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西片2023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科学学科期中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西片2023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科学学科期中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西片2023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科学学科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2020七下·温州期中)每年中考、高考期间,为减小噪声对考生的影响采取了下列措施,其中属于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
A.将教室的窗户关好 B.停止校园周边工地的施工
C.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仪 D.学校周边道路禁止鸣笛
【答案】A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减弱噪声的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A.将教室的窗户关好,属于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正确;
B.停止校园周边工地的施工,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仪,只能检测噪声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故C错误;
D.学校周边道路禁止鸣笛,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2.(2024八下·海曙期中) 烈日下,汽车玻璃窗上的小水珠应尽快擦干,否则阳光经过小水珠后会聚到一点,使该点位置上的物体温度升高可能导致火灾。小水珠的作用相当于(  )
A.凹透镜 B.凸透镜 C.平面镜 D.潜望镜
【答案】B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分析】凸透镜能够使光线会聚,平行光经凸透镜折射后能够会聚焦点处,据此解答。
【解答】小水珠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的作用,阳光经过小水珠后会聚到一点,使该点位置上的物体温度升高可能导致火灾。
故答案为:B。
3.(2024八下·海曙期中) 如图为一倾斜的平面镜,当你走向平面镜时,下列描述符合事实的是(  )
A.像与你的连线与镜面始终垂直 B.镜中的像将远离你
C.通过平面镜观察到的视野不变 D.镜中的像变大
【答案】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像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并且像是正立的虚像。
【解答】A.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与人的连线与平面镜是垂直的,故A正确;
B.当你走向平面镜时,像将靠近你,故B错误;
C.在面镜时,通过平面镜观察到的视野变大,故C错误;
D.镜中像的大小不变,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4.(2024八下·海曙期中) 关于一些生活中的光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盛有水的碗,看上去碗底变浅了,是光的折射现象
B.晴天看见“白云在水中飘动”是光的折射现象
C.一端放入水中的铅笔看起来在水面被折断了,是光的反射现象
D.戴近视眼镜是为了矫正视力,这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进行解答。
【解答】A.盛有水的碗,由于光的折射现象,看上去碗底变浅了,故A正确;
B.晴天看见“白云在水中飘动”是光的反射现象,故B错误;
C.一端放入水中的铅笔看起来在水面被折断了,是光的折射现象,故C错误;
D.戴近视眼镜是为了矫正视力,是光的折射现象,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5.(2024八下·海曙期中) 近年来,汽车领域利用AI(人工智能)语音助手实现了“人与车”全场景的自然交互。下列对AI语音助手分析正确是(  )
A.增大声音音量实质是将音调变高
B.声音在车内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C.切换不同性别声音模式实质是改变声音的响度
D.能对语音指令作出回应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特征包括:音调、音色和响度;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解答】A.增大音量是将响度增大,故A错误;
B.20℃时,声音在空气传播的速度大约是340m/s,故B正确;
C.切换不同性别声音模式实质是改变声音的音色,故C错误;
D.能对语音指令作出回应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6.(2024八下·海曙期中) 如图,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接入电路的阻值变大。选择的接线柱是(  )
A.AB B.CD C.BD D.AD
【答案】D
【知识点】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及其使用
【解析】【分析】在连接滑动变阻器时,是一上一下的连接方法,不能同上或同下。
【解答】A.连接AB是都连接的下面的接线柱,则接入电路中最大的阻值,并且阻值不能改变,故A错误;
B.连接CD是都连接的上面的接线柱,则接入电路中的阻值为0,故B错误;
C.连接BD接线柱,滑片P向右移动时,接入电路的阻值变小,故C错误;
D.连接AD接线柱,滑片P向右移动时,接入电路的阻值变大,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7.(2024八下·海曙期中) 下列关于电学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能探究同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B.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例如:橡胶、石墨
C.摩擦起电,是因为物体在摩擦的过程中创造了电荷
D.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时,因为没有电流通过,所以导体电阻为零
【答案】A
【知识点】摩擦起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导体和绝缘体;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A.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B.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C.摩擦起电只是电荷发生了转移,并没有创造电荷;
D.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只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以及温度有关。
【解答】A.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是相同的,它们相互靠近是相互排斥,所以能探究同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故A正确;
B.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例如:橡胶、陶瓷、塑料;石墨容易导电,是导体,故B错误;
C.摩擦起电只是电荷(电子)发生了转移,并不会创造电荷,故C错误;
D.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电压和电流的大小无关,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8.(2024八下·海曙期中) 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像看得见,虚像看不见
B.实像总是倒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
C.实像总是缩小的,虚像总是放大
D.实像和虚像都可能放大或缩小
【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时,如果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解答】A.实像与虚像都能用肉眼看见,故A错误;
B.从分析可知,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故B正确;
C.实像可能缩小、等大,还可能放大,而虚像总是放大的,故C错误;
D.虚像只能放大,不能缩小,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9.(2024八下·海曙期中) 如图是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科学教科书,甲、乙、丙、丁是通过凸透镜在不同位置所看到教科书的像。若凸透镜从较远处逐渐靠近教科书,则看到教科书像出现的顺序是(  )
A.甲→丁→乙→丙 B.甲→丁→丙→乙
C.丙→乙→丁→甲 D.丙→乙→甲→丁
【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解答】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凸透镜从较远处逐渐靠近教科书的过程中,一开始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之后像逐渐变大,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则像出现的顺序为:甲→丁→乙→丙。
故答案为:A。
10.(2024八下·海曙期中)如图所示,一辆玩具车放入水中,从侧面看车轮浸入水中的部分变“扁”了,如图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的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传播方向将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车轮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水与空气的交界面上发生折射,进入空气中的折射光线向水面偏折(偏离法线),人眼沿直线看到车轮位置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像的位置比实际位置偏高,看起来车轮浸入水中的部分变“扁”了,故D正确,ACB错误。
故答案为:D。
11.(2024八下·海曙期中)如图所示,在暗室中用手电筒照射挂在白色高墙上的小镜子,人在侧面看被照射部分(  )
A.墙和镜子看上去都较暗 B.墙和镜子看上去都较亮
C.墙是白色明亮的,镜子是暗的 D.墙是暗的,镜子是明亮的
【答案】C
【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光照射的光滑的面上时,会发生镜面反射,在特定的方向会看到很亮,其它的方向会比较暗;而光照射到粗糙的面上时,会发生漫反射,在各个方向会看到比较亮。
