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学练考(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学练考(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学练考(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960年;_______(宋太祖)“_______”,建立政权,改囯号为____;定都_____。
2.北宋的____统一:________的统一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不是全国统一)。
3.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最根本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措 施 影 响
军事方面 中央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牢牢地控制了军队。②________________,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武将领兵,文官调兵,____权与____权相分离); ③经常调动________,定期____,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但是____________。“____”
政治方面 中央 在中央,采取________的办法,________。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加强了皇权,但造成了机构臃肿。“____”
地方 ②在地方,派____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知州);各州府设置____分割知州权力(对知州进行监察和分权)。 加强中央集权,但造成了机构臃肿。“____”
财权方面(经济) 地方 取消地方________的权力, 又在地方设置________,把地方____收归中央。 加强了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但造成地方财政过于穷困。“____”
4.作用(影响):宋朝把________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____大大加强。
二、________的政策
(1)目的:为了防止唐末以来____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
(2)措施:①宋太祖有意重用____掌握____大权。
②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________的格局逐渐形成。
(3)表现: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4)表现:注重发展________,大幅度____________,提高____地位,进士授官从优,升迁迅速。(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局面。)
3.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1)积极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情况发生,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消极影响:________低下,________大,________下降等;导致了宋朝________。
三、王安石变法
1.原因:(1)北宋行政效率低下(2)财政支出浩大(3)土地兼并严重,人民起义此起彼伏。
2.目的:实现________
3.措施:经济上:________(限制官僚特权,增加政府收入)、________(增加国家赋税收入)、____________(促进农业发展)军事上:________(增强国家军事实力)。
4.结果失败,但收到一些成效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北宋 辽 西夏
时间/都城 960年/东京(开封) 916年/上京 1038/兴庆府
人物/民族
统治措施 收兵权、削相权和地方权
一.辽与北宋的和战
1.背景:宋真宗时,辽军攻宋至澶州,寇准力主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________”)。
2.结果:辽宋于澶州议和,辽向北宋称兄,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史称““________”。
3.影响:____________,但从长远来看,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____局面,利于________________,促进________。
二、西夏与北宋的和战
宋夏多年互战后议和:元昊向北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________。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一、金的建立(女真族)
1.1115年,________建立____政权,国号______,都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史称________。
2.金太祖模仿________,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____,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二、金灭辽及北宋
____年,金灭辽。_____年,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金灭北宋。(________)
三、南宋的偏安
1.南宋的建立:北宋灭亡后,1127年____登上皇位(________),定都____(今浙江杭州),史称____。
2.岳飞抗金:岳飞是著名的____英雄(不是民族英雄)。南宋初年,岳飞等率军北伐,从金
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______”在____大败金军主力,但岳飞被宋高宗和奸臣____以“莫
须有”的罪名杀害。
3.南宋和金的对峙
(1)________:岳飞被杀害后,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2)宋金议和后: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今北京)。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1.原因:(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
农业上,越南传入的________推广到东南地区。
方水稻推广到在北方,____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________和________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
方普遍种植____。
北宋至南宋初,植____地区尚限于广东和福建;后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①北宋时,南方的________胜过北方。____、____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②南宋后期,_____兴起,____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2.制瓷业:宋朝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北宋兴起的江西________,后来发展成著名的____。
3.造船业: ____、____、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北宋建有世界上最早的____;____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先进的________。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出现了大都市:最大的是____和____
商业活动的____不受限制,打破了____的限制;经商的____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____和____。____也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做“____”。
2.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____。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________半岛和____东岸。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________。
