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下册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1.草莓外的“籽”是草莓的果实,其果皮厚且硬,内含种子(如图)。自然条件下,草莓"籽”较难萌发形成新植株,利用强腐蚀性的浓硫酸处理草莓"“籽”可有效解决该问题。为寻找草莓“籽”的最佳酸处理时间,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取若干粒大小相似的草莓"籽”,平均分成5组,并标记为A、B、C、D、E;②利用浓硫酸泌泡5组草莓“籽”,时间分别为0秒、30秒、60秒、90秒、120 秒。③取出没泡后的草莓“籽子”,立刻用水清洗干净,将其均匀地放置在铺有湿润滤纸的培养皿中,并放置于恒温光照培养箱中培养。④每隔7天记录每组草莓“籽”的数量,并计算萌发率,实验结果如下表。组别 浓硫酸处理时间/秒 草莓“籽”萌发率/%7天 14天 21天 28天 35天A 0 0 20 36.7 53.3 63.3B 30 3.3 33.3 53.3 60 73.3C 60 10 43.3 53.3 63.3 76.6D 90 10 46.7 66.7 68 80E 120 10 50 70 70 70(1)浓硫酸处理过的草莓"籽”,更容易满足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该条件指的是 。(2)步骤③中,需立刻用水洗净浓硫酸浸泡后的草莓"籽"的原因是 。(3)农科园为培育新品种,短时间内需要大量草莓幼苗,则草莓“籽“浓硫酸处理的最佳时间应为多少,并说明理由。2.某同学在学习了液体压强的知识后,尝试“探究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实验,自制了一个实验仪器,取来一个容器,容器中间用隔板分成大小相同且互不.相通的A、B两部分,隔板下部有一圆孔用薄橡皮膜封闭。A、B两部分加入不同或相同的液体,进行实验。(如图甲、乙所示)(1)该同学是通过观察 来确定比较A、B两部分液体产生的压强大小的。(2)实验一:该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向容器A、B两部分都加入了一定量的清水,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他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3)实验二:继续探究不同液体对压强大小的影响,他往容器A中加入酒精,往容器B中加入清水,得到的实验结果与实验一类似,如图乙所示。该同学能否得出可靠的结论?为什么? 3.“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经历了伽利略、笛卡儿和牛顿等科学家不断完善的过程。(1)伽利略经过下图所示的实验和推理得出结论:如果没有摩擦阻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会一直运动下去。结合伽利略的结论写出图中各实验和推理的先后顺序: 。(用字母表示)(2)笛卡儿在伽利略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牛顿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相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笛卡儿的观点有什么不足?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涛同学选取一块薄平板玻璃、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白纸、火柴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a)所示:(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环境中进行。(2)用铅笔画出平面镜及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并画出蜡烛A和蜡烛B位置的连线,经测量发现:两蜡烛的连线与镜面 ,两蜡烛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移去蜡烛B,将白卡片放在蜡烛B的位置上,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蜡烛B所在的位置,直接观察白卡片,观察白卡片上 (填“有”或“没有”)蜡烛A的像,说明蜡烛A经平面镜所成的是 像。(4)小涛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她观察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高且倾斜。你认为在图(b)所示的甲、乙、丙三幅图中, 图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5)正确做完某次实验后,四个小组将收集和处理的信息记录在白纸上,如图所示。正确的是 (只有一个选项正确,请将正确的选项的字母填写在横线上)。5.在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后,小科还是认为:重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于是张老师用氢气充气机(氢气球可充气)、压力传感器、拉力传感器、白纸、金属盒等器材按图装置与他一起实验。步骤一:将质量小的金属盒放在白纸上,读出此时压力传感器的示数为F,水平向左拉动白纸,记录拉力传感器的示数。步骤二:换用质量不同、粗糙程度和底面积都相同的金属盒,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平向左拉动白纸,记录拉力传感器的示数。记录结果如表:请回答下列问题:实验 次数 质量不同 的金属盒 压力传感器 示数(牛) 拉力传感器 示数(牛)1 小 5.0 2.102 中 5.0 2.113 大 5.0 2.11(1)第1次实验中金属盒受到的摩擦力为 牛。(2)将步骤二的实验操作补充完整 。(3)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6.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是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1)【实验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此实验说明了:______(填字母,多选)。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2)实验1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3)【实验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根据实验2的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7.如图所示,是小柯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柯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发现它不能跟像完全重合。原因是 。