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专题四 耳和听觉--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专题四 耳和听觉--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卷

资源简介

专题四 耳和听觉--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卷
一、选择题
1.(2024七下·苍南期中)下列实验现象中,不能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是 (  )
A.扬声器发声,碎纸片跳动
B.音叉击起水花
C.抽出罩内空气,铃声减弱
D.大钟发声,球被弹起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与气体的振动都能产生声音。
【解答】A.扬声器发声的时候,碎纸片跳动,说明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不符合题意;
B.音叉击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抽出罩内的空气,铃声减弱,能够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说明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故C符合题意;
D.大钟发声时,球被弹起,说明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2024八下·海曙期中)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
B.闻其声便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判断的
C.医生用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声能传递能量
D.有些地方禁止汽车鸣笛,目的是在声音传播途径上减弱噪声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音色跟物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通过音色能辨别物体;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可以传递信息;
(4)防治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在传播中、在人耳处。
【解答】A.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每个发声体的音色是不同的,“闻其声便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B错误;
C.医生用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声能传递信息,故C错误;
D.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3.(2023七下·兰溪期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如图),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  )
A.小球的作用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B.此实验为了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实验中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D.若将此实验放到月球上做,只会观察到小球被多次弹开而听不到声音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对于那些振动不明显的物体,可以采用转换法进行观察。
【解答】A.小球的作用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 ,用了转换法;
B.此实验探究的是声音的产生原因;
C.球被多次弹开 ,说明物体在振动;
D.月球 上无空气介质,故听不到声音。
故答案为:B
4.(2023八下·余姚期末)世卫组织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年轻人中约11亿人由于戴耳机听音乐、玩游戏,面临着不可逆转的听力损伤风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蓝牙耳机是通过超声波传递信息的
B.听觉形成路径:声波→外耳道→听小骨→耳蜗→鼓膜→听神经→大脑
C.长期用入耳式耳机,会导致耳内的听觉细胞受损,听力下降
D.提高耳机音量,音乐的响度提高,音乐不需要介质直接传入人耳
【答案】C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的特性;超声波与次声波;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 听觉形成路径: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对噪音的预防有三种方式: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入耳处减弱;控制声源;
【解答】A. 蓝牙耳机是通过电磁波传递信息的,A错误;
B. 听觉形成路径: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B错误;
C. 长期用入耳式耳机,会导致耳内的听觉细胞受损,听力下降 ,C正确;
D. 提高耳机音量,音乐的响度提高,音乐的传递需要介质才能传入人耳,D错误;
故答案的:C.
5.(2022八下·余姚期中)图中属于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根据噪声的减弱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①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②飞机旁工作人员佩戴头盔,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③城市高架路旁的挡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④体育馆顶端的材料制成蜂窝状,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则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③④。
故选C。
6.(2023七下·常山期末)今年元宵晚会上,宇航员王亚平在空间站弹奏悠扬的《茉莉花》为全国人民送上祝福。下列关于琴声说法正确的是(  )
A.悦耳的琴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B.改变拨琴弦的力度可改变音色
C.琴声通过声波从空间站传回地面
D.观众听觉的形成部位在耳朵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音色与发声体的特点有关;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根据对人体听觉的形成过程判断。
【解答】A.悦耳的琴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改变拨琴弦的力度可改变响度,不能改变音色,故B错误;
C.太空中没有空气,因此琴声不能通过声波从空间站传回地面,故C错误;
D.观众听觉的形成部位在大脑,故D错误。
故选A。
7.(2023七下·新昌期末)如图为人耳的结构示意图。当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捂紧双耳或张嘴,防止损伤的结构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①是鼓膜,②是鼓室,③是耳蜗,④是听神经;
【解答】 当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捂紧双耳或张嘴,防止损伤的结构是图中的①鼓膜,可以控制鼓膜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防止鼓膜破裂;
故答案为:A.
