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2023-2024学年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1.柽(chēng)柳广泛分布于荒漠地区,对当地的防风固沙起到重要作用。(1)如图所示,柽柳在形态结构、生殖方式等不同方面表现出对荒漠环境的适应。①叶特化成鳞片状,减小了叶面积,避免 通过蒸腾作用大量散失。②发达的根系既利于从干旱的土壤中吸收水分和 ,又能固定沙土。(2)研究人员对柽柳防风固沙功能进行野外观测,结果如下表1。与灌丛间的距离(米) 迎风侧 背风侧10 6 2 2 6 10 14相对风速(%) 100 92 83 24 68 82 100注:a.相对风速指测量点风速占空旷地风速的百分比。b.测量点风速为在柽柳灌丛高度的1/2处,距该灌丛不同距离迎风侧与背风侧的风速。①据表1分析,为起到防风作用,种植柽柳的最大间距应为两侧相对风速达到100%时,所对应的距离之和。则最大距离为 米。②随着柽柳的生长,落叶和沙层逐渐堆叠,形成图所示的隆起沙包,起到固沙作用。可通过测定沙包的 等指标,反映柽柳的生长状况和固沙效果。综上所述,柽柳既能适应环境,又能 环境。2.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超过一定值,葫芦藓就不能生存。某化工厂的烟囱中有二氧化硫排放,为研究二氧化硫对葫芦藓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在离烟囱每隔一定距离的地方栽种250株葫芦藓,由近至远分别编号为1组、2组、3组、4组、5组。葫芦藓植株死亡数统计如下表(单位:株)。请据此分析作答:组别 6天 12天 18天 24天 30天1组 72 145 208 250 2组 57 128 187 193 2503组 49 113 164 172 2504组 41 93 149 196 2245组 34 79 154 154 182(1)葫芦藓在栽种时,除了严格控制距离烟囱的距离外,还应选择 的环境。(2)二氧化硫使葫芦藓的绿叶迅速枯黄,可能是叶片细胞中的 遭到了破坏,葫芦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3)表中数据说明苔藓植物的受害程度与 有关。3.实验小组将某品牌香烟各半支的烟丝,分别加入50毫升、40毫升、30毫升、20毫升蒸馏水浸泡一天,取其浸出液进行了“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的研究,实验结果见表。请回答:组别 一 二 三 四制取浸出液加入的蒸馏水体积 50毫升 40毫升 30毫升 20毫升10秒内水蚤心跳次数 36 37 39 41(1)为使实验会更加科学可靠,需要设置清水组进行 ,且选取的水蚤年龄、大小一致。每组实验要设置重复计数水蚤心跳次数,取 。(2)本实验的变量是 。若清水中的水蚤10秒内心跳次数是35,则实验表明,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有 作用,且浓度越高作用 。(3)根据上述实验及生活常识,有关吸烟的认识,正确的是 。A.吸烟可直接影响呼吸道的功能 B.吸烟可诱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C.被动吸烟同样危害人体健康 D.吸烟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标志4.某些蚊子能传播疾病,影响人类健康。科研人员以叮咬人类的伊蚊为材料开展相关研究。(1)伊蚊属于 (填“脊椎”或“无脊椎”)动物。(2)为深究伊蚊如何区别人和动物,科研人员利用图1所示装置开展实验。几分钟后发现,伊蚊全部趋向人的气味一侧。科研人员的假设是 。(3)科研人员测定出人和动物的气味均含有多种成分,其中主要气味分子a、b、c和d的含量如图2所示。据图推测,人的气味中吸引伊蚊的是 两种气味分子。(4)为了研究上述两种气味分子对伊蚊的吸引作用,科研人员进行图3所示的三组实验。多次重复实验发现,A组伊蚊飞一会儿就随机停在1、2或3的某个区;B组伊蚊都兴奋地飞到3区;C组伊蚊的表现与B组相同。请结合上述研究,提出一条科学防蚊的对策 。5.生物能否自然发生?历史,上科学家们曾经做过许多实验。雷迪的实验:如图甲,将两块相同的肉,放到两个一样的瓶子内。一个瓶口封上纱布,苍蝇不能进入;另一个瓶口敞开,苍蝇能进入。一段时间后,没有封纱布的瓶内有了蛆。尼达姆的实验:如图乙,将煮沸的肉汤放入一瓶内,立刻用软木塞盖住。几天后,打开瓶子,发现肉汤中滋生了微生物。斯帕兰扎尼的实验:如图丙,将肉汤放入瓶子后,直接将瓶口烧成封闭。第一次加热至沸腾2 min,几天后肉汤中仍发现微生物。第二次加热至沸腾1 h,几天后,肉汤中没有发现微生物。巴斯德的实验:如图丁,将肉汤放人曲颈瓶,加热至沸腾1 h,几天后,肉汤中未发现微生物。回答下列问题。(1)雷迪实验中,用两个瓶子做实验的目的是 。(2)尼达姆的实验, (填“能”或“不能”)支持生物会自然发生的观点。(3)斯帕兰扎尼的实验对尼达姆实验的改进是基于 的猜想。(4)若把巴斯德实验中的瓶颈在A处折断,几天后,曲颈瓶中 (填“会”或“不 会”)出现微生物。(5)通过斯帕兰扎尼和巴斯德的实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 产生的。6.泡菜的制作工艺是我国悠久的食文化遗产之一。制作泡菜过程中,应控制亚硝酸盐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以免对人体产生危害。小科研究不同浓度食醋对泡白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具体做法是:称取等量白菜4份,每份均加入等量7%盐水、鲜姜和辣椒,再加入食醋浓度分别为0、0.3%、0.6%、0.9%的食醋调节料液。从泡菜制作第1天开始,每天测定其亚硝酸盐含量,测定10天,结果如下。(1)制作泡菜的主要原理是通过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酵母菌也能进行发酵作用,乳酸菌与酵母菌结构上最大的区别在于 。(2)在制作泡菜前要洗净泡菜坛的目的是 。(3)设置食醋的浓度为0的组,目的是 。(4)分析比较四条曲线亚硝酸盐含量的最大值,不同浓度食醋对泡白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是 。7.为了观察酵母菌种群,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小明做了如下实验:①配制无菌葡萄糖培养液;②A试管内加入该培养液10mL,B试管内加入无菌水10mL;③向两试管内分别注入0.1mL酵母菌培养物,轻轻振荡;④将试管放在28℃的恒温箱中;⑤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制成装片后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多次计数取平均值,表中的数据是有氧条件下培养测得的酵母菌数(×106个/mL)。请问:培养时间(天) 1 2 3 4 5 6 7 8A 0.8 5.2 5.6 4.8 2.0 0.8 0.4 0.08B 0.8 0.4 0.1 0 0 0 0 0(1)选择酵母菌为实验材料,是由于酵母菌的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假如每天所取的少量酵母菌培养液对试管中酵母菌的生活影响可忽略不计,请分析A试管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 。(2)如果将两试管分别置于两保温瓶中,那么理论上第3天A试管的温度会略高于B试管,原因是 。