(3)小红同学提出用两个一模一样的棋子代替蜡烛进行实验如图乙所示,结合实验的原理和操作,说明这个实验设计的优点和不足: 。(4)小柯正常实验蜡烛放在A位置能在B位置得到像。但实验中不小心打碎了玻璃,将玻璃板拼合后,正中间有条裂缝,即蜡烛垂直过去的平面镜部分是没有的,如丙图所示,关于使用拼合的玻璃板实验中蜡烛A位置的烛焰所成的像情况应该是( )A.不会成像 B.会成像,且在原来B位置的左边C.会成像,且在原来B位置 D.会成像,且在原来B位置的右边8.小明喜欢吹笛子,他发现按住不同的孔时,笛子会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学习了声现象的相关知识后,小明意识到声音与空气柱的振动有关,他和其他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猜想1:空气柱发声的频率可能和空气柱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2:空气柱发声的频率可能和空气柱的长度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小明和同学们找到不同规格的吸管、虚拟示波器等器材进行探究。大家选择5根吸管,堵住其中的一端对着另一端吹气,用示波器记录声音的频率。将实验所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吸管的长度和横截面就相当于空气柱的长度和横截面)。实验吸管 吸管长度/cm 吸管横截面积S/mm2 频率f/Hz1 10 5 35002 15 5 31463 10 8 33304 10 10 31125 20 5 2693【交流分析】(1)分析表格中实验吸管1、3、4的数据,可知空气柱的 相同时,空气柱的横截面积越大,发声频率越低。(2)为了验证猜想2,应分析表格中实验吸管为 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9.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中,先把一个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个可折叠的半圆形的屏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此屏由两个大小相同的扇形面E、F连接而成,用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屏上的直线ON为屏F可绕其转动的轴线,且垂直于镜面。使一束光贴着屏E沿AO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就可以通过反射光OB的情况探究光的反射规律。(1)在图甲所示的情景中,若使一束光贴着屏F沿BO射到O点,则经镜面反射后的光将沿OA射出,这说明了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选填“可逆”或“不可逆”)。(2)如图乙所示,若以轴线ON(法线)为轴,在水平面内将屏F向后转动,则在屏F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3)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普遍规律,正确的做法是 。10.小明在实验室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当小明在选择器材时,应选择图乙中所示的 (选填“A”或“B”)透镜。(2)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小明在操作透镜光心、蜡烛焰心和光屏中心三者高度相同这个步骤中,将透镜向下移动,光屏上的像如何移动? (假设这个过程中像能成在光屏上)。(3)当移动光屏至图甲所示位置时,恰好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像的性质是 。11.如图所示是小明进行“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的实验。实验前小明提出如下假设:①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深度有关:同一液体,深度越深、压强越大。②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试回答:(1)实验中,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是通过压强计的 来判断的。(2)为了验证假设①,请将下列方案补充完整:将金属盒放入同一液体中,金属盒方向不变, 。(3)若能实验验证假设②是正确的,那么小明获得的证据是 。12.用压强计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1)如图甲所示,压强计是通过比较 来反映被测压强大小的;当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该 _,而小明同学却观察到如图甲所示的情景,应进行调节;(2)压强计调节正常后,小明将金属盒先后浸入到两杯液体中(已知其中一杯为水,另一杯为盐水),如图乙和丙所示,他发现图乙中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小,由此确定图 (选填“甲”或“乙”)杯子中盛的是水,理由是 _13.某同学用蜡烛、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光屏和光具座等器材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1)把蜡烛和凸透镜固定,位置如右图所示。为了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实像,接下来他应将光屏移至图中 (选填“Ⅰ”、“Ⅱ”或“Ⅲ”)区域内。(2)关于本实验中得到的像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一个例子: 。(3)本实验需测量物距和像距,哪个量误差较大?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14.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小敏设计了如下实验:①取4个罐头瓶,编号1-4,每瓶底放6层餐巾纸,每一瓶中放入10粒大豆种子于餐巾纸上。②将1-4号瓶做了如表所示不同的处理,5天后取出观察到如表所示的实验现象。编号处理方法 实验现象1 不做处理 盖上瓶盖 放入25℃的培养箱中 不萌发2 不做处理 盖上瓶盖 放入5℃的培养箱中 不萌发3 向瓶中加水至餐巾纸湿润 盖上瓶盖 放入5℃的培养箱中 不萌发4 向瓶中加水至餐巾纸湿润 盖上瓶盖 放入25℃的培养箱中 萌发请回答:(1)种子萌发时,首先突破种皮的胚的结构是 。(2)1号瓶和2号瓶可以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吗? (选填“能”或“不能”)。(3)比较分析1号瓶和4号瓶的实验结果,能得出的结论是 。(4)4号瓶中有1粒种子没有萌发,可能原因是 。15.小金查资料获知光照会影响某些种子的萌发。于是,他进行了以下实验,研究“光照对莴苣种子萌发的影响”。