8.(2023七下·富阳期末)关于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它的主要功能有听觉形成的传导性结构和保持身体平衡(即位觉)两个方面
B.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三个结构
C.鼓膜能起到放大振动的作用
D.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内
【答案】C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
【解答】
A.耳的鼓膜、听小骨和耳蜗是听觉形成的传导性结构,前庭和半规管具有保持身体平衡(即位觉)的作用,故A正确;
B.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三个结构,故B正确;
C.鼓膜能将声波转化成机械振动,并起到放大振动的作用,故C错误;
D.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能够接受通过听小骨传来的振动,产生神经冲动。所以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内,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9.(2022八下·海曙期末)下课铃响了,同学们直奔食堂。闻到饭菜的香味,看到饭菜诱人的色泽,不自觉地开始分泌唾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闻到饭菜的香味,是因为有气味的物质分子刺激嗅细胞,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嗅觉中枢,产生嗅觉
B.看到饭菜的色泽,是因为饭菜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球,并在视网膜上产生视觉
C.听到铃声,是因声波引起鼓膜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导到内耳,在耳蜗内产生听觉
D.看到饭菜,同学们开始分泌唾液,这属于非条件反射
【答案】A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人的感觉;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根据嗅觉的形成过程判断;
(2)根据视觉的形成过程判断;
(3)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判断;
(4)根据条件反射的定义判断。
【解答】A.闻到饭菜的香味,是因为有气味的物质分子刺激嗅细胞,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嗅觉中枢,产生嗅觉,故A正确;
B.看到饭菜的色泽,是因为饭菜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球,并在视网膜上成像,然后通过视觉神经将信号传输到视觉中枢从而形成视觉,故B错误;
C.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震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成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故C错误;
D.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看到饭菜,同学们开始分泌唾液,这属于条件反射,故D错误。
故选A。
10.(2021七下·西湖期末)下表中列出的是一组音乐的频率,通过讨论总结出下面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音符 1 2 3 4 5 6 7
音名 do re mi fa sol la si
频率/Hz 256 288 320 341.3 384 426.7 480
A.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响度越大
B.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C.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低
D.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色越好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与振幅有关;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频率有关;声音的特点叫音色,与发声体的特点有关。
【解答】根据表格可知,从音符1~7,音调越来越高,而它的频率越来越大,那么得到: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11.(2023七下·东阳期末)迎龙灯是东阳新春最盛大的名俗文化活动之一。东阳独具特色的板凳龙是由一节节的板凳钻孔连接而成的,伴随着敲锣打鼓声,热闹非常。
(1)观赏龙灯时听到的锣声是   (填”锣”或”空气”)振动产生的。如图所示是耳的结构示意图,人耳听到锣声的过程:外耳道→鼓膜→听小骨→   →听神经→听觉中枢。
(2)用力打鼓,鼓声越响,这表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   有关。正在家中学习的你为了避免被外界的噪声所影响,请写出一条合理的措施   。
【答案】(1)锣;耳蜗
(2)振动幅度;戴耳塞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听觉的形成,敲击锣面,锣振动产生声音,声音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用力敲击鼓,鼓振动幅度变大,鼓声响度变大。
【解答】(1)锣声是敲击锣面引起锣振动产生的。人耳听到锣声的过程是 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 。
(2)用力敲击鼓,鼓振动幅度变大,鼓声响度变大。说明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 ,避免 被外界的噪声所影响 ,可以戴耳塞。
12.(2022七下·杭州期末)善于归纳和总结是科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学习习惯和品质,
(1)如图甲所示,某同学在嗅橙子的同时吃苹果,会产生 。
A.苹果味 B.橙子味
C.无味 D.苹果和橙子混合的味道
(2)如图乙所示,水库大坝通常都筑成下宽上窄的形状。请从压强角度说明这样做的理由是   。
(3)在地球表面,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借助其它的设备我们就能轻松的与他人交谈,但是在月球表面却不行(如图丙),原因是   。
【答案】(1)D
(2)随着深度的增加,压强增大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表面没有大气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液体的压强
【解析】【分析】(1)人们对食物味道的判别不仅依靠味觉,也需要依靠嗅觉。知道味道产生的原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侧壁有压强,并且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因此水坝的下部受到的压强比上部大。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在液体中传播速度介于两者之间。
【解答】(1)人们对食物味道的判别不仅依靠味觉,也需要依靠嗅觉。正因为如此,患感冒的人往往吃什么都觉得没有味道。所以蒙上眼睛,堵住耳朵,同时嗅橙子和吃苹果,会产生橙子、苹果的混合味。