【解答】在暗室中用手电筒照射挂在白色高墙上的小镜子,人在侧面看被照射部分,墙发生漫反射,墙是白色明亮的,镜子发生镜面反射,看到镜子是暗的。
故答案为:C。
12.(2024八下·海曙期中)用手机摄像头扫描如图所示的二维码,可登录学校公众号,了解学校动态。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摄像头镜头相当于凹透镜
B.二维码应位于摄像头的二倍焦距以外
C.拍摄过程中二维码是光源
D.二维码通过摄像头成正立、等大的实像
【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在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时,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二维码应位于二倍焦距以外,据此解答。
【解答】A.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故A错误;
B.此时凸透镜是照相机的应用,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二维码应位于二倍焦距以外,故B正确;
C.拍摄过程中二维码不能发光,不属于光源,故C错误;
D.二维码通过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3.(2024八下·海曙期中)用不透光的纸遮住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在光屏上出现的像与不用纸遮住透镜形成的像区别是(  )
A.像的上半部分消失
B.像的下半部分消失
C.像全部消失
D.仍有原来大小的像,但亮度变暗
【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用不透光的纸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仍能够成完整的像,只是透过凸透镜的光线减少,像的亮度变暗。
【解答】用不透光的纸遮住透镜的上半部分,由于透过凸透镜的光线减少,仍能原来大小的像,但像的亮度变暗,故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14.(2024八下·海曙期中)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光反射规律,将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纸板ENF 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能显示光路,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B.实验中,纸板ENF不必与平面镜垂直
C.入射光线垂直于平面镜时,入射角为 0°
D.多次改变入射角是为了减小误差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A.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在光屏看到反射光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
B.过入射点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叫法线,根据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分析;
C.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据此分析;
D.根据一次实验得出结论有偶然性,多次改变入射角是为了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解答】A.光屏能显示光路,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故A错误;
B.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若实验中纸板ENF与平面镜不垂直,则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故B错误;
C.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入射光线垂直于平面镜时,入射角为0°,故C正确;
D.多次改变入射角是为了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5.(2024八下·海曙期中) 一柱形玻璃容器里盛有适量的水,静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规则木板 AB 上,一束光线竖直向下照射在水面上,若在A端下方垫一个小正方体C,使木板倾斜适当的角度后,则(  )
A.反射光线将沿逆时针方向适当旋转
B.折射光线将沿顺时针方向适当旋转
C.反射光线将沿顺时针方向适当旋转
D.反射和折射光线的方向都不会旋转
【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当光线从一种透明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变。
【解答】在A端下方垫一个正方体C,使木板倾斜一个小的角度,但水面总是水平的,所以入射光线与水面垂直,故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都不变,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6.(2024八下·海曙期中)如图,电源电压不变,两只电表均完好,开关 S 闭合后,发现只有一只电表的指针发生偏转,若电路中只有一个灯泡出现了故障,则可能是(  )
A.电压表指针发生偏转,灯泡 L1短路
B.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灯泡 L2短路
C.电压表指针发生偏转,灯泡 L1断路
D.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灯泡 L2断路
【答案】C
【知识点】电流表、电压表在判断电路故障中的应用
【解析】【分析】首先判断电路的结构,并确定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的对象;然后假设一个电表有示数,再根据断路或短路以及仪表指针偏转情况进行判断。
【解答】根据电路图可知,两灯泡串联,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表测量L1两端电压;
如果电压表指针发生偏转,则电流表示数为零,据此可判断电路故障为断路;电压表有示数,说明电压表与电源两极相连,因此电路故障为灯泡L1断路;
如果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则电压表无示数,据此可判断电压表被短路,因此电路故障为灯泡L1短路;故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7.(2024八下·海曙期中) 小珠用如图甲所示电路探究“串联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电压的关系”,当闭合开关后,两个电压表指针偏转均如图乙所示,则电阻R1和R2两端的电压分别为(  )
A.7.5V、1.5V B.6V、1.5V
C.1.5V、7.5V D.1.5V、6V
【答案】B
【知识点】电压的测量及电压表的使用;电阻和电阻的串联、并联
【解析】【分析】从图甲可知,当S闭合后,两电阻串联在电路中,V1测量电源电压,V2测量R2两端的电压,则V1的示数等于R1与R2的分压之和,据此解答。
【解答】根据分析可知,V1的量程为0~15V,分度值为0.5V,其读数为7.5V,则V2的量程为0~3V,分度值为0.1V,其读数为1.5V;故电源电压为7.5V,R2的分压为1.5V,R1的分压:U1=U-U2=7.5V-1.5V=6V,故AC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18.(2024八下·海曙期中)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D.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
【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
【解答】A.从图中可知,u=v=2f=16cm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则f=8cm,故A错误;
B.当u=12cm时,2f>u>f,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
C.把物体由12cm处移动到24cm处过程中,物距变大,则所成的像变小,故C正确;
D.当u=20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9.(2024八下·海曙期中) 如图舞蹈教室有面很大的平面镜。甲、乙、丙、丁四个学生在教室内排练舞蹈,当老师从外面进入到图示位置时,他能从平面镜中观察到的学生是(  )
A.甲 B.甲、乙 C.乙、丙 D.丁
【答案】D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人看到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是因为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缘故。该题可以分别做出四个学生的在平面镜中的像,连接像和老师的位置,连线不通过屏风者,都能被老师看到。
【解答】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别作出四个同学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所示,像和老师的连线没有通过屏风的有丁。
故答案为:D。
20.(2024八下·海曙期中)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R0为定值电阻,R为滑动变阻器。闭合开关S,当滑片P从a点滑到b点过程中,电流表的示数从Ia变为Ib。下列各图中,能表示这一过程中电压表示数U与电流表示数I之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解析】【分析】由电路图可知,定值电阻R0与滑动变阻器R串联,电压表测R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根据串联单路的电压特点和欧姆定律得出电流表与电压表的示数关系,然后判断出对应的图象,再根据滑片位于a点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关系得出答案。
【解答】由电路图可知,定值电阻R0与滑动变阻器R串联,电压表测R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
所以,由可得,电压表示数U与电流表示数I的关系:
U=U电源-IR0,
据此可知,U-I图象是一次函数图象,故CD错误;
当滑片位于a点时,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较小,电路中的电流较大,
由U=U电源-IR0可知,电压表的示数较小,故A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26题作图题共4分,其余每空2分,共30分。)
21.(2024八下·海曙期中)某科研队伍研制出的PM2.5净化器,原理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1、S2后,风扇旋转吸入含有颗粒物空气,当颗粒物接近带有负电荷的光洁金属网C时会被快速吸引过来,当颗粒物快速通过光洁金属网C后,会带上负电荷,然后被棉芯D吸附住,这是因为它们带有   电荷(选填“同种”或“异种”)。
