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视频中“它”指的是什么?在你的生活中哪里可以见到“它”?运用你的经验9.1 生活需要法律第九课 法律在我们身边1.政治认同:知道生活离不开法律,知道治理国家需要法律。2.法治观念: 熟悉到生活中法律无处不在,生活离不开法律;树立法制观念,做自觉遵法、护法的好公民。3.责任意识:列举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和分析有关案例,培育学生处置、运用社会信息的技术和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教学难点:法治的意义。1.为什么说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2.法律的产生和本质?3.法治的内涵、要求和意义?4.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阅读教材P84—88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自主学习(2分钟)假如生活没有法律,我们将会怎么样?交通瘫痪社会秩序混乱生命健康受到威胁人们随心所欲,矛盾和纠纷不能很好地解决,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生活需要法律一、 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早晨8点多,和谐小区一片嘈杂:原来是小区里一个老爷子由于年岁已高,反应稍慢,骑自行车稍稍碰了一条小狗,牵狗人不依不饶,非得逼着老爷子赔偿。围观群众指指点点,议论纷纷。中学生小明站出来对牵狗人说:“第一,我们需要你出示合法的养犬证。第二,您遛狗的时间不对,有关法律规定是晚7点以后至第二天早七点之前。”听了小明的话,牵狗人自觉理亏,倖倖地走了。小剧场思考:生活中出现矛盾时,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来协调?道德、亲情、友情和法律在面对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纷时,仅依靠道德、亲情、友情能解决吗?借钱不还交通事故校园欺凌1、为什么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律①我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不仅需要依靠道德来协调,而且需要法律来调整。 P85《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Patriotism Education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是为了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旨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法律,共5章40条,包括总则、职责任务、实施措施、支持保障、附则。2023年10月24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1]②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我们身边的法律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家庭生活 学校生活 社会生活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婚姻法反家暴法、妇女权益保护法继承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师法、劳动合同法教育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新交通法规版权法、著作权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行政法刑法③法律已经深深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法律不仅服务于人们的当前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影响广)③③1.刚出生时,父母要为我申报户口,还可以为我申办身份证。3.我未成年,父母有责任抚养和教育我。4.一般情况下,年满十六周岁,才能就业。5.年满十八周岁,我才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7.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等权利。8.父母年纪大了,我们必须赡养和扶助父母。C.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D.户口登记条例、居民身份证法E.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F.未成年人保护法、劳动法G.宪法、兵役法H.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说说上述内容中哪些是我们的权利, 哪些是我们的义务?人身权利受教育权、受教育的义务被抚养权劳动就业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法服兵役的义务劳动报酬权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6.年满十八周岁,我必须接受祖国的挑选,依法服兵役。2.到了上学年龄,父母必须送我去上学。A.劳动法B.宪法、选举法④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行,相伴一生。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③1、为什么说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法律与生活的关系笔记区①法律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纷,需要法律来调整;②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③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④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我们一生都享有法 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二、 法 治 的 脚 步思考:法律是怎么一步一步演变过来的?二、法治的脚步原始社会的秩序维护主要依靠氏族组织和原始习惯。原始社会的习惯多种多样,如禁忌、图腾崇拜等。这些原始习惯使得原始社会处于一种“有秩序的无政府状态”。原始社会2.法律是如何产生的?原始社会,人类用习惯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靠自觉自愿遵守。原始社会末期,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剩余产品, 产生了私有制 ,逐渐形成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两大对立阶级。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持 自己的经济利益、统治地位、社会关系和社 会秩序,开始建立由军队、警察、法庭、监 狱等组成的特殊的暴力机器——国家。奴隶主为了维护他们的阶级统治和自身利益,通过国家制定一整套约束人的行为规范,并不断规范和完善,于是就产生了法律。法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才创制法律。2、法律是如何产生的?原始社会没有法律,人类用习惯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些习惯靠人们自觉自愿遵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笔记区公元前21世纪,我国产生了古代第一个王朝——夏,以及维护夏朝统治的法律制度。根据文献记载,夏朝的法律称为“禹刑”。夏朝的法律是奴隶主阶级为了镇压奴隶的反抗而制定的。在古巴比伦,公元前18世纪制定的《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它规定:奴隶可以买卖,抵债;奴隶可以被任意杀死,凶手只需赔偿奴隶主的财产损失,无需偿命。资本主义法,是指资产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资产阶级国家制定、认可。其基本原则是保护私有财产,实际上只是保护资本家的私人占有制。思考:法律的本质是什么?探究: 法律的本质以上材料说明法律主要维护谁的利益?