①取甲、乙2个培养皿,每个培养皿中垫有两层湿滤纸;②选取籽粒饱满、均匀一致的莴苣种子200粒,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分别放入培养皿中;③分别给予2个培养皿不同的光照,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周后结果如下表:培养皿 甲 乙光照条件 用黑纸遮光 照太阳光一周后萌发的种子数/粒 0 98请回答下列问题:(1)培养皿垫两层湿滤纸的目的是 。(2)实验中每个培养皿放入100粒种子的目的是 。(3)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16.小明看见农民伯伯在用铁锹挖土时,不时往手上吐口水,询问后得知是为了防止打滑。但为什么许多场合写着“地板湿滑小心慢走”?于是他找来弹簧测力计、滴管、一块用油漆刷过的木板和一杯水进行探究,如图所示。在水平玻璃桌面上滴不同滴数的水并涂匀,立即让木块在玻璃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摩擦力,记录数据如表:实验序号 1 2 3 4 5水滴数(滴) 5 10 15 20 25摩擦力(牛) 1.3 1.5 1.8 1.4(1)该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2)第五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如图所示,为 牛。(3)随着水滴的增加,摩擦力的大小变化趋势更接近下图中的 (填字母)。A. B.C. D.17.学习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后,小敏完成了下列实验(弹簧测力计重力不计)。(1)小敏将弹簧测力计的挂钩连在墙上,在拉环处施加水平向左10牛的力使弹簧测力计水平静止(如图甲所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 牛。(2)小敏取下弹簧测力计,连接在两个相同木块之间(如图乙所示),用水平向左10牛的力使整体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图甲中的读数,木块A所受到的摩擦力为 牛。18.天台始丰湖公园的郁金香开了,吸引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在游玩时小柯看见了一些现象;(1)阳光下,小柯看见自己在地面上留下了影子,可以用光的 知识来解释。(2)来到湖边,小柯看见湖水中的鱼在蓝天白云间游弋,看见的鱼是光的 形成的,看见的蓝天白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像。(3)正常情况下,能看清远处美丽的郁金香,主要是因为眼球中[3] 受到睫状肌的调节会变 (填“薄”或“厚”), 使像落在[6] ,最终在 产生视觉。小柯在现场看远处郁金香时,所成的像如图甲所示,两种矫正方案如图乙,你认为小柯选择 方案。(4)小柯去眼镜店配眼镜,商家采用了如图方法给她检查视力,请根据图中的数据找出正确选项( )A.视力表的像距离平面镜2.1m B.视力表的像距离小柯4.6mC.小柯距离她的像5m D.小柯的像距离视力表的像0.4m19.小金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他先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0cm处,然后将F形光源从透镜左侧20cm处逐渐向透镜靠近,移动光屏,观察到清晰的像,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实验组别 1 2 3 4 5F形光源所在刻度/cm 20 15 10 7.5 3像所在刻度/cm 6.7 7.5 10 15 (1)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2)在进行第5组实验时,观察到的像应是下列选项中的 (选填字母)。(3)将光源、凸透镜、光屏放在如图所示位置,在不改变光源、凸透镜、光屏位置情况下,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有哪些方法? (写出一种即可)。20.小科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测焦距:如图甲所示,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它的另一侧找到最小最亮的光斑,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2)组装实验装置如图乙: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对三者进行调节,在光屏中央得到了蜡烛清晰的像;像的性质为 。(3)在实验过程中,光屏上呈现了一个清晰的像,此时,某同学将焦距相同、直径更大的凸透镜替换原凸透镜,则光屏上呈现的像比原来的像 (选填“更大”、“更小”或“更亮”)。(4)一段时间后,蜡烛燃烧变短了,此时光屏上的像位置将 (选填“向上”、“向下”或“不变”)。21.某科学兴趣小组在硬纸板上挖孔进行了多组实验,探究“不同情况下太阳通过小孔成像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的形状”。实验记录表如下:小孔的形状 □ 〇 △小孔的最大外径/mm 1 5 10 1 5 10 1 5 10地 面 光 斑 形 状 小孔到地面10 cm时 □ □ □ 〇 〇 〇 △ △ △小孔到地面20 cm时 〇 □ □ 〇 〇 〇 〇 △ △小孔到地面40 cm时 〇 □ □ 〇 〇 〇 〇 △ △小孔到地面80 cm时 〇 〇 □ 〇 〇 〇 〇 〇 △小孔到地面120 cm时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小孔到地面200 cm时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小组成员通过分析表格数据,得出了一些结论。请回答下列问题:(1)由于太阳距我们很远,到达地面的光线几乎平行。所以,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足够小时,地面上的光斑形状与小孔的形状 (填“相同”或“不同”),这不是太阳的像。(2)要使太阳通过小孔成像,必须注意小孔的大小和小孔到地面的距离。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一定时,小孔越 (填“大”或“小”),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3)当小孔形状为“☆”时,小孔到地面80 cm时,地面上的光斑形状为“〇”。则小孔到地面120 cm时,地面上的光斑形状为 (填字母序号)。A.□ B.〇 C.△ D.☆22.课本中有这样一个关于“液体对容器底部产生压强”的活动:如图所示,在一段粗管的下端蒙上橡皮膜,并将水注入管内至约处,观察橡皮膜的形状变化,再将水注入管内至约处,再次观察橡皮膜的形状变化,比较两次变化后得出相应的结论。请回答下列问题:(1)小科直观地看到,水的深度在增加,橡皮膜向外凸的程度在 (填“增加”“减小”或“不变”),说明液体深度是影响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大小的因素,这也与课本中的结论相吻合。(2)小敏则提出了质疑:在上述操作过程中,水的 也在增加,那为什么不说是这个因素对液体压强产生的影响呢 课本中的活动还不能精准说明深度就是影响因素。(3)结合小敏的质疑,请设计一个能精准说明深度就是影响因素的实验,从而消除小敏的质疑。(可通过文字叙述或作图简要说明)23.