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课件(共31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课件(共31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第二框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第一目 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第二目 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科学精神:
通过逻辑思维训练,把握正确运用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的基本要求,掌握正确运用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的方法,养成逻辑思维习惯,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公共参与:
通过分析具体事例,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形式逻辑学的基本观点,感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真理力量,增强政治认同。
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教学难点:把握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的逻辑结构
自主预习
1、性质判断(直言判断)的必要性,含义、组成、种类?
2、准确运用性质判断的要求(应注意的问题)?(重点)
3、关系判断的含义、组成、性质?
4、运用关系判断的意义?
5.2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1、必要性(P32):人们认识事物,首先要判断它们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就是要对事物的性质作出“有”(是)或“没有”(不是)的判定。这就需要运用性质判断。
2、含义: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例如:
①所有的孩子都是天真的。
②凡是领导说的话都是对的。
③有的老师不是教授。
④任何事物都不是静止的。
断定对象具有某种性质
断定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
这种判断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故,又称为直言判断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练一练:分析下列性质判断
1.这个米塞尔就是凶手。
2.鲁柏手里的馅饼就是一条线索
3.所有的猫都是动物。
4.所有的猫都不是植物。
5.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
6.这个学生不是中学生。
断定“米塞尔”具有“凶手”的性质
断定“馅饼”具有“线索”的性质
断定“猫”具有“动物”的性质
断定“猫”不具有“植物”的性质
断定“鲁迅”具有“伟大的文学家”的性质
断定“这个学生”不具有“中学生”的性质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量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
主项:表示断定对象。
联项: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
谓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
3.逻辑结构:性质判断主要量项、主项、联项、谓项构成。
例:“所有、一切”表示全部对象;“有些、有的”表示部分对象;“这个”表示一个对象。
处于语句主语位置
处于语句宾语位置
例如: 所有 马克思主义者 是 唯物主义者
量项
主项
联项
谓项
是与非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4.种类: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性质判断分为多个种类。
① 标准一:依据判断的质(性质),即以判断所用的断定方式是肯定还是否定。
性质判断分为:肯定判断、否定判断
含义 举例
肯定判断 断定对象具有某种性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否定判断 断定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 自私不是美德
注意:
1、肯定判断的联项是“是”,对日常语言表达中,“是”常常被省略或替代。如“这篇文章很好”,“中国的发展必将充满希望”。
2、否定判断的联项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省略,但可以被替代。如:“教室里无人”。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② 标准二:从判断的量(数量、范围),即以判断所断定的对象的范围。
性质判断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单称判断
对象范围 叠项表示 举例
全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 所有,一切,凡是等 可以省略 人都会死
所有商品都是有价值的
特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 有些,少数,大部分等 不可以被省略 有的同学是我的邻居
有的地方下雨了
单称判断 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 通常用“这个”“那个” 一般不需要量项 这道题是错的
李白是诗人
注意:并非所有判断都需要量项
(1)特称判断需要量项,全称判断可以省略量项。
(2)单称判断不需要量项,而是由主项、联项和谓项三部分构成。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③ 标准三:从质与量的结合上划分,
性质判断有六种基本的判断形式: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
肯定判断
否定判断
全称判断
特称判断
单称判断
全称肯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
全称否定判断
特称否定判断
单称否定判断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六种性质判断的逻辑结构图示
全称肯定判断(SAP)
所有
所有
有些
有些
商品
真理
中学生
中学生
许海峰
这个人