故选D。
(2)如图乙所示,水库大坝通常都筑成下宽上窄的形状。请从压强角度说明这样做的理由是随着深度的增加,压强增大。
(3)在地球表面,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借助其它的设备我们就能轻松的与他人交谈,但是在月球表面却不行,原因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表面没有大气。
13.(2019七下·长兴期末) 2018年12月8日0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如图甲所示),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的预选着陆区,月球车“玉兔二号”到达月面开始巡视探测。
(1)如图甲火箭向下喷出高温高压气体,“嫦娥四号”腾空的过程中用到的“运动和力”的知识有:   。
(2)据介绍,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后,将进行两器互相拍照“留影”等一系列的科学活动,然后再将信息传回地球。不能利用超声波传回信息的原因是   。
(3)玉兔抵月除留下深深的“足迹”,也在阳光中留下美丽的“倩影”,(如图乙所示),“倩影”形成是由于   的结果。
【答案】(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或“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真空不能传声
(3)光的直线传播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分析】(1)可从力的作用效果和火箭向上加速的动力来源等角度分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注意月球上没有空气;
(3)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答】(1)火箭向下用力喷出高温高压的气体,而气体同时施加给火箭一个相反方向的力,推动其加速上升,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火箭的运动速度在不断增大,而速度改变就是运动状态的改变,即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即真空不能传声;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不能利用超声波传回信息;
(3)“倩影”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结果。
14.(2023七下·长兴期末)无人机以高分辨率高速摄像机、轻型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等设备获取信息,广泛应用在航拍、交通等领域。某型无人机整机质量2kg,摄像机拍摄速度1000帧/秒,在普通飞行模式下的噪音为60分贝左右。
(1)无人机在上升时,如果以_______参照物,无人机是静止的
A.地面 B.摄像头 C.汽车
(2)“在普通飞行模式下的噪音为60分贝左右”描述的是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3)无人机在上升的过程中速度加快,其惯性   (选填“增大”或“减小”或“不变”)
【答案】(1)B
(2)响度
(3)不变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参照物及其选择;惯性
【解析】【分析】(1)根据参照物的知识分析;
(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3)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
【解答】(1)无人机在上升时,如果无人机是静止的,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根据题意可知,无人机相对地面和汽车的位置不断改变,只相对摄像头的位置不变,因此选择的参照物为摄像头,故选B。
(2)“在普通飞行模式下的噪音为60分贝左右”描述的是声音的大小,也就是响度。
(3)无人机在上升的过程中速度加快,但是它的质量不变,因此惯性大小不变。
15.(2021八下·奉化期末)探究声音的产生与特性如图,进行如下实验:轻敲音叉,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发现乒乓球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右图是耳的构造示意图,人耳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的过程:外耳道→鼓膜→听小骨→   →位听神经→听觉中枢
【答案】振动;耳蜗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耳位于眼睛后面,它具有接收机械波的功能,能将机械波(声波)转换成神经信号,然后传给大脑。
【解答】 轻敲音叉,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发现乒乓球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波进入人耳经过听小骨后到达耳蜗;
故答案为:振动;耳蜗。
三、实验探究题
16.(2023八下·海曙期末)为研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小曙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   而产生的,乒乓球被弹起得越高,说明音叉发出声音的   越大(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2)如图乙所示,用小槌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叫作“共振"。这一现象可以验证   可以传声(选填“音叉”“小槌”“乒乓球”或“空气”);
(3)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产生的声波也会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________法。
A.推理 B.类比 C.控制变量 D.模型
【答案】(1)振动;响度
(2)空气
(3)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大小有关。
(2)根据题意分析传播声音的介质即可。
(3)类比法也叫“比较类推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
【解答】(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即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乒乓球被弹起得越高,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那么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2)敲击右边的音叉时,声音通过空气传递能量给左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振动从而引起乒乓球的跳动,则这个现象可以验证空气可以传声。
(3)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产生的声波也会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类比法,故选B。
17.(2021八下·义乌期中)小明发现电吉他的发音是通过电磁拾音装置连接扬声器而实现的。拾音器的基本结 构如图甲所示,由铜线绕成线圈,金属吉他弦被磁化成一个磁体,拨动吉他弦的时 候就相当于铜线圈在切割弦的磁场,从而产生感应电流,电流越大声音越响。小明 想探究吉他的响度与什么有关。用电流检测仪器测得某一次拨弦的电流情况,如图 乙所示。小明得出吉他的响度与弦的振动的幅度有关,越用力拨弦(使弦拉伸幅度变 大,振动变快),声音越响的结论。
