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积累与运用(36分)
城西的校园是多么和谐美丽呀!当你徜徉在静mì( )的校园里,秋风毫不吝啬地带来桂花的香气;当你流连在走廊上,同学们读书声整齐liáo( )亮。抬头仰望,天是那么的蓝,仿佛一位画家打翻了一个zhù( )蓄多年的靛青颜料盒。如果运气好,你还可以看到一队队大雁从云xiāo( )中飞过,为这片宁静的天空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清风闲度,暗香浮动,她深深地吸了一口微醺的春意,笑得天真烂漫,笑得花枝招展。原来黯淡过后,是皎洁的明月,是春暖花开。
B.这样以林护田,以草养牧,将有机肥还田,能够使农林牧互相促进,各得其所。
C.告别时,他非要送我几件高档衣料不可,真是大方之家。
D.她好像生气了,那原本一双和善的目光的此刻变得咄咄逼人,她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3分)
A.春天是美丽的,三月如桃花一样,红灼灼的;四月则似青柳,绿葱葱的。
B.母亲打孩子,是出于爱孩子呢。还是出于别的原因呢?
C.“我这样地用药还会不大见效,”陈莲河先生说,“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
D.散文集《朝花夕拾》收录了《五猖会》《父亲的病》《藤野先生》等多篇散文。
4.下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顿时,那些大块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解说:这段话运用了借喻和拟人地修辞手法。
“赐教”“垂问”“拙见”“久仰”
解说:以上四个称谓都是敬辞。
我们就像是断了线的风筝,躲藏在云朵里,一边跟着风走,一边钦羡着美丽的日出。
解说:这个句子中的“风筝”“云朵”是名词,“里”是介词。
学习成绩能否提高,取决于学生自己全力以赴。
解说: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5.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常识及内容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天的壮丽画面,写出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漂泊之情,并流露出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怀。
《济南的冬天》中作者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晴”的特点,描绘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
《春》是一篇语言优美,意境和谐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朱自清在文中表现了春天里自然万物勃发的生命力,表达了对春天和生活的热爱,抒发了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世说新语》,是宋朝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6.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8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②春天像健壮的青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③乡书何处达 ,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⑤古诗中,有诗人借物传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借明月寄托诗人对远方朋友的牵挂;有的借景抒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净沙·秋思》),借“夕阳”表达作者的羁旅之思。
7.综合性学习(12分)
班级开展“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你知道古代人们交友的不同称谓吗?请把它们用斜线连接起来。(4分)
A.童年时代要好的朋友 a.君子之交
B.没有抵触、感情融洽的朋友 b.竹马之交
C.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朋友 c.莫逆之交
D.平淡如水的朋友 d.患难之交
(2)本次综合性学习预备了三种活动形式,请你帮忙再设计两种。(2分)
活动一:识字解读朋友内涵;
活动二:
活动三:
(3)小元要到好朋友小方家里玩,小元问小方:“你妈妈在家吗?”如果是在古代,小元应该称呼小方的妈妈为( )(3分)
A.令尊 B.家母 C.令堂 D.阿姨
(4)考试时你的好友小辉想抄你的答案,你没有理会。考完后他生气地说:“真不够朋友!”你这样对他说道:“
”(3分)
二、阅读理解(49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5分)
送刘帅归蜀
【宋】危稹
万水朝东弱水①西,先生归去老峨眉。
人间那得楼千尺,望得峨眉山②见时。
【注释】①弱水:古水名,这里是以弱水西流隐喻友人西归。②峨眉山:山名,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四川峨眉市西南。
8.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首句别出心裁,写出万水朝东流入大海,只有弱水向西去,衬出友人西归途中的孤冷。
前两句点出送别之意以及诗人即将归去的地点,暗含其要归隐峨眉山的心愿。
后两句道出别后难再逢,诗人希望登上千尺高楼,遥望数千里外峨眉山的心愿。
这首送别诗以奇想取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翻出新意,独具风采。
诗中连用两个“水”字有什么作用?(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14分)
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兄瑾①之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一日,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②其面,题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③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坐欢笑。乃以驴赐恪。他日复见,权问恪曰:“卿父与叔父孰贤?”对曰:“臣父为优。”权问其故。对曰:“臣父知所事叔父不知以是为优。”
【注释】①瑾:指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三国时吴国重臣。②长检:指用纸做的长标签。③益:增加。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4分)
因风起( ) (2)太丘舍去( )
使人牵一驴入( ) (4)对曰( )
11.请你根据朗读节奏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2处)(2分)
臣 父 知 所 事 叔 父 不 知 以 是 为 优
12.解释下列句子。(4分)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卿父与叔父孰贤?