夏天吃剩的饭菜很容易变质,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为了使剩饭保留的时间长一些,某同学设计了一组实验进行探究。下面是他的实验过程。取同一餐的剩饭,等量分装到4个相同的耐高温的玻璃杯中,用塑料薄膜将杯口封好,然后分别对4个玻璃杯进行处理:①微波炉中加热1min杀菌;②高压锅盖上气阀后加热10min;③蒸锅水沸腾后加热10min;④不作任何处理。然后,将上述4个玻璃杯均放在室温的环境中,每天进行观察比较。请你思考:(1)上述四种处理方式中,你认为最好的方法是 。(2)设置第4种方式的目的是 。(3)为什么要用塑料薄膜将玻璃杯的杯口封起来?如果不封,结果会怎样? 。24.土壤污染不仅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 农作物的污染、减产,而且危害人畜健康,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等。现在我国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有许多地方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镉、铬、砷、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和接近临界值。某兴趣小组为探究“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对水稻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方法和步骤:①采集重金属污染液500mL,用蒸馏水将其逐级稀释10、102、103、104倍,获得4种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②取4只相同培养皿,分别编号为甲、乙、丙、丁,垫上纱布,加入等体积的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浸润纱布。③挑选籽粒饱满、大小相似的水稻种子200粒。随机均分成4组,分别均匀放入上述4只培养皿的纱布上。④将4只培养皿置于25℃恒温培养箱内,每天给它们补充等量、相应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1)统计和分析:一段时间后,统计各组水稻种子的 ,进行比较。(2)预测结果:如果重金属污染液对水稻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实验结果应是 。(3)反思与评价:a.在步骤③中。每只培养皿中均匀放置50粒水稻种子,而不是1粒的原因是 。b.实验方案存在缺陷。还需要增加一个实验,用与实验组相同量的蒸馏水代替金属污染液,培养水稻种子,其目的是 。25.小科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设计了如图甲、乙、丙所示的三E次实验,三次实验均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作匀速直线运动。请回答:(1)比较甲、乙两次实验,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的大小有关;(2)比较甲、丙两次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在进行甲、乙、丙实验时,小科认为必须控制木块以相同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请你评价小科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1)水分或空气(2)防止残留的浓硫酸继续腐蚀草莓“籽”,使浓硫酸处理的时间改变(3)选120秒。因为酸处理120秒后,草莓籽的萌发速度最快,萌发率也较高。(或选90秒,因为草莓的萌发速度较快,且萌发率最高)【解析】【分析】种子萌发的主观条件是有一个健康的胚,外界条件是:空气、适宜的温度和水分。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在探究影响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中涉及到的温度、水分、空气等条件。对照性的探究实验应注意变量的惟一性.【解答】(1)根据种子萌发的所需条件,浓硫酸处理过的草莓"籽”,更容易满足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该条件指的是水分或空气。(2)步骤③中,需立刻用水洗净浓硫酸浸泡后的草莓"籽"的原因是防止残留的浓硫酸继续腐蚀草莓“籽”,使浓硫酸处理的时间改变。(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草莓“籽“浓硫酸处理的最佳时间应为120秒。因为酸处理120秒后,草莓籽的萌发速度最快,萌发率也较高。2.【答案】(1)橡皮膜凹陷方向(2)同种液体深度越深,压强越大(3)不能,没有控制液体深度相同,有两个变量。【解析】【分析】(1)实验中通过观察橡皮膜的凹凸程度来比较液体压强的大小。(2)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进行分析可知,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的关系,则需使液体的深度不相同,密度相同,液体深度越大压强越大。(3)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进行分析可知,要探究“液体压强跟液体密度的关系”,则应使液体深度相同,液体密度不同。【解答】(1)实验中通过观察橡皮膜的凹凸程度来比较液体压强的大小。(2)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可知,在液体密度相同时,液体深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3)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可知,若要继续探究不同液体对压强大小的影响,要控制液体深度相同,密度不同,则应在容器两侧倒入深度相同的不同液体,观察橡皮膜产生的现象,乙图中容器B中液体的密度大且高度高,产生的压强大,不能探究不同液体对压强大小的影响。故答案为:(1)橡皮膜的凹凸程度;(2)同种液体,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3)不能,没有控制液体深度相同,有两个变量。3.【答案】(1)CAB(2)没有涉及静止物体的运动规律【解析】【分析】(1)首先用单摆实验研究有空气阻力时摆球的摆动情况,然后再推测没有空气阻力时摆球的运动情况,最后再研究既没有空气阻力又没有摩擦阻力的斜面上小球的运动情况,进而得到实验结论;(2)如果要使得到的结论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那么就要全面描述物体的运动规律,据此解答即可。【解答】(1)阻力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有空气阻力的C实验肯定排在第一位;然后再研究只没有空气阻力的摆球的运动情况,因此A排在第二位;最后再借助斜面上的小球研究既没有空气阻力又没有摩擦阻力时的运动情形,因此B排在第三位,那么正确的顺序为:CAB。(2)笛卡尔的观点只是说明了物体运动时不受力的运动规律,没有涉及物体静止时的运动规律,因此与牛顿第一定律相比缺乏全面性。故答案为:(1)CAB;(2)没有涉及静止物体的运动规律4.