【答案】异种
【知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分析】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据此解答。
【解答】从图中可以看出,棉芯带正电荷,而颗粒物接近带有负电荷的光洁金属网C时会被快速吸引过来,当颗粒物快速通过光洁金属网C后,会带上负电荷,由于它们带有异种电荷而相互吸引,所以颗粒物会被棉芯吸附住。
故答案为:异种。
22.(2024八下·海曙期中) 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声音   (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答案】振动;不能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与气体振动都能发出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解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故答案为:振动;不能。
23.(2024八下·海曙期中) 如图所示,三条互相平行的光线入射到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上,三条反射光线   (选填“会”或“不会”)平行射出,这种反射   (选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不会;遵循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平行光照到光滑的平面上时发生镜面反射,照到凹凸不平的面上时,发生漫反射,不管发生镜面反射还是发生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解答】如图所示,三条互相平行的光线入射到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上,会发生漫反射,三条反射光线不会平行射出,这种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故答案为:不会;遵循。
24.(2024八下·海曙期中)一位同学设计了一个风力测定仪,如图所示,O是转动轴,OC是金属杆,下面连接着一块受风板。无风时OC是竖直的,风越强,OC杆偏转的角度越大。AB是一段圆弧形电阻,P点是金属杆与圆弧形电阻相接触的点,电路中接有一个小灯泡,测风力时,闭合开关S即可。通过分析可知:金属杆OC与弧形电阻AB组合在一起相当于一个   ,观察小灯泡的   可以粗略地知道风力。电源电压一定时,风力越   (填“大”或“小”),灯泡越亮。
【答案】滑动变阻器;亮暗程度;大
【知识点】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及其使用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金属杆OC移动时,弧形电阻AB接入电路中的阻值发生变化,因此金属杆OC与弧形电阻AB组合在一起相当于一个滑动变阻器;
(2)风力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改变,电源电压不变,电路中的电流改变,灯泡的亮度改变,通过灯泡的亮度判断风力的大小。
【解答】无风时OC是竖直的,连入电路的电阻是AB段,有风时,OC杆偏转一定的角度,连入电路的电阻变为BP段,连入电路的电阻随风的大小而改变,风力测定仪相当于滑动变阻器,风越强,OC杆偏转的角度越大,BP段越小,电阻越小,电源电压不变,电路中的电流会越大,灯泡越亮,所以通过灯泡的亮暗程度可以判断风力的大小;当电源电压一定时,风力越大,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阻值越小,电路的总电阻越小,电流越大,小灯泡的分压越大,电功率越大,灯泡越亮。
故答案为:滑动变阻器;亮暗程度;大。
25.(2024八下·海曙期中)如图所示是我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天宫课堂中授课时演示水球光学实验的情景,实验中通过水球可以观察到航天员王亚平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头像,这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它的成像原理和   (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相同。
【答案】缩小;照相机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小水球是中间厚边缘薄的,是一个凸透镜,从图中可以看出,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据此解答。
【解答】从图中可知,此时观察到的是王亚平倒立缩小的头像,它的成像原理和照相机相同。
故答案为:缩小;照相机。
26.(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第2章光 单元试卷)如图所示,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射向凹透镜,请画出射向平面镜的入射光线和经过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并在图中标出入射角的度数。
【答案】解:如答图所示。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完成作图。
【解答】(1)首先通过镜面上的入射点作垂直于镜面的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的上面做出对应的入射光线;
(2)射向凹透镜另一侧虚焦点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与主光轴平行,作图如下:
根据图片可知,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60°,那么反射角:90°-60°=3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入射角等于30°。
27.(2017·浙江模拟)图甲是小伟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电路图。图乙是他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I﹣R关系图像。由图象可知:当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   (选填“正比”或“反比”);他每次控制电阻的两端电压为   V不变。若电源电压为 4.5V,实验中R的阻值分别为5Ω、10Ω、15Ω、20Ω、25Ω,那么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至少为   Ω。
【答案】反比;2.5;20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图乙中实验数据描绘出的I-R 关系图象可解答此题;(2)由图乙中实验数据并根据欧姆定律公式可计算出电阻的两端电压值;(3 )利用串联分压公式可以解决此题。
【解答】(1)由乙图中实验数据描绘出的I﹣R关系图象可知:当电压一定时,电流随着电阻阻值的增大而减小,所以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2)由乙图数据可知:当R=5Ω时,I=0.5A,此时U=IR=5Ω×0.5A=2.5V; 当R=10Ω时,I=0.25A,此时U=IR=0.25A×10Ω=2.5V;
一直到R=25Ω时,I=0.1A,此时U=IR=0.1A×25Ω=2.5V
(3)每次控制电阻的两端电压为2.5V时,电源电压为 4.5V,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特点,滑动变阻器需要承担电压为2V,实验中R的阻值最大为25Ω,利用串联分压公式:=,可得R滑=20Ω.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28.(2024八下·海曙期中) 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是否一样呢?为此,某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固定在有一定倾斜的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上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做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不当操作有关?   。
兴趣小组同学改进操作方法后重新做了实验,获得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值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 单层 79 78 82 73 80 73 84 82 81 80 80
双层 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1 25 23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的震动强弱是通过   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
(2)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
(3)受相同大小的力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知识点】实验步骤的探究
【解析】【分析】把玻璃板振动的强弱转换成了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利用了转换的思想方法,这样通过观察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就可以比较单层和双层玻璃板的振动强弱。
【解答】(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是造成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的主要原因;
(2)当玻璃板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来反映的,这是转换的研究方法;
(3)同样的撞击下,单层玻璃后的玻璃球比双层玻璃后的玻璃球运动的距离远;所以结论是: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故答案为:(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2)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3)受相同大小的力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29.(2024八下·海曙期中) 学完“视力矫正”的知识后,小明用透明橡皮膜自制了一个如图的水透镜,利用注射器向水透镜内注水或往外抽水来改变水透镜的焦距。利用此水透镜进行了如下探究:
(1)实验前,在光具座上调整水透镜、烛焰和光屏的中心在   。
(2)要想模拟正常人眼睛的成像情况,小明需要把图中的蜡烛向   移动,再向   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均选填“左”或“右”)
(3)小明在保持水透镜烛焰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向水透镜内注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向左移动光屏,再次出现清晰的像。则小明是在探究   眼的成因。
