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科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科学试题

资源简介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科学试题
一、填空
1.(2024六下·枣庄期中)“眼睛把人带进了世界,耳朵把世界带给了人。”这句话中描述到的两种感觉分别是   和   。
【答案】视觉;听觉
【知识点】人体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
【解析】【分析】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器官,感觉器官可以帮助我们感知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例如:眼是视觉器官,用来看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远近等;耳是听觉器官,用来听声音的大小、高低、强弱。所以“眼睛把人带进了世界,耳朵把世界带给了人。”这句话中描述到的两种感觉分别是视觉和听觉。
2.(2024六下·枣庄期中)将   不同的植物用一分为二的方法逐步   排列,就是在进行分类。
【答案】特征对比;二歧
【知识点】植物的分类
【解析】【分析】二歧分类法是一种科学的分类法,它确定一个标准,将不同种类的生物按这个标准分成两类,在每一类下,再确定新的标准,将其分为两类,继续确定新的分类标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将特征不同的植物用一分为二的方法逐步对比排列,就是在进行二歧分类。
3.(2024六下·枣庄期中)“孔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中的“闻韶音”与“知肉味”,分别属于人的   和   。
【答案】听觉;味觉
【知识点】人体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
【解析】【分析】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器官,感觉器官可以帮助我们感知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例如:耳是听觉器官,用来听声音的大小、高低、强弱;舌是味觉器官,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所以“孔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中的“闻韶音”与“知肉味”,分别属于人的听觉和味觉。
4.(2024六下·枣庄期中)受到冷热、压迫等外界刺激后,   内的   把刺激信号传递给脑,产生了触觉。
【答案】皮肤;感觉神经
【知识点】人体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
【解析】【分析】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物体的冷热、轻重、粗细。人体皮肤上有很多感受器,触摸物体时会感受到软硬、冷热、光滑与粗糙等信号,并通过感觉神经传递给大脑,从而形成触觉。
5.(2024六下·枣庄期中)植物分类学家   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奠基人。
【答案】林奈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林奈是瑞典植物学家,首先构想出定义生物属种的原则,并创造出统一的生物命名系统,林奈是近代植物分类学奠基人,其代表作是《自然系统》。
6.(2024六下·枣庄期中)一些动物会因气候的变化向其他地区   ,或者进入冬眠等。
【答案】迁徙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在地球上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气候、水、食物、空气等环境变化时,为了生存,动物也有应对环境变化的行为,比如一些动物会因气候的变化向其他地区迁徙,或者进入冬眠等。
7.(2024六下·枣庄期中)世界环境日是每年的   月   日。
【答案】6;5
【知识点】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世界环境日即每年的6月5日,它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
8.(2024六下·枣庄期中)自然界中存在很多种能量表现形式,如   、   和   等。
【答案】电能;风能;光能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
【解析】【分析】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运动的物体也有能量,叫动能。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化学物质中,叫化学能。生活中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能量可以使物体运动或发生变化,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的转换和传递。
9.(2024六下·枣庄期中)煤炭、石油、天然气属于   能源,因过度开采面临枯竭。
【答案】不可再生
【知识点】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解析】【分析】能源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两类。使用之后可以在短时间内从自然界中再次产生的能源是可再生能源,而使用之后在短时间内不可以从自然界中再次产生的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因过度开采面临枯竭。
10.(2024六下·枣庄期中)   一般包括废纸、废塑料、废织物等适宜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的生活垃圾。
【答案】可回收物
【知识点】垃圾分类与回收
【解析】【分析】垃圾分类,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垃圾的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和对一些有毒垃圾进行处理。生活中我们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它垃圾,厨余垃圾四类。可回收物一般包括废纸、废塑料、废织物等适宜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的生活垃圾。
11.(2024六下·枣庄期中)人们把   、   、天然气等已被广泛应用的能源称为常规能源。
【答案】煤炭;石油
【知识点】化石燃料
【解析】【分析】人们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已被广泛应用的能源称为常规能源。在使用过程中不产生污染物质,清洁环保,属于清洁能源。
二、判断
12.(2024六下·枣庄期中)“久居兰室不闻其香”是因为嗅觉的适应性。(  )
【答案】正确
【知识点】人体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
【解析】【分析】适应现象存在于一切感觉中,但是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适应的表现和速度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我们需随时调整自己行为,以适应变化的环境。生活在这种适应现象有很多,比如“久居兰室不闻其香”是因为嗅觉的适应性。
13.(2024六下·枣庄期中)红眼病容易传染,要注意隔离。(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一种传染性极高的急性病毒性眼病,病人眼睛的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病毒,所以被分泌物污染的手指,毛巾和洗脸盆等都是传播这种病的媒介,本病在幼儿园,学校和工人等人口密集的地方很容易传播,要注意隔离。
14.(2024六下·枣庄期中)科学处理垃圾不仅可以减少污染,还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垃圾的处理
