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历史特级教师李福南原创历史巧记系列之41--玄谈历史阶段特征记忆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历史特级教师李福南原创历史巧记系列之41--玄谈历史阶段特征记忆法

资源简介

玄谈历史阶段特征记忆法
南昌市第十七中学教科处 李福南
  许多历史知识看起来杂乱无章,头绪繁多,学生记忆起来十分头痛。但是,如果把同一历史阶段的的知识整合起来,可以发现这些历史知识都能反映它所在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所以,首先记住历史阶段特征,再通过历史阶段特征来记忆众多看起来缺乏联系的历史知识,这就是历史阶段特征记忆法。
一、历史阶段特征记忆法在某项历史知识中运用
【例1】雅典民主政治过程:
阶段
时间
标志
内容
意义
奠定基础
前6世纪初
梭伦改革
根据财产多寡划分四个等级;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正式确立
前6世纪末
克利斯提尼改革
建10个地区部落;设立五百人议事会;成立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铲除了旧氏族贵族政治特权,确立起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
民主顶峰
前5世纪
伯利克里改革
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公民开放;抽签选举;公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公职津贴”
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这是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例2】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阶 段
特 点
成 因
原始商业(原始社会)
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
剩佘产品出现和社会分工发展
古代商业发展
商朝
善于经商著称
社会经济尤其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春秋战国-产生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大商人
古代商业向近代商业过渡期
秦汉至隋唐-初步发展
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
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隋唐-进一步发展
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政治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丝綢之路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发展
宋元-空前繁荣
空前繁荣;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大融合;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交通发达
近代资本主义商业萌芽
明清-空前活跃
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出现了“商帮”
农业、手工业恢复发展;社会上经商风气浓厚
【例3】第13课 辛亥革命经过
兴起(1894--1905) 组织:革命团体的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己经形成
组织:同盟会的建立→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
发 展 思想: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1905--1911) 军事: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 →推动革命进入高潮
⑴保路运动→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高 潮 ⑵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
(1911--1912) ⑶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成立
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笫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失败: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结束
二、历史阶段特征记忆法在某节历史课中运用
【例4】第16课 抗日战争过程四阶段
阶 段
日本的侵华方针
国民党的态度
共产党的政策
局部侵华(1931.9--1937.7)
垂涎领土,发动事变(九一八、-二八、华北等事变)
分为两派,妥协抵抗
武装抗日,游击战争
战略防御(1937.7--1938.10)
速战速决,全面侵华(“七七事变”; 南京大屠杀)
自卫抗战,联共抗日(合作;会战)
两党合作,全面抗战(抗战路线;平型关战)
战略相持(1938.10--1944.1)
“以华治华”,重点进攻(日军的滔天罪行)
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皖南事变)
艰难抗战,巩固敌后(百团大战)
战略反攻(1944.1—1945.8)
垂死挣扎,宣布投降(日本投降)
收买日本,抢夺果实(中国远征军)
抓住时机,积极反攻
【例5】第17课 解放战争(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进程
阶 段
国民党作战方针
共产党作战方针
结果
战略防御(1946.6—1947.6)
全面进攻,重点进攻
运动战方式,集中兵力,打歼灭战
中共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1947.6—1948.8)
四面出击,继续进攻
以外线作战为主,以中原地区为突破口,展开反攻
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
战略决战(1948.8—1949.1)
集结兵力,重点防守
战略决战,将敌人的主力歼灭于长江以北地区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追歼残敌(1949.1—1950.夏)
政治和谈,“划江而治”
追歼残敌,解放全国(北平和谈;渡江战役)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取胜
【例6】第17课 毛泽东思想过程
?