【答案】(1)同一高度
(2)左;左
(3)近视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做实验时应保证烛焰的焰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三者位于同一高度,且它们的中心在水透镜的主光轴上;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
(3)晶状体越薄折,光能力越弱,成像越远,像距越大。
【解答】(1)为了让像成在光屏的中央,调整后使烛焰的中心、透镜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且它们的中心在水透镜的主光轴上;
(2)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故小明需要把蜡烛向左移动,增大物距,当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并向左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3)小明在保持水透镜烛焰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向水透镜内注水,折光能力变强,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向左移动光屏,再次出现清晰的像,说明成像在视网膜前,则小明是在探究近视眼的成因。
答案为:(1)同一高度; (2)左;左; (3)近视。
30.(2024八下·海曙期中) 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测量定值电阻Rx的阻值。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移动到最   (选填“左”或“右”)端。
(2)闭合开关,移动滑片,当电压表示数为2.4V,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其读数为   A,则待测电阻的阻值为   Ω。
(3)实验中通过移动滑片位置得到多组实验数据计算出Rx的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____(填字母)。
A.寻找普遍规律 B.减小误差
(4)上述实验完成后,他们想测量铭牌模糊不清的滑动变阻器Rx的最大阻值,在保证电路安全的情况下,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恒定但未知,定值电阻的阻值为R0),请将他们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闭合开关S,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至最左端,读出电流表的示数为I1;
②闭合开关S,   ,读出电流表的示数为I2;
③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Rx=   (用I1、I2和R0表示)。
【答案】(1)断开;右
(2)0.24;10
(3)B
(4)②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至最右端;③ R0。
【知识点】伏安法测电阻的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为了保护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移动到阻值最大处;
(2)根据电流表选用量程确定分度值读数,利用求出待测电阻的阻值;
(3)为了减小误差,应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根据电源电压不变结合欧姆定律列等式求出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
【解答】(1)为了保护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移动到阻值最大处,即右端;
(2)闭合开关,移动滑片,当电压表示数为2.4V,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电流表选用小量程,分度值0.02A,其示数为0.24A,则待测电阻的阻值为:;
(3)实验中通过移动滑片位置得到多组实验数据,计算出Rx的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故选:B;
(4)实验步骤:
①闭合开关S,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至最左端,读出电流表的示数为I1;
②闭合开关S,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至最右端,读出电流表的示数为I2;
③在步骤①中,电路为只有R0的简单电路,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为I1,则电源电压为U=I1R0;
在步骤②中,R0与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串联,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为I2,则电源电压为U=I2(R0+Rx),
因电源电压不变,即I1R0=I2(R0+Rx),
解得:。
故答案为:(1)断开;右;(2)0.24;10;(3)B;(4)②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至最右端;③。
四、解答题(本题共4小题,第31题6分,第32题8分,第33题6分,第34题8分,共28分。)
31.(2024八下·海曙期中) 如图1所示的是手机工具箱中的一款工具,可用来呈现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下同)。如图2甲、乙、丙、丁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则甲、乙两种声音的   不同,甲、丁两种声音的   不同。
【答案】响度;音色;响度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系;响度和发声体的振幅大小有关;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通过观察波形图中声波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和偏离平衡位置的幅度可比较它们的音调和响度。通过观察波形的特点可辨别音色。
【解答】由图可知,显示的是40dB,dB是响度的单位,所以用来呈现声音的响度大小;
由图可知,甲、丁两种声音的声波的密集程度相同,频率相同,音调相同,偏离平衡位置的幅度不相同,说明振幅不相同,响度不相同,同时波形特点相同,音色相同;甲、乙两种声音的波形不同,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响度;音色;响度。
32.(2024八下·海曙期中)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最好选用   (选填“无色”或“茶色”)玻璃。
(2)实验时,应使玻璃板面与纸面保持   。
(3)将棋子A置于玻璃板前方,观察到玻璃板后方有两个A的像,接着小明在玻璃板后方放置棋子B, 发现棋子B与棋子A较亮的像重合时,在白纸上记下棋子A和B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此时物体到镜面的距离为 AC ,像到镜面的距离为   (选填“AC”、“AD”、“BD”或“BC”)。可沿   (选填“ MN ”或“PQ”)方向移动棋子 A多次实验,寻找普遍规律。
【答案】(1)茶色
(2)垂直
(3)BC;PQ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2)为了便于观察成像情况,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或者选用深色玻璃;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玻璃板的摆放角度要能够使后面的棋子与前面棋子的像完全重合;
(3)物到镜面的距离叫做物距;像到镜面的距离叫做像距;根据“在玻璃板后方放置棋子B,使之与棋子A较亮的像重合”可知,玻璃板的反射面是C面,据此分析物距和像距;为了寻找普遍规律,应改变物距多次实验。
【解答】(1)为了更好的完成实验,应选用茶色透明玻璃,这样玻璃成的像比较清晰;
(2)如果玻璃板不垂直于水平桌面,后面的棋子与前面棋子的像不在同一高度上,怎样操作都不会在桌面处重合的,也就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因此玻璃板应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3)物到镜面的距离叫做物距,由“在玻璃板后方放置棋子B,使之与棋子A较亮的像重合”可知,玻璃板的反射面是C面,由图可知,因此物体到镜面的距离为AC;
像到镜面的距离叫做像距,由图可知,因此像到镜面的距离为BC;
为了寻找普遍规律,应改变物距多次实验,因此应沿PQ方向移动棋子A多次实验,寻找普遍规律。
故答案为:(1)茶色;(2)垂直;(3)BC;PQ。
33.(2024八下·海曙期中)如图所示是利用滑动变阻器控制电流的电路,其中电阻R为100欧,它与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电路中的电流可在10~100毫安范围内调节。
(1)当滑片处于a点时,电路中电流达到   (选填“最小”或“最大”)。
(2)选用电源的电压应为多大?
(3)变阻器的总电阻为多大?
【答案】(1)最大
(2)选用电源的电压应为10V
(3)变阻器的总电阻为900Ω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2)由电路图可知,电阻R与滑动变阻器串联,当滑片位于a端时,电路为R的简单电路,此时通过电阻的电流最大,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源的电压;
(3)当滑片位于b端时,两电阻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最小,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路的总电阻,根据电阻的串联求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0时,通过滑动变阻器的电流即为其最小额定电流。
【解答】(1)当滑片位于a端时电路为R的简单电路,总电阻最小,电源电压不变,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的电流最大;
(2)当滑片位于a端时,电路电流I=100mA=0.1A,
电源的电压:U=IR=0.1A×100Ω=10V;
(3)当滑片位于b端时,电流最小,即I'=10mA=0.01A,
电路的总电阻:,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
所以,变阻器的总电阻:
Rab=R总-R=1000Ω-100Ω=900Ω。
34.(2024八下·海曙期中)如图甲是一个电子拉力计原理图。硬质弹簧右端和金属滑片P固定在一起(P与R1间的摩擦不计)。电压表量程为0~3V,a、b是一根长为6cm的均匀电阻丝,阻值R1=30Ω,电源电压U=6V。
(1)要保证电压表能正常工作,电路中R0至少应为   。
(2)当拉环不受拉力时,滑片P处于a端,闭合开关后电压表的读数为   V。
(3)已知该弹簧伸长的长度ΔL与所受拉力F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若R0=45Ω,通过计算说明,开关S闭合后,当电压表指针指在0.8V处,作用在拉环上水平向右的拉力为多大?此拉力器的量程为多少?
