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下 期末复习专题13 机械运动(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科学七下 期末复习专题13 机械运动(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3 机械运动
运动的描述与参照物的选择常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考查,有时也会运用该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速度的出题形式比较灵活,如结合图像比较不同物体之间的速度,结合当下人们比较关注的车辆行驶问题进行考查等。
专题一、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怎样运动,要看它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在改变和怎样改变。具体步骤是:①选定一个参照物;②观察比较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③若发生了位置变化,则说明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反之则说明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如图所示,在匀速行驶的高铁列车的窗台上有一枚硬币直立不动,小明认为硬币是运动的,则他选择的参照物为 (  )
A.座椅上的小明 B.路边远去的树
C.匀速行驶的列车 D.列车的窗台
变式训练
1.地铁开动后,在地下轨道上飞驰,小金在座位上;
①若选车厢为参照物,他是运动的;②若选车厢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
③若选站台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④若选站台为参照物,他是运动的。
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4D电影是立体影片的基础上增加了运动座椅,随着影片的播放,能让观众跟随座椅一起感受到颠簸、震颤等效果,大大增加了观众身临其境的观影融入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以观众为参照物,座椅是运动的
B.以座椅为参照物,地面是静止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观众是静止的
D.以座椅为参照物,观众是静止的
3.空军五项是军运会的特色项目。在去年举行的空军五项(飞行)比赛中,中国八一空军五项队队员廖伟华夺得冠军。如果说廖伟华是静止的,那么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坐在飞机后座的裁判员 B.地面上的记录员
C.路旁的树木 D.地面上的摄影机
4.某一时刻,复兴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树木与和谐号列车向南运动,和谐号列车上的乘客也看到树木向南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复兴号列车向北运动,和谐号列车向南运动
B.复兴号与和谐号两列车同时向北运动,且复兴号列车的速度比和谐号列车快
C.复兴号列车向南运动,和谐号列车向北运动
D.复兴号与和谐号两列车同时向南运动,且复兴号列车的速度比和谐号列车快
5.甲、乙、丙三人各乘一架直升机,从他们乘坐的直升机中往外看,甲看见丙的直升机匀速上升,乙看见甲的直升机匀速下降,丙看见楼房和乙的直升机都匀速上升。则甲、乙、丙三人所乘的三架直升机,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无法确定的是 (  )
A.甲直升机 B.乙直升机
C.丙直升机 D.都无法确定
6.寓言故事《刻舟求剑》说的是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说:“这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刻舟人能找到剑吗?并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其原因。
专题二、利用图像研究机械运动
1.从st图像中可以直观地看出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图线越陡,运动速度越大,反之速度越小。
2.从vt图像中可以读出每个时间点对应的速度,也可以直观地看出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若要求某一段时间物体运动的路程,则可以计算出速度图线与t轴所围成的面积,此面积的数值就等于路程的大小。
甲、乙两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时间关系的st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甲为曲线,乙为直线,在t=5秒时两线相交,则由图像可知 (  )
A.两物体在t=5秒时一定相遇
B.甲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小于乙
C.甲物体做曲线运动,乙物体做直线运动
D.甲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做匀速运动
变式训练
1.a、b两辆小车从同一地点同方向出发,沿水平地面做直线运动,它们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0~60秒的过程中 (  )
A.两辆小车在40秒时相遇
B.40秒时,a、b两辆小车相距最远
C.40秒时,小车b在小车a的前方
D.两辆小车在20~40秒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va>vb
2.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所示。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该被测汽车的速度为(假设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且保持不变) (  )
A.28.33米/秒 B.13.60米/秒
C.14.78米/秒 D.14.17米/秒
3.小柯和小桥从同一地点出发,同时开始向东运动,小柯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中实线部分ABCD所示,小桥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中虚线部分AD所示,则小柯和小桥在出发后第________秒时第一次相遇,在第4~5秒内,小柯相对于小桥向________(填“东”或“西”)运动。
专题三、速度及其变形公式的应用
:根据速度公式v=,可将其变形为s=vt或t=,三个量中已知任意两个量即可计算出第三个量。
如图所示为某闯关游戏的示意图,笔直通道上每隔8米设有一个关卡,各关卡同步放行和关闭,放行和关闭时间分别为5秒和2秒,当小强位于关卡1左侧9米远的A处时,关卡刚好放行,若他全程以2米/秒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最先挡住他前进的关卡是 (  )
A.关卡4     B.关卡3
C.关卡2 D.关卡1
我国自主研发的“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突破万米,世界领先。
(1)“奋斗者号”潜水器在某次下潜之前,用声呐向该海域的海底发出超声波,经过14秒声呐接收到回声信号,则该海域的深度为多少?(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米/秒)
(2)若“奋斗者号”以4千米/时的速度从海水表面匀速竖直下潜到10000米深处,则需要多少小时?