时间
著作及会议(或标志)
内 容
意义
萌芽发端
国民
革命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领导权和领导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解决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同盟军、对象的问题
初步形成
土地
革命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正式形成
抗日
战争
《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创造性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科学概念
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
1945年中共七大
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丰富发展
解放
战争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春)
①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②总任务: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重大问题
《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年)
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人民民主专政。
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建立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新中
国后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阐述了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例7】笫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发展历程
阶段
措施
成就
教育奠基
接管教育;建出版社;工作会议;制定方针;建立制度。
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教育动乱
教育两次大曲折:1958年“教育大革命”;1966年起“文革”
教育事业极大破坏,各行各专业人才大缺乏, 民族文化素质大下降, 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
教育复兴
小平整顿;科教兴国;三个面向;教育改革;两个工程(211,希望);支持西部
一高等(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三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三、历史阶段特征记忆法在某单元复习归纳中运用
【例8】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时期
主要内容
意义
作用
萌芽产生
古希腊时期
(前5世纪)
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思考
从研究“神”到研究人;
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侧重于哲学领域)
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
复兴阶段
文艺复兴
(14—17世纪)
提倡“人文主义”,反对神学统治
人的地位从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侧重于文艺领域)
发展阶段
宗教改革(16世纪)
倡导基督教人文主义,主张信仰的自由
冲破罗马天主教会宗教特权的束缚,人们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侧重于宗教领域)
走向成熟
启蒙运动
(17—18世纪)
提倡“理性主义”
反对教会和封建势力
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进行政治革命、实践民主法治的强大思想武器(侧重于政治领域)
【例9】15—20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原因
标志
萌芽阶段(15—16世纪)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使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中世纪生产经验的积累为技术能力提高提供了条件
天文学领域的革命
形成和发展阶段(17—18世纪中期)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手工工场的发展促进了技术的进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
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
迅速发展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
随着该时期西方主要国家工业革命的进行,经济的发展对科学得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磁学的新成就、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等
重大突破和系统化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电发明与应用,特别是爱因斯坦相对论更是物理学思想一次重大革命
四、历史阶段特征记忆法在某专题知识梳理中运用
【例10】经济全球化(广义)历程
基本过程
时间
推动原因
主要表现
萌芽阶段
15—18世纪
新航路开辟和商业资本主义殖民高潮
欧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起步阶段
19世纪初期—中期
工业革命和工业资本主殖民义高潮
英国“世界工厂”;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并出现了全球化第一次高潮
形成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资本主义高潮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并形成了全球化第二次高潮
困境阶段
一战后—二战结束
两次世界大战和30年代经济大危机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制度化阶段
二战后——9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次科技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经济全球化高潮逐渐形成
全面发展
20世90年代
科技革命;两极格局结束;跨国公司
区域性经济组织;国际贸易大增;市场经济体制
【例11】笔墨丹青的中国画
历史阶段
绘画阶段
主要特色
历史背景
原始社会
起源
彩陶画、地画等自然生动质朴粗犷等特色
生产力低
战国
从萌芽走向成熟
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
社会转型
秦汉
进一步发展
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门类丰富
大一统
魏晋南北朝
真正意义的中国画出现
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如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社会动荡
隋唐
中国绘画一个高峰
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辈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盛世气象
两宋
宫廷画进入活跃阶段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风俗画)
商业繁荣
元明清
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特别是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元代王冕《墨梅》,明代徐渭《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墨兰图》。
世运转衰
五、历史阶段特征记忆法在历史通史模块整合中运用
【例12】公元前8-3世纪的中西方
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
西方处于古希腊罗马时(前8世—前6世)
总体特征