(1)小刚同学觉得小明同学的实验结论不够科学,你觉得实验存在哪些问题   。
(2)观察图
2 可知电流方向在不断变化,引起电流方向变化的原因是   。
(3)在不改变拾音装置的前提下,想让同样弹奏情况下的响度更大,可对图中装置 进行改良的地方是   。
【答案】(1)实验存在两个变量,振动幅度和振动速度
(2)切割磁感应线方向在改变
(3)增强磁体的磁性或增加线圈的匝数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和规律
【解析】【分析】(1)探究吉他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必须控制琴弦振动的快慢相同而只改变振幅,据此分析解答;
(2)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和导体切割磁感线的方向有关;由于琴弦在磁场中往复运动,因此它的运动方向不断改变,自然感应电流的方向不断变化。
(3)增大响度必须增大振幅,即增大琴弦在磁场中的受力大小,也就是增大电磁铁的磁场强度,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小刚同学觉得小明同学的实验结论不够科学,我觉得实验存在问题:实验存在两个变量,振动幅度和振动速度。
(2)观察图 2 可知电流方向在不断变化,引起电流方向变化的原因是切割磁感应线方向在改变。
(3)在不改变拾音装置的前提下,想让同样弹奏情况下的响度更大,可对图中装置进行改良的地方是:增强磁体的磁性或增加线圈的匝数。
四、解答题
18.(2021七下·吴兴期中)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阅读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 s﹣1)
空气(0℃) 331 冰 3230
空气(15℃) 340 铜 3750
煤油(25℃) 1324 铝 5000
水(常温) 1500 铁 5200
(1)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规律是   
(2)声音在不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规律是   
(3)在长为884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2.43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此时气温约为15℃)。
【答案】(1)声音在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传播速度越快
(2)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固体中传播速度比液体和气体中快。
(3)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传播时间为t=s/v=884m÷340m/s=2.6s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传播时间传播时间为2.6s-2.43s=0.17s
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为v=s/t=884m÷0.17s=5200m/s
该金属管可能是铁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探究声音在同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的规律,必须控制介质种类相同而改变温度,比较第一列中前两个数据即可;
(2)对比表格中空气、水和铜等声速数据得出结论;
(3)首先根据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然后根据计算出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时间,最后根据计算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最后查阅表格确定金属的种类。
【解答】(1)声音在0℃的空气中速度为331m/s,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340m/s,由此得到:声音在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传播速度越快;
(2)比较空气、水、铜的声速可知: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固体中传播速度比液体和气体中快。
(3)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传播时间为: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传播时间传播时间为:;
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为:
查阅表格可知,该金属管可能是铁。
19.(2023七下·上虞期末)小金在坐长途汽车时,为了防止晕车,妈妈不停地与他聊天,分散注意力,以减弱晕车的症状。请根据以上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晕车主要是由于图中   (填字母)区域的前庭特别敏感导致的。
(2)妈妈讲话的声音经过耳廓的收集进入外耳道传到中耳后首先引起   的振动。
(3)小金哪怕闭眼也能分辨出妈妈的声音,主要是由于妈妈声音的   有别于他人。
【答案】(1)C
(2)鼓膜
(3)音色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 耳朵能够进行声音与神经信号的转换,神经信号继而被大脑翻译成为我们可以理解的词语、音乐和其他声音。耳的组成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两部分。耳廓和外耳道的机能是收集声波。中耳: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等。咽鼓管为中耳与鼻咽部的通道,中耳与外界空气压力可通过咽鼓管取得平衡。鼓室内有听小骨、韧带等。内耳:内耳由一系列复杂的管腔所组成,亦称迷路,位于颞骨部内,有骨迷路和膜迷路之分。骨迷路是骨性管道,膜迷路是包含于骨迷路内的膜性管和囊,由上皮和结缔组织构成,与骨迷路形态基本一致。膜迷路是封闭的,管内含有内淋巴。
【解答】(1) 晕车主要是由于图中C前庭、半规管区域的前庭特别敏感导致的。
(2)妈妈讲话的声音经过耳廓的收集进入外耳道传到中耳后首先引起鼓膜的振动。
(3)小金哪怕闭眼也能分辨出妈妈的声音,主要是由于妈妈声音的音色有别于他人。
故答案为:(1)C(2)鼓膜(3)音色
20.(2021七下·杭州期中)请看下面耳的结构图回答:
(1)有些人晕车,与耳的   、   有关。
(2)“为救护车让道”是交通文明的基本准则。当你听到远处急救车的鸣笛声时,尽管是绿灯也会在等到救护车过后方能择机行走。在这一过程中,耳朵通过   收集声波,听觉感受器位于   。
(3)当噪声太大时,声波会击穿   ,影响   (振动或兴奋)的传导,无法形成听觉。
【答案】(1)前庭;半规管
(2)耳廓;耳蜗
(3)鼓膜;振动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有收集和传导声波的作用,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外界声波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传导到听小骨后,由于听骨链的作用,大大加强了振动力量,起到了扩音的作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与人的位觉有关,耳蜗是听觉感受器的所在处,与人的听觉有关,听小骨的振动刺激内耳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沿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解答】(1)半规管,是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有些人晕船、晕车的原;