(3)若要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的个体结构,需要在低倍镜下将观察对象移到视野中央,将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然后 。8.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人类对他的探索始终在进行。(1)据记载:公元前28年"三月以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里的黑气是指太阳黑子,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的 层。(2)小应在杭州利用一根垂直插入水平地面的圭杆,于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正午分别观察杆影,如右图所示。则形成 (选填"a""b")表示的杆影时,北半球各地昼短于夜。(3)"帕克"太阳探测器于2018年8月12日升空,正式开启人类历史上首次穿越日冕、"触摸"太阳的逐日之旅。如图乙所示,"帕克"太阳探测器发射后,不是直飞太阳而是驶向行星A,以便通过该行星的引力作用改变探测器的速度和轨道。①图中行星A的名称是 。②"帕克"太阳探测器可以对太阳进行全方位探测,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请举一个对人类有影响的太阳活动∶ 。9.为了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和细菌生存的条件,某校科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取经过消毒的甲、乙、丙三个相同的锥形瓶,按如表要求进行了实验设计:瓶号 甲 乙 丙加入物质 50毫升灭菌牛奶 50毫升灭菌牛奶 50毫升灭菌牛奶瓶口处理 不作处理 不作处理 用消毒棉球塞住温度 25 ℃ 5 ℃ 25 ℃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甲和丙这组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 。(2)甲和乙这组对照实验应作出的实验假设是 。10.小华发现萝卜埋在地下的部分是白色的,露出地面的部分却呈绿色.经他细观察,他又发现大葱、蒜苗和韭菜也是这样的.这是为什么呢?小华猜想叶绿素的形成可能与光有关.于是,他想用家里的蒜瓣为实验材料设计一个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猜想.(1)针对小华的疑问,应该提出的假设是 .(2)小华将一些蒜瓣分别浸泡在甲、乙两个装有水的瓷盘中,两瓷盘中蒜瓣的数量应 ,然后将甲盘放在阳光下,乙盘放在完全密封闭的纸箱中,其他条件 .(3)根据假设可以预测,甲盘中长出的蒜苗叶是 色的,而乙盘中长出的蒜苗叶是 色的.(4)在这个设计中,实验变量是 ,甲、乙两个装置构成一组 .(5)小华的上述研究方法属于 法.11.根据下面的实验回答问题:A实验:取活的禽流感病毒注射在一只鸡的体内,不久,此鸡死亡。B实验:取灭活的禽流感病毒注射在另一只鸡的体内,经过几周后,让此鸡的体内产生抗体,然后,再取活的禽流感病毒注射在它的体内,结果它存活下来。(1)B实验中说明鸡产生了抵抗禽流感病毒的 ,鸡产生的这种免疫是 免疫。(2)将另一种病毒注射经过B实验处理的鸡体内,鸡是否能存活? ,为什么? 。(3)A实验中的鸡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4)带病毒的鸡对健康的人来说是 ,健康人可称为 ,病鸡焚烧或深埋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的 。(5)禽流感属于 。12.为了防控人感染H7N9型禽流感疾病,某科研机构用健康的小鸡进行了如下实验:编号 实验小鸡数量 处理方法 实验结果甲组 10只 给小鸡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 小鸡全部存活乙组 10只 给小鸡注射活的H7N9型禽流感病毒 小鸡全部死亡丙组 10只 给小鸡注射降低活性的H7N9型禽流感病毒 小鸡全部存活丁组 10只 给小鸡注射降低活性的H7N9型禽流感病毒,一周后,再给它们注射活的H7N9型禽流感病毒 请根据上述实验回答问题:(1)丙组给小鸡注射的H7N9型禽流感病毒是 (填“抗体”或“抗原”)。丙组小鸡获得免疫的类型是 免疫。(2)请预测丁组的实验结果:小鸡 (填“全部存活”或“全部死亡”)。(3)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分析,携带有H7N9型禽流感病毒的鸡对于健康人来说是 。(4)通过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不能预防H7N9型禽流感,原因是 。13.西沙群岛及附近海域是我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域,海底蕴含着大量的可燃冰,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可燃冰属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2)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3)甲烷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一定条件下与CO2反应生成CO和H2,CO和H2又可化合成液体燃料CH3OH,则参加反应的CO和H2的分子数之比为 。14.小柯看到香烟盒上印有“吸烟有害健康”,于是他利用实验探究“烟草浸出液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实验材料:黄豆、烟草及其他材料。探究步骤:Ⅰ.用烟草、蒸馏水制得烟草浸出液(原浸液),浓度视为100%,再通过稀释原浸液得到浓度为70%、40%的浸出液。Ⅱ.取4个同规格的培养皿,编号为1、2、3、4,并在里面铺上等量的干棉花。Ⅲ.在每个培养皿中放20粒同样饱满的黄豆,盖上盖子。Ⅳ.每天定时向各培养皿中喷洒等量、对应浓度的浸出液,并记录数据。其中第5天的数据如表:编号 喷洒的浸出液浓度 第5天的平均芽长和萌发率芽长(cm) 萌发率1 0% 10 100%2 40% 4 95%3 70% 1.2 65%4 100% 0.5 35%(1)本实验中编号为 的培养皿作为对照组。(2)步骤Ⅱ中的棉花不预先湿润的原因是 。(3)分析表中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15.小明发现当我们感冒发烧时,进行充分睡眠能使我们更快痊愈。为探究充足的睡眠为什么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召集100位健康的成年志愿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志愿者每天保持5小时的睡眠时间,B组志愿者每天保持8小时的充足睡眠时间,其余时间的生活作息及方式均相同。②每天早上8点从每位志愿者的指尖采1滴血,并制作形成血涂片。③用显微镜观察每一个血涂片,随机选择血涂片的5个区域,并记录如图所示视野中出现的白细胞数目,求平均值。④计算每组志愿者白细胞数量的平均值,并进行对比。(1)制作血涂片时,下列推片方式正确的是 。A. B. C.(2)根据实验分析,小明作出的假设是 。(3)实验结果发现B组志愿者的白细胞的平均数目大于A组。但小红认为有必要继续进行实验,以进一步证明白细胞数目的变化是由于睡眠时间长短引起的。请简述对A组或B组继续实验的方案。