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高抒怀 知人论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对比阅读教学 【学习目标】1. 反复诵读诗歌,读出韵味和诗意;2. 知人论世,赏析诗歌,分析诗中传递的情感;3. 对比阅读,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重难点】1. 反复诵读诗歌,读出韵味和诗意;2. 知人论世,赏析诗歌,分析诗中传递的情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出示《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 请同学们来看这两个题目,有何相似之处呢? “登” 大家找得非常准确,(板书)“登”有“登临、登上”之意。孔子曾说:“君子登高必赋。”春秋佳日,古人特别喜欢登高望远,登则必有诗作。李白说:“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望着辽阔的美景,所有心绪涌上心头,那他们都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两首登高诗,去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诵读比较,读韵味 1.播放音频,学生听音频正字音、划断句、标重音。 2.个别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如果给每首诗选择一个颜色作为背景,这两首分别适合什么颜色呢? 灰白色,橘红色 前:慷慨悲凉的基调 后:豪情壮志的基调 3.师范读。 4.生齐读。明确: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三、细读比较,读诗意 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提示:注意重点词语的意思) 2.小组指定代表翻译,其余小组补充。明确:《登幽州台歌》 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看不见当今明主。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登飞来峰》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我身在最高层。 3.这两首歌从题材上看有什么相似之处? “登高望远,抒情言志” 4.同是登高之作,诗人目之所及都看到了哪些景呢?这些景物都有哪些特点呢?请以“陈子昂登幽州台,看到 ,感受到 ”或“王安石登飞来峰,看到 ,感受到 ”的句式回答。 例:陈子昂登幽州台,看到天、地,感受到天地无边无际,广袤无垠。 景随心动,同是登高,观景所见却如此不相同,根本原因在哪里呢? 四、研读比较,读情感《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上”,上友就是以古人为朋友。文学创作有时需要借鉴古人,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借鉴,就需要了解古人所处的时代。知人论世的原则,提出研究作品必须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加以考察。 1.在此之前,已经给同学们布置了预习作业,查找作者及诗歌创作的背景,请同学们展示查找的内容。明确: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做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幽州台: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 2.请联系背景,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人的内心。 动词:①“念”有“想到”之意,诗人将自身放在广阔的时空里,难觅知音的孤独感充斥于天地之间。②表现出诗人凭古吊今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 叠词:①“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使人显得渺小。②侧面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苍茫孤独感。 用典。《登幽州台歌》中“幽州台”,即蓟北楼,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但是,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君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运用对比,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辽阔和宇宙的永恒。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 3.与之相比,王安石又是怎样的呢?他也是满心苦闷吗?哪位同学可以来介绍一下王安石及这首诗的背景呢?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考中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庆历七年(1047)安石由扬州调知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三年后,即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回老家临川(今江西抚州市)探亲,路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下了这首诗,这一年王安石30岁。之后,王安石向仁宗上万言书立陈变法,后来官至宰相,实施变法,和保守派展开了坚决斗争。 4.年少气盛的王安石登上秀丽的飞来峰,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请结合具体的词句进行赏析。“不畏”二字体现了诗人年少气盛,自信无畏的气势。 “千寻”一词运用夸张,借写峰上古塔之高,突出自己立足点之高。 用典。“浮云”常用来比喻奸佞小人。这一年30岁的王安石,所处的政治环境还未如后来变法时那样艰辛,觉得浮云还在自己脚下,由此表明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大无畏精神。 哲理:同样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触景生情,“千寻”言塔之高,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多层含义。首先表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考;其次表明“我不怕浮云挡住我的眼睛,自然是我站得高的缘故”。 景随情动,借景抒情,因有不同的人生经历,才产生不同的感情。“怆然而涕下”的陈子昂,这眼泪中诉说着他生不逢时的惆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和自身的失意苦闷。但王安石却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大无畏精神,坚决地吹响了变法的前奏。 小结:无论是“怆然”还是“无畏”,两位诗人在登高之时心中都洋溢着一种豪情壮志,那就是 (学生齐答)“为国为民”。大丈夫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要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从实际出发,从自身做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展读延伸,练运用 请结合助读资料,分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所抒发的情感。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助读资料:《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集中为数不多的七言律诗之一。此诗一说是天宝六载(747年)作者奉命“赐金还山”,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并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写的,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 七、布置作业1.请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杜甫的《望岳》。2.可以尝试创作一首登高诗(选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