【解析】【分析】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垃圾,我们要养成对生活垃圾进行科学的分类和分装,改变混装的坏习惯。废旧物品一般先按照可重复利用和不可重复利用进行分类,再按照材料进行分类,回收后分类交给专门的处理加工厂进行处理。进行垃圾分类,既能实现垃圾减量,促进绿色发展,又能促进资源回收利用。不仅可以减少污染,还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15.(2023六下·德州期中)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都与古代的生物有关。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化石燃料
【解析】【分析】煤、石油、天然气被称为“化石能源”,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是不可再生资源。
16.(2024六下·枣庄期中)矿产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解析】【分析】从利用的角度分,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土地、太阳能、水、森林、地热等自然资源,在较短时间内能再生或再循环,被称为可再生资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在地下要经过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变化才能形成,使用后蕴藏量不断减少,被称为不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三、选择题
17.(2024六下·枣庄期中)下列属于动物的身体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是(  )。
A.冬眠 B.夏眠 C.换毛
【答案】C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大多数生物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惯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当在自然界中,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动物会以某些适应性行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向其他地区迁徙、洄游,或者换羽、换毛、进入冬眠、夏眠等。冬眠、夏眠、迁徙属于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习惯,换毛属于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身体特征的变化。
18.(2023六下·寒亭期末)近视眼是因为(  )出现问题而形成的。
A.视网膜 B.晶状体 C.瞳孔
【答案】B
【知识点】眼睛
【解析】【分析】晶状体是双凸面透明组织,能屈光。晶状体的凸度是靠牵引晶状体的肌肉调节的。肌肉收缩,晶状体的凸度变大,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肌肉舒张,晶状体的凸度变小,眼睛就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是因为视网膜出现问题而形成的。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太厚,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
19.(2024六下·枣庄期中)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会在眼球中的(  )上成像。
A.瞳孔 B.晶状体 C.视网膜
【答案】C
【知识点】眼睛
【解析】【分析】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它是由瞳孔、晶状体、视神经、视网膜构成的。来自物体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进入眼睛后,会在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像。
20.(2024六下·枣庄期中)羊、兔子等动物随着季节的变化会出现换毛的现象,引起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因素是(  )。
A.温度 B.水分 C.光照
【答案】A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在地球上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气候、水、食物、空气等环境变化时,为了生存,动物也有应对环境变化的行为,比如随着季节的变化,温度也出现了变化,羊、兔子等动物会出现换毛的现象。
21.(2024六下·枣庄期中)下列不属于更好地利用资源的做法是(  )。
A.洗菜淘米的水用来浇花
B.大量砍伐森林
C.有节制地开采煤矿
【答案】B
【知识点】保护自然资源
【解析】【分析】A:洗菜淘米的水用来浇花,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属于节约水资源的方法;
B:大量砍伐森林,不利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容易造成环境破坏,不属于更好地利用资源的做法;
C:有节制地开采煤矿,符合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有利于煤炭资源的保护利用。
四、连线题
22.(2024六下·枣庄期中)连一连
煤炭 肉类
木柴 可再生资源 水能
石油 风能
太阳能 不可再生资源 可燃冰
天然气 草类
【答案】
【知识点】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解析】【分析】从利用的角度分,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土地、太阳能、水、森林、地热等自然资源,在较短时间内能再生或再循环,被称为可再生资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在地下要经过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变化才能形成,使用后蕴藏量不断减少,被称为不可再生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可燃冰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木柴、太阳能、肉类、水能、风能和草类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五、综合题
23.(2024六下·枣庄期中)雾蒙蒙的天空,发黑的河水,遍地的塑料袋、快餐盒,令人心烦的噪声……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环境污染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头号公敌。请你以“环保小卫士”的名义,写出至少2条关于保护环境的宣传标语。
【答案】追求绿色时尚,拥抱绿色生活;垃圾分类放,环境有保障等
【知识点】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面临诸多的环境问题,特别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变得更加突出,人类主要污染问题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保护环境的宣传标语有追求绿色时尚,拥抱绿色生活;垃圾分类放,环境有保障等。
24.(2024六下·枣庄期中)请写出五种人体感知环境的方式。
【答案】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知识点】人体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
【解析】【分析】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器官,即眼、耳、鼻、舌、皮肤。同时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比较,能够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人体感知环境的方式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1 / 1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科学试题