16.面包、馒头内部有许多小孔,这是酵母菌作用的结果。酵母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功效?原来酵母菌在营养丰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会进行呼吸作用,产生某种气体,从而使面包变得松软。(1)为探究 ,某校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装置,取4支试管,其中3支分别加入蔗糖、食盐、小苏打各1药匙,另一支不加。在100mL烧杯中加入温度约为40℃的温水,并在烧杯中加入2药匙干酵母,用玻璃棒搅拌,制成酵母液。(2)将酵母液分别倒入4支试管,每支试管约25 mL。振荡试管,并在4支试管口分别套一个小气球。将4支试管同时放入装有200mL40℃温水的烧杯中,可以通过观察 来判断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强弱。(3)该兴趣小组还想研究温度对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影响,请设计实验方案(以实验装置示意图或表格形式,呈现,配以必要的文字)。17.紫背天葵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某科学兴趣小组了解到对茎段处理的方法,会影响紫背天葵的成活率,于是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步骤 设计要求取20生长状况相近且良好的紫背天葵枝条,将它们剪成相同的茎段:随机平均分成两组,标为A组与B组; 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将A组的茎段下方切成水平切口;将B组的茎段下方切成斜向切口; 将两组的茎段插入同一沙性土壤中,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培养。 控制实验条件每天定时观察A、B两组的茎段,记录长出新叶的茎段数。 观察和记录(1)“每天定时观察A、B两组的茎段,记录长出新叶的茎段数”。这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属于 。A.提出问题B.建立假设C.收集事实证据D.表达与交流(2)为判断何种处理方法有利于提高紫背天葵的成活率,本实验采用比较两组长处新叶的茎段总数,而不是采用比较哪组先长出新叶来得出结论,其主要原因是 。(3)若茎段下方切成斜向切口更容易成活,预测实验的结果为 。18.斑马身上的条纹非常醒目,如图甲所示,条纹有什么作用呢 科学家提出以下假说:①防虫说:条纹能驱虻科昆虫(如舌蝇)。②防猎杀说:条纹能混淆捕食者的视觉从而逃避天敌。③条形码说:斑马可以通过条纹识别出彼此。科学家进行了以下实验,挑选一批全白色的马,随机平均分为三组,分别套上材质相同的黑外套、白外套和条纹外套,如图乙所示。放养在同一环境中,分别记录30分钟内降落到各组马外套上的舌蝇数量,并绘制图象如图丙所示。(1)该实验基于的假说是 。(2)为了避免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干扰,对所选白马的要求是 。(3)实验结果能否为该实验所基于的假说提供证据 请说明理由 。19.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天香公园湖内生态系统进行了探究,他们将下面几种生物摄取的食物成分进行分析,并绘制成如下表格。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生物种类 鸭子 河蚌 小鱼 水蚤消化道内食物 河蚌、小鱼、水蚤 水蚤、小球藻 水蚤 小球藻(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表中缺少的成分是 。(2)根据表中的信息,该生态系统有 条食物链。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 。(3)如图表示其中含河蚌的一条食物链中4种生物所构成的能量金字塔,则c对应的生物是 。(4)此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从 固定太阳能开始。生态系统能量的根本来源是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20.某中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细心观察,有了一个不简单的发现。该同学家里为饲养小鸟而养着黄粉虫。一天,她发现铺在虫盒底部的泡沫塑料上有细小的噬咬痕迹,“是黄粉虫在吃塑料吗?”于是,她大胆地做出推测:黄粉虫能够吃塑料。她将黄粉虫分为甲乙两组,分别为两组虫子设计了“食谱”:甲组喂养麦麸和菜叶,乙组在适当减少麦麸和菜叶的同时,逐渐增加泡沫塑料餐盒片。然后她开始了实验。经过几天的喂养,她不但发现了虫子确实在吃塑料餐盒,而且通过称量证明:虫子体重增加了。(1)该同学通过观察提出的问题是: 。她做出的假设是: 。(2)请在文中找出有关实验设计的句子,在句子下面画线。(3)根据该同学的实验结果,请你对环保部门提一条合理化建议。21.用自然选择学说分析解释斑马的进化过程:(1)斑马群中存在着不同体色的个体。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变,体色黑白相间、跑得快的斑马因与环境相适应,不易被敌害发现而在 中得以生存、繁衍。环境对斑马的选择作用是定向的,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 。(2)上述现象表明,自然选择的动力是 ;自然选择的结果 。22.生物能否自然发生,历史上曾经做过许多实验。雷迪的实验:如图甲,将两块相同的肉,放到两个一样的瓶子内。一个瓶口封上纱布,苍蝇不能进入;另一个瓶敞口,苍蝇能进入。一段时间后,没有封纱布的瓶内有了蛆。尼达姆的实验:如图乙,将煮沸的肉汤放入一瓶内,立刻用软木塞盖住。几天后,打开瓶子,发现肉汤中滋生了微生物。斯巴兰扎尼的实验:如图丙,将肉汤放入瓶子后,直接将瓶口烧成封闭。第一次加热至沸腾2分钟,几天后肉汤中仍发现微生物。第二次加热至沸腾1小时,几天后,肉汤中没有发现微生物。巴6斯德的实验:如图丁,将肉汤放入曲颈瓶,加热至沸腾1小时,几天后,肉汤中未发现微生物。回答下列问题:(1)雷迪实验中,用两个瓶子做实验的目的是 。(2)尼达姆的实验 (填“能”或“不能”)支持生物会自然发生的观点。(3)斯巴兰扎尼实验对尼达姆实验的改进是基于 的猜想。(4)若把巴斯德实验中的瓶颈在A处折断,几天后,曲颈瓶中 (填“会”或“不会”)出 现微生物。23.王小虎的父亲是双眼皮、有酒窝、体形较胖,他母亲是双眼皮、无酒窝、身体正常.他本人单眼皮、有酒窝、身体较瘦.试从眼皮的单双、有无酒窝、身体胖瘦这三个特征分析回答:(1)能够遗传的变异特征是 .不能遗传的变异特征是 .(2)父母双眼皮,小虎单眼皮,这说明了生物有 .(3)父亲有酒窝,小虎有酒窝,这说明了生物有 .(4)有酒窝是由显性基因决定的,如果小虎有一个妹妹,那么,妹妹一定有酒窝吗? .24. 某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饲养家釜并观察其生殖和发育过程”时,探究了温度对蚕卵孵化的影响。请完成下列问题:[材料用具]同种、同批、大小相似的蚕卵180枚,大小合适的纸盒若干等。[实验步骤]①将蚕卵平均分成3份,分别放入三个纸盒中,标注为A、B、C,然后把它们分别放在温度为26℃、22℃、18℃条件下培养;②置于 的环境条件中;③每天同一时间观察记录蚕卵孵化数量;④计算不同温度下蚕卵孵化所需的平均时间。