3.归纳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纸币——“交子”的出现
(1)原因:商贸的繁荣使货币交易量增长,市场上流通的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
(2)北宋前期,____地区出现“____”,这是世界上最早的____(说明宋朝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商业的繁荣)。
(3)作用/优势:便于携带,促进货币流通,有利于经济发展。
经济重心的南移
开始于:唐朝中后期;
结束于:____时期。全国经济重心由____流域(北方)转移到____流域(南方)。
表现: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一、蒙古的兴起
1.蒙古政权建立:1206年,________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尊称为_______。
二、蒙古灭西夏与金
1.蒙古灭西夏:____年西夏灭亡。
2.蒙古灭金:蒙古和南宋结盟并夹击____朝,1234年,蒙古灭____。
3.金朝灭亡后,蒙古和南宋直接____局面形成。
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元朝建立:1271年,________改国号为____,1272年定都____。忽必烈就是______。
2.元灭南宋统一全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____灭亡。1279年元朝________。出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抗元英雄________(爱国主义诗人)。
3.元朝统一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的疆域
1.疆域: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________贵族为主的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____的。
2.民族融合:①少数民族同汉族____相处;②形成新的民族-____
二、行省制度
1.在中央,设________(掌管全国的____事务)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
设________(全国的军事事务);
设________(监察事务)。
2.在地方,把山东、山西、河北称作“____”,直属于中央的______;其他地区设置____。被称为“____________”(又称“行中书省”)。
元朝对边疆地区(台湾.西藏)的管辖
1.台湾:澎湖列岛设置____________,管理澎湖和琉球,是历史上中央____在____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2.对西藏的管辖:设________直接统辖,从此,____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繁华的都市生活
1.北宋时的____.南宋时的____.元朝的____,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每月举行多次____。
3.热闹的____: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____”。
4.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____,元建立后,在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兴盛起来。
5.今天的传统节日如____、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
二. ____:词是一种新体诗歌;
豪放派的____(北宋)和________(南宋),词的特点:豪放、飘逸
婉约派的________(北宋末年南宋初期),词的特点:委婉、细腻、清秀。
三、元曲: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是________,代表作是悲剧《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____四大家”。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________》,作者____著名史学家________
体裁:是一部________通史
内容: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司马迁的《____》被称为“史学双璧”,被后人称为“________”。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项目 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
发明 隋唐时发明了____印刷术。《________》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____印刷术:____时____发明的; ____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____”。 ____时,中国人已____了火药。
发展 元代____在《____》中对木活字作了系统的总结创新,发明________。元朝中期,出现了____印刷。 ____,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____。 ________,火药开始____到____领域;____广泛用于战争。元朝发明了____。
传播 经________传到波斯,后经蒙古人传到____。 ________传到欧洲等 经________传到欧洲。
影响
二、发达的中外交通
1.陆路交通:古代著名的____________,在____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建立了四通八达的____。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到中国居住了17年,回国后讲述在中国的经历,形成《____________》。激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路交通:
条件:①____和____技术的发展;②________的运用;③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
航线:宋代的海路可通往日本、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________及________。____时,____________进入鼎盛时期。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
二、专项训练
1.它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它被汉化后强大起来,先后灭掉辽、北宋,与南宋达成和议。这个政权的建立者是(  )
A.阿骨打 B.耶律阿保机
C.李纲 D.元昊
2.《东京梦华录》记载:自州桥南去,有当街水饭、爊肉、干脯,梅家、鹿家的鹅、鸭、鸡、兔、肚肺、鳝鱼、包子、鸡皮……至朱雀门,有旋煎羊白肠、姜豉、红丝、辣脚子、姜辣萝卜等各类小吃。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
A.百姓生活富足 B.商品经济繁荣
C.农民负担减轻 D.社会分化加剧
3.据统计,宋初铸造钱币年平均为13万至31万贯,到11世纪则高达183万贯,但流通的钱币仍然供不应求。这是因为宋代(  )
A.商贸的繁荣 B.农业的发展
C.科技的进步 D.手工业兴盛
4.《中国通史》中记载:“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材料中的举措产生的影响是(  )
A.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B.削弱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C.导致官僚机构的精减
D.不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5.如表反映了北宋时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变动的情况,由此可知(  )
时间 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人数 全国农村劳动力人数 江南在全国占比
980 890672 16367175 5.40%
1078 2856844 42340082 6.70%
1102 3227693 46190560 6.90%
A.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B.北方战乱导致北民南迁
C.北宋政治军事统治较稳定
D.政治中心南迁影响巨大
6.建隆三年(962年)二月的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对近臣说:“朕欲武臣尽读书以通治道”;建隆三年(962年),赵匡胤在太庙寝殿的夹室里立了一块誓碑,其中有一条誓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赵匡胤对赵普说:“朕欲选儒臣百余人分治大藩,即使都贪浊,也比不上一个武人。”这种思想促进哪种政策形成(  )
