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件(共4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件(共4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48张PPT)
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目 录
01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02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03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01
探究与分享
思考:
上述对话中甲和乙口中的“别人”一样吗?
两人的对话有什么逻辑问题?
你们这样通宵达旦、吵吵闹闹地在宿舍打牌,影响别人休息。
除打牌者以外的所有人
除打牌者和甲以外的所有人
偷换概念
思维应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没有什么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
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和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1、遵循同一律的理由
常用公式:“A是A”。
内容: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2、同一律基本内容
◆◆◆ 示例评析
你这儿有
好茶吗?
我这儿全是好茶,从来不卖变质的茶。
右图中买茶叶的人说的“好茶”指的是品质优良的茶叶,卖茶叶的人说的“好茶”指的是没有变质的茶叶。卖茶叶的人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概念当作同一个概念来使用,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3、同一律的要求
①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②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偷换概念:
精神刻苦≠味觉的苦
偷换概念:
价格≠商品
偷换论题:
中国足球≠你的能力
4、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
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做“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①“概念”的同一性: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具有确定性,不能随意变换。(否则就是“偷换概念”)
②“判断”的同一性: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一判断断定了什么必须具有确定性,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就是“偷换论题”)
有一只老虎感冒了,想要吃掉熊猫,熊猫哭了:“你感冒了,干嘛要吃掉我呢?
老虎说:“广告上说了,感冒就要吃白加黑!”
解读:一方面是熊猫的外形特征,一方面指的是“白加黑”感冒药,老虎的错误在于混淆了“白加黑”有不同的含义。这个故事中老虎把“白加黑”这种感冒药偷换成了“白加黑”颜色。
偷换概念
某领导发表了这样一段讲话:“时间不多了,简单讲几句吧。今天是安全生产会议,我讲几个与之有关的问题:一、关于绿化问题;二、关于计划生育……”
解读:在这个例子中某领导开的是关于安全生产的会议,但是具体内容却变成了与安全关系不大绿化和计划生育问题。属于转移了话题。
偷换论题
从逻辑的角度,思考以下案例是否犯逻辑错误
1.政治课上老师向甲提出一个问题:“谈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甲居然回答说:“我根本不认识马克思。”
2.甲问道:“你这有好茶吗?”乙回答到:“我这全是好茶,从不卖变质的茶。”
3.甲对乙说:“你那么有钱,居然能在路边吃麻辣烫。”乙疑惑的说到:“不在路边吃,难道在路中间吃?”
4.甲说:“好烦呀,我想静静。”乙很疑惑的问道:“静静是谁,你和静静有什么样的关系吗?”
5.张三去年还是大学生,现在已经是一名公务员了。
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
偷换论题
偷换概念
没有错误
5、同一律的条件性: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发展变化
①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②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中国是半殖民地国家
中国是世界第一工业国
特别提醒:
这里“同一”不是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正确认识存在),也不是矛盾基本属性中的“同一性”(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更不是“对立统一”。
*小张去年还是学生,现在已经是教师了。
*这些苹果前几天还是绿的,今天居然都变红了。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上述论断有没有违反同一律的要求?说明了什么?
归纳: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原因
2.公式
3.内容
4.要求
5.逻辑错误
6.条件性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和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不能游移不定。
“A是A”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同真同假)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①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②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混淆概念、偷换概念
转移论题、偷换论题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02
《韩非子·难一》载:“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这位楚人为什么“弗能应”?
存在逻辑矛盾。即同时肯定了“此矛可戳穿此盾”和 “此矛不可戳穿此盾”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违反矛盾律的要求。
论断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论断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存在逻辑矛盾。即同时肯定了“此矛可戳穿此盾”和 “此矛不可戳穿此盾”
自相矛盾
1、遵循矛盾律的原因:
(1)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
(2)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2、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1)常用公式:“A不是非A”。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 “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3、矛盾律的要求
(1)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2)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这是一个三角形。
这是一个四边形。
“所有人都是善良的”
“有些人是不善良的”。
“概念”角度,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个对象不能同时用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来反映。
“判断”角度,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
自相矛盾
4、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1)“概念”角度,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个对象不能同时用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来反映。(11页最后一段做补充)
例如:对于同一个几何图形,不能既用“三角形”又用“非三角形”来反映它。
(2)“判断”角度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11页最后一段做补充)
例如:“我是中国人”与“我不是中国人”。根据矛盾律,对这两个判断不能同时肯定。
从逻辑的角度,思考以下案例的自相矛盾之处
1.她的意见完全正确,必须指出一点她的小错误。
2.我们一定能通过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3.某电站外高挂告示牌,上面用醒目的大字写着:“严禁触碰电线!千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完全正确和小错误
一定实现和万一实现
一触即死与违者法办
唯一标准有两个
我这个人做人很有原则,我的原则就是看心情。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我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
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自相矛盾违背了思维的一致性,强调针对同一时间、方面、对象所作的论断不能既是A又是非A。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可以消除和避免的。
客观矛盾是对立统一,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属性,是不能消除和避免的。
5、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
思考:(1)下列论断有没有违反矛盾律的要求?