【答案】(1)较暗(2)垂直(3)没有;虚(4)乙(5)c【解析】【分析】(1)物体越明亮,发出的光线越强,缩成的像越明亮清晰;背景越暗,则物体看起来越明亮。(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解答;(3)平面镜所成的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能成在光屏上,因此是虚像;(4)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分析判断;(5)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分析。【解答】(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环境中进行。(2)用铅笔画出平面镜及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并画出蜡烛A和蜡烛B位置的连线,经测量发现:两蜡烛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两蜡烛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移去蜡烛B,将白卡片放在蜡烛B的位置上,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蜡烛B所在的位置,直接观察白卡片,观察白卡片上没有蜡烛A的像,说明蜡烛A经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4)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作图如下: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高且倾斜,我认为在图(b)所示的甲、乙、丙三幅图中,乙图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5)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可知,A中上下两条线不对称,故A错误;B中物体的开口向上,那么像的开口应该向下,故B错误;C中物体的开口向下,那么像的开口应该向上,故C正确;D中物体的开口向左上方,那么像的开口应该向左下,故D错误。故选C。5.【答案】(1)2.10(2)用氢气充气机对气球充气,控制压力传感器的示数不变(3)在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的重力大小无关【解析】【分析】(1)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计算出金属盒受到的摩擦力;(2)探究金属盒的重力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压力相等而改变重力。当氢气球充气越多时,它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金属盒对压力传感器的压力越小,据此设计实验步骤。(3)当金属盒的质量不同时,如果拉力传感器的示数不同,则说明二者有关系;否则,说明二者没关系。【解答】(1)金属盒保持静止状态,它受到的摩擦力与拉力传感器的拉力相互平衡,即摩擦力f=F=2.10N;(2)步骤二的实验操作补充为:用氢气充气机对气球充气,控制压力传感器的示数不变;(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金属盒的质量不同时,拉力传感器的示数相同,那么得到结论:在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的重力大小无关。6.【答案】(1)A;B;D(2)放大实验现象(3)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解析】【分析】在实验一中,借助乒乓球的跳动可以间接感知到发声的橡皮膜在振动;在实验二中,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小,声音的响度越小,据此分析它的作用;乒乓球的振动幅度减小,说明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此时两个小筒的距离逐渐增大,由此分析声音的响度与距离远近的关系。【解答】(1)A、声音能够引起乒乓球的振动,说明声音具有能量;故A正确;B、两个筒没有接触,中间只有空气,因此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故B正确;C、该实验没有在真空环境中实验,故C错误;D、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由振动产生,故D正确。故选ABD。(2)乙筒的橡皮模振动幅度太小不容易看出来,用乒乓球可以将振动放大。故乒乓球的作用是放大实验现象 。(3)乒乓球的振动幅度减小,说明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此时两个小筒的距离逐渐增大,由此分析声音的响度与距离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7.【答案】(1)找到像的位置(2)玻璃板没有与水平桌面垂直(3)优点:棋子不会因为燃烧变短给实验带来干扰,操作方便 缺点:棋子不是光源,实验效果比蜡烛差(4)C【解析】【分析】(1)玻璃板是半透明的,既可以发生反射成像,也可以看到后面用于确定虚像位置的蜡烛,通过这支蜡烛和前面蜡烛像完全重合,而找到虚像的位置;(2)在进行平面镜成像的探究中,玻璃板必须与桌面垂直,这样才能保证像成在桌面上,从而使蜡烛和像能够做到完全重合,进而探究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3)可以从蜡烛能够燃烧变短,以及棋子不能发光,影响实验效果的角度分析;(4)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关于平面镜所在的直线对称的,只要这条对称轴的位置不变,无论平面镜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像的位置发生改变。【解答】(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柯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发现它不能跟像完全重合。原因是玻璃板没有与水平桌面垂直 。(3)小红同学提出用两个一模一样的棋子代替蜡烛进行实验如图乙所示,这个实验的优点和不足是:优点:棋子不会因为燃烧变短给实验带来干扰,操作方便 缺点:棋子不是光源,实验效果比蜡烛差。(4)虽然玻璃板不是完整的,但是玻璃板所在的直线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蜡烛A仍然能够成像,且在原来的位置,故选C。8.【答案】(1)长度(2)1、2、5;当空气柱的横截面积相同时,空气柱长度越大,空气柱发声的频率越低。【解析】【分析】音调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或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解答】(1)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吸管1、3、4中,吸管的长度都是10cm,也就是空气柱的长度是相同的,空气柱的横截面积越大,发声频率越低;(2)猜想2是空气柱发声的频率可能和空气柱的长度有关,因此控制空气柱的椣截面积相同,实验吸管1、2、5的横截面积相同,由这三组数据可知:当空气柱的横截面积相同时,空气柱长度越大,空气柱发声的频率越低。