A.文化教育 B.重文轻武 C.分化事权 D.中央集权
7.南宋初年,金军多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积极收复失地。这其中,深受人民爱戴的抗金将领岳飞名声最大。下列战役与岳飞收复河山相关的是(  )
A.澶州之战 B.襄樊之战
C.郾城大捷 D.大散关之战
8.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岳飞传》讲述的是岳飞从一个贫家子弟成为一代名将,精忠报国。最后含冤致死可歌可泣的一生,是中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岳飞领导岳家军抗击了哪个民族的侵略(  )
A.党项族 B.女真族 C.契丹族 D.蒙古族
9.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与此番对话直接相关的具体措施是(  )
A.杯酒释兵权 B.改革科举制
C.重文轻武的政策 D.削弱相权
10.如表呈现了中国古代对某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其中①处应为(  )
唐朝 元朝 清康熙时期 清雍正时期 清乾隆时期
文成公主入藏 ① 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设驻藏大臣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A.设置西域都护
B.设置北庭都护府
C.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D.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11.如图柱状图可以用于研究两宋时期(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重文轻武的政策
C.娱乐生活的丰富 D.经济重心的南移
12.我国历史上结束了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分裂局面,实现大统一的朝代是(  )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3.据统计,北宋和辽之间战争持续40余年,而和平维持100多年;北宋和西夏之间大规模战争不过10年,和平也持续100多年;南宋和金之间打了大约14年的仗,和平持续了近100年。这表明两宋时期(  )
A.汉族政权间混战不断 B.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
C.和平依然是时代主流 D.王朝并立且政权对峙
14.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分别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统治。这反映出元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方式是(  )
A.怀柔和亲 B.因地制宜 C.订立盟约 D.恩威并施
15.七年级某班同学在学习宋朝历史时绘制了下面四幅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6.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统治者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强化中央集权,采取措施有(  )
①分化宰相权力
②文臣任知州
③设转运使管理财政
④地方设通判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7.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的目的,但变法的内容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打击了他们的特权,故遭到激烈反对,终至变法失败,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触及权贵利益忽略了政治之改革
B.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未有效调整
C.执行过程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
D.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18.与北宋相比,南宋山水画的重心从峭拔雄浑的山移到柔媚委婉的水;从“秋水共长天一色”移成画面的留白,表现为“一角”“半边”。这折射出(  )
A.重文轻武的政策 B.南宋的偏安
C.女真族的崛起 D.宋朝文化昌盛
19.《文献通考》记载:“(北宋时)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这则记载说明北宋时期(  )
A.手工业的兴盛 B.文学艺术的灿烂
C.农业的发展 D.商业贸易的繁荣
20.如图反映的主题是(  )
A.中外文化的交流
B.民族隔阂的消除
C.中原王朝与民族政权的战争
D.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
21.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外交流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到唐朝时,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全世界的人们都向往着这座神奇的城市,唐朝也从容地吸取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营养。
材料二: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1)根据材料一、这一时期有两位高僧曾经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请写出他们的姓名及主要事迹。
(2)材料二中“在宋代中国人逐渐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什么?
(3)根据所学知识,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4)宋代海外贸易繁荣,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有    和    。
(5)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宋朝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纠者曰“御史台”。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的“世祖皇帝”指的是谁?为加强国家统治,他采用“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创立了哪种行政制度?
(2)材料一的中书省是什么机构?当时负责监察的中央机构是哪个?
材料二:元朝疆域辽阔,行省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世有什么影响?根据材料二回答,与宋朝相比,元朝的地方治理有何特点?
材料三: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本地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种划分行政区域的方法自然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4)根据材料三回答“行省区划”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划分有何意义?
(5)为加强对台湾和西藏的管理,元朝分别设置了哪一机构?
参考答案
1-10 ABABA BCBAD
11-20 DDCBD DABDD
21.(1)姓名及主要事迹:鉴真,东渡日本,弘扬唐朝文化;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2)技术条件:指南针的使用。
(3)机构:市舶司。
(4)港口:广州、泉州。
(5)原因:宋朝商品经济发达;经济重心南移;造船技术提高;指南针的运用;政府支持海外贸易等。
22.(1)元世祖忽必烈;行省制度。
(2)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御史台。
(3)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代,在历史上的影响深远(意思相近,表述清楚即可);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
(4)目的: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5)澎湖巡检司;宣政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