变式训练
1.下列各种运动中,速度最大的是(  )
A.奔跑着的猎豹的速度可达40米/秒
B.在水中游动的旗鱼的速度可达108千米/时
C.飞行的褐海燕1分钟能前进5千米
D.百米赛跑中某运动员的成绩是9.96秒
2.如图所示为一个足球在水平草坪上沿直线运动,依次经过A、B、C三点,且足球的速度逐渐减小。现测得sAB=sBC=3米,足球通过BC段所用的时间为0.5秒,则足球从A点运动到C点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  )
A.12米/秒 B.7米/秒
C.6米/秒 D.4米/秒
3.如图所示,xOy平面内有一以原点O为圆心的圆,动点P在圆周上沿顺时针方向做速度大小始终为v的圆周运动,另一动点Q沿x轴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A、B为圆与x轴的交点,某时刻P、Q在A点相遇,经过一段时间后又在B点相遇,则Q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
4.某兵工厂生产了一批新式步枪。为测试子弹飞行的平均速度,一士兵手持步枪在空旷的靶场瞄准510米外的靶子射击,枪筒旁边的声波探测器先后探测到两次较强声波,并在示波器上显示出来(如图所示)。已知第一次是枪响的声波,第二次是子弹击中靶的声波,示波器上每一大格时间相差1秒。求:(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米/秒)
(1)子弹击中靶的声音传到人耳处所需的时间。
(2)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
(3)子弹飞行的时间。
(4)子弹飞行的平均速度。
5.科学中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计算公式为速度=,即v=。初中科学中还有很多这样定义的物理量,如密度、压强、功率、热值等,这种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叫作比值定义法。科学中也有很多这样定义的物理量,如: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叫加速度(注:速度的变化量用Δv表示,它等于前后速度之差;加速度用字母a表示,国际单位是米/秒2)。
由加速度的定义可知:
(1)若一个物体开始运动的速度v0=2米/秒,经过5秒后它的速度变为vt=6米/秒,则这个物体在5秒内的速度变化量Δv=________米/秒。
(2)若问题(1)中的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相等),则该物体的加速度大小a=________米/秒2。
(3)加速度的定义公式a=________。
(4)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如图甲所示,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以速度v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时间为t时通过的路程s;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如图乙所示,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由v0到vt1,运动时间为t时通过的路程s。则s=__________(用v0、t、a表示)。
6.让我们一起做“特技摄影”。
现在,请大家与我一起来做一个“特技摄影”的模拟实验。首先在一张窄长的硬纸片上画出房屋、树木和白云,再在一张宽卡片的下方画出两条横线代表公路,在公路上画一辆汽车,并在宽卡片的上部两侧各开一条窄缝,使窄纸片恰好能插入,如图所示。然后向左迅速拉动窄纸片,这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由以上模拟实验可知,拍摄汽车在公路上奔驰时,先拍出汽车在公路上静止的镜头,再拍出迅速移动的背景,如树木、田野、山林等,然后再将两组画面放入“特技机”里叠合。人以迅速移动的背景作为参照物时,也会产生汽车在公路上“飞奔”的效果。
(1)迅速拉动窄纸条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效果?