故答案为:(1)长度;(2)1、2、5;当空气柱的横截面积相同时,空气柱长度越大,空气柱发声的频率越低。9.【答案】(1)可逆(2)不能(3)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多次实验【解析】【分析】(1)根据光路的可逆性解答;(2)因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反射光线应该在扇形面E所在的平面内。由于没有了扇形面F的漫反射,所以无法看到反射光的路径;(3)在物理学中,改变实验器材或条件,反复进行实验,获取多组数据,这样得到的结论才更具有客观性。【解答】(1)、在图甲所示的情景中,若使一束光贴着屏F沿BO射到O点,则经镜面反射后的光将沿OA射出,这说明了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2)如图乙所示,若以轴线ON(法线)为轴,在水平面内将屏F向后转动,则在屏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3)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普遍规律,正确的做法是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多次实验。10.【答案】(1)A(2)向下(3)倒立缩小的实像【解析】【分析】(1)根据图乙中的成像特点判断透镜的种类即可;(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像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方向与透镜的移动方向相同;(3)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解答】(1)根据乙图可知,A中数字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为凸透镜;B中数字成正立缩小的虚像,为凹透镜,故选A。(2)当透镜向下移动时,因为像的移动方向与凸透镜的方向相同,所以光屏上的像向下移动。(3)根据甲图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则成倒立缩小的实像。11.【答案】(1)U形管内两边液面高度差(2)改变金属盒浸入的深度,观察U形管内液面高度差变化(3)同一深度,浸在食盐水中的压强计U形管内两边液面高度差比水中大【解析】【分析】(1)当金属盒上没有受到压强时,U型管两侧的液柱高度相同;当金属盒上受到压强时,U形管两侧的液柱会出现高度差,且高度差越大,压强越大;(2)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探究液体压强和深度的关系时,必须控制液体密度相同而改变液体的深度,据此设计实验即可;(3)根据②的实验结论,结合食盐水和清水的密度大小,从而对它们的压强大小进行判断,进而对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作出推测。【解答】(1)实验中,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是通过压强计的U形管内两边液面高度差来判断的。(2)为了验证假设①,下列方案补充完整:将金属盒放入同一液体中,金属盒方向不变,改变金属盒浸入的深度,观察U形管内液面高度差变化。(3)若能实验验证假设②是正确的,那么小明获得的证据是:同一深度,浸在食盐水中的压强计U形管内两边液面高度差比水中大。12.【答案】(1)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相平(2)乙;金属盒浸入液体中较深,但压强小【解析】【分析】(1)当金属盒的橡皮膜上没有受到压强时,U形管两侧的液柱相平。如果橡皮膜上受到压强,那么U形管两侧就会出现液柱的高度差。(2)根据公式p=ρ液gh可知,当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据此分析即可。【解答】(1)如图甲所示,压强计是通过比较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来反映被测压强大小的;当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该相平,而小明同学却观察到如图甲所示的情景,应进行调节;(2)如图乙和丙所示,他发现图乙中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小,那么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较小。根据公式p=ρ液gh可知,乙杯中橡皮膜的深度较大,所以乙杯中液体的密度较小,由此确定图乙杯子中盛的是水,理由是:金属盒浸入液体中较深,但压强小。13.【答案】(1)Ⅱ(2)照相机(3)像距,在移动光屏过程中,通过肉眼确定最清晰像的位置时存在误差【解析】【分析】(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像和物体的位置是相反的;当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像成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当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像成在二倍焦距以外;(2)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幻灯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在实验中,像的位置就是像最明亮,最清晰的位置,但是这个位置是靠肉眼感觉出来的,而不是测量出来的,所以误差较大。【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蜡烛肯定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那么所成的实像肯定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将光盘移动至图中的II区域内;(2)由于u>2f,所以现在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3)本实验中测量像距时误差大,理由是:在移动光屏过程中,通过肉眼确定最清晰像的位置时存在误差。14.【答案】(1)胚根(2)不能(3)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4)种子中的胚受到损伤【解析】【分析】(1)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解答】(1)种子萌发时,首先突破种皮的胚的结构是胚根。(2)1号瓶和2号瓶实验现象都是不萌发,不能比较,故不能做对照实验。(3)1号瓶和4号瓶,变量是水分,故 比较分析1号瓶和4号瓶的实验结果,能得出的结论是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4)4号瓶中有1粒种子没有萌发,可能原因是种子中的胚受到损伤。15.