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导学案(无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导学案(无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19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维新思想: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 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倡导改革。宣传申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废除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特别注意】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把西学中有关政治的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理论依据。
(2)原因:传统封建势力强大;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3.过程: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序幕,建立保国保种强学会。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变法开始,想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慈禧太后政变,捕杀“戊戌六君子”,新法被废,变法失败。
4.失败原因:守旧势力仍很强大。维新派缺乏社会基础,把希望寄托于不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力量弱小。
5.影响: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但守旧势力强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较弱,改革缺乏可靠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组织,皇帝无实权,最终失败。
义和团运动
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西方教会欺压,反洋教斗争兴起。
2.口号:扶清灭洋。
【特别注意】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
(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有利于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笼统的排外性质。
(3)扶清灭洋:爱国性质,突出反映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3.性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4.评价:
(1)进步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迫使列强认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2)局限性:义和团运动存在盲目排外行为和封建迷信色彩;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八国联军侵华
1.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经过:
3.结果
(1)慈禧太后在逃亡途中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并指定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为全权代表与列强议和。
(2)八国联军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3)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 “东南互保” 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特别注意】“东南互保”的影响
“东南互保”体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它使南方大部分地区得以免于义和团运动及八国联军侵华的波及,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表明中央权威下降和地方势力的扩张,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4.《辛丑条约》(1901年签订)
(1)内容:惩办“首祸诸臣”;赔款白银4.5亿两,本息共计约9.8亿两;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各国可自在至山海关沿路驻军;禁止华北等地科举考试5年;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2)影响: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外国驻军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1)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3)充分暴露了清王朝的本质,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4)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使民众迫切要求改革,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达标检测
1.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月,英、美等帝国主义与清朝南方各省督抚达成协议,东南督抚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史称“东南互保”“东南互保”事件导致了(  )
A.督抚势力受到了牵制 B.清廷中央集权的削弱
C.民族资本的蓬勃发展 D.列强势力的加速渗透
2.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林则徐誓言:“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
B.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C.《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百日维新期间,梁启超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3.同治八年(1869),山东冠县梨园屯教民在传教士的怂恿下,分割了本村玉皇庙及附属义学公产,教民在分得部分地产后,随即转让给传教士修建教堂。这引发非教民一方的强烈抵制,展开了长达近30年的诉讼和斗争,这就是“梨园屯教案”。在此事件中,传教士不仅怂恿教民,还胁迫或勾结地方官员,因此获得官府的偏袒而占据上风。材料说明(  )
A.西方教会势力扩张激发了义和团运动
B.中外民族矛盾开始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C.地方官员偏袒传教士体现清政府腐败
D.列强瓜分中国导致传教活动性质变化
4.维新派为民愚而忧,但却不为民愚而悲观失望。在康梁看来,中国之所以人才乏绝,并不是“天之不生才也”,而是“教之道未尽也”。康梁这一思想(  )
A.摆脱了中体西用的窠臼 B.有利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
C.否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5.自1895年3月起,张之洞的得意门生和多年心腹杨锐常驻北京,为张提供各类政治情报和办理各项事务;1898年春,杨锐与刘光第联手,说服大学士徐桐保荐张之洞召京,以制衡翁同献;“戊戌政变”后杨锐被捕,张之洞动员各方面关系积极营救,甚至因杨的遇难迁怒黄遵宪。据此可知(  )
A.张之洞全力投入维新变法 B.维新变法承载了多方诉求
C.杨锐代表了旧官僚的利益 D.维新变法中派系泾渭分明
6.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以科学为象征的重科技、讲实用的思想意识,在学界甚至政界广泛流行,但远未达到严复倡导的科学精神水平。这主要是因为(  )
A.民族危机加剧 B.社会崇尚经学
C.西学传播受阻 D.维新派的妥协
7.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曾说:“凡一国所布之令,必以真出于公议者,然后可谓之法律。若夫发于一人或数人之意志,不能成法律”,“一国中人人相交之际,无论欲为何事,皆当由契约之手段亦明矣”。梁启超的这些思想形成的背景是(  )
A.清末新政 B.民族危机加深
C.东学西渐 D.资产阶级壮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