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基础过关练题组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1.(2023河南南阳六校期末联考)我国科研人员通过对嫦娥五号月壤样品的研究,发现了多种类型、不同起源的月球玻璃物质,并首次发现了天然玻璃纤维。月壤中的这些玻璃物质不仅保存了古老的月球物质和环境信息,而且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应用潜力。这进一步佐证了(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②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③物质具体形态的多样性④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2023天津部分区期中)有人说:“纸箱是物质,被火烧后变成灰;树木是物质,人们可以把它加工成家具、纸张。这说明物质是可以改变的。”这句话的错误主要在于( )A.否认了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区别B.把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混为一谈C.否认了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D.没有弄清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题组二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2024浙江杭州精诚联盟联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和民生福祉。为此,党中央继“全面两孩”政策后,又作出了“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重大决策。这表明( )A.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B.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C.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D.意识与物质相互依赖不可分割4.(2023重庆渝东六校共同体期中联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不断加强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普查不仅要进行山川河流、住宅道路等的基础测绘,还要与经济、社会、生态发展联系起来,做成动态地图。普查的这些要素( )①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②在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③具有的客观性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④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全部要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2023江苏泰州中学期末)西方有“上帝造人”的传说,中国有“女娲造人”的传说。这两种传说都( )①认为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②否认了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③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④认为主观精神能够创造物质世界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题组三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2024江西部分高中联考)2023年4月,国家航天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及取得的成果。科研团队对获取的数据开展综合分析,发现了巡视区存在距今约7.6亿年的盐水活动和现代水汽循环的证据。这佐证了(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的②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③世界是物质的世界④意识的内容依赖于物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2024福建厦门期中)杭州亚运会吉祥物“宸宸”代表世界遗产京杭大运河。它全身以科技蓝为主色调,头顶举世罕见的钱江潮,额头嵌以拱宸桥的图案。“宸宸”机智勇敢、聪慧灵动、乐观向上、积极进取,速度型项目和球类项目是它的最爱。这说明( )①人的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②艺术创作需要在头脑中对客观对象进行改造加工③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④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特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2023广东华南师大附中月考)有报道称,“人脑工程”研究小组将在计算机上制造一个完整人类大脑的模型——“仿真人脑”,“仿真人脑”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此,有人说,“仿真人脑”也有意识,能够完全取代人。从哲学上看,这一观点( )A.肯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B.否认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肯定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事物D.否认了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能力提升练1.(2023江苏扬州期中)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该诗所蕴含的辩证唯物论道理是(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B.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C.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D.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主观的2.(2024山东枣庄期末)《庄子·秋水》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太平经》中也提及“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当我们面对自然时,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谐共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怀着敬畏的心找回与自然的联系,找回与大地的根脉和亲缘。之所以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因为( )①人与自然本应是血肉融合的整体关系②人类的破坏性活动使自然界失去了客观性③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④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2024河南豫南名校联考)2023年10月3日,由中核地质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发现的新矿物铌包头矿获得国际矿物协会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的正式批准,批准号为IMA 2022-127a。这是中国核地质系统成立近70年以来发现的第13个新矿物。这有力佐证了( )①自然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②自然界的事物因为人的发现和认识而具有客观实在性③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可以正确反映存在④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2023重庆主城区期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近十年来,先后在重庆、贵州等地的志留纪早期地层中发现了距今约4.39亿至4.36亿年的鱼类化石,这些化石主要包括无颌的盔甲鱼类“灵动土家鱼”、被称为“奇迹秀山鱼”的盾皮鱼、被称为“蠕纹沈氏棘鱼”的软骨鱼类等。该团队揭示了有颌脊椎动物起源与早期演化的重要信息,在“从鱼到人”的探源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材料说明( )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③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有着相互依靠密不可分的联系④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2023广东肇庆期末)先前的胜利经历,会让以后的胜利变得更加容易,这是心理学中的“胜利者效应”。浙江大学胡海岚教授研究团队研究发现,大脑前额叶皮层能够调控社会竞争中输赢的机制,中背侧丘脑-前额叶皮层是介导“胜利者效应”的神经环路。这一研究发现佐证了( )①人脑是意识产生的重要物质器官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③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④思维和存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6.(2023山西太原师院附中月考)江南水乡,园林遍布,以“多方胜境,咫尺山林”的独特设计名誉四方。其设计源自江南风景中的曲径流水、雕窗匾额、楹联书画……置身于其中,“雨醒诗梦来蕉叶,风载书声出藕花”的江南情怀油然而生。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①江南情怀来源于园林设计者的智慧②江南情怀是水乡风土人情的产物③江南情怀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④江南情怀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2023安徽部分省示范中学联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大河”,无论你出生在何时何地,家门口几乎都有一条河,即使是一条很小的河,在你幼小心灵中也是一条大河。河上发生的事情与生命息息相关,寄托着你的喜怒哀乐。无论将来你到哪里,只要一想起家就会想起这条河,一切如在眼前。基于此,著名词作家乔羽创作了《我的祖国》。