【答案】(1)为种子萌发提供适量的水分(2)减小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3)光照对莴苣种子萌发有影响【解析】【分析】(1)湿滤纸内含有大量水分;(2)在科学探究中,选取的样品越多,得到的规律越客观,越具有普遍意义;(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光照对种子萌发是否产生影响即可。【解答】(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用黑纸蒙住的种子完全没有萌发,而有阳光的的种子几乎全部萌发,那么得到结论:光照对莴苣种子萌发有影响。16.【答案】(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水滴数的多少有关(2)1.2(3)B【解析】【分析】(1)在用铁锹挖土时 , 不时地往手上吐口水 , 询问后得知是为了防止打滑;但许多场合写着“地板湿滑小心慢走” 小明根据生活中的现象 , 猜测摩擦力可能跟水滴多少有关;(2)弹簧测力计读数 : 首先确定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代表的示数 , 然后读出力的大小;(3)当接触面之间没有水时 , 接触面之间也存在摩擦力 , 随着水滴数目的增加 , 摩擦力增大 , 当水滴的数目增大到一定数目时 , 摩擦力反而减小。根据这个变化判断水滴和摩擦力的关系图象。【解答】(1)通过实验记录可以看出,此实验改变了滴在水平玻璃桌面上的水滴数,所以是基于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水滴数多少有关的问题;(2))弹簧测力计每一个大格代表1N , 每一个小格代表0.1N , 所以滑动摩擦力为1.2N;(3)从实验记录来看,水滴数为15滴时,摩擦力最大,少于或多于15滴时摩擦力均变小,但无论水滴数多少,摩擦力不可能为零,所以摩擦力大小的变化趋势接近于图B。17.【答案】(1)10(2)小于;5【解析】【分析】(1)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挂钩上受到拉力的大小;(2)将A和B看作一个整体,根据平衡力的知识计算出它们受到的摩擦力。再根据压力大小对摩擦力 的影响确定A和B分别受到摩擦力大小,最后对B进行受力分析,计算测力计的示数即可。【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弹簧测力计保持静止,它受到向左的拉力与向右的拉力相互平衡,即挂钩上受到的拉力为10N,那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0N。(2)A和B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相互平衡,即摩擦力f=F=10N。A和B对地面的压力相同,则二者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同,那么A受到的摩擦力等于总摩擦力的一半,为5N。同理,B受到摩擦力也是5N,弹簧测力计对B的拉力与B的摩擦力相互平衡,那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摩擦力,也就是5N,那么肯定小于甲图中的示数。18.【答案】(1)直线传播(2)折射;虚(3)晶状体;薄;视网膜;大脑皮层;1(4)B;D【解析】【分析】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射向物质表面时会发生反射,当反射的光线足够多是就能看到物质的像,这个像是虚像;眼睛的成像原理是: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视网膜上有许多感光细胞可以感受到光线的刺激,属于感受器;近似眼的成因是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导致了成像在视网膜前。【解答】(1) 影子的形成是因为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2) 小柯看见湖水中的鱼在蓝天白云间游弋,鱼生活在水中,鱼反射的太阳光经水面折射后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就看见鱼了,所以鱼是折射形成的; 蓝天白云反射的太阳光经水面反射后形成的虚像。(3) 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是因为眼球中晶状体 受到睫状肌的调节会变薄,折光能力减弱, 使像落在 视网膜上,最终在大脑皮层产生视觉。 由图甲可知,成像在视网膜前,是近视眼得用凹透镜矫正。(4)A:视力表的像距离平面镜2.5m,不符合题意;B视力表的像距离小柯应该是2.5+2.5-0.4=4.6米,符合题意;C 小柯距离她的像 是(2.5-0.4)×≠=4.2米,不符合题意;D小柯的像距离视力表的像为0.4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1) 直线传播 (2) 1、折射 2、虚 (3) 1、晶状体 2、薄 3、视网膜 4、大脑皮层 5、①(4) B D19.【答案】(1)5(2)D(3)在光源和凸透镜之间放一个凹透镜【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的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根据其原理解答。【解答】(1)由实验数据可知,物距为10em时,像距也为10cm,此时物距等于2倍焦距,即该凸透镜的焦距为5cm。(2)物距为3cm时,小于凸透镜的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如题中D项所示。(3)物距如题图所示时,像距为10cm,像成在光屏前方。要想使像成在光屏上,可以在光源和凸透镜之间放一个凹透镜,推迟光线的会聚;也可以换焦距更大一些的凸透镜。20.【答案】(1)10cm(2)倒立的放大的实像(3)更亮(4)向上【解析】【分析】(1)凸透镜的焦距是从透镜的光心到焦距的距离;(2)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缩小的实像;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3)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解答;(4)凸透镜成的实像是“倒立”的,不但指形状上的变化,还指运动方向的变化。【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最小的光斑就是焦点,则白纸到透镜的距离就是焦距,即f=10cm。(2)根据图乙可知,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则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两个凸透镜的焦距相同,则物体所成像的性质相同。直径更大,则凸透镜的受光面积越大,那么会聚的光线越多,因此光屏上所成的像比原来的像更亮。(4)一段时间后,蜡烛燃烧变短了,相当于蜡烛火焰向下运动,根据“像的移动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可知,光屏上的像位置将向上移动。21.