一、填空
1.(2024六下·枣庄期中)“眼睛把人带进了世界,耳朵把世界带给了人。”这句话中描述到的两种感觉分别是   和   。
2.(2024六下·枣庄期中)将   不同的植物用一分为二的方法逐步   排列,就是在进行分类。
3.(2024六下·枣庄期中)“孔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中的“闻韶音”与“知肉味”,分别属于人的   和   。
4.(2024六下·枣庄期中)受到冷热、压迫等外界刺激后,   内的   把刺激信号传递给脑,产生了触觉。
5.(2024六下·枣庄期中)植物分类学家   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奠基人。
6.(2024六下·枣庄期中)一些动物会因气候的变化向其他地区   ,或者进入冬眠等。
7.(2024六下·枣庄期中)世界环境日是每年的   月   日。
8.(2024六下·枣庄期中)自然界中存在很多种能量表现形式,如   、   和   等。
9.(2024六下·枣庄期中)煤炭、石油、天然气属于   能源,因过度开采面临枯竭。
10.(2024六下·枣庄期中)   一般包括废纸、废塑料、废织物等适宜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的生活垃圾。
11.(2024六下·枣庄期中)人们把   、   、天然气等已被广泛应用的能源称为常规能源。
二、判断
12.(2024六下·枣庄期中)“久居兰室不闻其香”是因为嗅觉的适应性。(  )
13.(2024六下·枣庄期中)红眼病容易传染,要注意隔离。(  )
14.(2024六下·枣庄期中)科学处理垃圾不仅可以减少污染,还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
15.(2023六下·德州期中)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都与古代的生物有关。 (  )
16.(2024六下·枣庄期中)矿产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
三、选择题
17.(2024六下·枣庄期中)下列属于动物的身体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是(  )。
A.冬眠 B.夏眠 C.换毛
18.(2023六下·寒亭期末)近视眼是因为(  )出现问题而形成的。
A.视网膜 B.晶状体 C.瞳孔
19.(2024六下·枣庄期中)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会在眼球中的(  )上成像。
A.瞳孔 B.晶状体 C.视网膜
20.(2024六下·枣庄期中)羊、兔子等动物随着季节的变化会出现换毛的现象,引起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因素是(  )。
A.温度 B.水分 C.光照
21.(2024六下·枣庄期中)下列不属于更好地利用资源的做法是(  )。
A.洗菜淘米的水用来浇花
B.大量砍伐森林
C.有节制地开采煤矿
四、连线题
22.(2024六下·枣庄期中)连一连
煤炭 肉类
木柴 可再生资源 水能
石油 风能
太阳能 不可再生资源 可燃冰
天然气 草类
五、综合题
23.(2024六下·枣庄期中)雾蒙蒙的天空,发黑的河水,遍地的塑料袋、快餐盒,令人心烦的噪声……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环境污染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头号公敌。请你以“环保小卫士”的名义,写出至少2条关于保护环境的宣传标语。
24.(2024六下·枣庄期中)请写出五种人体感知环境的方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视觉;听觉
【知识点】人体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
【解析】【分析】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器官,感觉器官可以帮助我们感知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例如:眼是视觉器官,用来看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远近等;耳是听觉器官,用来听声音的大小、高低、强弱。所以“眼睛把人带进了世界,耳朵把世界带给了人。”这句话中描述到的两种感觉分别是视觉和听觉。
2.【答案】特征对比;二歧
【知识点】植物的分类
【解析】【分析】二歧分类法是一种科学的分类法,它确定一个标准,将不同种类的生物按这个标准分成两类,在每一类下,再确定新的标准,将其分为两类,继续确定新的分类标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将特征不同的植物用一分为二的方法逐步对比排列,就是在进行二歧分类。
3.【答案】听觉;味觉
【知识点】人体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
【解析】【分析】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器官,感觉器官可以帮助我们感知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例如:耳是听觉器官,用来听声音的大小、高低、强弱;舌是味觉器官,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所以“孔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中的“闻韶音”与“知肉味”,分别属于人的听觉和味觉。
4.【答案】皮肤;感觉神经
【知识点】人体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
【解析】【分析】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物体的冷热、轻重、粗细。人体皮肤上有很多感受器,触摸物体时会感受到软硬、冷热、光滑与粗糙等信号,并通过感觉神经传递给大脑,从而形成触觉。
5.【答案】林奈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林奈是瑞典植物学家,首先构想出定义生物属种的原则,并创造出统一的生物命名系统,林奈是近代植物分类学奠基人,其代表作是《自然系统》。
6.【答案】迁徙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在地球上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气候、水、食物、空气等环境变化时,为了生存,动物也有应对环境变化的行为,比如一些动物会因气候的变化向其他地区迁徙,或者进入冬眠等。
7.【答案】6;5
【知识点】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世界环境日即每年的6月5日,它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
8.【答案】电能;风能;光能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
【解析】【分析】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运动的物体也有能量,叫动能。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化学物质中,叫化学能。生活中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能量可以使物体运动或发生变化,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的转换和传递。
9.【答案】不可再生
【知识点】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解析】【分析】能源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两类。使用之后可以在短时间内从自然界中再次产生的能源是可再生能源,而使用之后在短时间内不可以从自然界中再次产生的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因过度开采面临枯竭。
10.【答案】可回收物
【知识点】垃圾分类与回收