不是

不是

不是
有价值的
一成不变的
共青团员
球迷
运动员
小学生
全称否定判断(SEP)
特称肯定判断(SIP)
特称否定判断(SOP)
单称肯定判断
单称否定判断
量项
主项(S)
联项
谓项(P)
牛刀小试
下列判断属于性质判断的哪种类型?
①所有的学生都是勤奋的。
②所有的检察机关都不是审判机关。
③荀子写的《劝学》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
④这个人不是中学生。
⑤有些大学生是党员。
⑥有的作家不是老年人。
全称肯定判断
全称否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
单称否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
特称否定判断
指出下列判断的表述分别存在的问题
1、小华在作文中写道:“中学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我不能辜负这段美好时光。”
2、小明告诉爷爷:“公园里的仙人掌,既不像花草,也不是植物,样子长得很特别。”
3、一位读者致函某报社,批评该报:“有些又长又臭的文章是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
主项与谓项搭配不当。学生是人,学习的重要阶段是时间,两个概念不能这样搭配,应该说“中学阶段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
联项使用不当。仙人掌是植物,不能用“不是”这个表示概念之间不相容关系的联结词,这是把概念的种属关系误作为全异关系,可以改为“公园里有一种叫仙人掌的东西,既不像花草,也不是树木,样子长得很特别”。
量项使用不当。即误用了量项“有些”,可以改为“所有又长又臭的文章是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5、准确运用性质判断的要求
① 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
② 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反映事物状况,易造成误解。
③ 准确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
④ 误用多重否定。(补充)
例如:
1、通过学习进步很快。
2、所有的人都是。
3、许多老一辈革命家的事迹,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4、有些雾霾严重的地方是亟需治理的。
5、没有谁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国家不安定。
缺主项
缺谓项
主项与谓项搭配不当
量项使用不当
误用多重否定
探究与分享
某翁请客,见三位主客只来了一位,五位陪客只来了三位,便着急地说:“唉,该来的没来!”陪客一听,有的坐不住,走了。见主客未到齐,又有陪客走了,他更着急,脱口而出:“不该走的走了!"话音刚落,所有客人都走了。此翁傻了“我错在哪儿
此翁请客失败,他的判断出了什么问题 你能纠正他的错误吗
此翁请客失败,在于其使用性质判断时误用了量项。
该来的没来!
不该走的走了!
(所有)该来的没来!
(所有)不该走的走了!
补充完整
补充完整
(有的)该来的没来!
(有的)不该走的走了!
更正
更正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1.必要性:事物除具有某些性质外,还与其他事物有多种关系。
认识事物既要认识事物的性质,也要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
示例:3大于2 小刘和老张是同乡
(大于关系) (同乡关系)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2.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
有的 被告 反控 某些 原告。
量项
量项
关系项
第二关系者项
第一关系者项
①关系者项:表示关系承担者的项;按照关系者出现的顺序可以称为第一关系者项、第二关系者项、第三关系者项……
②关系项:表示关系者之间关系的项;
③量项:表示关系者项范围的项;
3.结构: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量项构成。
注意: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练一练:以下哪些是性质判断?哪些是关系判断?
1.月亮绕着地球转,月亮与地球相距约三十八万千米。
2.曹操与曹植不是兄弟。
3.所有的认识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4.随地吐痰是很不好的习惯。
5.有的水生动物是用肺呼吸的。
6.他比任何人都快乐。
关系判断
关系判断
关系判断
性质判断
性质判断
性质判断
假设以下关系成立:
1.小明和小华是同学。
2.小明比小华岁数大。
3.小明信任小华。
小华和小明是同学。
小华比小明岁数大。
小华信任小明。
一定成立—对称关系
一定不成立—反对称关系
不一定成立—非对称关系
探究与分享
将上述三个判断中双方的位置互换一下,原来的关系是否还能成立?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2、关系判断的含义、结构、种类
(2) 种类:
① 对称性关系的三种表现形式: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
对称关系:如果两个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将这两个对象位置互换,此种关系仍然成立。
反对称关系:如果两个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将这两个对象位置互换,此种关系一定不成立。
非对称关系:如果两个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将这两个对象位置互换,此种关系可能成立也可能不成立。
事物具有多种多样的关系,依据“关系的性质”可分为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关系。
对称性关系是两项对象间的关系;
传递性关系是三项及以上对象间的关系。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对称性关系 公式 举例 常见对称关系
对称关系 反过来也对 甲与乙是同学 1小时=60分 “同学”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两者的距离关系、“相同关系”“相等关系”等
反对称关系 反过来一定不对 甲比乙大三岁 地球大于月球 “大于关系”“小于关系”“重于关系”“少于关系”“侵略”“剥削”“在…之上”“在…之下”“在…之前”
非对称关系 反过来可能对 也可能不对 甲认识雷锋 张三佩服李四 “佩服”“认识”“尊重”“喜欢”“赞美”“信任”“志愿”“帮助”等关系,都是非对称关系
a
b