(2)在这一过程中,耳朵通过耳廓收集声波,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
(3)当噪声太大时,声波会击穿鼓膜,影响振动的传导,无法形成听觉。
1 / 1专题四 耳和听觉--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卷
一、选择题
1.(2024七下·苍南期中)下列实验现象中,不能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是 (  )
A.扬声器发声,碎纸片跳动
B.音叉击起水花
C.抽出罩内空气,铃声减弱
D.大钟发声,球被弹起
2.(2024八下·海曙期中)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
B.闻其声便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判断的
C.医生用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声能传递能量
D.有些地方禁止汽车鸣笛,目的是在声音传播途径上减弱噪声
3.(2023七下·兰溪期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如图),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  )
A.小球的作用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B.此实验为了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实验中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D.若将此实验放到月球上做,只会观察到小球被多次弹开而听不到声音
4.(2023八下·余姚期末)世卫组织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年轻人中约11亿人由于戴耳机听音乐、玩游戏,面临着不可逆转的听力损伤风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蓝牙耳机是通过超声波传递信息的
B.听觉形成路径:声波→外耳道→听小骨→耳蜗→鼓膜→听神经→大脑
C.长期用入耳式耳机,会导致耳内的听觉细胞受损,听力下降
D.提高耳机音量,音乐的响度提高,音乐不需要介质直接传入人耳
5.(2022八下·余姚期中)图中属于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2023七下·常山期末)今年元宵晚会上,宇航员王亚平在空间站弹奏悠扬的《茉莉花》为全国人民送上祝福。下列关于琴声说法正确的是(  )
A.悦耳的琴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B.改变拨琴弦的力度可改变音色
C.琴声通过声波从空间站传回地面
D.观众听觉的形成部位在耳朵
7.(2023七下·新昌期末)如图为人耳的结构示意图。当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捂紧双耳或张嘴,防止损伤的结构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8.(2023七下·富阳期末)关于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它的主要功能有听觉形成的传导性结构和保持身体平衡(即位觉)两个方面
B.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三个结构
C.鼓膜能起到放大振动的作用
D.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内
9.(2022八下·海曙期末)下课铃响了,同学们直奔食堂。闻到饭菜的香味,看到饭菜诱人的色泽,不自觉地开始分泌唾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闻到饭菜的香味,是因为有气味的物质分子刺激嗅细胞,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嗅觉中枢,产生嗅觉
B.看到饭菜的色泽,是因为饭菜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球,并在视网膜上产生视觉
C.听到铃声,是因声波引起鼓膜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导到内耳,在耳蜗内产生听觉
D.看到饭菜,同学们开始分泌唾液,这属于非条件反射
10.(2021七下·西湖期末)下表中列出的是一组音乐的频率,通过讨论总结出下面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音符 1 2 3 4 5 6 7
音名 do re mi fa sol la si
频率/Hz 256 288 320 341.3 384 426.7 480
A.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响度越大
B.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C.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低
D.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色越好
二、填空题
11.(2023七下·东阳期末)迎龙灯是东阳新春最盛大的名俗文化活动之一。东阳独具特色的板凳龙是由一节节的板凳钻孔连接而成的,伴随着敲锣打鼓声,热闹非常。
(1)观赏龙灯时听到的锣声是   (填”锣”或”空气”)振动产生的。如图所示是耳的结构示意图,人耳听到锣声的过程:外耳道→鼓膜→听小骨→   →听神经→听觉中枢。
(2)用力打鼓,鼓声越响,这表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   有关。正在家中学习的你为了避免被外界的噪声所影响,请写出一条合理的措施   。
12.(2022七下·杭州期末)善于归纳和总结是科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学习习惯和品质,
(1)如图甲所示,某同学在嗅橙子的同时吃苹果,会产生 。
A.苹果味 B.橙子味
C.无味 D.苹果和橙子混合的味道
(2)如图乙所示,水库大坝通常都筑成下宽上窄的形状。请从压强角度说明这样做的理由是   。
(3)在地球表面,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借助其它的设备我们就能轻松的与他人交谈,但是在月球表面却不行(如图丙),原因是   。
13.(2019七下·长兴期末) 2018年12月8日0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如图甲所示),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的预选着陆区,月球车“玉兔二号”到达月面开始巡视探测。
(1)如图甲火箭向下喷出高温高压气体,“嫦娥四号”腾空的过程中用到的“运动和力”的知识有:   。
(2)据介绍,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后,将进行两器互相拍照“留影”等一系列的科学活动,然后再将信息传回地球。不能利用超声波传回信息的原因是   。
(3)玉兔抵月除留下深深的“足迹”,也在阳光中留下美丽的“倩影”,(如图乙所示),“倩影”形成是由于   的结果。
