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三框 社会历史的主体基础过关练题组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2024浙江余姚中学月考)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指出,我们要深入基层、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此举的哲学依据是( )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②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④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2024贵州贵阳三新改革联盟校联考)电影《孤注一掷》讲的是境外诈骗全产业链不为人知的骇人内幕。电影以真实且深入的社会现实为背景,采用了真实的社会事件为题材,使其具有很高的现实主义色彩。同时,电影中的诈骗场景设计巧妙,紧张刺激的气氛让观众如坐针毡,使人们在享受电影带来的娱乐性的同时,也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电影上映不到两个月,便拿下38亿元人民币票房。《孤注一掷》大获成功说明( )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能创作出杰出的文艺作品③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2024安徽合肥一中期中)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遭受洪涝灾害的哈尔滨尚志市老街基乡龙王庙村,察看受灾情况。总书记十分牵挂洪涝灾害地区灾后恢复重建和受灾群众的生活保障问题,希望大家坚定信心、战胜困难,早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这是基于( )A.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C.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D.人民群众推动生产力发展而改变社会关系4.(2024 山西太原五中月考)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泛指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娱自乐而传唱形成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山歌的形成表明( )①地理环境决定人们的精神生活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③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④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题组二 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5.(2024贵州六盘水期中)2023年9月28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招待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要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材料表明(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基础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趋势的主宰者④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2024贵州遵义月考)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民族复兴,教育先行。2023年9月10日是第39个教师节。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新征程上,广大教师应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表明( )①人民教师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2024河北邢台五校质检联盟期中)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这一论述( )①是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②体现了以一切依靠群众为基本内容的群众观点③尊重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④践行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原则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能力提升练1.(2024浙江浙东北联盟期中)恩格斯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这一论述表明( )①历史人物都对历史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②历史发展也像自然界一样有其客观规律③历史在冲突中形成,社会历史结果根本上由无数人的意志推动④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下列关于“人民群众”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是指广大劳动群众②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③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④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2024浙江绍兴一模)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浙东运河由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开凿而成,不仅哺育了沿线城市,也赋予这片土地独特的精神气质。行走在运河畔,我们总会联想起越王勾践主持开凿山阴故水道的故事,也联想起先辈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场景。这表明(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与创造者②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③社会意识总有其社会存在的根源④认识能够能动地指导人们的实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2024 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2023年,曾经的贫困村武汉市江夏区高峰村被评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如今,高峰村集体年经济收入达3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不足1 000元到2.7万元。武汉剪纸非遗传承人毛明月给高峰村赠送过一幅名为《精准扶贫》的作品,剪纸上新旧农村的对比,反映了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指引下,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这说明(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创造了社会精神财富③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2024 河北沧州联考)列宁强调,如果党的劝告同人民自身的生活经验所教给他们的东西不相一致的话,千百万人是决不会听从这种劝告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下列对“身入”基层和“心到”基层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心到”基层必须认同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身入”基层要求我们重视调查研究,了解实际③一切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身入”基层“心到”基层的根本出发点④“身入”基层和“心到”基层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2024浙江杭州月考)下面漫画《如此作风》(作者:尹正义)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要真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C.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D.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7.(2024河北张家口张垣联盟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3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时代问题,一切以人民为中心,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给新时代的中国带来巨变。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这是一场人民广泛参与的深刻变革。从北京创新“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到天津“一枚印章管到底”,从福建三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到海南、宁夏“多规合一”试点,来自大江南北群众探索的涓涓细流,汇聚成了推动国家改革发展的磅礴伟力。实践充分证明,改革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改革创新最大的活力也蕴藏在基层中。这条“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之间的完整“回路”,最大程度聚合了改革正能量,折射出“上下同欲者胜”的中国智慧。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知识,说明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第三框 社会历史的主体基础过关练1.B 深入调查研究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说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①符合题意;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途径不唯一,途径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②错误;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不是人民群众,③错误;我们要深入基层、向群众学习,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④符合题意。2.A 电影《孤注一掷》使人们在享受电影带来的娱乐性的同时,也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说明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①符合题意。电影《孤注一掷》采用了真实的社会事件为题材,使其具有很高的现实主义色彩。《孤注一掷》大获成功说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③符合题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利于创作出杰出的文艺作品,②说法过于绝对。材料未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④与题意不符。3.B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A错误;总书记牵挂洪涝灾害地区灾后恢复重建和受灾群众的生活保障问题,希望大家早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这是基于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B符合题意;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错误;材料未强调人民群众推动生产力发展而改变社会关系,D不符合题意。4.D 山歌是在人们行路、砍柴、放牧、割草等过程中形成的,表明文化是在人的实践中形成的,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②④正确;地理环境只是社会存在的一个方面,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精神生活,①错误;山歌的形成表明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不合题意。5.B 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要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①④正确;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②错误;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民群众是主体不是主宰,③错误。6.D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教师只是人民群众中的一部分,不等于人民群众,①错误。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新征程上,广大教师应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说明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②④符合题意。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错误。7.A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尊重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是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①③正确;一切依靠群众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排除②;材料强调依靠人民群众,没有强调为人民服务,且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而非根本原则,排除④。能力提升练1.C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是历史活动的参与者,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①错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②正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③错误;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④正确。2.C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②④正确切题。在不同历史时期,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但不等于人民群众,①错误。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③错误。特别提醒 1.人民群众≠劳动群众。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2.不能认为人民群众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范畴。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的成分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3.B 浙东运河由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开凿而成,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与创造者,①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意识的起源,排除②;行走在运河畔,我们总会联想起越王勾践主持开凿山阴故水道的故事,也联想起先辈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场景,这表明社会意识总有其社会存在的根源,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认识反作用于实践,④不符合题意。4.C 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①错误;武汉剪纸属于精神财富,高峰村集体经济成就属于物质成果,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②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变革,④排除。5.C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表明“身入”基层要求我们重视调查研究,了解实际,“身入”基层和“心到”基层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②④正确;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①错误;“身入”基层“心到”基层的根本出发点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③排除。6.B 漫画反映了一些干部办事情时不是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反映群众疾苦,而是对群众意见置若罔闻,这启示我们要真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B符合题意,A与题意不符。漫画中的人错误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而不是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C排除。先进的社会意识才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D错误。7.答案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②社会主义改革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只有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充分尊重人民意愿,汲取群众智慧,激发群众活力,人民才会积极支持改革、踊跃投身改革。解析 本题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原因角度分析。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为社会历史的主体,然后运用此理论,结合材料分析。材料信息 教材知识这是一场人民广泛参与的深刻变革……来自大江南北群众探索的涓涓细流,汇聚成了推动国家改革发展的磅礴伟力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改革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改革创新最大的活力也蕴藏在基层中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