(2)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客观矛盾是一回事吗?
逻辑矛盾 辩证矛盾
区别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可以消除避免 指事物同时具有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属性,是事物的客观矛盾,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允许逻辑矛盾则是诡辩论的特征 承认辩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事物固有的矛盾的判断,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从不同方面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并不违反矛盾律。
联系 ①逻辑矛盾(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矛盾的错误反映。 ②遵守矛盾律的要求是正确把握客观矛盾的必要条件。 ③任何科学都要求排除逻辑矛盾,而任何学科又都要求认识事物本身的辩证矛盾。
5、逻辑矛盾VS辩证矛盾
判断下面语句哪些是属于逻辑矛盾,哪些是辩证矛盾:
1.我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就是: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
2.这几天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的过去了。
3.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5.雷锋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
6.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逻辑矛盾。坚信与不相信自相矛盾
逻辑矛盾,既然感觉“太紧张”,就不可能“不知不觉”
辩证矛盾,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与个人认识能力“有限”
辩证矛盾。蝉“噪”与林“静”、鸟“鸣"与山“幽”
辩证矛盾。“平凡”指他的工作岗位和事迹;而“伟大”是指他的精神和价值。
辩证矛盾。“死了”是指自然生命的结束;“活着”是指精神永存。
6、矛盾律的条件性
(1)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向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
(2)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这个苹果非常红,但这个苹果也比较绿。
这个苹果非常红,但这个苹果刚刚长出来的时候是很绿的。
这个人既是男,又是女。
这个人以前是男的,现在是女的。
归纳: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1.原因
2.公式
3.内容
4.要求
5.逻辑错误
6.条件性
7.与辩证矛盾的关系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A不是非A”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概念或判断自相矛盾
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不能做出两个相反的判断。
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逻辑矛盾不同于辩证矛盾
某珠宝店钻石被盗,现查明罪犯是赵某、钱某、孙某、李某中的一人,四人口供如下:
赵某:不是我偷的。
钱某:李是罪犯。
孙某:钱是罪犯。
李某:不是我偷的。
答案:罪犯是钱某。因为钱的口供“李是罪犯”和李的口供“不是我偷的”相互矛盾,根据矛盾律,二者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根据题意说假话者只有一人,那么说假话者非钱即李。因此,赵和孙的口供都是真的,按照孙的口供,钱某是罪犯。
思考: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请问罪犯是谁?为什么?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03
在一次讨论会上,关于某部古典作品是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意见。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讨论结束时,会议主持人表态说:“我反对第一种意见,也反对第二种意见。”
论断1:“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论断2:“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主持人对这两个判断同时加以否认
逻辑思维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
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二者必居其一
思考:会议主持人的话是否合乎逻辑,为什么
主持人的话不符合逻辑。
第一种意见:该作品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第二种意见:该作品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主持人先否定了第一种意见,又否定了与第一种意见相反的第二种意见,对有可能的全部两种意见都进行了否定,认为两种都不对,骑墙居中,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1、遵循排中律的原因:
(1)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
(2)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
2、排中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1)常用公式:“A或者非A”(不能骑墙居中)。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3、排中律的要求
(1)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
(2)违反排中律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有人说《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值得一看,有人说不值得。
小明说:“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看,太花时间,不看,又有点儿可惜。”
既否认了”值得看“,又否认了”不值得看“,违反排中律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4、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
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①“概念”角度: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一定领域的某一个对象,或者用概念“A”来反映。或者用概念“非A”来反映,二者必居其一。
②“判断”角度: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个对象的断定,或者是“A”,或者是“非A”,二者必居其一,必须承认其中一个是真的,不能同时否定。
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里说,有一位品貌出众的富家姑娘叫鲍西娅,许多王孙公子为之倒,但她遵循已故父亲的遗嘱,必须猜匣为婚。抱西娅身边有金、银、铅三只匣子,其中只有一只匣子里放着她的肖像,这三只匣上面各刻一句话:
1.金匣子上刻的是“肖像在金匣中”
2.银匣子上刻了 “肖像不在银匣子中”
3.铅匣子上刻了 “肖像不在金匣中”
这三句话只有一句是真话。请根据排中律判断肖像放在哪只匣子里。
根据排中律判断:
①金匣子和铅匣子的两句话相互矛盾,这两句话中必有一句是真的;
②根据题意,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的,所以匣子上的话必是假话;
③根据银匣子的话是假话这一结论判定:肖像必在银匣子里。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银匣子
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
乙:谁说我不去?
甲:你去,请登记吧!
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
甲:那么,你是不去呀?
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甲说: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
乙答:我去,也不去。
甲说:你到底是去还是不去?