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温度 26℃ 22℃ 18℃蚕卵孵化所需的平均时间(每天光照10小时,湿度控制在75%) 9.2天 12.1天 24天[实验结论] [实验拓展]该小组同学还用其他不同品种的蚕卵进行多次重复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 。25.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的背景下,通过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可在人群中逐步建立起免疫屏障,阻断新冠肺炎流行。科学家在研制疫苗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以下为检验新研制新冠肺炎疫苗效能进行的动物实验,请补充、回答有关问题:实验步骤: 甲 乙步骤1 每组20只性别、大小及生理状况相同的小白鼠步骤2 注射生理盐水(安慰剂) 。步骤3 3周后注射新冠肺炎病毒(1)表中乙组的步骤2是 。(2)若甲组小白鼠比乙组小白鼠的发病率高,可得出的结论为 。(3)为了测定疫苗效能的最佳浓度,对实验所做改进可以是 ,3周后再分别注射新型冠状病毒,观察各组小白鼠的患病情况。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1)水分;无机盐或养分等(2)24;厚度或宽度或高度等;影响等【解析】【分析】(1)植物的水分99%通过叶的蒸腾作用散发。植物适应荒漠缺水环境的结构:叶片特化成针状或鳞片状有利于减少蒸腾作用,根系发达有利于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且固定沙土。(2)由题中数据可知,为起到防风作用,种植柽柳的最大间距应为两侧相对风速达到100%时,所对应的距离之和,对应的距离为10m+14m=24m。随着柽柳的生长,落叶和沙层逐渐堆叠,形成图所示的隆起沙包,起到固沙作用,所以可通过测定沙包的厚度或宽度或高度等指标,反映柽柳的生长状况和固沙效果。由此可知,柽柳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解答】(1)叶片面积越小,相同条件下蒸腾作用越小;植物通过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根系越发达,吸收水分能力越强;故答案为:第1空、水分第2空、无机盐或养分等(2)迎风册相对风速达到100%时对应的距离为10m,背风侧相对风速达到100%时对应的距离为14m,由题意可知,最大间距为10m+14m=24m;落叶和沙层逐渐堆叠,形成图所示的隆起沙包,起到固沙作用,所以沙包厚度或宽度或高度越大,柽柳的生长状况和固沙效果越好,同时也说明柽柳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故答案为:第1空、24第2空、厚度或宽度或高度等第3空、影响等2.【答案】(1)阴暗潮湿(2)叶绿体(3)离污染源的距离和受污染的时间【解析】【分析】苔藓植物有了茎、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而且茎、叶内没有输导组织,因此长得比较矮小且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有毒气体(如二氧化硫)很容易从其背、腹两面侵入,从而导致其死亡,因此常把苔藓植物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离污染源越近,污染的时间越长,苔藓植物死亡的数量越多。【解答】(1)葫芦藓在栽种时,除了严格控制距离烟囱的距离外,因为二氧化碳对葫芦藓的生长有影响,还应选择适宜苔藓植物生长的阴暗潮湿的环境;(2)二氧化硫使葫芦藓的绿叶迅速枯黄,可能是叶片细胞中的叶绿体受到破坏,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造成的;(3)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离污染源越近苔藓植物被破坏的程度越厉害,受污染时间越长,被破坏的程度越厉害,由此可见,苔藓植物的受害程度与离污染源的距离和受污染的时间有关。故答案为:(1)阴暗潮湿;(2)叶绿体;(3)离污染源的距离和受污染的时间。3.【答案】(1)对照;平均值(2)烟草浸出液的浓度;促进;越强(3)A;B;C【解析】【分析】根据香烟对生物体的危害知识解题。【解答】解:(1)通过对实验小组的分析可知,小组中没有对照组,只有4个实验组;故为使实验会更加科学可靠,需要设置清水组进行对照,且选取的水蚤年龄、大小一致。每组实验要设置重复计数水蚤心跳次数,取平均值;(2)通过分析,本实验设置了不同烟草浸出液的浓度,来探究其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故本实验的变量是烟草浸出液的浓度;若清水中的水蚤10秒内心跳次数是35,通过对照可知,烟草浸出液浓度越高,水蚤的心率越快,说明,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有促进作用,且浓度越高作用越强;(3)吸烟有害健康,香烟中含有大量的尼古丁、焦油等物质,能够直接影响呼吸道的功能、长期吸烟可诱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据研究被动吸烟同样危害人体健康,比主动吸烟危害还大;故答案为:(1)对照、平均值;(2)烟草浸出液的浓度、促进、越强;(3)ABC。4.【答案】(1)无脊椎(2)伊蚊通过气味区别人和动物(3)ac(4)喷含有ac的蚊子诱捕剂进行诱捕或用含有bd气味的防蚊剂【解析】【分析】 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 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解答】(1)伊蚊属于无脊椎动物;(2) 为深究伊蚊如何区别人和动物,科研人员利用图1所示装置开展实验。几分钟后发现,伊蚊全部趋向人的气味一侧。科研人员的假设是:伊蚊通过气味区别人和动物;(3)从图2中可以看出人的气味吸引伊蚊的是ac两种气体分子;(4)C组应该是通入ac两种气体分子,所以B组和C组的伊蚊都跑到了3区,所以一条科学防蚊的对策有喷含有ac的蚊子诱捕剂进行诱捕或用含有bd气味的防蚊剂;故答案为:(1) 无脊椎 (2) 伊蚊通过气味区别人和动物 (3) ac (4) 喷含有ac的蚊子诱捕剂进行诱捕或用含有bd气味的防蚊剂5.【答案】(1)设置对照组(2)能(3)微生物可能来自软木塞(或加热时间不够长,合理即可)(4)会(5)原来已存在的细菌【解析】【分析】自然发生论认为生命是由无生命物质自然发生的,巴斯德的实验通过严密的推理,否定了这一假说。【解答】(1)从雷迪的实验可以看出,用两个瓶子做实验的目的是设置对照组。(2)通过尼达姆的实验可以看出,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是自然发生的,支持生物会自然发生的观点.(3)斯帕兰扎尼的实验对尼达姆实验的改进是基于微生物可能来自软木塞的猜想。(4)若想让巴斯德的实验更具说服力,可以在原实验基础上做一个补充实验:把巴斯德实验中的瓶颈在A处折断,几天后,曲颈瓶会出现微生物。(5)通过斯帕兰扎尼和巴斯德的实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6.【答案】(1)有无成型的细胞核(2)除去泡菜坛上原有的微生物(3)设置对照(4)食醋能抑制泡白菜亚硝酸盐的产生;三组食醋浓度中,浓度为0.6%的作用最强,食醋浓度过高或过低,食醋的作用效果均下降【解析】【分析】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的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利用青霉发酵可以提取出青霉素等。