【答案】(1)30Ω
(2)0
(3)作用在拉环上水平向右的拉力为200N,此拉力器的量程为0~600N
开关S闭合后,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大小为
当电压表指针指在0.8V处,此时所测的电阻丝ab电阻大小为
由题意可知,电压表所测的电阻丝ab的长度符合关系式
可求得,从图乙可以看到,作用在拉环上水平向右的拉力F=200N;
由题意可知,电阻丝ab的长度是6cm,当滑片P处于b端时,弹簧的伸长量是6cm,这也是电压表所能测的电压最大值,从图乙可以看到,对应的拉力,即此拉力器所能测的最大拉力是600N。
【知识点】电阻和电阻的串联、并联;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串联电路特点与欧姆定律求出电阻阻值。
(2)根据电路图分析答题。
(3)由串联电路特点与欧姆定律求出与电压表并联的电阻阻值,然后求出弹簧的伸长量,再求出拉力大小;最后由图象求出拉力器的量程。
【解答】(1)电压表示数为3V时,
电路电流:,
此时电阻R0的阻值:;
(2)由图示可知,滑片在a端时,与电压表并联的电阻为0 或 电压表被短路,故电压表的示数为0;
(3)由串联电路特点与欧姆定律求出与电压表并联的电阻阻值,然后求出弹簧的伸长量,再求出拉力大小;最后由图象求出拉力器的量程。
1 / 1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西片2023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科学学科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2020七下·温州期中)每年中考、高考期间,为减小噪声对考生的影响采取了下列措施,其中属于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
A.将教室的窗户关好 B.停止校园周边工地的施工
C.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仪 D.学校周边道路禁止鸣笛
2.(2024八下·海曙期中) 烈日下,汽车玻璃窗上的小水珠应尽快擦干,否则阳光经过小水珠后会聚到一点,使该点位置上的物体温度升高可能导致火灾。小水珠的作用相当于(  )
A.凹透镜 B.凸透镜 C.平面镜 D.潜望镜
3.(2024八下·海曙期中) 如图为一倾斜的平面镜,当你走向平面镜时,下列描述符合事实的是(  )
A.像与你的连线与镜面始终垂直 B.镜中的像将远离你
C.通过平面镜观察到的视野不变 D.镜中的像变大
4.(2024八下·海曙期中) 关于一些生活中的光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盛有水的碗,看上去碗底变浅了,是光的折射现象
B.晴天看见“白云在水中飘动”是光的折射现象
C.一端放入水中的铅笔看起来在水面被折断了,是光的反射现象
D.戴近视眼镜是为了矫正视力,这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5.(2024八下·海曙期中) 近年来,汽车领域利用AI(人工智能)语音助手实现了“人与车”全场景的自然交互。下列对AI语音助手分析正确是(  )
A.增大声音音量实质是将音调变高
B.声音在车内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C.切换不同性别声音模式实质是改变声音的响度
D.能对语音指令作出回应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6.(2024八下·海曙期中) 如图,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接入电路的阻值变大。选择的接线柱是(  )
A.AB B.CD C.BD D.AD
7.(2024八下·海曙期中) 下列关于电学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能探究同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B.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例如:橡胶、石墨
C.摩擦起电,是因为物体在摩擦的过程中创造了电荷
D.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时,因为没有电流通过,所以导体电阻为零
8.(2024八下·海曙期中) 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像看得见,虚像看不见
B.实像总是倒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
C.实像总是缩小的,虚像总是放大
D.实像和虚像都可能放大或缩小
9.(2024八下·海曙期中) 如图是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科学教科书,甲、乙、丙、丁是通过凸透镜在不同位置所看到教科书的像。若凸透镜从较远处逐渐靠近教科书,则看到教科书像出现的顺序是(  )
A.甲→丁→乙→丙 B.甲→丁→丙→乙
C.丙→乙→丁→甲 D.丙→乙→甲→丁
10.(2024八下·海曙期中)如图所示,一辆玩具车放入水中,从侧面看车轮浸入水中的部分变“扁”了,如图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的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 B.
C. D.
11.(2024八下·海曙期中)如图所示,在暗室中用手电筒照射挂在白色高墙上的小镜子,人在侧面看被照射部分(  )
A.墙和镜子看上去都较暗 B.墙和镜子看上去都较亮
C.墙是白色明亮的,镜子是暗的 D.墙是暗的,镜子是明亮的
12.(2024八下·海曙期中)用手机摄像头扫描如图所示的二维码,可登录学校公众号,了解学校动态。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摄像头镜头相当于凹透镜
B.二维码应位于摄像头的二倍焦距以外
C.拍摄过程中二维码是光源
D.二维码通过摄像头成正立、等大的实像
13.(2024八下·海曙期中)用不透光的纸遮住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在光屏上出现的像与不用纸遮住透镜形成的像区别是(  )
A.像的上半部分消失
B.像的下半部分消失
C.像全部消失
D.仍有原来大小的像,但亮度变暗
14.(2024八下·海曙期中)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光反射规律,将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纸板ENF 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能显示光路,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B.实验中,纸板ENF不必与平面镜垂直
C.入射光线垂直于平面镜时,入射角为 0°
D.多次改变入射角是为了减小误差
15.(2024八下·海曙期中) 一柱形玻璃容器里盛有适量的水,静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规则木板 AB 上,一束光线竖直向下照射在水面上,若在A端下方垫一个小正方体C,使木板倾斜适当的角度后,则(  )
A.反射光线将沿逆时针方向适当旋转
B.折射光线将沿顺时针方向适当旋转
C.反射光线将沿顺时针方向适当旋转
D.反射和折射光线的方向都不会旋转
16.(2024八下·海曙期中)如图,电源电压不变,两只电表均完好,开关 S 闭合后,发现只有一只电表的指针发生偏转,若电路中只有一个灯泡出现了故障,则可能是(  )
A.电压表指针发生偏转,灯泡 L1短路
B.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灯泡 L2短路
C.电压表指针发生偏转,灯泡 L1断路
D.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灯泡 L2断路
17.(2024八下·海曙期中) 小珠用如图甲所示电路探究“串联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电压的关系”,当闭合开关后,两个电压表指针偏转均如图乙所示,则电阻R1和R2两端的电压分别为(  )
A.7.5V、1.5V B.6V、1.5V
C.1.5V、7.5V D.1.5V、6V
18.(2024八下·海曙期中)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D.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
19.(2024八下·海曙期中) 如图舞蹈教室有面很大的平面镜。甲、乙、丙、丁四个学生在教室内排练舞蹈,当老师从外面进入到图示位置时,他能从平面镜中观察到的学生是(  )
A.甲 B.甲、乙 C.乙、丙 D.丁
20.(2024八下·海曙期中)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R0为定值电阻,R为滑动变阻器。闭合开关S,当滑片P从a点滑到b点过程中,电流表的示数从Ia变为Ib。下列各图中,能表示这一过程中电压表示数U与电流表示数I之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26题作图题共4分,其余每空2分,共30分。)
21.(2024八下·海曙期中)某科研队伍研制出的PM2.5净化器,原理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1、S2后,风扇旋转吸入含有颗粒物空气,当颗粒物接近带有负电荷的光洁金属网C时会被快速吸引过来,当颗粒物快速通过光洁金属网C后,会带上负电荷,然后被棉芯D吸附住,这是因为它们带有   电荷(选填“同种”或“异种”)。
22.(2024八下·海曙期中) 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声音   (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3.(2024八下·海曙期中) 如图所示,三条互相平行的光线入射到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上,三条反射光线   (选填“会”或“不会”)平行射出,这种反射   (选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4.(2024八下·海曙期中)一位同学设计了一个风力测定仪,如图所示,O是转动轴,OC是金属杆,下面连接着一块受风板。无风时OC是竖直的,风越强,OC杆偏转的角度越大。AB是一段圆弧形电阻,P点是金属杆与圆弧形电阻相接触的点,电路中接有一个小灯泡,测风力时,闭合开关S即可。通过分析可知:金属杆OC与弧形电阻AB组合在一起相当于一个   ,观察小灯泡的   可以粗略地知道风力。电源电压一定时,风力越   (填“大”或“小”),灯泡越亮。
25.(2024八下·海曙期中)如图所示是我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天宫课堂中授课时演示水球光学实验的情景,实验中通过水球可以观察到航天员王亚平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头像,这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它的成像原理和   (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相同。
26.(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第2章光 单元试卷)如图所示,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射向凹透镜,请画出射向平面镜的入射光线和经过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并在图中标出入射角的度数。
27.(2017·浙江模拟)图甲是小伟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电路图。图乙是他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I﹣R关系图像。由图象可知:当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   (选填“正比”或“反比”);他每次控制电阻的两端电压为   V不变。若电源电压为 4.5V,实验中R的阻值分别为5Ω、10Ω、15Ω、20Ω、25Ω,那么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至少为   Ω。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28.(2024八下·海曙期中) 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是否一样呢?为此,某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固定在有一定倾斜的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上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做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不当操作有关?   。