13.面对孙权君臣对父亲地戏谑和欠尊重,诸葛恪是如何化解尴尬的?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
名著阅读(15分)
14.鲁迅写人常用白描,寥寥几笔,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请根据书中几处白描填出对应的人名。(4分)
①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 )
②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
③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 )
④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
阅读《五猖会》(节选),回答问题。(11分)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力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并无确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15.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3分)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画横线句子的作用。(3分)
文末两段写大家高兴,而“我”却觉得“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这里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反映了什么?(3分)
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15分)
半片铁铃摇响的夏天
闫敏哲
①“算黄算割,一割就落……”夏收前这神奇的鸟一叫,关中地区的小麦就成熟了,挂在后院墙上的镰刀,早已锈迹斑斑,每到麦黄的季节,“刺啦刺啦……”磨镰刀的声音似乎又在耳边萦绕,门前老槐树上挂着的那半片铁铃也在风中轻轻地摇响,树下有孩子的身影跳起来在够,那高过头顶系它的麻绳在空中轻轻地荡。
②搭镰割麦的清早,热气就开始在头顶上蒸腾,草帽下磨镰刀的父亲穿个背心汗衫敞着怀圪蹴在地上,用手试试他磨好的刀刃,感觉还不够嚓嚯,就给磨石上再撩些水,继续磨,麻雀站在树上、院墙、房檐上叽叽喳喳的凑热闹,锅头前做饭的母亲,风箱拉得比平时都响。
③村头不再有婆娘们聚堆说别人的闲话,都早早做好了饭,吃完跟在男人后头,拉上架子车提着镰刀往地里赶,难免有嫌磨蹭急眼骂咧咧的男人,女人这时一般都识趣不还嘴,只是拉着个脸,跟着给地里赶。
④平时乱跑的狗,都乖乖的卧在门口,吐着舌头看家里人出来进去的忙活,邻居家被硬拽着出来的灰驴打着响鼻,“欧啊欧啊……”叫得不情不愿。
⑤忙活的人们都赶着去了地里,老槐树守着的村子就异常的安静了,除了身体不行的他爷他婆还有几个碎娃比较悠闲,其余的都拉开架势,撅着屁股哈着腰散落在金色麦浪翻滚的地里。
⑥割麦人手脚并用,身后是倒下的麦子被顺手捆扎齐整的麦捆,站了一冬一春的麦子,终于四仰八叉躺在屁股后面新割的麦茬地上,冲锋在前的大多是男人,也有泼辣的婆娘冲到前面,急性子和慢性子这时在麦地让人一目了然。
⑦草帽下的脸都热成了红芋蛋,挂在脖子上的毛巾能拧下汗,麦芒刺痛着黝黑的胳膊,顺着裤腿有时还给里面窜,这些,割麦的人早已习惯。累了直起腰,如果能有一股风吹来正好,喝一口提来的凉茶或者白糖水,老茧的手掌搓开颗粒饱满的一个麦穗,吹掉麦芒混杂的麦壳,一把扔进嘴里嚼嚼,望着大太阳底下还没割完的麦子,只觉得有个好收成心里比啥都甜。
⑧家家急着抢收,“蚕老一时,麦熟一晌,”就怕麦子熟了落在地里头,让这一年白忙活了,割完的麦都急着拉回到麦场上去,要说这架子车上装麦可是个技术活,一层一层一捆压着一捆,被骨叉挑起的麦捆又高高地扔到车顶,架子车装得像个山头,结果车辕前只能容下一个人,隐约还能看见两个轱辘的边边,拉车的人要跳起来才能压下车辕,肩上拉车的绳子几乎嵌入骨头里,后腿用力蹬,前半身几乎与麦地平行,脖子暴着青筋探着脑袋奋力的向前。婆娘和娃在架子车后面连推带掀,这满满高山似的架子车,装不好走半路倒了可就叫苦连天。
⑨提前统一碾光的麦场,每家都会分到一块地方,长方形、圆形或者不规则的麦积子在麦场堆成一座座山,轰隆隆的几台打麦机黑白不停的连轴转,打麦扬麦完成后,你看头顶帕帕的婆抽烟锅的爷就开始帮忙晾晒了,不停的用竹耙耙去阳坡里来回搅和,一趟又一趟,累了就圪蹴在树荫下或者麦积子的凉坡歇着,娃们光着脚在滚烫的麦场上疯跑耍闹,偷爬到麦积子的顶端,掏洞然后藏在里边,洞小人多,你挤我我挤你一起咯咯咯的傻笑。
⑩晚上,麦场里发电机的灯泡前,成群的飞蛾直眯人的眼,那时的父母都年轻,干一天重活晚上还得挨家帮忙打麦,半夜回家歇上一觉第二天就又有了力气,晒干的麦子把它一袋一袋扛着入仓,再种上一茬玉米或者西瓜这夏收芒种才算收场。
一到这个季节,那火辣辣的夏收就萦绕在心头,那时干活不干活的人都用大老碗吃饭,你端着一老碗扯面,他端一老碗搅团,吃啥饭谁也会笑话谁,饭好饭坏谁也不弹嫌,圪蹴在挂着半片铁铃的老槐树下,男女老少的老碗会围成了一圈圈。