【解答】(1)乳酸菌是一类属于细菌界的微生物,而酵母菌则属于真菌界。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细胞结构,细菌(乳酸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而真菌(酵母菌)有成形的细胞核。(2)洗净泡菜坛的目的是为了除去泡菜坛上原有的微生物,确保乳酸菌能在一个相对纯净的环境中发酵。(3)设置食醋浓度为0的组设置对照,可以用于比较不同浓度食醋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通过对照组,可以更准确地观察到食醋添加对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影响。(4)分析比较四条曲线亚硝酸盐含量的最大值,不同浓度食醋对泡白菜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是醋能抑制泡白菜亚硝酸盐的产生。三组食浓度中,0.6%抑制作用最强,食醋浓度过高或过低抑制作用均下降。故答案为:(1)有无成形的细胞核;(2)除去泡菜坛上原有的微生物;(3)设置对照;(4)食醋能抑制泡白菜亚硝酸盐的产生;三组食醋浓度中,浓度为0.6%的作用最强,食醋浓度过高或过低,食醋的作用效果均下降。7.【答案】(1)开始时,培养液中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 变化、空间拥挤等使生存条件恶化,种群数量减少。(2)A 试管酵母菌通过呼吸作用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而 B 试管中没有葡萄糖,释放出的热能少。(3)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解答】(1)A试管食物充足、温度适宜,所以酵母菌会大量繁殖,当酵母菌数量过多时,由于食物不足导致种群内部竞争加剧,会导致酵母菌大量死亡;故答案为:开始时,培养液中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 变化、空间拥挤等使生存条件恶化,种群数量减少;(2)对比AB试管可知,A试管内酵母菌数量在前三天一直处于增长的状态,而B试管由于缺乏食物,导致酵母菌逐渐死亡,酵母菌数量越多,其呼吸作用就越强,而呼吸作用的过程会放出热量,所以A试管的温度比B试管的温度高;故答案为:A试管酵母菌通过呼吸作用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而B试管中没有葡萄糖,释放出的热能少;(3)使用显微镜时,从低倍镜换到高倍镜视野会变得模糊,这时需要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视野清晰即可;故答案为: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故答案为:(1)开始时,培养液中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 变化、空间拥挤等使生存条件恶化,种群数量减少;(2)A试管酵母菌通过呼吸作用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而B试管中没有葡萄糖,释放出的热能少;(3)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8.【答案】(1)光球层(2)a(3)金星;耀斑:发出的强大的短波辐射,会造成地球电离层的急剧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很大。造成短波通讯中断。【解析】【分析】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和日冕瞬变事件等。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中局部区域各种不同活动现象的总称。包括: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光斑:太阳光球边缘出现的明亮组织,向外延伸到色球就是谱斑。光斑一般环绕着黑子,与黑子有密切的关系。谱斑:太阳光球层上比周围更明亮的斑状组织。太阳风:太阳风形成的带电粒子流造成了地球上的极光耀斑:发出的强大的短波辐射,会造成地球电离层的急剧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很大。造成短波通讯中断。日珥:在日全食时,太阳的周围镶着一个红色的环圈,上面跳动着鲜红的火舌,这种火舌状物体就叫做日珥。日冕: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其内部分别为光球层和色球层),厚度达到几百万公里以上。【解答】(1)太阳黑子是在太阳的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太阳活动。(2)如图,b杆影比较短,应该是北半球夏至日,a杆影比较长,应该是北半球冬至日,冬至日时北半球昼短夜长,故形成a表示的杆影时,北半球各地昼短于夜。(3)根据八大行星排序可知,行星A为金星。对人类有影响的太阳活动∶耀斑:发出的强大的短波辐射,会造成地球电离层的急剧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很大。造成短波通讯中断。9.【答案】(1)细菌(2)细菌的繁殖速度受温度影响【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解题即可。【解答】解:(1)通过对甲和丙两组的对照可知,唯一的变量为瓶口是否处理,处理则没有细菌,不处理则有细菌,故变量应该是细菌;(2)通过对甲和乙两组的分析可知,唯一的变量为:温度;故作出的实验假设应该是温度对细菌繁殖速度有影响;故答案为:(1)细菌;(2)细菌的繁殖速度受温度影响。10.【答案】(1)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2)相等;相同(3)绿;黄白(4)光;对照组(5)实验【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及科学探究实验的步骤知识解题。【解答】解:(1)小华的猜想是:叶绿素的形成可能与光有关,假设是对猜想的肯定或否定回答;故针对小华的猜想,应该提出的假设是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或叶绿素的形成不需要光;(2)根据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可知,该实验唯一的变量为光,其它量必须相同;故两瓷盘中蒜瓣的数量应相同,然后将甲盘放在阳光下,乙盘放在完全密封闭的纸箱中,其他条件也相同;(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与叶绿素的合成有关,故预测,甲盘放在阳光下,蒜苗叶是绿色的,而乙盘放在完全密封闭的纸箱中,不见光,蒜苗叶是黄色;(4)根据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可知,在这个设计中,实验变量是光,甲、乙两个装置构成一组对照组;(5)小华的上述研究是通过实验是检验的,故属于实验法;故答案为:(1)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2)相等、相同;(3)绿、黄白;(4)光、对照组;(5)实验。