兴趣小组同学改进操作方法后重新做了实验,获得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值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 单层 79 78 82 73 80 73 84 82 81 80 80
双层 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1 25 23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的震动强弱是通过   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9.(2024八下·海曙期中) 学完“视力矫正”的知识后,小明用透明橡皮膜自制了一个如图的水透镜,利用注射器向水透镜内注水或往外抽水来改变水透镜的焦距。利用此水透镜进行了如下探究:
(1)实验前,在光具座上调整水透镜、烛焰和光屏的中心在   。
(2)要想模拟正常人眼睛的成像情况,小明需要把图中的蜡烛向   移动,再向   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均选填“左”或“右”)
(3)小明在保持水透镜烛焰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向水透镜内注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向左移动光屏,再次出现清晰的像。则小明是在探究   眼的成因。
30.(2024八下·海曙期中) 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测量定值电阻Rx的阻值。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移动到最   (选填“左”或“右”)端。
(2)闭合开关,移动滑片,当电压表示数为2.4V,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其读数为   A,则待测电阻的阻值为   Ω。
(3)实验中通过移动滑片位置得到多组实验数据计算出Rx的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____(填字母)。
A.寻找普遍规律 B.减小误差
(4)上述实验完成后,他们想测量铭牌模糊不清的滑动变阻器Rx的最大阻值,在保证电路安全的情况下,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恒定但未知,定值电阻的阻值为R0),请将他们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闭合开关S,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至最左端,读出电流表的示数为I1;
②闭合开关S,   ,读出电流表的示数为I2;
③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Rx=   (用I1、I2和R0表示)。
四、解答题(本题共4小题,第31题6分,第32题8分,第33题6分,第34题8分,共28分。)
31.(2024八下·海曙期中) 如图1所示的是手机工具箱中的一款工具,可用来呈现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下同)。如图2甲、乙、丙、丁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则甲、乙两种声音的   不同,甲、丁两种声音的   不同。
32.(2024八下·海曙期中)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最好选用   (选填“无色”或“茶色”)玻璃。
(2)实验时,应使玻璃板面与纸面保持   。
(3)将棋子A置于玻璃板前方,观察到玻璃板后方有两个A的像,接着小明在玻璃板后方放置棋子B, 发现棋子B与棋子A较亮的像重合时,在白纸上记下棋子A和B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此时物体到镜面的距离为 AC ,像到镜面的距离为   (选填“AC”、“AD”、“BD”或“BC”)。可沿   (选填“ MN ”或“PQ”)方向移动棋子 A多次实验,寻找普遍规律。
33.(2024八下·海曙期中)如图所示是利用滑动变阻器控制电流的电路,其中电阻R为100欧,它与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电路中的电流可在10~100毫安范围内调节。
(1)当滑片处于a点时,电路中电流达到   (选填“最小”或“最大”)。
(2)选用电源的电压应为多大?
(3)变阻器的总电阻为多大?
34.(2024八下·海曙期中)如图甲是一个电子拉力计原理图。硬质弹簧右端和金属滑片P固定在一起(P与R1间的摩擦不计)。电压表量程为0~3V,a、b是一根长为6cm的均匀电阻丝,阻值R1=30Ω,电源电压U=6V。
(1)要保证电压表能正常工作,电路中R0至少应为   。
(2)当拉环不受拉力时,滑片P处于a端,闭合开关后电压表的读数为   V。
(3)已知该弹簧伸长的长度ΔL与所受拉力F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若R0=45Ω,通过计算说明,开关S闭合后,当电压表指针指在0.8V处,作用在拉环上水平向右的拉力为多大?此拉力器的量程为多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减弱噪声的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A.将教室的窗户关好,属于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正确;
B.停止校园周边工地的施工,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仪,只能检测噪声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故C错误;
D.学校周边道路禁止鸣笛,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2.【答案】B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分析】凸透镜能够使光线会聚,平行光经凸透镜折射后能够会聚焦点处,据此解答。
【解答】小水珠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的作用,阳光经过小水珠后会聚到一点,使该点位置上的物体温度升高可能导致火灾。
故答案为:B。
3.【答案】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像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并且像是正立的虚像。
【解答】A.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与人的连线与平面镜是垂直的,故A正确;
B.当你走向平面镜时,像将靠近你,故B错误;
C.在面镜时,通过平面镜观察到的视野变大,故C错误;
D.镜中像的大小不变,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4.【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进行解答。
【解答】A.盛有水的碗,由于光的折射现象,看上去碗底变浅了,故A正确;
B.晴天看见“白云在水中飘动”是光的反射现象,故B错误;
C.一端放入水中的铅笔看起来在水面被折断了,是光的折射现象,故C错误;
D.戴近视眼镜是为了矫正视力,是光的折射现象,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5.【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特征包括:音调、音色和响度;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解答】A.增大音量是将响度增大,故A错误;
B.20℃时,声音在空气传播的速度大约是340m/s,故B正确;
C.切换不同性别声音模式实质是改变声音的音色,故C错误;
D.能对语音指令作出回应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6.【答案】D
【知识点】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及其使用
【解析】【分析】在连接滑动变阻器时,是一上一下的连接方法,不能同上或同下。
【解答】A.连接AB是都连接的下面的接线柱,则接入电路中最大的阻值,并且阻值不能改变,故A错误;
B.连接CD是都连接的上面的接线柱,则接入电路中的阻值为0,故B错误;
C.连接BD接线柱,滑片P向右移动时,接入电路的阻值变小,故C错误;
D.连接AD接线柱,滑片P向右移动时,接入电路的阻值变大,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7.【答案】A
【知识点】摩擦起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导体和绝缘体;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A.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B.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C.摩擦起电只是电荷发生了转移,并没有创造电荷;
D.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只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以及温度有关。
【解答】A.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是相同的,它们相互靠近是相互排斥,所以能探究同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故A正确;
B.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例如:橡胶、陶瓷、塑料;石墨容易导电,是导体,故B错误;
C.摩擦起电只是电荷(电子)发生了转移,并不会创造电荷,故C错误;
D.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电压和电流的大小无关,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8.【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时,如果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解答】A.实像与虚像都能用肉眼看见,故A错误;
B.从分析可知,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故B正确;
C.实像可能缩小、等大,还可能放大,而虚像总是放大的,故C错误;
D.虚像只能放大,不能缩小,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9.【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解答】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凸透镜从较远处逐渐靠近教科书的过程中,一开始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之后像逐渐变大,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则像出现的顺序为:甲→丁→乙→丙。
故答案为:A。
10.【答案】D
【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传播方向将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车轮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水与空气的交界面上发生折射,进入空气中的折射光线向水面偏折(偏离法线),人眼沿直线看到车轮位置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像的位置比实际位置偏高,看起来车轮浸入水中的部分变“扁”了,故D正确,ACB错误。
故答案为:D。
11.【答案】C
【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光照射的光滑的面上时,会发生镜面反射,在特定的方向会看到很亮,其它的方向会比较暗;而光照射到粗糙的面上时,会发生漫反射,在各个方向会看到比较亮。