14.(2023七下·长兴期末)无人机以高分辨率高速摄像机、轻型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等设备获取信息,广泛应用在航拍、交通等领域。某型无人机整机质量2kg,摄像机拍摄速度1000帧/秒,在普通飞行模式下的噪音为60分贝左右。
(1)无人机在上升时,如果以_______参照物,无人机是静止的
A.地面 B.摄像头 C.汽车
(2)“在普通飞行模式下的噪音为60分贝左右”描述的是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3)无人机在上升的过程中速度加快,其惯性   (选填“增大”或“减小”或“不变”)
15.(2021八下·奉化期末)探究声音的产生与特性如图,进行如下实验:轻敲音叉,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发现乒乓球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右图是耳的构造示意图,人耳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的过程:外耳道→鼓膜→听小骨→   →位听神经→听觉中枢
三、实验探究题
16.(2023八下·海曙期末)为研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小曙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   而产生的,乒乓球被弹起得越高,说明音叉发出声音的   越大(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2)如图乙所示,用小槌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叫作“共振"。这一现象可以验证   可以传声(选填“音叉”“小槌”“乒乓球”或“空气”);
(3)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产生的声波也会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________法。
A.推理 B.类比 C.控制变量 D.模型
17.(2021八下·义乌期中)小明发现电吉他的发音是通过电磁拾音装置连接扬声器而实现的。拾音器的基本结 构如图甲所示,由铜线绕成线圈,金属吉他弦被磁化成一个磁体,拨动吉他弦的时 候就相当于铜线圈在切割弦的磁场,从而产生感应电流,电流越大声音越响。小明 想探究吉他的响度与什么有关。用电流检测仪器测得某一次拨弦的电流情况,如图 乙所示。小明得出吉他的响度与弦的振动的幅度有关,越用力拨弦(使弦拉伸幅度变 大,振动变快),声音越响的结论。
(1)小刚同学觉得小明同学的实验结论不够科学,你觉得实验存在哪些问题   。
(2)观察图
2 可知电流方向在不断变化,引起电流方向变化的原因是   。
(3)在不改变拾音装置的前提下,想让同样弹奏情况下的响度更大,可对图中装置 进行改良的地方是   。
四、解答题
18.(2021七下·吴兴期中)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阅读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 s﹣1)
空气(0℃) 331 冰 3230
空气(15℃) 340 铜 3750
煤油(25℃) 1324 铝 5000
水(常温) 1500 铁 5200
(1)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规律是   
(2)声音在不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规律是   
(3)在长为884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2.43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此时气温约为15℃)。
19.(2023七下·上虞期末)小金在坐长途汽车时,为了防止晕车,妈妈不停地与他聊天,分散注意力,以减弱晕车的症状。请根据以上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晕车主要是由于图中   (填字母)区域的前庭特别敏感导致的。
(2)妈妈讲话的声音经过耳廓的收集进入外耳道传到中耳后首先引起   的振动。
(3)小金哪怕闭眼也能分辨出妈妈的声音,主要是由于妈妈声音的   有别于他人。
20.(2021七下·杭州期中)请看下面耳的结构图回答:
(1)有些人晕车,与耳的   、   有关。
(2)“为救护车让道”是交通文明的基本准则。当你听到远处急救车的鸣笛声时,尽管是绿灯也会在等到救护车过后方能择机行走。在这一过程中,耳朵通过   收集声波,听觉感受器位于   。
(3)当噪声太大时,声波会击穿   ,影响   (振动或兴奋)的传导,无法形成听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与气体的振动都能产生声音。
【解答】A.扬声器发声的时候,碎纸片跳动,说明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不符合题意;
B.音叉击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抽出罩内的空气,铃声减弱,能够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说明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故C符合题意;
D.大钟发声时,球被弹起,说明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音色跟物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通过音色能辨别物体;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可以传递信息;
(4)防治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在传播中、在人耳处。
【解答】A.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每个发声体的音色是不同的,“闻其声便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B错误;
C.医生用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声能传递信息,故C错误;
D.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3.【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对于那些振动不明显的物体,可以采用转换法进行观察。
【解答】A.小球的作用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 ,用了转换法;
B.此实验探究的是声音的产生原因;
C.球被多次弹开 ,说明物体在振动;
D.月球 上无空气介质,故听不到声音。
故答案为:B
4.【答案】C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的特性;超声波与次声波;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 听觉形成路径: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对噪音的预防有三种方式: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入耳处减弱;控制声源;
【解答】A. 蓝牙耳机是通过电磁波传递信息的,A错误;
B. 听觉形成路径: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B错误;
C. 长期用入耳式耳机,会导致耳内的听觉细胞受损,听力下降 ,C正确;
D. 提高耳机音量,音乐的响度提高,音乐的传递需要介质才能传入人耳,D错误;
故答案的:C.
