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导学案(无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导学案(无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知识导航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
(2)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①原因:相权威胁到皇权,胡惟庸大权独揽,朱元璋个人经历和性格。
②影响:加强了君主专制,但君主政务繁多,影响了决策科学性。
(3)明成祖设立内阁:
①原因:宰相废除后,皇帝政务繁忙。
②内阁性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③内阁职权:替皇帝浏览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4)宦官专权:宦官更得到皇帝信任,司礼监太监获得代理皇帝批红权力,还控制东厂和锦衣卫。但司礼监也不是法定机构,司礼监、内阁和六部相互争权。
郑和下西洋
(1)条件: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造船技术的发达,指南针的运用,天文地理知识的不断积累。
(2)特点:时间早、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且影响深远。
(3)影响:①扩大中国同亚、非国家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友好关系。②影响东南亚等国人民生产和生活,中国的铁器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广泛使用,促进了其农业生产的发展。
【特别注意】朝贡贸易
是古代王朝与周边藩属国政治经济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其特点是“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
沿海危机与海禁
东南沿海的倭患问题:
①出现:元朝末年,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明朝严禁海外贸易,东南民间海上走私严重,和倭寇混杂,危害加大。
②平定: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平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2)欧洲殖民扩张与争夺: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台湾岛 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3)海禁问题:海禁: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明后期“隆庆开关”,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限制,对外贸易中,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明朝的边疆关系
(1)西藏:明廷封授当地僧俗首领法王称号,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管理西藏军民事务。
(2)东北:在黑龙江设立奴儿干都司,对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3)蒙古:重新修筑长城抵御,鞑靼首领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贸易关系。
明清易代
1644年,农民军领袖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之后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帅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消灭农民军和南明势力,统一全国。
知识点9 明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逐渐保守:整体上看,明朝初期实行相对开放的外交政策,最典型地体现在郑和下西洋上;明朝中后期,倭患加剧,实行海禁政策,逐渐走向闭关。
新旧交替:明朝统治时期,世界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的演化。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依然存在;同时,西方列强已经开始侵扰中国,西学开始传入中国,明代对外交往出现了新的特点。
和平外交: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明朝友好往来、和平相处的对外交往理念,与西方殖民者的烧杀抢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外交政策与中国的文化与经济基础有着一定的联系。
政治优先:郑和下西洋和朝贡贸易更多地体现了宣扬“天朝”大国的政治目的,这是明朝对外交往的显著特点,但是,对外交往中缺乏深层的经济动力,阻碍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是导致中国逐渐落伍的重要原因。
优势明显:明朝在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处于出超地位,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输往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习题巩固
1.明代勋贵服饰上的九章花纹如龙、山、华虫、火、宗彝、藻、粉等昭示着慈善、仁义、玉洁、济养和智勇。庶民儒生束发网巾、戴的帽子被雅称为“一统天下”“四方平定巾”“六合一统帽”。这些服饰都( )
A.呈现了浓厚的等级观念 B.追求“天下为公”的理念
C.体现了“大一统”的意识 D.具有伦理政治化的倾向
2.下图为明代海防各防区卫所的间距示意图。辽东、山东、南直隶(南京周边)、浙江、福建、广东、北直隶(京师周边)合计为明代海防的七大防区,由此可以推断,明朝( )
A.东南沿海倭患频繁 B.北直隶的卫所最为密集
C.着力保障漕运安全 D.多措并举加强边疆管理
3.《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写道:“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 )
A.政府的主要形式不是君主制 B.内阁掌握着行政大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4.大学士张居正任首辅时,虽然没有像前任那样兼理吏部事务。但“九卿之中,不是居正所汲引,便是他的亲戚”。改革时实行“考成法”,对官吏进行考核,使“他以六科(监察六部的机构)控制六部再以内阁控制六科”,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由此可见,明中后期内阁地位提升主要是因为( )
A.首辅张居正个人能力突出 B.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
C.内阁这个机构本身赋予的 D.内阁直接或间接干预行政事务
5.下表内容可以用来解释( )
唐朝 凡书籍、文告中,遇有“虎”(李渊之父名李虎)、“渊”“民”都要加以回避。然而,史籍中尚未发现因触忌讳而遭重刑之记载
北宋 有人认为苏东坡有意将皇帝比喻为“蛰龙”,有大不敬之嫌。神宗对此却大度地说:“彼自咏桧,何预朕事?……遂薄其罪。”
明朝 朱元璋“以区区小过,纵无穷之诛”,“稍有触犯,刀锯随之”
A.君主专制权力不断强化 B.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C.士人对国家政治的关心 D.文化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
6.明中后期,士大夫对“倭患”十分关注,胡宗宪的《筹海图编》记载了抗击倭寇中几次大战争的经过;王在晋的《海防纂要》则全面系统的总结了防御倭寇的策略;此外,《虔台倭纂》也是一部以“防倭御倭”为主要目的的著述。这类著作的出现( )
A.巩固了当时的朝贡体系 B.彰显了士人的海防意识
C.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D.完善了明朝的防御体系
7.永乐十三年(1415年),明成祖朱棣亲赴南京奉天门主持典礼,迎接“去中国绝远”的麻林国(今肯尼亚一带)使臣。典礼上群臣竞相祝贺:“陛下圣德广大,被及远夷。”翰林学士沈度应诏写下《瑞应麒麟颂》,后以工笔小楷抄在宫廷画匠所绘的麒麟画像上;大臣夏元吉也为此撰写了一篇《麒麟赋》。材料可用于说明( )
A.海上丝绸之路的扩展 B.中非贸易的源远流长
C.明初专制帝王的昏庸 D.郑和远航的政治动机
8.明成祖规定,“凡是来大明朝贡者,皆听其所为”,并用“免税”政策来吸引夷人来华;当然,组织船队远洋的热情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若高度概括其目的,贴切的说法是( )
A.互通有无 B.开疆拓土 C.奴颜婢膝 D.宣扬国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