(2)你能模仿这种摄影技巧,拍摄“武艺高强”的人“飞檐走壁”的镜头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3 机械运动
运动的描述与参照物的选择常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考查,有时也会运用该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速度的出题形式比较灵活,如结合图像比较不同物体之间的速度,结合当下人们比较关注的车辆行驶问题进行考查等。
专题一、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怎样运动,要看它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在改变和怎样改变。具体步骤是:①选定一个参照物;②观察比较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③若发生了位置变化,则说明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反之则说明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如图所示,在匀速行驶的高铁列车的窗台上有一枚硬币直立不动,小明认为硬币是运动的,则他选择的参照物为 (  )
A.座椅上的小明 B.路边远去的树
C.匀速行驶的列车 D.列车的窗台
【答案】 B
变式训练
1.地铁开动后,在地下轨道上飞驰,小金在座位上;
①若选车厢为参照物,他是运动的;②若选车厢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
③若选站台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④若选站台为参照物,他是运动的。
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详解】①②若选车厢为参照物,小金在座位上,相对于车厢的位置不发生变化,他是静止的,故②正确,①错误;③④若选站台为参照物,地贴在运动,小金在座位上相对于站台的位置发生改变,他是运动的,故③错误,④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4D电影是立体影片的基础上增加了运动座椅,随着影片的播放,能让观众跟随座椅一起感受到颠簸、震颤等效果,大大增加了观众身临其境的观影融入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以观众为参照物,座椅是运动的
B.以座椅为参照物,地面是静止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观众是静止的
D.以座椅为参照物,观众是静止的
【答案】D
【详解】A.以观众为参照物,座椅的位置未发生改变是静止的,故A错误;B.以座椅为参照物,地面的位置发生改变是运动的,故B错误;C.以地面为参照物,观众的位置发生改变是运动的,故C错误;D.以座椅为参照物,观众的位置未发生改变是静止的,故D正确。故选D。
3.空军五项是军运会的特色项目。在去年举行的空军五项(飞行)比赛中,中国八一空军五项队队员廖伟华夺得冠军。如果说廖伟华是静止的,那么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坐在飞机后座的裁判员 B.地面上的记录员
C.路旁的树木 D.地面上的摄影机
【答案】A
【详解】如果说廖伟华是静止的,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所以参照物为坐在飞机后座的裁判员;他相对地面上的记录员、路旁的树木和地面上的摄影机的位置不断改变,即以地面上的记录员、路旁的树木和地面上的摄影机他是运动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某一时刻,复兴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树木与和谐号列车向南运动,和谐号列车上的乘客也看到树木向南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复兴号列车向北运动,和谐号列车向南运动
B.复兴号与和谐号两列车同时向北运动,且复兴号列车的速度比和谐号列车快
C.复兴号列车向南运动,和谐号列车向北运动
D.复兴号与和谐号两列车同时向南运动,且复兴号列车的速度比和谐号列车快
【解析】 和谐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树木向南运动,故和谐号列车向北运动,复兴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树木与和谐号列车都向南运动,故复兴号列车向北运动,且复兴号列车的速度比和谐号列车快。
【答案】 B
5.甲、乙、丙三人各乘一架直升机,从他们乘坐的直升机中往外看,甲看见丙的直升机匀速上升,乙看见甲的直升机匀速下降,丙看见楼房和乙的直升机都匀速上升。则甲、乙、丙三人所乘的三架直升机,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无法确定的是 (  )
A.甲直升机 B.乙直升机
C.丙直升机 D.都无法确定
