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知识导航
经济发展
农业
①稻麦复种,提高粮食产量;②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突破自然经济结构;
③棉花广泛种植;④边疆地区农业发展。(农业生产出现专业化和商品化)
手工业
①制瓷技术改进,宋代五大名窑,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②矿冶业发展,煤成为普遍使用的燃料,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③印刷业迅速发展,推动文化普及和造纸业发展。
商业
①商品市场形式多样:为大众服务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②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钱币年铸造量大大提高,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
③对外贸易发达: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是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推动沿海港口城市兴盛。
城市
①《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东京繁华东京和临安人口百万,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②城市商业突破时空限制(打破市坊制度,夜市和商业街)。
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①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技术;②南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③统治者重视生产。
(2)过程:魏晋南北朝江南开发,为南移奠定基础;唐中叶以来,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开始南移;北宋户口分布南多北少定型,进一步南移;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苏湖熟,天下足)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南粮北运,重开大运河和海上航线。
(3)影响:①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②促进了南北民族交融。
社会变化
(1)人们的门第观念淡化,科举制更加公平,大批平民进入政坛。
(2)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宋朝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得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土地占有逐渐减少,出现农民起义)。
【特别注意】宋朝“不抑兼并”土地政策的影响
土地兼并直接导致的是农民身份的变化和职业的流动,或者因职业需要和地区发展不平衡而发生地区流动。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客观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活跃,城乡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失去土地的农户再就业或者到其他地区再就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农民可以转而从事手工业、商业或租种地主的土地成为佃户。
程朱理学
(1)背景:儒学日益僵化,独尊地位动摇;宋朝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重建纲常伦理;
(2)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颐、程颢,南宋的朱熹。
(3)内容:
①宇宙观: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②人生观:人生的目标,应当是“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
③认识论:“格物致知”,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精神境界。
(4)特点:①儒学进一步思辨化。②更调伦加强理道德为思想核心。③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5)地位: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6)评价:
①积极:有利于培养中华民族的道德修养,民族气节,和社会责任感。
②消极:过分强调天理,扼杀人的自然欲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束缚人们思想。
文学
(1)宋词: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词作最为突出。
(2)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杂剧标志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关汉卿与王实甫。
(3)话本:说书演出,早期的白话小说。
(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增加,文化通俗化和平民化)
书画
(1)书法: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2)绘画:山水画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科技
(1)印刷术(毕昇活字)、火药(用于军事)、指南针(航海)三大发明宋朝基本成熟。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2)沈括《梦溪笔谈》;郭守敬《授时历》,天文观测仪器。(科技重实用)
王桢《农书》,集南北方农业技术于一体。
少数民族文字
辽夏金都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成吉思汗命人创造畏兀体蒙古文,撰写《蒙古秘史》。忽必烈命八思巴创藏体蒙古文,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知识点6 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
经济基础: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推动文化发展
政局稳定: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国家统一,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民族交融: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使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文化传承:隋唐文化的繁荣为宋元文化繁荣奠定基础
中外交流: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统治者态度:宋代崇文抑武,重视文化建设
达标检测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关于中国古代纸币的发展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商品经济发达的唐代诞生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B.造纸术发达、印刷术发展是纸币最早出现在中国的重要条件
C.北宋和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D.纸币在明朝中后期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2.考古研究显示,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地,均有大量的宋币出土。如图所示为截至1959年东非出土的古钱币中中国钱币的占比情况。这反映出( )
A.宋钱具有较高的国际化程度 B.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臻于鼎盛
C.宋代实现了与东非双向直航 D.宋代商品经济水平全球领先
3.唐代,世人多以能与世家大族通婚为荣;至宋代,上至宗室高官,下至村氓凡夫,嫁娶无不言财为先,婚姻聘财、嫁妆较之前代,数额更大,“风俗侈靡,日甚一日”。这一变化,说明宋代( )
A.门第观念基本湮灭 B.商品经济更加活跃
C.社会风气日趋低俗 D.社会价值观理学化
4.下表为北宋时期的赋税结构变化表。对表中数据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农业税(方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 997年) 2408.1 1567.3 60: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①农业生产发展较缓慢 ②工商业经济发展迅速
③重农抑商政策被抛弃 ④非农业税为重要收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朱熹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加上《论语》《孟子》二书,合编为“四书”,并加以注释,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还针对儿童编撰《小学》,汇集古书中有关纲常伦理之格言、故事。这些举措表明朱熹( )
A.力图挽救南宋统治危机 B.深入探索儒学教育
C.开始关注社会经济生活 D.融合了儒佛道思想
6.西汉、唐、北宋南北方户口数比例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据表可知,西汉、唐、北宋南北方户口数比例的变化反映了( )
A.北方社会始终动荡 B.人才齐聚南方
C.南方经济不断发展 D.海外贸易兴盛
7.杰里·本特利在他的《新全球史》中写道:“在唐宋两代,中国的工程师掀起了发明的热潮,中国引领着全世界的科学技术。”下列不属于唐宋时期取得的引领世界的科技成就( )
A.简仪发明用于天文观测 B.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
C.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 D.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战争
8.关于“仁”和“礼”的关系,历代儒者多有探讨,如孔子认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朱熹晚年则提出:“礼者,天理之节文;乐者,天理之和乐;仁者,人心之天理。”这反映出宋代儒学( )
A.适应专制需要 B.更加重视伦常
C.哲学气息增强 D.背离儒学正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