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重要时期,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
西方文明的源头, 其文化对近现代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征
概览
政治
各诸侯国进行称霸及社会变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萌芽
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成为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古代罗马形成了欧洲历史上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经济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开始占主导地位
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古希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灿烂的海洋文明
思想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文化高峰,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形成
欧洲人文主义萌芽,是近代启蒙思想的源头
主要表现
政治
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分封制和宗法制遭破坏
梭伦、克利斯提尼、伯利克里改革;罗马共和国建立;罗马法对西方产生深远影响
经济
铁犁牛耕出现;土地私有制确立;“重农抑商”
工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发达
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诗经》;司南
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
【例3】工场手工业时代(14—18世纪中期,或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的中西方
明清时期(1368~1840年)
西方文明兴起西方(工场手工业时期)
总体特征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
封建主义正在向资本主义过渡(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工场手工业向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过渡做了准备
特征概览(重大史实)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封建制度由盛转衰
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政治初步建立;工场手工业者处在自发阶段
经济
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及缓慢发展
手工工场取代私人作坊成;商业资本控制着工业资本;世界市场开始形成;重商主义成为主流经济思想
国际
对外政策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中国反殖民掠夺和维护祖国统一紧密相连
以暴力为基础,进行公开的、直接的掠夺为特点;掀起商业资本主义殖民高潮;焦点是争夺殖民和欧洲霸权;由西葡两强、荷兰独霸到英“世界霸王”
思想文化
儒家思想批判与继承,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文学艺术出现了新的成就和平民化、世俗化倾向;出现了许多反封建的思想和文艺作品;古代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掀起了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人文主义内涵的不断丰富;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主要表现(重大史实)
政治
明朝:六部制和内阁制;三司制。清朝:内阁六部制;军机处
尼德兰革命、光荣革命
经济
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风力水车;种类丰富,瓷都“景德镇”, 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丝织业进入鼎盛,民间手工业是明中叶以后占主导地位;商人群体形成,商业空前活跃,海外贸易衰败时期,闭关锁国
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得到拓展;荷兰 “商业霸主”
外交
闭关锁国;反殖民掠夺
殖民扩张
思想文化
⑴思想:明朝王阳明发展心学,活跃的儒家思想,清朝反封建的民主色彩。⑵科技:《本草纲目》《农政全书》。⑶文学: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⑷书法:明朝:文征明、董其昌。⑸绘画: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王冕、徐渭、郑板桥)。⑹戏曲:明朝:昆曲;清朝:京剧。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提出,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例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冷战”共处和竞争和平共处阶段,二战后一50年代) 的中国与世界
二战后初期的中国
二战后初期的世界
总体特征
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两种现代化模式的共存、竞争与调整
特征概览
政治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统治体系(基本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重新组合,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深度、广度发展
经济
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美国经济霸主;资本主义经济在曲折中前进(经济恢复一高速发展—滞胀时期一复苏繁荣)
外交
外交开创新局面(奠基时期)
“欧洲中心格局”彻底崩溃;经历了美国霸主新格局(美国被称为“世界警察”)一美苏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兴衰)。
思想文化
毛泽东思想得到新发展
社会生活
第三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
主要表现
(重大史实)
政治
新政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政治协商制、民族区域自治制;中共八大
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在对峙中共同发展;朝鲜战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华约成立
经济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完成
第三次科技革命;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形成以美国为首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赫鲁晓夫改革
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三大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两会);第一次建交热潮
雅尔塔体系;“冷战”开始,两极格局形成
思想文化
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双百“方针促进了文教发展
现代科技革命极大推动生产力发展和思想文化
社会生活
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勤俭节约、无私奉献;长春汽车制造厂;宝成、兰新铁路;电讯事业快速发展;党报党刊;电视事业的诞生
现代科技革命极大推动生产力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