【答案】(1)相同(2)小(3)B【解析】【分析】(1)根据小孔到地面10cm时的光斑形状分析;(2)根据小孔到地面20cm和小孔形状都是 □ 时的三组数据分析;(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地面光斑形状与小孔到地面距离之间的变化关系,然后据此判断。【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为10cm时,小孔的形状为□,那么光斑的形状为□;小孔的形状为○时,光斑的形状也是○……,那么得到: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足够小时,地面上的光斑形状与小孔的形状相同,这不是太阳的像。(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小孔到地面20cm,小孔的直径分别为1cm、5cm和10cm时,只有1cm时能够得到太阳的像○,那么得到: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一定时,小孔越小,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小孔的形状和直径相同时,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越大,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当小孔到地面80cm时,已经得到太阳的像,而120cm>80cm,则此时地面上光斑形状为○,故选B。22.【答案】(1)增加(2)质量(3)实验设计:如解图所示,取三个相同底面积的玻璃管,并在其下端蒙上橡皮膜,但上端的开口形状各不相同,注入相同深度的水,观察并比较橡皮膜的形状变化。【解析】【分析】(1)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则凸起程度越明显;(2)当水的深度增大时,水的体积也在增大,根据m=ρV可知,水的质量也增大,据此分析解答;(3)探究液体深度对液体压强的影响时,需要控制液体的质量和种类相同,只改变液面的高度,据此分析解答。【解答】(1)小科直观地看到,水的深度在增加,橡皮膜向外凸的程度在增加,说明液体深度是影响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大小的因素,这也与课本中的结论相吻合。(2)小敏则提出了质疑:在上述操作过程中,水的质量也在增加,那为什么不说是这个因素对液体压强产生的影响呢 课本中的活动还不能精准说明深度就是影响因素。23.【答案】(1)②(2)做对照(或做对比)(3)防止空气中微生物进入玻璃杯中。如果不封口就达不到灭菌的效果【解析】【分析】此题是关于研究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的探究实验题,分析题意解答。【解答】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存能力很强,只有在高温高压下才能彻底杀死细菌、真菌等微生物,①时间太短,②既有高温,又有高压,③只有高温,无高压,④直接没处理,因此②最好。(2)设置第四种方式的目的是起对照作用,通过④分别于①、②、③做对照,才能比较出哪种方法可以更好的保存吃剩的饭菜。(3)用塑料薄膜将玻璃杯的杯口封起来之后再做灭菌处理,然后将4个玻璃杯均放在室温的环境中进行观察,此过程中空气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就不能进入,如果不封口微生物就会进入,就达不到灭菌的效果了。故答案为:(1)②(2)起对照作用(3)防止空气中微生物进入玻璃杯中,如果不封口就达不到灭菌的效果了24.【答案】(1)萌发率(2)随着重金属污染液浓度的升高,种子萌发率降低(其他合理答案均可)(3)防止实验出现偶然性;起对比作用【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实验的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解题。【解答】解:(1)本实验为探究“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对水稻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故需要统计和记录的实验数据为水稻种子的萌发率;(2)预测结果:如果重金属污染液对水稻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实验结果应是随着重金属污染液浓度的升高,种子萌发率降低(其他合理答案均可);(3)反思与评价:a.在步骤③中。每只培养皿中均匀放置50粒水稻种子,而不是1粒的原因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准确率;b.实验方案存在缺陷。还需要增加一个实验,用与实验组相同量的蒸馏水代替金属污染液,培养水稻种子,其目的是起对比作用;故答案为:(1)萌发率;(2)随着重金属污染液浓度的升高,种子萌发率降低(其他合理答案均可);(3)防止实验出现偶然性、起对比作用。25.【答案】(1)压力(2)在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3)不正确;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只需要控制木块作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大小就等于拉力的大小,且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速度大小无关。【解析】【分析】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在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与其他因素无关,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只需要控制木块作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大小就等于拉力的大小。【解答】(1)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甲乙两次实验,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压力大小不同,故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有关;(2)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甲丙两次实验,压力大小相同,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故可得出的结论是在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3)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与其他因素无关,故填 不正确;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只需要控制木块作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大小就等于拉力的大小,且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速度大小无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