【解答】在暗室中用手电筒照射挂在白色高墙上的小镜子,人在侧面看被照射部分,墙发生漫反射,墙是白色明亮的,镜子发生镜面反射,看到镜子是暗的。
故答案为:C。
12.【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在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时,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二维码应位于二倍焦距以外,据此解答。
【解答】A.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故A错误;
B.此时凸透镜是照相机的应用,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二维码应位于二倍焦距以外,故B正确;
C.拍摄过程中二维码不能发光,不属于光源,故C错误;
D.二维码通过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3.【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用不透光的纸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仍能够成完整的像,只是透过凸透镜的光线减少,像的亮度变暗。
【解答】用不透光的纸遮住透镜的上半部分,由于透过凸透镜的光线减少,仍能原来大小的像,但像的亮度变暗,故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14.【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A.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在光屏看到反射光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
B.过入射点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叫法线,根据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分析;
C.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据此分析;
D.根据一次实验得出结论有偶然性,多次改变入射角是为了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解答】A.光屏能显示光路,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故A错误;
B.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若实验中纸板ENF与平面镜不垂直,则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故B错误;
C.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入射光线垂直于平面镜时,入射角为0°,故C正确;
D.多次改变入射角是为了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5.【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当光线从一种透明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变。
【解答】在A端下方垫一个正方体C,使木板倾斜一个小的角度,但水面总是水平的,所以入射光线与水面垂直,故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都不变,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6.【答案】C
【知识点】电流表、电压表在判断电路故障中的应用
【解析】【分析】首先判断电路的结构,并确定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的对象;然后假设一个电表有示数,再根据断路或短路以及仪表指针偏转情况进行判断。
【解答】根据电路图可知,两灯泡串联,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表测量L1两端电压;
如果电压表指针发生偏转,则电流表示数为零,据此可判断电路故障为断路;电压表有示数,说明电压表与电源两极相连,因此电路故障为灯泡L1断路;
如果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则电压表无示数,据此可判断电压表被短路,因此电路故障为灯泡L1短路;故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7.【答案】B
【知识点】电压的测量及电压表的使用;电阻和电阻的串联、并联
【解析】【分析】从图甲可知,当S闭合后,两电阻串联在电路中,V1测量电源电压,V2测量R2两端的电压,则V1的示数等于R1与R2的分压之和,据此解答。
【解答】根据分析可知,V1的量程为0~15V,分度值为0.5V,其读数为7.5V,则V2的量程为0~3V,分度值为0.1V,其读数为1.5V;故电源电压为7.5V,R2的分压为1.5V,R1的分压:U1=U-U2=7.5V-1.5V=6V,故AC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18.【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
【解答】A.从图中可知,u=v=2f=16cm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则f=8cm,故A错误;
B.当u=12cm时,2f>u>f,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
C.把物体由12cm处移动到24cm处过程中,物距变大,则所成的像变小,故C正确;
D.当u=20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9.【答案】D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人看到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是因为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缘故。该题可以分别做出四个学生的在平面镜中的像,连接像和老师的位置,连线不通过屏风者,都能被老师看到。
【解答】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别作出四个同学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所示,像和老师的连线没有通过屏风的有丁。
故答案为:D。
20.【答案】B
【知识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解析】【分析】由电路图可知,定值电阻R0与滑动变阻器R串联,电压表测R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根据串联单路的电压特点和欧姆定律得出电流表与电压表的示数关系,然后判断出对应的图象,再根据滑片位于a点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关系得出答案。
【解答】由电路图可知,定值电阻R0与滑动变阻器R串联,电压表测R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
所以,由可得,电压表示数U与电流表示数I的关系:
U=U电源-IR0,
据此可知,U-I图象是一次函数图象,故CD错误;
当滑片位于a点时,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较小,电路中的电流较大,
由U=U电源-IR0可知,电压表的示数较小,故A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21.【答案】异种
【知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分析】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据此解答。
【解答】从图中可以看出,棉芯带正电荷,而颗粒物接近带有负电荷的光洁金属网C时会被快速吸引过来,当颗粒物快速通过光洁金属网C后,会带上负电荷,由于它们带有异种电荷而相互吸引,所以颗粒物会被棉芯吸附住。
故答案为:异种。
22.【答案】振动;不能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与气体振动都能发出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解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故答案为:振动;不能。
23.【答案】不会;遵循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平行光照到光滑的平面上时发生镜面反射,照到凹凸不平的面上时,发生漫反射,不管发生镜面反射还是发生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解答】如图所示,三条互相平行的光线入射到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上,会发生漫反射,三条反射光线不会平行射出,这种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故答案为:不会;遵循。
24.【答案】滑动变阻器;亮暗程度;大
【知识点】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及其使用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金属杆OC移动时,弧形电阻AB接入电路中的阻值发生变化,因此金属杆OC与弧形电阻AB组合在一起相当于一个滑动变阻器;
(2)风力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改变,电源电压不变,电路中的电流改变,灯泡的亮度改变,通过灯泡的亮度判断风力的大小。
【解答】无风时OC是竖直的,连入电路的电阻是AB段,有风时,OC杆偏转一定的角度,连入电路的电阻变为BP段,连入电路的电阻随风的大小而改变,风力测定仪相当于滑动变阻器,风越强,OC杆偏转的角度越大,BP段越小,电阻越小,电源电压不变,电路中的电流会越大,灯泡越亮,所以通过灯泡的亮暗程度可以判断风力的大小;当电源电压一定时,风力越大,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阻值越小,电路的总电阻越小,电流越大,小灯泡的分压越大,电功率越大,灯泡越亮。
故答案为:滑动变阻器;亮暗程度;大。
25.【答案】缩小;照相机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小水球是中间厚边缘薄的,是一个凸透镜,从图中可以看出,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据此解答。
【解答】从图中可知,此时观察到的是王亚平倒立缩小的头像,它的成像原理和照相机相同。
故答案为:缩小;照相机。
26.【答案】解:如答图所示。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完成作图。
【解答】(1)首先通过镜面上的入射点作垂直于镜面的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的上面做出对应的入射光线;
(2)射向凹透镜另一侧虚焦点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与主光轴平行,作图如下:
根据图片可知,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60°,那么反射角:90°-60°=3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入射角等于30°。
27.【答案】反比;2.5;20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图乙中实验数据描绘出的I-R 关系图象可解答此题;(2)由图乙中实验数据并根据欧姆定律公式可计算出电阻的两端电压值;(3 )利用串联分压公式可以解决此题。
【解答】(1)由乙图中实验数据描绘出的I﹣R关系图象可知:当电压一定时,电流随着电阻阻值的增大而减小,所以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2)由乙图数据可知:当R=5Ω时,I=0.5A,此时U=IR=5Ω×0.5A=2.5V; 当R=10Ω时,I=0.25A,此时U=IR=0.25A×10Ω=2.5V;
一直到R=25Ω时,I=0.1A,此时U=IR=0.1A×25Ω=2.5V
(3)每次控制电阻的两端电压为2.5V时,电源电压为 4.5V,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特点,滑动变阻器需要承担电压为2V,实验中R的阻值最大为25Ω,利用串联分压公式:=,可得R滑=20Ω.
