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辛亥革命 导学案(无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辛亥革命 导学案(无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18课辛亥革命
知识导航
含义:狭义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全过程(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背景:
民族危机:近代以来社会各阶层救亡图存的探索均告失败。
清廷腐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皇族内阁”的失败,说明改良之路行不通。
【特别注意】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的爆发有何关系?
清政府为了镇压革命,不惜出卖国家主权,在“铁路国有”的幌子下,以借款方式把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引入川、鄂等地,使全国人民充分看清了其卖国求荣的本质,这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因素之一;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将湖北新军西调,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经济/阶级:新政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
思想条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三民主义的传播。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组织条件: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和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1905,“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建立。
军事条件:一系列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1911)促进军事力量成长。
导火索:四川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为革命创造有利条件。
过程: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选黎元洪为都督。
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共和政体产生。
袁氏窃权: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革命成果落入北洋军阀手中。
原因:(1)资产阶级的妥协性软弱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薄弱;
具体: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南京临时政府财政困难;资产阶级革命派没广泛发动群众;革命派对袁世凯妥协,抱有幻想;袁世凯的实力和影响力。(2)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专制主义传统根深蒂固。
临时约法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
(2)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言论、选举、参政等权利; 临时大总统公布法律及命令须要总理副署。
(3)地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宪法。
(4)评价:
①进步性: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希望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愿望,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进程。
②局限性: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是很难实现的。
评价
1.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推动思想解放。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局限性: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缺乏一个能够发动大多数民众,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领导。
失败原因
1.根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具体:缺少科学的革命纲领;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没有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
3.领导;没有真正建立和掌握革命武装
4.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
5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特别注意】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的爆发有何关系?
提示 没有。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层面。而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依然根深蒂固。
达标检测
1.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该学者强调辛亥革命
A.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 B.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 D.推动了中国社会移风易俗
2.1904年,孙中山说:“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材料所说“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最有可能指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3.历史学家田玄认为:“辛亥革命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的状况)。”这种“状况”说明
A.革命的领导人多是南方人
B.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南方人比北方人更有斗争精神
D.北方社会矛盾比南方缓和
4.君主之命已终,虽白叟黄童,无不共称中华民国万岁。这一现象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的结果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国民革命 D.辛亥革命
5.1897年,孙中山称:“不完全打倒目前极其腐败的统治而建立一个贤良政府,由地道的中国人(一开始用欧洲人作顾问并在几年内取得欧洲人行政上的援助)来建立起纯洁的政治,那么,实现任何改进就完全不可能的。”这一言论说明孙中山( )
A.试图依靠列强支持来实现革命理想
B.希望中国实行欧式的责任内阁制
C.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族平等
D.将民权主义看作三民主义的核心
6.1903年,袁世凯选派周学熙等道、府官员参加了在大阪举办的日本劝业博览会。周学熙感叹道,“今日本通国无一人不需洋货,而无一洋货非出自本国仿造者。”回国后,周学熙创办直隶工艺总局,下设工业学堂、实习工场、官纸厂等机构。这些做法( )
A.推动了西方工厂制度的引进 B.体现了当时政府的自救意图
C.使北方成为民族工业的中心 D.目的是抵制日货和发展经济
7.有学者编著中国近代史书《从帝制走向共和》,副标题为“ 前后史事发微”。空格处最合适的词是
A.戊戌
B.甲午
C.辛丑
D.辛亥
8.下列历史事件不是发生在长江流域的( )
A.南昌起义 B.武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中共七届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