作者用“一条大河”激荡爱国深情,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①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②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③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进行加工的结果④意识是曾经的记忆在人脑中的直观反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2024北师大二附中月考)“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虽只描述了红军的一次战斗,却是对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折射。下列从哲学角度对该词及其创作过程分析合理的是( )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该词的创作源于作者对娄山关战斗的内心感悟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词中蕴含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乐观自信精神③意识是对存在的复制,此词真实折射了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④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此词至今仍能激励中国人民走好今天的长征路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基础过关练1.B 我国科研人员发现了多种类型、不同起源的月球玻璃物质,并首次发现了天然玻璃纤维,说明思维能够反映存在,①符合题意;月壤中的这些玻璃物质不仅保存了古老的月球物质和环境信息,而且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应用潜力,这进一步佐证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④符合题意;思维是对存在的能动反映,正确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②错误;材料未展现物质具体形态的多样性,③与题意不符。2.B 纸箱、树木等是具体的物质形态,而不是哲学上的物质,这句话主要是混淆了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故选B。易混易错 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3.B 党中央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况,调整生育政策,这说明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制定政策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B正确;材料未涉及意识的起源问题,排除A;材料强调人类社会,而不是强调自然界,C与题意不符;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不依赖于意识,D说法错误。4.B 人类社会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普查的山川河流、住宅道路等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这些要素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①③符合题意;劳动在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②错误;构成人类社会的要素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政治管理等,而山川河流、住宅道路等属于物质生产要素,④错误。5.A 无论是西方的“上帝造人”传说,还是中国的“女娲造人”传说,都认为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都否认了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①②符合题意;这两种传说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③④排除。6.D 科研团队对获取的数据开展综合分析,发现了巡视区存在距今约7.6亿年的盐水活动和现代水汽循环的证据,这体现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内容依赖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未体现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排除①,③④符合题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不是根本属性,②错误。7.A 杭州亚运会吉祥物“宸宸”既有来自现实的“钱江潮”“拱宸桥”等元素,也有人们赋予它的拟人化性格和喜好,这说明人的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艺术创作需要在头脑中对客观对象进行改造加工,①②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意识的能动性,未强调意识的起源,③排除;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特征,④错误。8.D 从哲学上看,这一观点否认了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正确;这一观点否认了人脑对意识的重要性,没有涉及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A排除;这一观点没有否认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排除;题干的观点没有肯定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事物,C排除。能力提升练1.A “凤去台空江自流”说明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晋代衣冠成古丘”说明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A符合题意。题中诗句强调了世界的客观性,并没有强调人的意识能够反映客观实在,B排除。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强调的是世界的可知性,而题中诗句强调世界的客观性,C与题意不符。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也是客观的,D错误。2.B 人与自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①④符合题意。自然界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说法错误。③说法正确,但与设问不构成因果关系,不选。导师点睛 自然界的客观性(亦称“物质性”)原理,主要用于分析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事例。3.B 研究发现的新矿物铌包头矿获得国际矿物协会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的正式批准,说明自然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可以正确反映存在,①③符合题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自然界的事物不是因为人的发现和认识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②表述错误;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物质和意识不是相互依赖的,并且物质才是世界的本原,④表述错误。4.D 材料强调该团队揭示了有颌脊椎动物起源与早期演化的重要信息,在“从鱼到人”的探源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未涉及意识的产生,①排除。在不同地区志留纪早期地层中发现了古老的鱼类化石,说明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这些研究成果使我们在“从鱼到人”的探源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②④正确。自然界可以离开人类社会而存在,不能说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有着相互依靠密不可分的联系,③错误。5.A 心理学中的“胜利者效应”有相应的脑器官基础,这佐证了人脑是意识产生的重要物质器官,也佐证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①②符合题意;材料主要说明意识产生的条件,未强调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③不符合题意;思维依赖于存在,但存在不依赖于思维,二者不是相互依赖的,④说法错误。6.C 物质决定意识,江南情怀是水乡风土人情的产物;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江南情怀是对水乡风土人情的反映,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②④正确切题。江南情怀来源于园林设计者的生活实践,①表述错误。江南情怀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③表述错误。学习点拨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实际,离开了客观事物,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虚幻的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型。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人脑对客观存在加工改造过的主观映象,且不同人对同一个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7.B 每个人的家门口几乎都有一条河,一想起家就会想起这条河,基于此,词作家乔羽创作了《我的祖国》,用“一条大河”激荡爱国深情,这体现了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进行加工的结果,①③正确切题。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并不依赖于意识,②表述错误。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④表述错误。学习点拨 “反应”与“反映”的区别“反应”多是被动的,常见用法是有机体受到刺激后引发的活动和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反映”多是主动的,哲学上的反映是指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以观念的形式对客体及其规律和特性进行模写、复制和再现等。8.B 物质决定意识,该词的创作源于客观存在,①错误;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蕴含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乐观自信精神,②正确;正确的意识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但不是对存在的复制,而是进行加工后的反映,③错误;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此词至今仍能激励中国人民走好今天的长征路”体现了这一观点,④正确。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