a
b
没有

a
b
可能有
可能无

(1)对称性关系:只有2个对象
4、种类: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2、关系判断的含义、结构、种类
(2) 种类:
事物具有多种多样的关系,依据“关系的性质”可分为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关系。
② 传递性关系的三种表现形式: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
传递关系:在三个对象中,如果第一个对象和第二个对象之间具有某种关系,第二个对象和第三个对象之间也具有某种关系,那么,第一个对象和第三个对象一定具有这种关系。
反传递关系:在三个对象中,如果第一个对象和第二个对象之间具有某种关系,第二个对象和第三个对象之间也具有某种关系,那么,第一个对象和第三个对象一定不具有这种关系。
非传递关系:在三个对象中,如果第一个对象和第二个对象之间具有某种关系,第二个对象和第三个对象之间也具有某种关系,那么,第一个对象和第三个对象可能具有这种关系也可能不具有这种关系。
传递性关系 公式 举例 常见传递关系
传递关系 跳过b也对 长江比黄河长,而黄河比黑龙江长,因而,长江比黑龙江长。 “比…长(大、小、多、少、重、轻)”、“小于”、“大于”、“在…之前”、“在…之后”、“早于”“晚于”、“相等”、“平行”、“包含”
反传递关系 跳过b不对 甲是乙的儿子,乙是丙的儿子。 “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儿子”、“孙子”
非传递关系 跳过b可能对 也可能不对 甲认识乙,乙认识丙 红队战胜了黄队,黄队又战胜了蓝队 “喜欢”、“赞同”、“信任”“朋友”“同事”“同学”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2)传递性关系:有3个及以上对象
a
b
有某关系
有某关系
c
也有某关系
a
b
有某关系
有某关系
c
没有某关系
a
b
有某关系
有某关系
c
可能有,可能无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分析下列判断中的事物关系各属何种类型
(1)张三与李四是同龄人,李四与王五是同龄人。
(2)獐旁边的那只是鹿,鹿旁边的那只是獐。
(3)在男篮对抗赛中,红队战胜了黄队,黄队又战胜了蓝队。
(4)张明比李乐高。
(5)张三佩服李四。
(6)甲是乙的父亲,乙是丙的父亲。
对称关系
非传递关系
反对称关系
传递关系
非对称关系
反传递关系
5.把握对象的性质和对象之间关系的意义
①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楚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②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探究与分享
一间房子里,有一位祖父,两个父亲,三个儿子,一个孙子,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一位叔叔,还有一个是侄子。
这间房间里至少有几个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祖父
孙子
(一位)
(一位)
爸爸
叔叔
结论:最少有四人。就最小辈分的那个人来说,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孙子、爸爸、叔叔、祖父。
正确运用
性质判断
正确运用
关系判断
正确运用
简单判断
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
构成
含义
分类
肯定判断、否定判断
全称、特称、单称判断
全称肯定判断
全称否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
特称否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
单称否定判断
构成
含义
分类
指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
关系者项、关系项、量项
对称性关系:对称、反对称、非对称关系
传递性关系:传递、反传递、非传递关系
(质)
(量)
要求
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
主项和谓项搭配恰当;
准确使用量项和联项。
指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本框小结
要求
1、下列判断中哪句是特称判断(  )
A.凡人皆有死
B.每一事物都是有矛盾的
C.一切事物都不是没有矛盾的
D.有的矛盾是对抗性的,有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D
2、“没有一种金属不是导电的。”这一判断属于( )
A.全称肯定判断 B.全称否定判断
C.特称肯定判断 D.特称否定判断
A
达标训练
3、对判断的质、判断的量的认识正确的有( )
①判断的质是指判断所用的断定方式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
②判断的量是指判断对对象的数量范围的断定
③从质与量的结合上划分,性质判断共有四种基本形式
④判断的质是指判断的性质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4、小梁说:“爸爸到救灾物品分发点领取了大米、猪肉,化肥等物品,今天我们全家可以美美地吃一顿了!”小梁这句话的错误在于( )。
A. 缺少主项和谓项 B.主项与谓项搭配不当
C.量项和联项使用不准确 D. 判断的“量”和“质”不统一
B
课堂巩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