乙说: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02
01
违背了排中律
(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违背了矛盾律
(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同时否定了“去”与“不去”
同时肯定了“去”和“不去”
否定我不去
否定我去
肯定去和不去
5、矛盾律和排中律之间的区别
矛盾律: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所犯的逻辑错误就是承认两个相矛盾的事物同时存在,也叫自相矛盾。(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排中律:论断“A”和“非A”必有一真,所犯的逻辑错误是对于两个相矛盾的事物都不承认它们存在,也叫两不可。(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甲:我认为这个电影最好看,但是觉得《第二十条》比它更好看。
乙:我不觉得这个电影好看,也不觉得它不好看。
矛盾律
排中律
【知识整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关系
关系 矛盾律 排中律
区别 含义不同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要求不同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
错误不同 “自相矛盾”(“两可”) “两不可”
作用不同 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常用于反驳 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常用于证明
联系 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进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三个孩子在玩耍时不小心打碎了窗户的玻璃,老师问他们:“是谁打碎的 ”
甲说:“不是我。”
乙说:“不是我。”
丙说:“是甲打碎的。
依据排中律,“A或者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根据题意说真话者只有一人,可以这样推断:甲和丙的话是矛盾的,它们不可能都不成立。由于“只有一个孩子说了真话”。乙的话就一定是假的,所以窗户的玻璃是乙打碎的。
思考:假设你被告知这里只有一个孩子说了真话,可否据此推断窗户的玻璃是谁打碎的
对点训练:分析下列各题是否违反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如违反,说明
违反了哪条,犯了哪种错误?
1.他的提议我全部同意,只有一点不同意。
2.深夜,远远望去,整个大楼漆黑一团,只有一楼的一个房间还亮着灯。
3.当报刊上讨论“青年人应不应该有个人志愿”时,有人写了一份稿子,标题是:有个人志愿不好,没有也不好。
4.有人在评论一篇文章时说: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片面的。
矛盾律:自相矛盾
矛盾律:自相矛盾
排中律:两不可
排中律:两不可
1.外面云霞满天,万里无云,真是大好春光啊!
2.老师喜欢这个学生,也不喜欢这个学生。
3.会议上讨论“学生应不应该去远足”时,有人说:去远足不好,容易有危险性因素;不去远足也不好,学生还是应该多接触大自然。
4.有人在评论一篇文章时说: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片面的。
5.这个人体重超重了,但并不胖。
同时否定:排中律
同时否定:排中律
同时肯定:矛盾律
同时肯定:矛盾律
同时肯定:矛盾律
思考:判断下列违背了“矛盾律:还是”排中律“?
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是自相矛盾,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为两不可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和要求
04
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
2.基本要求
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既认识到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事物自身的规律。
3.来源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1.基本规律
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
4.重要性
【知识整合】比较三大逻辑基本规律
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要求 逻辑错误
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判断 确定性 (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
偷换论题
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并且非A 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 一致性 (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
(两可)
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矛盾判断 明确性 (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
逻辑思维的
基本要求
必须前后一致
不可自相矛盾
不可骑墙居中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形式逻辑的
基本规律
本课小结
确定性
一致性
明确性
【请你破案】确定犯罪嫌疑人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人。在审讯中,四人口供如下:
甲:我不是罪犯
乙:丁是罪犯
丙:乙于五天前找人卖盗车
丁:盗车的不是我
(1)乙和丁供词相互矛盾,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人供词是真,根据排中律,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这唯一的真话在乙和丁中,则甲、丙的供词为假。甲说他不是罪犯为假,因此甲是罪犯。
(2)乙和丁供词相互矛盾,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根据矛盾律,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真,乙和丁中必有一假,则甲、丙为真话。甲说我不是罪犯是真话,则甲不是罪犯;丙说的话为真,因此乙是罪犯。
思考:(1)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则罪犯是谁?
(2)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则罪犯又是谁?
1
课后练习
1.元宵节当天,司马光的夫人对司马光说,我想要出去看花灯。司马光不想让夫人出去,于是回答说,家中有那么多灯,不用出去看。司马光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①偷换了花灯与灯的概念
②没有做到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③没有做到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④违背了排中律的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2.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它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个方面、对同一个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即:“A”和“非A”不能同真。下列违反逻辑思维一致性的是
A.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B.有人说:“马是吃草的”,有人反驳说:“错,海马就不吃草”
C.老师统计人数,让男生举手,小明没举手;让女生举手,小明也没举手
D.中举前的范进长得“尖嘴猴腮”“不三不四”;中举后则“才学高,品貌又好”
D
1
课后练习
3.某小学一名小学生将自己调制的奶茶悄悄送给派出所执勤民警,民警到学校回赠文具。甲说:不是我送的。乙说:是丁送的。丙说:我没有送。丁说:是丙送的。已知以上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的是真话,则民警应该将文具赠与
A.甲 B.乙 C.丙 D.丁
A
1
课后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