5.【答案】C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根据噪声的减弱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①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②飞机旁工作人员佩戴头盔,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③城市高架路旁的挡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④体育馆顶端的材料制成蜂窝状,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则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③④。
故选C。
6.【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音色与发声体的特点有关;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根据对人体听觉的形成过程判断。
【解答】A.悦耳的琴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改变拨琴弦的力度可改变响度,不能改变音色,故B错误;
C.太空中没有空气,因此琴声不能通过声波从空间站传回地面,故C错误;
D.观众听觉的形成部位在大脑,故D错误。
故选A。
7.【答案】A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①是鼓膜,②是鼓室,③是耳蜗,④是听神经;
【解答】 当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捂紧双耳或张嘴,防止损伤的结构是图中的①鼓膜,可以控制鼓膜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防止鼓膜破裂;
故答案为:A.
8.【答案】C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
【解答】
A.耳的鼓膜、听小骨和耳蜗是听觉形成的传导性结构,前庭和半规管具有保持身体平衡(即位觉)的作用,故A正确;
B.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三个结构,故B正确;
C.鼓膜能将声波转化成机械振动,并起到放大振动的作用,故C错误;
D.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能够接受通过听小骨传来的振动,产生神经冲动。所以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内,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9.【答案】A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人的感觉;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根据嗅觉的形成过程判断;
(2)根据视觉的形成过程判断;
(3)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判断;
(4)根据条件反射的定义判断。
【解答】A.闻到饭菜的香味,是因为有气味的物质分子刺激嗅细胞,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嗅觉中枢,产生嗅觉,故A正确;
B.看到饭菜的色泽,是因为饭菜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球,并在视网膜上成像,然后通过视觉神经将信号传输到视觉中枢从而形成视觉,故B错误;
C.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震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成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故C错误;
D.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看到饭菜,同学们开始分泌唾液,这属于条件反射,故D错误。
故选A。
10.【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与振幅有关;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频率有关;声音的特点叫音色,与发声体的特点有关。
【解答】根据表格可知,从音符1~7,音调越来越高,而它的频率越来越大,那么得到: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1.【答案】(1)锣;耳蜗
(2)振动幅度;戴耳塞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听觉的形成,敲击锣面,锣振动产生声音,声音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用力敲击鼓,鼓振动幅度变大,鼓声响度变大。
【解答】(1)锣声是敲击锣面引起锣振动产生的。人耳听到锣声的过程是 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 。
(2)用力敲击鼓,鼓振动幅度变大,鼓声响度变大。说明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 ,避免 被外界的噪声所影响 ,可以戴耳塞。
12.【答案】(1)D
(2)随着深度的增加,压强增大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表面没有大气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液体的压强
【解析】【分析】(1)人们对食物味道的判别不仅依靠味觉,也需要依靠嗅觉。知道味道产生的原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侧壁有压强,并且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因此水坝的下部受到的压强比上部大。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在液体中传播速度介于两者之间。
【解答】(1)人们对食物味道的判别不仅依靠味觉,也需要依靠嗅觉。正因为如此,患感冒的人往往吃什么都觉得没有味道。所以蒙上眼睛,堵住耳朵,同时嗅橙子和吃苹果,会产生橙子、苹果的混合味。
故选D。
(2)如图乙所示,水库大坝通常都筑成下宽上窄的形状。请从压强角度说明这样做的理由是随着深度的增加,压强增大。
(3)在地球表面,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借助其它的设备我们就能轻松的与他人交谈,但是在月球表面却不行,原因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表面没有大气。
13.【答案】(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或“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真空不能传声
(3)光的直线传播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分析】(1)可从力的作用效果和火箭向上加速的动力来源等角度分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注意月球上没有空气;
(3)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答】(1)火箭向下用力喷出高温高压的气体,而气体同时施加给火箭一个相反方向的力,推动其加速上升,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火箭的运动速度在不断增大,而速度改变就是运动状态的改变,即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即真空不能传声;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不能利用超声波传回信息;
(3)“倩影”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结果。
14.【答案】(1)B
(2)响度
(3)不变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参照物及其选择;惯性
【解析】【分析】(1)根据参照物的知识分析;