28.【答案】(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
(2)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
(3)受相同大小的力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知识点】实验步骤的探究
【解析】【分析】把玻璃板振动的强弱转换成了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利用了转换的思想方法,这样通过观察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就可以比较单层和双层玻璃板的振动强弱。
【解答】(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是造成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的主要原因;
(2)当玻璃板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来反映的,这是转换的研究方法;
(3)同样的撞击下,单层玻璃后的玻璃球比双层玻璃后的玻璃球运动的距离远;所以结论是: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故答案为:(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2)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3)受相同大小的力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29.【答案】(1)同一高度
(2)左;左
(3)近视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做实验时应保证烛焰的焰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三者位于同一高度,且它们的中心在水透镜的主光轴上;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
(3)晶状体越薄折,光能力越弱,成像越远,像距越大。
【解答】(1)为了让像成在光屏的中央,调整后使烛焰的中心、透镜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且它们的中心在水透镜的主光轴上;
(2)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故小明需要把蜡烛向左移动,增大物距,当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并向左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3)小明在保持水透镜烛焰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向水透镜内注水,折光能力变强,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向左移动光屏,再次出现清晰的像,说明成像在视网膜前,则小明是在探究近视眼的成因。
答案为:(1)同一高度; (2)左;左; (3)近视。
30.【答案】(1)断开;右
(2)0.24;10
(3)B
(4)②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至最右端;③ R0。
【知识点】伏安法测电阻的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为了保护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移动到阻值最大处;
(2)根据电流表选用量程确定分度值读数,利用求出待测电阻的阻值;
(3)为了减小误差,应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根据电源电压不变结合欧姆定律列等式求出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
【解答】(1)为了保护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移动到阻值最大处,即右端;
(2)闭合开关,移动滑片,当电压表示数为2.4V,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电流表选用小量程,分度值0.02A,其示数为0.24A,则待测电阻的阻值为:;
(3)实验中通过移动滑片位置得到多组实验数据,计算出Rx的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故选:B;
(4)实验步骤:
①闭合开关S,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至最左端,读出电流表的示数为I1;
②闭合开关S,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至最右端,读出电流表的示数为I2;
③在步骤①中,电路为只有R0的简单电路,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为I1,则电源电压为U=I1R0;
在步骤②中,R0与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串联,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为I2,则电源电压为U=I2(R0+Rx),
因电源电压不变,即I1R0=I2(R0+Rx),
解得:。
故答案为:(1)断开;右;(2)0.24;10;(3)B;(4)②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至最右端;③。
31.【答案】响度;音色;响度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系;响度和发声体的振幅大小有关;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通过观察波形图中声波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和偏离平衡位置的幅度可比较它们的音调和响度。通过观察波形的特点可辨别音色。
【解答】由图可知,显示的是40dB,dB是响度的单位,所以用来呈现声音的响度大小;
由图可知,甲、丁两种声音的声波的密集程度相同,频率相同,音调相同,偏离平衡位置的幅度不相同,说明振幅不相同,响度不相同,同时波形特点相同,音色相同;甲、乙两种声音的波形不同,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响度;音色;响度。
32.【答案】(1)茶色
(2)垂直
(3)BC;PQ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2)为了便于观察成像情况,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或者选用深色玻璃;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玻璃板的摆放角度要能够使后面的棋子与前面棋子的像完全重合;
(3)物到镜面的距离叫做物距;像到镜面的距离叫做像距;根据“在玻璃板后方放置棋子B,使之与棋子A较亮的像重合”可知,玻璃板的反射面是C面,据此分析物距和像距;为了寻找普遍规律,应改变物距多次实验。
【解答】(1)为了更好的完成实验,应选用茶色透明玻璃,这样玻璃成的像比较清晰;
(2)如果玻璃板不垂直于水平桌面,后面的棋子与前面棋子的像不在同一高度上,怎样操作都不会在桌面处重合的,也就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因此玻璃板应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3)物到镜面的距离叫做物距,由“在玻璃板后方放置棋子B,使之与棋子A较亮的像重合”可知,玻璃板的反射面是C面,由图可知,因此物体到镜面的距离为AC;
像到镜面的距离叫做像距,由图可知,因此像到镜面的距离为BC;
为了寻找普遍规律,应改变物距多次实验,因此应沿PQ方向移动棋子A多次实验,寻找普遍规律。
故答案为:(1)茶色;(2)垂直;(3)BC;PQ。
33.【答案】(1)最大
(2)选用电源的电压应为10V
(3)变阻器的总电阻为900Ω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2)由电路图可知,电阻R与滑动变阻器串联,当滑片位于a端时,电路为R的简单电路,此时通过电阻的电流最大,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源的电压;
(3)当滑片位于b端时,两电阻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最小,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路的总电阻,根据电阻的串联求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0时,通过滑动变阻器的电流即为其最小额定电流。
【解答】(1)当滑片位于a端时电路为R的简单电路,总电阻最小,电源电压不变,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的电流最大;
(2)当滑片位于a端时,电路电流I=100mA=0.1A,
电源的电压:U=IR=0.1A×100Ω=10V;
(3)当滑片位于b端时,电流最小,即I'=10mA=0.01A,
电路的总电阻:,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
所以,变阻器的总电阻:
Rab=R总-R=1000Ω-100Ω=900Ω。
34.【答案】(1)30Ω
(2)0
(3)作用在拉环上水平向右的拉力为200N,此拉力器的量程为0~600N
开关S闭合后,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大小为
当电压表指针指在0.8V处,此时所测的电阻丝ab电阻大小为
由题意可知,电压表所测的电阻丝ab的长度符合关系式
可求得,从图乙可以看到,作用在拉环上水平向右的拉力F=200N;
由题意可知,电阻丝ab的长度是6cm,当滑片P处于b端时,弹簧的伸长量是6cm,这也是电压表所能测的电压最大值,从图乙可以看到,对应的拉力,即此拉力器所能测的最大拉力是600N。
【知识点】电阻和电阻的串联、并联;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串联电路特点与欧姆定律求出电阻阻值。
(2)根据电路图分析答题。
(3)由串联电路特点与欧姆定律求出与电压表并联的电阻阻值,然后求出弹簧的伸长量,再求出拉力大小;最后由图象求出拉力器的量程。
【解答】(1)电压表示数为3V时,
电路电流:,
此时电阻R0的阻值:;
(2)由图示可知,滑片在a端时,与电压表并联的电阻为0 或 电压表被短路,故电压表的示数为0;
(3)由串联电路特点与欧姆定律求出与电压表并联的电阻阻值,然后求出弹簧的伸长量,再求出拉力大小;最后由图象求出拉力器的量程。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