11.【答案】(1)抗体;特异性(2)不能;抗体具有专一性,抵抗禽流感病毒的抗体对其他病的病原体无效(3)对照(4)传染源;易感者;控制传染源(5)呼吸道传染病【解析】【分析】根据特异性免疫的过程解题。【解答】解:(1)B实验中说明鸡产生了抵抗禽流感病毒的抗体,鸡产生的这种免疫是特异性免疫;(2)因为抗体具有专一性,即一种抗体只能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故将另一种病毒注射经过B实验处理的鸡体内,鸡不能存活,因为其体内没有抵御新病毒的抗体;(3)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原则可知,A实验中的鸡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对照作用;(4)传染源是指患病的生物;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生物患病的微生物;故带病毒的鸡对健康的人来说是传染源,健康人可称为易感人群;传染病的预防常见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的方法主要有: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主要有:保持生活环境干净、整洁;公共场所杀菌、消毒等;保护易感人群的方法主要有:加强体育锻炼、注射疫苗等。故病鸡焚烧或深埋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的控制传染源;(5)通过分析可知,禽流感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属于呼吸道传染病;故答案为:(1)抗体、特异性;(2)不能、抗体具有专一性,抵抗禽流感病毒的抗体对其他病的病原体无效;(3)对照;(4)传染源、易感者、控制传染源;(5)呼吸道传染病。12.【答案】(1)抗原;特异性(2)全部存活(3)传染源(4)通过接种疫苗所获得的抗体只对相应病原体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不起作用【解析】【分析】(1)人体免疫分为两种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如: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如人体的第三道防线。(2)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解答】 (1)注射H7N9型疫苗的丙组小鸡在注射H7N9型病毒后能正常生活,注射的H7N9是抗原,在该组小鸡体内产生了相应的抗体,该抗体只对H7N9型禽流感病毒有免疫作用,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2)疫苗是指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将它接种于人体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由表中丙组实验可知,给小鸡注射降低活性的H7N9型禽流感病毒,小鸡全部存活,说明给丙组小鸡注射降低活性的H7N9型禽流感病毒(H7N9型禽流感疫苗),小鸡体内产生了抵抗H7N9禽流感病毒的抗体。给丁组小鸡注射降低活性的H7N9型禽流感病毒,一周后,再给它们注射活的H7N9型禽流感病毒,实验结果是小鸡全部存活。说明给小鸡注射降低活性的H7N9型禽流感病毒,可以预防H7N9禽流感。(3)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而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因此,携带有H7N9型禽流感病毒的鸡属于传染源。(4)出生后产生的、只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的免疫是特异性免疫,通过注射疫苗获得的免疫只是对相应的病原体其作用,是特异性免疫。因此,通过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不能预防H7N9型禽流感。13.【答案】(1)不可再生(2)CH4+2O2 CO2+2H2O(3)1∶2【解析】【分析】根据可燃冰为不可再生能源分析;根据甲烷燃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分析;根据化学式中原子个数关系分析。【解答】(1)可燃冰属于不可再生能源;(2)甲烷燃烧是甲烷与氧气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3)由CH3OH化学式可知碳与氢原子个数比为1:4,而一氧化碳和氢气分子个数相同时碳与氢原子个数比为1:2,故合成CH3OH时分子个数比为1:2.14.【答案】(1)1(2)防止稀释喷洒的浸出液的浓度(3)烟草浸出液对黄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烟草浸出液浓度越大对黄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抑制作用越明显【解析】【分析】本题通过探究“烟草浸出液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认识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生长受烟草的浸出液的影响,从而认识吸烟有害健康。【解答】(1)一般不做处理的空白实验组为对照组。本实验中编号为1即“ 喷洒的浸出液浓度 ”为0%的这组未经过任何处理,是对照组。(2)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烟草浸出液浓度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实验环境中除烟草浸出液浓度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即在对照实验中,要保证实验变量的唯一。为减小实验的误差、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步骤Ⅱ中的棉花不预先湿润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喷洒的浸出液的浓度稀释。(3) 分析表中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烟草浸出液对黄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烟草浸出液浓度越大对黄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抑制作用越明显。故答案为:(1)1 (2) 防止稀释喷洒的浸出液的浓度 (3)烟草浸出液对黄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烟草浸出液浓度越大对黄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抑制作用越明显15.【答案】(1)C(2)充足的睡眠能增加人体内白细胞数量从而增强抵抗力。(3)A组的50名健康志愿者在实验后恢复充足睡眠,重复上述实验,看白细胞数目是否增加。或B组的50名健康志愿者在实验后改为5小时睡眠,重复上述实验,看白细胞数目是否减少。【解析】【分析】(1)考查血涂压片推片方式相关知识。