【解析】【分析】垃圾分类,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垃圾的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和对一些有毒垃圾进行处理。生活中我们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它垃圾,厨余垃圾四类。可回收物一般包括废纸、废塑料、废织物等适宜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的生活垃圾。
11.【答案】煤炭;石油
【知识点】化石燃料
【解析】【分析】人们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已被广泛应用的能源称为常规能源。在使用过程中不产生污染物质,清洁环保,属于清洁能源。
12.【答案】正确
【知识点】人体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
【解析】【分析】适应现象存在于一切感觉中,但是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适应的表现和速度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我们需随时调整自己行为,以适应变化的环境。生活在这种适应现象有很多,比如“久居兰室不闻其香”是因为嗅觉的适应性。
13.【答案】正确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一种传染性极高的急性病毒性眼病,病人眼睛的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病毒,所以被分泌物污染的手指,毛巾和洗脸盆等都是传播这种病的媒介,本病在幼儿园,学校和工人等人口密集的地方很容易传播,要注意隔离。
14.【答案】正确
【知识点】垃圾的处理
【解析】【分析】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垃圾,我们要养成对生活垃圾进行科学的分类和分装,改变混装的坏习惯。废旧物品一般先按照可重复利用和不可重复利用进行分类,再按照材料进行分类,回收后分类交给专门的处理加工厂进行处理。进行垃圾分类,既能实现垃圾减量,促进绿色发展,又能促进资源回收利用。不仅可以减少污染,还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15.【答案】正确
【知识点】化石燃料
【解析】【分析】煤、石油、天然气被称为“化石能源”,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是不可再生资源。
16.【答案】错误
【知识点】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解析】【分析】从利用的角度分,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土地、太阳能、水、森林、地热等自然资源,在较短时间内能再生或再循环,被称为可再生资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在地下要经过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变化才能形成,使用后蕴藏量不断减少,被称为不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17.【答案】C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大多数生物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惯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当在自然界中,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动物会以某些适应性行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向其他地区迁徙、洄游,或者换羽、换毛、进入冬眠、夏眠等。冬眠、夏眠、迁徙属于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习惯,换毛属于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身体特征的变化。
18.【答案】B
【知识点】眼睛
【解析】【分析】晶状体是双凸面透明组织,能屈光。晶状体的凸度是靠牵引晶状体的肌肉调节的。肌肉收缩,晶状体的凸度变大,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肌肉舒张,晶状体的凸度变小,眼睛就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是因为视网膜出现问题而形成的。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太厚,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
19.【答案】C
【知识点】眼睛
【解析】【分析】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它是由瞳孔、晶状体、视神经、视网膜构成的。来自物体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进入眼睛后,会在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像。
20.【答案】A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在地球上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气候、水、食物、空气等环境变化时,为了生存,动物也有应对环境变化的行为,比如随着季节的变化,温度也出现了变化,羊、兔子等动物会出现换毛的现象。
21.【答案】B
【知识点】保护自然资源
【解析】【分析】A:洗菜淘米的水用来浇花,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属于节约水资源的方法;
B:大量砍伐森林,不利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容易造成环境破坏,不属于更好地利用资源的做法;
C:有节制地开采煤矿,符合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有利于煤炭资源的保护利用。
22.【答案】
【知识点】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解析】【分析】从利用的角度分,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土地、太阳能、水、森林、地热等自然资源,在较短时间内能再生或再循环,被称为可再生资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在地下要经过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变化才能形成,使用后蕴藏量不断减少,被称为不可再生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可燃冰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木柴、太阳能、肉类、水能、风能和草类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23.【答案】追求绿色时尚,拥抱绿色生活;垃圾分类放,环境有保障等
【知识点】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面临诸多的环境问题,特别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变得更加突出,人类主要污染问题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保护环境的宣传标语有追求绿色时尚,拥抱绿色生活;垃圾分类放,环境有保障等。
24.【答案】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知识点】人体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
【解析】【分析】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器官,即眼、耳、鼻、舌、皮肤。同时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比较,能够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人体感知环境的方式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