【解析】 研究三架直升机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应以地面、楼房为参照物,丙看见楼房匀速上升,说明丙匀速下降;而甲看见丙匀速上升,说明甲是以比丙更快的速度匀速下降;丙看见乙匀速上升,则乙有三种可能:静止、匀速上升或以小于丙的速度匀速下降。综上分析可知,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无法确定的是乙直升机。
【答案】 B
【技法】 判断一个物体如何运动,应先选好参照物,再根据物体和参照物各自的运动状态,来辨别二者间的相对位置是否改变及如何改变。
6.寓言故事《刻舟求剑》说的是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说:“这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刻舟人能找到剑吗?并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其原因。
【解析】 不能。寓言故事《刻舟求剑》中,以船为参照物,记号的位置没有变,所以是静止的;而剑相对于船和记号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是运动的,所以刻舟人沿着记号不能找到剑。
【答案】 见解析
专题二、利用图像研究机械运动
1.从st图像中可以直观地看出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图线越陡,运动速度越大,反之速度越小。
2.从vt图像中可以读出每个时间点对应的速度,也可以直观地看出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若要求某一段时间物体运动的路程,则可以计算出速度图线与t轴所围成的面积,此面积的数值就等于路程的大小。
甲、乙两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时间关系的st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甲为曲线,乙为直线,在t=5秒时两线相交,则由图像可知 (  )
A.两物体在t=5秒时一定相遇
B.甲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小于乙
C.甲物体做曲线运动,乙物体做直线运动
D.甲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做匀速运动
【解析】 st图像中两线相交表示两物体通过的路程相等,但题中没有说明出发时间、出发地点和方向,则t=5秒时不一定能相遇,故A错误。
由图像可知,甲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等于乙,故B错误。
st图像仅描述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变化,甲物体的运动图像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故C错误。
【答案】 D
变式训练
1.a、b两辆小车从同一地点同方向出发,沿水平地面做直线运动,它们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0~60秒的过程中 (  )
A.两辆小车在40秒时相遇
B.40秒时,a、b两辆小车相距最远
C.40秒时,小车b在小车a的前方
D.两辆小车在20~40秒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va>vb
【解析】 由vt图像可知,a小车比b小车早出发20秒,a小车在0~20秒内做加速运动,20~60秒内做匀速运动;b小车在0~20秒内处于静止状态,20~60秒内做加速运动,在40秒时两辆小车的速度相等,故D错误。
在0~40秒内(不含40秒)a小车的速度大于b小车,由s=vt可知,a小车通过的路程大于b小车,a、b两辆小车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b小车在a小车的后方,所以在40秒时两辆小车不会相遇,故A、C错误。
0~40秒内(不含40秒)a小车的速度大于b小车(且a小车在b小车的前方),a、b两辆小车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40秒以后,b小车的速度大于a小车,则a、b两辆小车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所以40秒时(速度相等时)a、b两辆小车相距最远,故B正确。
【答案】 B
2.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所示。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该被测汽车的速度为(假设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且保持不变) (  )
A.28.33米/秒 B.13.60米/秒
C.14.78米/秒 D.14.17米/秒
【提示】 题图乙中,两段曲线的最高点表示此时超声波刚被汽车反射。
【解析】 超声波第一次与汽车相遇是在0.16秒,所用时间t1=0.16秒,第一次相遇时测速仪和汽车之间的距离s1=v声t1=