远离了多少个日夜啊,多么想念蹲在地头汗如雨下的那个夏天,想那满眼都是金色麦浪翻滚一望无际的麦田,如果可以那怕成为麦田里一株青涩的麦穗,好让父母握在年轻有力的手里边。
那时总觉得长大的过程太慢,在想逃离的年龄,突然就有了烦恼,曾经以为自己的孤独有村庄那么大,走远了,才知大槐树下鸡飞狗跳的烟火成了我再也回不去的遗憾。
贫穷的日子早已时过境迁,朦胧的记忆成了黑白片,忘不了门前挂着半片铁铃的那个老槐树,就连村头那几个长得看起来不好惹的婆娘,日渐模糊的记忆里也都变得慈眉善眼。
站在北方的边城看长安,漫漫长夜我又走入那个半片铁铃摇响的夏天。
(选自《齐鲁文学》)
【注释】①圪蹴(gē jiu):方言,蹲。
19.作者记忆中的“夏收”氛围很浓烈,主要通过哪些场景来展现?请简要概括。(4分)
20.随文批注是良好的阅读习惯。请根据提示补全下面批注内容。(5分)
①草帽下的脸都热成了红芋蛋,挂在脖子上的毛巾能拧下汗,麦芒刺痛着助黑的胳膊,这些,割麦的人早已习惯。(2分)
从这里我读出了三点:农人割麦的天气酷热、 、
②拉车的人要跳起来才能压下车辕,肩上拉车的绳子几乎嵌入骨头里,后腿用力蹬,脖子暴着青筋探着脑袋奋力地向前。(3分)
此处细节描写极为传神:
21.朗读文章第 和 段,在语速、感情处理上你有怎样的朗读建议?请根据对文段的理解说一说。(3分)
22.本文题为《半片铁铃摇响的夏天》,其实作者的记忆里有很多标识性的东西,如果另选一种代表物来拟题,你会怎么拟?文章最后一段又如何点题照应?(3分)
重拟标题:
改写结尾:
三、作文(60+5分)(5分为卷面书写分)
23.请以“我愿做____________的人”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提示:横线上可以填写“追梦”“感恩”“独立”“读书”“快乐”……
要求: (1)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字数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4分)谧 嘹 贮 霄
2.(3分)C
3.(3分)B
4.(3分)A
5.(3分)D
6.(8分)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②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③归雁洛阳边 ④海日生残夜
⑤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7.(12分)(1)(4分)A——b B——c C——d D——a
(2)(2分)交友之道名家说 历史好友故事会
(3)(3分)C
(4)(3分)示例:小明,考试时我没有让你抄答案,是因为考试作弊是一种不诚信的表现,作为朋友,不能帮你做这些不诚信的事。现在让我来帮你弄懂这些题目吧。
8.(3分)B 诗中“先生归去老峨眉”是指友人刘帅将归返西蜀,终老于名山峨眉,“先生”是指刘帅,不是诗人自身。
9.(2分)连用两个“水”字,造成回环往复的效果,突出对友人的眷恋和不舍之情。
10.(4分)(1)乘、趁 (2)离开 (3)让、派 (4)回答
11.(2分)臣 父 知 所 事/叔 父 不 知/以 是 为 优
12.(4分)(1)与人相约一道出行,却扔下别人自己先离开了。
(2)你的叔叔和父亲,哪一个(谁)贤明呢?
13.(4分)他面对孙权君臣对父亲的戏谑和欠尊重,极有分寸地加上“之驴”俩字,可谓四两拨千斤,巧妙地化解了父亲地难堪,表现了他的聪明机变。
14.(4分)①陈莲河/何廉臣 ②范爱农 ③长妈妈/阿长 ④藤野先生/藤野严九郎
15.(3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急于要背完书的情形,表达了“我”对父亲逼“我”背书的无奈与不满。
16.(3分)运用神态、动作描写的方法表现工人如释重负的愉悦心情,从侧面衬托“我”被逼背书的痛苦与无奈。
17.(3分)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我”被迫背书前后的心情变化,表现了“我”对父亲不能理解儿童真实心理的伤感与困惑,对封建教育进行了不动声色的批判。
18.(2分)父亲是一个专制的、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
19.(4分)①父亲穿个背心汗衫敞着怀磨镰刀,母亲做饭时风箱拉得比平时都响。
②割麦人手脚并用,割麦后顺手捆扎麦捆。
③大人在麦场打麦扬麦,娃们在麦场上疯跑耍闹。
④年轻的父母挨家帮忙打麦,把晒干的麦子扛着入仓,再种上玉米或者西瓜。
20.(5分)(1)(2分)农人割麦的场景 农人割麦的辛苦
(2)(3分)“绳子几乎嵌入骨头里”“脖子暴着青筋”写出农人拉车时,用的力气之大。从侧面衬托出农人的劳累辛苦。
21.(3分)朗读时,语速应该适当放缓,吐字清晰,一字一句,饱含深情,体现出对于那段辛劳夏收日子的怀念。
22.(3分)老槐树见证夏收的日子 老槐树依旧站在那里,不言不语,但却真真实实见证每一个夏收的日子。
23.略(60+5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