主要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①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②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③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体现工具统治阶级的意志统治国家、管理社会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标尺我国法律的本质:我国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3.法律的本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是金口玉言,一言九鼎。皇帝的权威凌驾于法律之上,其本质是人治。封建专制历史,有法律而无法治唐朝不能吃鲤鱼:唐朝李姓是国姓,所有关于“李”同音的东西,是不能随便去捕食的。要是发现有人在卖鲤鱼,就重打60大板。明朝禁止杀猪:明朝皇帝朱照厚的姓是“朱”,这与“猪”同音,加上他又是生在辛亥的猪年,他觉得猪是自己的幸运神。于是,颁布圣旨:禁止养殖猪,禁止吃猪肉,禁止杀猪。清朝剃发留辫:满族统治,剃发留辫成了一个极其严格的法律规定,不从者要被斩首。政府:法院:社会成员:青少年:增强法治意识,认真学法、知法、守法、护法;积极宣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依法行政。以法律为准绳,公平公正司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遵纪守法。法治强调的是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你期待的法治国家是什么样的?探究与分享4.认识“法治”(1)含义:(2)要求:法治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个人和组织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探寻法治的意义①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2023年3月10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迎来庄严而神圣的时刻。全票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习近平,左手抚按宪法,右手举拳,面向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宣读誓词。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结合上图思考:国家实行法治有什么好处?②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③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 一路走来1954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19781982审议通过了我国现行宪法1997第一次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999宪法修正案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0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14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2017十九大把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20352050中国的法治进程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21中共中央印发《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依法治国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的脚步法治的目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7.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什么?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狄仁杰,么元676年,狄仁杰升仕入理丞(主管全国司法)。他赴任伊始,就立即着手处理多年积压的案件。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全部结案,达到一万七千件之多,而且无一人喊冤,从此名望日盛,被推崇为铲奸除恶、断案如神的大家。也是这一年,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两人,因误砍了太宗昭陵的柏树,引得唐高宗大怒,立命将二人处死。狄仁杰接到高宗处死两位将军的诏命后,认为二人按律不该死,于是当庭陈奏道:“国家法律表明,二人罪不当死。”高宗听了满脸不高兴,说:“诏命已经发出了,不可更改。”狄仁杰据理力争:“误砍一棵柏树,便要处死两位将军,假如有人盗走了一把土,又如何惩处呢?不该杀而杀,是让国家的法律失信于民啊。”后来在狄仁杰的规劝下,高宗收回成命,免除了二人的死刑。包拯:他在做县官时,据说有一次,他的堂舅犯了法。包拯不讲私情,照样依法办事,派人把他抓到官府,判了死刑。许多亲戚赶来求情,包拯说:“不是我没有情义,谁叫他犯法呢?”后来,包拯又到朝廷做官,他也不怕得罪大官。有一年开封发大水,威胁到老百姓的安全。包拯发现涨水的原因是河道被阻塞了。原来一些大官在河道上修筑了花园亭台。为了保证开封的安全,包拯立刻下命令,要这些人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即使是皇亲国戚,违反了法令,包拯也毫不留情,他向皇帝提出自己的意见,直到让这些人受到应有的惩罚,才肯罢休。海瑞:海瑞平日痛恨倚官仗势之徒。有一次,浙江总督胡宗宪的儿子带着一伙随从经过,住在县里官驿中。海瑞平时立下规矩,不管你官大官小,还是平民百姓,必须一律平等待遇。官驿对胡宗宪之子当然也不能例外,可是,这位胡大公子仗着老子的势力,硬说驿史有意慢待了他,他蛮不讲理,掀翻桌子,并喝令随从将驿史捆绑起来,吊在屋梁上毒打。海瑞闻讯,得知这横行霸道的胡公子竟是他顶头上司的儿子,感到处理他实在棘手。海瑞左思右想,灵机一动想出了对付的办法。海瑞立即差衙役赶到驿馆,将胡公子一伙人统统绑了起来。他厉声地说:“总督大人清正廉明,哪里会有这样的儿子。大胆刁民,竟敢冒充胡公子来本县招摇撞骗,胡作非为,必须严加惩办!”当总督胡宗宪得知消息后,海瑞已将胡公子一伙带回县衙问罪了。胡宗宪想救儿子,为时已晚,又担心不孝子孙的丑事张扬出去,有碍自己的名声,只好认了。100-1=0一个错案的负面影响足以摧毁九十九个公正裁判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执法司法中万分之一的失误,对当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伤害。—— 习近平“1、每晚7时许,广场舞爱好者在各个小区空地上挥汗起舞。这边是《小苹果》,那边是《最炫民族风》,各种音乐竞赛高音、舞队噪声,让周围居民苦不堪言。律师认为,在增强居民社会公德意识的同时,还需执法部门严格执法。这说明了( )①法律能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②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不仅需要依靠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还需要法律来调整 ③法律调节社会关系,为人们生活服务 ④法律离我们很近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B课堂小测2.在主题班会上,同学们围绕“法不可违”展开了讨论,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①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为人们行为提供标准②一个人如果法律观念不强就会走上犯罪道路③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④守规矩是人们行为的底线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C3、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2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 )①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愿景 ②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③助推中国梦的实现④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