六、历史特征的寻觅和掌握   怎样寻觅和掌握历史特征呢?下面做些点拨。 1.运用跳跃性思维   这要求眼界开扩,思路灵活,善于发现聚焦点,再跳跃开去,捕捉历史事物的特点。例如:宗法制与分封制相比,其突出特点是:⑴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⑵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度。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⑷族权与王权统一,家与国同构。(5)大小宗相对独立性,等级森严。⑹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双重关系)。宗法制与分封制两个内涵差距较大。因此,需要跳跃。跳跃的立足点是“突出特点”,而且还要“发展”这两个层次的聚焦点。这样,特点就分析出来了。 2.运用多边性思维   这要求环绕某一个历史整体,抓住它的方方面面来寻觅历史事物的特征。作为历史整体的特征,需要“面面点到”。例如:北伐战争特点:⑴性质的双重性:革命统一战线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反帝反封建资民主革命。⑵形式的多样性:工农运动、反帝爱国运动和由南向北的北伐战争等形式。⑶群众的广泛性:以两党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统一战线,革命空前团结起来。⑷中共的领导性:在中共直接领导下,工农运动都出现新高潮。⑸成果的有效性:基本消灭了封建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通过抓特点,就把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从宏观上完全掌握了。
3.运用切入性思维   这是指综览全局,善抓典型,善抓重点,切人开挖,窥究特点。   综览中国战国时期历史发展趋势的显著特点之一是为中国,大统一准备必然条件。切人窥究其带规律性的表现是:①封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首次高峰期,要求统一;②多国变法图强“七雄”争夺统一中国的大权,秦国渐优,利于统一;③华夏族和各族的联系空前深广,人民渴望统一;④有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政治主张,促进统一。“要求统一”、“利于统一”、“渴望统一”和“促进统一”,都是“切挖”出来的,从而反映了时期最基本的历史特点。 4.运用求异性思维   所谓“求异”就是在两个以上的历史对象中找出不同点来。那些主要的、带实质性的不同点(不是所有的)就是有关对象的特点。   例如:关于近代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
工场手工业时期
机器大工业时代


⑴新航路的开辟为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⑵主要商路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增强了经济和国事实力,为它们征服世界提供了物质条件。


⑴荷兰号称“海上马车夫”,在亚洲、北美建立殖民地。⑵英国通过商业战争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通过对外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武力战争等手段使亚、非、拉美地区成为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经济附属国。


以掠夺财富,积累资本为主要目的,以海盗式掠夺、贩卖黑奴等暴力手段为主要方式,进行公开的、直接掠夺
⑴扩张目标是强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⑵通过商品和资本输出及武力手段进行扩张。⑶殖民扩张遍及全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⑴殖民掠夺的财富在欧洲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⑵给殖民地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加剧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落后。⑶掀起商业资本主义殖民高潮,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开始形成。
⑴极大地促进了殖民国家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⑵给当地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当地近代化。⑶进一步加强了各地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⑷掀起工业资本主义殖民高潮和垄断资本主义殖民高潮,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5.运用提炼性思维   这是指在具体、多样、纵横交织的历史内容中(大跨度),通过归纳、抽象和概括从一定的高度上总结特点。提炼才能出精品,才能达于理性认识。例如: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过程的特点:⑴广泛性:近代前期的主要社会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这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各阶级在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必然有一致性的一面。⑵向西方学习的普遍性:是在西学影响下进行的,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主流。具有普遍的向西方寻找真理的特点,只有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其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⑶层次性: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具有不同的层次。从学技术到学经济政治、从学立宪到学共和,就有许多层次。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仅在于时间上的差异和对西方认识上的差异,更主要的是阶级地位的差异。⑷继承性:前后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如地主阶级洋务派就是继承了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但又有一定的变化,在维护封建统治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因而是量变。而早期维新派又是由洋务派转化而来的,他们也继承了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的思想,又发展为学习西方政治和经济,这就是质的飞跃,他们不是要维护封建统治,而是反对封建统治了。⑸反封建反侵略性:在侵略与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是紧密相联的,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⑹实践性:由于民族救亡的需要,几乎都进行了社会实践,但各种思想演变剧烈,没有形成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成熟的理论体系,没有为中国革命找到正确的方向和出路。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变化性: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到目前为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道路,中国近现代思想界探索伴随着到强的侵略和对中国国情认识加深,经历了走“英国人的路”→走“日本人的路” →走“美国人的路” →走“俄国人的路” →走“自己的路的过程。其中最重大的选择是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土地,使中国有了最先进的革命指导思想。⑻递进性:随着对西方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步推进,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轨迹:器物层次(师夷长技和洋务运动)→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用陈独秀的话说,就是“学术觉悟、政治觉悟、理论觉悟”;用梁启超的话说,就是“先从器物上感觉出,再从制度上感觉出”。
历史阶段特征记忆法把时代特征与具体的历史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由点到线再到面地记忆,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历史知识结构,不失为记忆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