340米/秒×0.16秒=54.4米。此后在0.16~1.00秒之间,汽车继续匀速前进。1.00秒时,测速仪第二次发出超声波,在1.12秒时与汽车相遇,所用时间t2=1.12秒-1.00秒=0.12秒,超声波在这段时间内经过的路程s2=v声t2=340米/秒×0.12秒=40.8米。两次路程之差即汽车在0.16~1.12秒之间通过的路程Δs=s1-s2=
54.4米-40.8米=13.6米,所对应的时间间隔Δt=1. 12秒-0.16秒=0.96秒,所以汽车的速度v汽车==≈14.17米/秒。
【答案】 D
3.小柯和小桥从同一地点出发,同时开始向东运动,小柯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中实线部分ABCD所示,小桥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中虚线部分AD所示,则小柯和小桥在出发后第________秒时第一次相遇,在第4~5秒内,小柯相对于小桥向________(填“东”或“西”)运动。
【解析】 第4~5秒内,小柯静止在原地,小桥继续匀速向东运动,故小柯相对于小桥向西运动。
【答案】 4 西
专题三、速度及其变形公式的应用
:根据速度公式v=,可将其变形为s=vt或t=,三个量中已知任意两个量即可计算出第三个量。
如图所示为某闯关游戏的示意图,笔直通道上每隔8米设有一个关卡,各关卡同步放行和关闭,放行和关闭时间分别为5秒和2秒,当小强位于关卡1左侧9米远的A处时,关卡刚好放行,若他全程以2米/秒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最先挡住他前进的关卡是 (  )
A.关卡4     B.关卡3
C.关卡2 D.关卡1
【解析】 由题可知,关卡放行和关闭时间分别为5秒和2秒,小强位于A处时,关卡刚好放行,由v=可得,小强到达关卡1时所用的时间t1===4.5秒<5秒,所以关卡1不会挡住他;每两个关卡间的距离为8米,所以小强通过相邻两关卡所用的时间t===4秒,则小强到达关卡2的时间t2=t1+t=4.5秒+4秒=8.5秒,5秒+2秒<t2<5秒+2秒+5秒,所以关卡2也不会挡住他;小强到达关卡3的时间t3=t2+t=
8.5秒+4秒=12.5秒,5秒+2秒+5秒<t3<5秒+2秒+5秒+2秒,所以关卡3会最先挡住他。
【答案】 B
我国自主研发的“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突破万米,世界领先。
(1)“奋斗者号”潜水器在某次下潜之前,用声呐向该海域的海底发出超声波,经过14秒声呐接收到回声信号,则该海域的深度为多少?(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米/秒)
(2)若“奋斗者号”以4千米/时的速度从海水表面匀速竖直下潜到10000米深处,则需要多少小时?
【解析】 (1)超声波到达海底的时间t==7秒,由v=可知,该海域的深度s=vt=1500米/秒×7秒=10500米。
(2)由v=可知,“奋斗者号”下潜需要的时间t′===2.5小时。
【答案】 (1)10500米。 (2)2.5小时。
变式训练
1.下列各种运动中,速度最大的是(  )
A.奔跑着的猎豹的速度可达40米/秒
B.在水中游动的旗鱼的速度可达108千米/时
C.飞行的褐海燕1分钟能前进5千米
D.百米赛跑中某运动员的成绩是9.96秒
【答案】C
2.如图所示为一个足球在水平草坪上沿直线运动,依次经过A、B、C三点,且足球的速度逐渐减小。现测得sAB=sBC=3米,足球通过BC段所用的时间为0.5秒,则足球从A点运动到C点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  )
A.12米/秒 B.7米/秒
C.6米/秒 D.4米/秒
【解析】 由题意可知,sAB=sBC=3米,足球通过BC段所用的时间tBC=0.5秒。足球的速度逐渐减小,所以通过AB段所用的时间tAB<tBC,即tAB<0.5秒。足球从点A运动到点C的时间tAC=tBC+tAB=0.5秒+tAB<0.5秒+0.5秒=1秒,即0.5秒<tAC<1秒。sAC=sAB+sBC=3米+3米=6米,当tAC=0.5秒时,足球从点A运动到点C的平均速度v===12米/秒;当tAC=1秒时,足球从点A运动到点C的平均速度v===6米/秒,故足球从点A运动到点C的平均速度的范围为6米/秒<v<12米/秒。
【答案】 B
3.如图所示,xOy平面内有一以原点O为圆心的圆,动点P在圆周上沿顺时针方向做速度大小始终为v的圆周运动,另一动点Q沿x轴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A、B为圆与x轴的交点,某时刻P、Q在A点相遇,经过一段时间后又在B点相遇,则Q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
【提示】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找准两个动点各自运动的路程,根据相同时间内,速度的比值等于路程的比值来求解。
【解析】 Q沿直线经过的路程为2r,设速度为v′,则所用时间t=;P沿圆周运动,设它经过的整数圈数为n,则它经过的路程为πr+2nπr,所用时间t=;因为时间t相同,所以得到方程=,可得v′=,n为P点运动的圈数,应取整数。
【答案】 (n=0,1,2,…)