(2)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3)实验完成后,先使志愿者保持充足的睡眠,再重新抽取健康志愿者的白细胞数目即可。【解答】(1)沾一滴血在干净载玻片右端,取一边缘光滑平齐的玻片作为推片,推片与载片约成20~30°,并与血滴接触,使血滴在玻片边缘散开,迅速将玻片推向左方,作成一均匀和厚度适中的血涂片,因此制作血涂片的推片方式正确的是C。(2)实验探究充足的睡眠为什么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对提出的问题建立假设为:充足的睡眠能增加人体内白细胞数量从而增强抵抗力。(3)对A组或B组继续实验的方案为:A组的50名健康志愿者在实验后恢复充足睡眠,重复上述实验,看白细胞数目是否增加。或B组的50名健康志愿者在实验后改为5小时睡眠,重复上述实验,看白细胞数目是否减少。故答案为:(1)C(2)充足的睡眠能增加人体内白细胞数量从而增强抵抗力(3)A组的50名健康志愿者在实验后恢复充足睡眠,重复上述实验,看白细胞数目是否增加。或B组的50名健康志愿者在实验后改为5小时睡眠,重复上述实验,看白细胞数目是否减少16.【答案】(1)不同物质对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影响(2)小气球的膨胀程度(3)实验 等质量的酵母营养液所处的温度 小气球膨胀程度A 冰水混合物 B 40℃温水 C 70℃热水 D 室温 【解析】【分析】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强弱对比以及结合实验图片,思考解题即可。【解答】(1)为探究不同物质对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影响,某校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装置,取4支试管,其中3支分别加入蔗糖、食盐、小苏打各1药匙,另一支不加。在100mL烧杯中配置温度约为40℃的温水,并在烧尧杯中加入2药匙干酵母,用玻璃棒搅拌,制成酵母液。(2)将酵母菌分别倒入4支试管,每支试管约25mL。振荡试管,并在4支试管口分别套一个小气球。将4支试管同时放入装有200mL40℃温水的烧杯中,观察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强弱导致小气球的膨胀程度各有不同。17.【答案】(1)C(2)排除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3)B组先长出新叶的茎段总数多于A组【解析】【分析】在用植物的茎进行扦插繁殖时,要对茎做一定的处理,一般茎段保留两个节,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的,以减少伤口水分的蒸发,下方的切口是斜向的,利于增加吸水的面积,也易辨别正反方向,上一个节上的叶要去掉部分叶片,使之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降低了蒸腾作用,减少了水分的蒸发,下一个节要从叶柄处全部去掉,便于留下伤口,容易形成愈伤组织,易于生根,扦插时要将下一个节埋入土中。在处理扦插的茎段时,在茎段下方是切成水平切口还是切成斜向切口的成活率高,因此应设计对照实验进行分析解答。【解答】(1)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每天定时观察A、B两组的茎段,记录“长出新叶的茎段数”。属于收集事实证据,故选C;。(2)本实验采用比较两组长出新叶的茎段总数,而不采用比较哪组先长出新叶来得出结论,主要原因是长出新叶的茎段总数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可以判断何种处理方法有利于提高紫背天葵的成活率;(3)预测结果得出结论:预测结果得出结论:若A组先长出新叶,则茎段下方切成水平切口更容易成活,若B组先长出新叶的茎段总数多于A组,则茎段下方切成斜向切口更容易成活。故答案为:(1)C;(2)排除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3)B组先长出新叶的茎段总数多于A组。18.【答案】(1)防虫说(2)品种相同、年龄相近、体型相似(3)能,由数据可知,降落到条纹外套组的舌蝇数量远少于其它组【解析】【分析】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对照实验的设置: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对研究对象的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解答】(1)据图可知:套上黑外套、白外套和条纹外套的三组马中,条纹组外套组的舌蝇数量最少,因此该实验基于的假说是①防虫说。(2)对照实验的设置原则是: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因此为了避免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干扰,除了选用的外套色彩不同外,对所选白马的要求是其他条件都应相同:如品种相同、年龄相近、体型相似等。(3)该实验结果能够为基于的假设提供证据。因为据图中数据可知:降落到条纹外套组的舌蝇数量远少于其它组。19.【答案】(1)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2)4;河蚌、鸭子、小鱼(3)水蚤(4)小球藻;太阳能;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生物成分又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仅供植物自身的需要,还能为一些动物提供食物。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是消费者。生产者和消费者因为捕食关系形成了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会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所以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会逐级递减。【解答】(1)表中有生产者小球藻和各种消费者水蚤、小鱼、河蚌以及鸭子,但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2)该生态系统有4条食物链:小球藻→水蚤→鸭子,小球藻→水蚤→河蚌→鸭子,小球藻→水蚤→小鱼→鸭子,小球藻→河蚌→鸭子。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河蚌、鸭子、小鱼。(3)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如图表示其中含河蚌的一条食物链,则构成的食物链是:d→c→b→a.根据(2 )可知含河蚌的一条食物链中4种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是:小球藻→水蚤→河蚌→鸭子,故则c对应的生物是水蚤。(4)此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小球藻固定太阳能开始。生态系统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能。