(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3)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
【解答】(1)无人机在上升时,如果无人机是静止的,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根据题意可知,无人机相对地面和汽车的位置不断改变,只相对摄像头的位置不变,因此选择的参照物为摄像头,故选B。
(2)“在普通飞行模式下的噪音为60分贝左右”描述的是声音的大小,也就是响度。
(3)无人机在上升的过程中速度加快,但是它的质量不变,因此惯性大小不变。
15.【答案】振动;耳蜗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耳位于眼睛后面,它具有接收机械波的功能,能将机械波(声波)转换成神经信号,然后传给大脑。
【解答】 轻敲音叉,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发现乒乓球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波进入人耳经过听小骨后到达耳蜗;
故答案为:振动;耳蜗。
16.【答案】(1)振动;响度
(2)空气
(3)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大小有关。
(2)根据题意分析传播声音的介质即可。
(3)类比法也叫“比较类推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
【解答】(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即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乒乓球被弹起得越高,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那么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2)敲击右边的音叉时,声音通过空气传递能量给左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振动从而引起乒乓球的跳动,则这个现象可以验证空气可以传声。
(3)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产生的声波也会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类比法,故选B。
17.【答案】(1)实验存在两个变量,振动幅度和振动速度
(2)切割磁感应线方向在改变
(3)增强磁体的磁性或增加线圈的匝数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和规律
【解析】【分析】(1)探究吉他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必须控制琴弦振动的快慢相同而只改变振幅,据此分析解答;
(2)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和导体切割磁感线的方向有关;由于琴弦在磁场中往复运动,因此它的运动方向不断改变,自然感应电流的方向不断变化。
(3)增大响度必须增大振幅,即增大琴弦在磁场中的受力大小,也就是增大电磁铁的磁场强度,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小刚同学觉得小明同学的实验结论不够科学,我觉得实验存在问题:实验存在两个变量,振动幅度和振动速度。
(2)观察图 2 可知电流方向在不断变化,引起电流方向变化的原因是切割磁感应线方向在改变。
(3)在不改变拾音装置的前提下,想让同样弹奏情况下的响度更大,可对图中装置进行改良的地方是:增强磁体的磁性或增加线圈的匝数。
18.【答案】(1)声音在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传播速度越快
(2)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固体中传播速度比液体和气体中快。
(3)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传播时间为t=s/v=884m÷340m/s=2.6s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传播时间传播时间为2.6s-2.43s=0.17s
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为v=s/t=884m÷0.17s=5200m/s
该金属管可能是铁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探究声音在同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的规律,必须控制介质种类相同而改变温度,比较第一列中前两个数据即可;
(2)对比表格中空气、水和铜等声速数据得出结论;
(3)首先根据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然后根据计算出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时间,最后根据计算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最后查阅表格确定金属的种类。
【解答】(1)声音在0℃的空气中速度为331m/s,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340m/s,由此得到:声音在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传播速度越快;
(2)比较空气、水、铜的声速可知: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固体中传播速度比液体和气体中快。
(3)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传播时间为: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传播时间传播时间为:;
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为:
查阅表格可知,该金属管可能是铁。
19.【答案】(1)C
(2)鼓膜
(3)音色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 耳朵能够进行声音与神经信号的转换,神经信号继而被大脑翻译成为我们可以理解的词语、音乐和其他声音。耳的组成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两部分。耳廓和外耳道的机能是收集声波。中耳: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等。咽鼓管为中耳与鼻咽部的通道,中耳与外界空气压力可通过咽鼓管取得平衡。鼓室内有听小骨、韧带等。内耳:内耳由一系列复杂的管腔所组成,亦称迷路,位于颞骨部内,有骨迷路和膜迷路之分。骨迷路是骨性管道,膜迷路是包含于骨迷路内的膜性管和囊,由上皮和结缔组织构成,与骨迷路形态基本一致。膜迷路是封闭的,管内含有内淋巴。
【解答】(1) 晕车主要是由于图中C前庭、半规管区域的前庭特别敏感导致的。
(2)妈妈讲话的声音经过耳廓的收集进入外耳道传到中耳后首先引起鼓膜的振动。
(3)小金哪怕闭眼也能分辨出妈妈的声音,主要是由于妈妈声音的音色有别于他人。
故答案为:(1)C(2)鼓膜(3)音色
20.【答案】(1)前庭;半规管
(2)耳廓;耳蜗
(3)鼓膜;振动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有收集和传导声波的作用,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外界声波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传导到听小骨后,由于听骨链的作用,大大加强了振动力量,起到了扩音的作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与人的位觉有关,耳蜗是听觉感受器的所在处,与人的听觉有关,听小骨的振动刺激内耳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沿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解答】(1)半规管,是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有些人晕船、晕车的原;
(2)在这一过程中,耳朵通过耳廓收集声波,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
(3)当噪声太大时,声波会击穿鼓膜,影响振动的传导,无法形成听觉。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