4.某兵工厂生产了一批新式步枪。为测试子弹飞行的平均速度,一士兵手持步枪在空旷的靶场瞄准510米外的靶子射击,枪筒旁边的声波探测器先后探测到两次较强声波,并在示波器上显示出来(如图所示)。已知第一次是枪响的声波,第二次是子弹击中靶的声波,示波器上每一大格时间相差1秒。求:(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米/秒)
(1)子弹击中靶的声音传到人耳处所需的时间。
(2)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
(3)子弹飞行的时间。
(4)子弹飞行的平均速度。
【提示】 解答此题需分清两个过程:子弹从射出到击中靶子的飞行过程和子弹击中靶的声波传播到声波探测器的过程。
【解析】 (1)由v=得,子弹击中靶的声音传到人耳处所需时间t声===1.5秒。
(2)示波器上每一大格时间相差1秒,每一小格为0.1秒,则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Δt=2.1秒。
(3)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等于子弹的飞行时间加上中靶声的传播时间,即t子弹+t声=Δt,则子弹飞行的时间t子弹=Δt-t声=2.1秒-1.5秒=0.6秒。
(4)子弹飞行的平均速度v子弹===850米/秒。
【答案】 (1)1.5秒。 (2)2.1秒。 (3)0.6秒。 (4)850米/秒。
5.科学中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计算公式为速度=,即v=。初中科学中还有很多这样定义的物理量,如密度、压强、功率、热值等,这种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叫作比值定义法。科学中也有很多这样定义的物理量,如: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叫加速度(注:速度的变化量用Δv表示,它等于前后速度之差;加速度用字母a表示,国际单位是米/秒2)。
由加速度的定义可知:
(1)若一个物体开始运动的速度v0=2米/秒,经过5秒后它的速度变为vt=6米/秒,则这个物体在5秒内的速度变化量Δv=________米/秒。
(2)若问题(1)中的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相等),则该物体的加速度大小a=________米/秒2。
(3)加速度的定义公式a=________。
(4)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如图甲所示,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以速度v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时间为t时通过的路程s;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如图乙所示,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由v0到vt1,运动时间为t时通过的路程s。则s=__________(用v0、t、a表示)。
【解析】 (1)物体在5秒内的速度变化量Δv=vt-v0=6米/秒-2米/秒=4米/秒。
(2)物体的加速度大小a===0.8米/秒2。
(3)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可知,加速度的定义公式a=。
(4)图乙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即s=v0t+at2。
【答案】 (1)4 (2)0.8 (3) (4)v0t+at2
6.让我们一起做“特技摄影”。
现在,请大家与我一起来做一个“特技摄影”的模拟实验。首先在一张窄长的硬纸片上画出房屋、树木和白云,再在一张宽卡片的下方画出两条横线代表公路,在公路上画一辆汽车,并在宽卡片的上部两侧各开一条窄缝,使窄纸片恰好能插入,如图所示。然后向左迅速拉动窄纸片,这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由以上模拟实验可知,拍摄汽车在公路上奔驰时,先拍出汽车在公路上静止的镜头,再拍出迅速移动的背景,如树木、田野、山林等,然后再将两组画面放入“特技机”里叠合。人以迅速移动的背景作为参照物时,也会产生汽车在公路上“飞奔”的效果。
(1)迅速拉动窄纸条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效果?
(2)你能模仿这种摄影技巧,拍摄“武艺高强”的人“飞檐走壁”的镜头吗?
【解析】 (1)迅速拉动窄纸条时,看到汽车在公路上奔驰,形成这种效果的原因是选择了背景作为参照物,汽车的位置在不断地发生改变。
(2)拍摄“武艺高强”的人“飞檐走壁”的镜头,应先拍摄出“武艺高强”的人在道具场“飞”的动作的镜头,再拍摄出“房檐”等所需的场景镜头,然后再将两组画面放到“特技机”里叠合,叠合时迅速地移动作为背景的房檐,我们看电视是以“房檐”等作为参照物的,于是就产生了“武艺高强”的人“飞檐走壁”的效果。
【答案】 见解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