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故答案为:(1)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2)4;河蚌、鸭子、小鱼;(3) 水蚤 ;(4)小球藻;太阳能;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0.【答案】(1)黄粉虫在吃塑料吗 ;黄粉虫会吃塑料(2)她将黄粉虫分为甲、乙两组,分别为两组虫子设计了“食谱”:甲组喂养麦麸和菜叶,乙组在适当减少麦麸和菜叶的同时,逐渐增加泡沫塑料餐盒片。(3)根据黄粉虫能够吃塑料的实验,可考虑用黄粉虫分解塑料,处理白色污染。【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解答】(1)提出问题:该同学通过观察提出的问题是黄粉虫在吃塑料吗 作出假设:她做出的假设是:黄粉虫会吃塑料。(2)制定计划:有关实验设计的句子:她将黄粉虫分为甲、乙两组,分别为两组虫子设计了“食谱”:甲组喂养麦麸和菜叶,乙组在适当减少麦麸和菜叶的同时,逐渐增加泡沫塑料餐盒片。实施计划: 经过几天的喂养,她不但发现了虫子确实在吃塑料餐盒,而且通过称量证明:虫子体重增加了。 这一现象说明黄粉虫会吃塑料,验证假设成立。得出结论:黄粉虫能够吃塑料。(3)表达和交流:根据该同学的实验结果,对环保部门提一条合理化建议:根据黄粉虫能够吃塑料的实验,可考虑用黄粉虫分解塑料,处理白色污染。故答案为:(1) 黄粉虫在吃塑料吗 ; 黄粉虫会吃塑料 (2) 她将黄粉虫分为甲、乙两组,分别为两组虫子设计了“食谱”:甲组喂养麦麸和菜叶,乙组在适当减少麦麸和菜叶的同时,逐渐增加泡沫塑料餐盒片 (3) 根据黄粉虫能够吃塑料的实验,可考虑用黄粉虫分解塑料,处理白色污染21.【答案】(1)生存斗争;方向(2)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解析】【分析】解: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包括:①过度繁殖;②遗传、变异;③生存斗争;④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解答】(1)斑马群中存在着不同体色的个体。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变,体色黑白相间、跑得快的斑马因与环境相适应,不易被敌害发现而在生存斗争中得以生存、繁衍。环境对斑马的选择作用是定向的,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2)上述现象表明,自然选择的动力是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结果不适者被淘汰。故答案为:(1)生存斗争;方向;(2)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22.【答案】(1)设置对照组(2)能(3)微生物可能来自软木塞(加热时间不长)(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4)会【解析】【分析】自然发生论认为生命是由无生命物质自然发生的,巴斯德的实验通过严密的推理,否定了这一假说。巴斯德实验中只选择一个变量即实验变量,用以设计对照实验,成功之处在于设计了曲颈瓶。雷迪的实验中,用两个瓶子做实验的目的是设置对照组;尼达姆的实验中,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是自然发生的;斯巴兰扎尼的实验中,认为微生物可能来自软木塞;图丁中将肉汤放入鹅颈瓶,煮沸即高温灭菌,瓶中是无菌的,据此分析解答。【解答】(1)从雷迪的实验可以看出,用两个瓶子做实验的目的是设置对照组;(2)通过尼达姆的实验可以看出,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是自然发生的,支持生物会自然发生的观点;(3)斯巴兰扎尼的实验对尼达姆实验的进行了改进,认为微生物可能来自软木塞(加热时间不够长)(其他合理答案均可);(4)图丁中将肉汤放入曲颈瓶,煮沸即高温灭菌,瓶中是无菌的,瓶中虽然与空气相通但细菌只落在鹅颈瓶的弯曲处,肉汤仍然保鲜;而将其瓶颈打断后,空气中的细菌进入了肉汤,并大量繁殖,使肉汤变质。23.【答案】(1)眼皮的单双和酒窝的有无;身体胖瘦(2)变异现象(3)遗传现象(4)不一定【解析】【分析】根据遗传和变异的普遍性、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等知识解题即可。【解答】解:(1)通过对王小虎的父亲、母亲及王小虎本人眼皮单双、有无酒窝、身体胖瘦比较克制:能够遗传的变异特征是眼皮的单双和酒窝的有无;不能遗传的变异特征是身体胖瘦;(2)亲、子代之间的差异性叫变异;王小虎的父、母均为双眼皮,小虎却是单眼皮,这说明了生物有变异现象;(3)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叫遗传;父亲有酒窝,小虎有酒窝,这说明了生物有遗传现象;(4)有酒窝是由显性基因决定的,假设该基因为A基因,小虎的爸爸有酒窝;故小虎爸爸的基因组成可能为:AA或Aa;小虎的妈妈无酒窝;故小虎妈妈的基因组成为:aa;若小虎的爸爸为AA,则小虎的妹妹一定有酒窝;若小虎爸爸为Aa,则小虎的妹妹50%机会有酒窝;故小虎的妹妹不一定有酒窝;故答案为:(1)眼皮的单双和酒窝的有无、身体胖瘦;(2)变异现象;(3)遗传现象;(4)不一定。24.【答案】每天光照10小时,湿度控制在75%;在光照和湿度相同情况下,温度对蚕卵孵化有影响,温度越低,孵化的时间越长;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解析】【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2)昆虫的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①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蚊子、苍蝇、家蚕、菜粉蝶等。②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如蟋蟀、螳螂、蝼蛄、蝗虫等。【解答】 ②本实验是为了探究“温度对蚕卵孵化率有什么影响”。在设计对照实验时,A、B、C三组实验除了温度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根据步骤④表格中的信息可知:A、B、C三组实验置于光照10小时,湿度控制在75%的环境条件中。【实验结论】A、B、C三组实验的温度不同,计算不同温度下蚕卵孵化所需的平均时间。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温度对蚕卵孵化有影响,温度越低,孵化的时间越长。【实验拓展】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该小组同学还用其他不同品种的蚕卵进行多次重复实验,并取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25.【答案】(1)注射新冠疫苗(2)该新冠疫 苗具有免疫效能(3)增加若干实验组,分别注射不同浓度的疫苗【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解答】(1)本实验的变量是否接种新冠疫苗,因此乙组注射等量的新冠疫苗。(2)甲组注射生理盐水,乙组注册新冠疫苗,若甲组小白鼠比乙组小白鼠的发病率高,说明该新冠肺炎疫苗具有免疫效能。(3)测定疫苗最有效浓度可使用增加实验组的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疫苗观察小白鼠的患病情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