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基础知识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1)内涵: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概况:
①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部分古人类已学会用火。
②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
③文化遗存:主要有元谋人和北京人。
2.新石器时代
(1)内涵: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时间: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3)概况:
3.原始社会组织
(1)阶段划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2)部落形成:父系氏族社会形成了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当时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4.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及生产关系的变化
(1)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①食物采集:人类从事采集与渔猎来获取食物。
②食物生产: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
A.概况
农业 西亚 小亚细亚半岛南部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
东亚 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下游分别是粟和水稻的发源地
中美洲 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畜牧业 西亚 距今约9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
中国 距今约8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后来河姆渡的居民也饲养猪和狗
南美 距今约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B.意义
(2)生产关系的变化
①根本条件:随着农业产生,生产力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
②主要表现
社会结构 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下降
阶级关系 剩余产品出现和私有制产生,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治理方式 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国家应运而生
二、从部落到国家
1.部落时代
2.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2)世袭制: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国家管理
夏王 最高统治者
中央 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 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4)文化遗存:河南洛阳偃师的二里头遗址。
[注意] 私有制、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
三、商和西周
1.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后建立。
(2)文化遗存: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殷墟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3)国家管理:
(4)势力范围: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2.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2)国家管理——贵族等级分封制
①内容: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给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和卿大夫继续分封,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②特征:周天子和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③意义: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
(3)商周政体中的原始民主遗存:原始民主传统对君权有制约作用。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4)灭亡:
①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周公、召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②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③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3.商和西周的经济
知识拓展
1. 准确理解“青铜时代”
(1)青铜时代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史学界一般认为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
(2)青铜时代必须具备的特点是青铜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偶然地制造和使用青铜器的时代不能被认定为青铜时代。
2.原始社会的发展趋势
(1)生产方式:从采集、渔猎走向农业耕种。
(2)生活方式:从迁徙走向定居。
(3)组织方式:从原始人群到氏族社会、部落联盟。
(4)生产关系:由财产共有到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出现。
达标检测
1.考古发现,安徽淮北地区文化呈现出山东龙山文化的特征,阜阳地区文化则为河南龙山文化的延伸,江淮地区文化如六安红墩寺、肥西古埂等既有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也存在良渚文化的某些特征。据此推断( )
A.先民持续迁徙推动文明交流 B.淮河流域南北文化有所交流
C.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D.考古发现成为史学认知前提
2.北京琉璃河出土的周代青铜礼器——堇鼎,其上铭文大意为: “‘堇’奉燕侯之命,到都城向召公奉献食物,召公赏钱给堇,堇用这些钱铸造了该鼎。”此铭文佐证了《史记索隐》中记载: “召公奭受封于燕,但本人并没有去,他留在都城继续辅佐周王,派遣长子前往燕国。”这可说明( )
A.周初分封制度尚未完善 B.《史记索隐》抄袭了堇鼎铭文
C.血缘宗法制度完全确立 D.史料互证利于还原历史真相
3.传统观点认为,西周时期的秦人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者在甘肃省甘谷县毛家坪村发现了西周时期的秦文化遗存,在其居住遗址中发现有灰坑、残房基地面等;出土陶器形态与西周陶器形态基本相似,有、盆、豆、罐等。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民族融合进程加快
B.农业文明影响扩大
C.区域文明进程趋同
D.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4.人骨中的氮同位素含量可用于推断个体消费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的情况,氮同位素含量越高,肉食比重越大。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河南西坡遗址,研究人员发现,墓葬面积较大的墓主人体内氮同位素含量明显高于小墓墓主。这一现象表明( )
A.原始农业较为发达 B.社会生产分工细致
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家畜饲养规模扩大
5.下图为仰韶文化时期的船形彩陶壶。壶的口部呈杯状,造型为短宽形,像一只小船,在壶身两面都画了类似渔网的图案,给人一种正在撒网捕鱼的画面感。这体现了( )
A.长江流域的先民以捕鱼为生 B.陶器制造中匣钵已成为主要工具
C.手工业已从农业中独立出来 D.原始精神文化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西周时期,周王以“授民授疆土”的方式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的政治结构。在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批周人统治,各族混居的新型国家。这表明西周时期( )
A.宗法血缘观念日趋淡化 B.贵族统治秩序逐步建立
C.国家组织形态发生改变 D.王权逐渐实现高度集中
7.距今约6000年的安徽凌家滩文化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称为“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该遗址发掘出土玉器、边角料和玉料等1100余件、石器500余件,玉石器技术有切割、打磨、镂雕、钻孔、抛光等,其中玉龙(见如图)被称为“中华第一龙”。这些玉石器( )
A.代表了世界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B.反映出不同区域文明的密切交流
C.标志着国家初始形态的基本具备 D.为研究中华文明提供了实物例证
8.在西周中期的佣伯和其妻毕姬的墓葬中,毕姬墓随葬有五鼎五簋,而佣伯墓随葬了三鼎一簋。有学者认为,这主要缘于毕姬出身于周人之强宗毕氏,而倗伯因其少数民族土著的狄人身份成为周人的附庸。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政治实力冲击宗法制度 B.等级观念阻碍民族融合
C.血缘与政治的结合紧密 D.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