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学案(无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学案(无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简介

第3课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知识导航
秦统一:
(1)原因: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局面。民族交融加强。商鞅变法使秦国强盛。
(2)过程:灭六国,建立秦朝,南征越族,北击匈奴,修建万里长城。
秦巩固统一措施
1.确立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
2.设三公九卿,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3.废除分封制,推广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免。
4.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颁布《秦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等。
影响
1.疆域:秦朝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中国版图的雏形。
2.政治: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3.民族和社会: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西周、秦朝与西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
时期 中央体制 地方体制 选官制度
西周 政权与族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分封制,地方具有较大独立性 世袭制;中央官员的职权分工不明确
秦朝 首次建立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体制 实行郡县制,用封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军功爵制;秦朝以吏为师
西汉 首创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郡国并行制;颁布“推恩令”;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 察举制,有利于人才选拔,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专制主义(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含义 指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表现是君主专制,主要特征是皇位世袭、皇权专制独裁,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演变 通过调整中央行政中枢制度来加强皇权: 1、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相权转移)、尚书台、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内阁、军机处)。 2、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明清时期更多起负面作用: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转型,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往往通过调整地方行政机构,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如郡县制、推恩令、刺史制度、宋代“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元朝行省制。 2、明清督抚制等侧重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与均衡。 3、一般来讲,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均衡,国家政治状况、社会环境相对较好,当中央权力过大(如北宋),地方则羸弱不堪;当地方权力过大(如唐末),国家则陷于分裂和动荡。
发展趋势 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权力运作 自主性,具有决定领地事务的权力 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很难发挥自己的才干和主动性
权力机构 机构设置比较简单 多个机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政府机关庞大
收入来源 主要来源于领地 主要来源于俸禄
选拨官吏 由世卿世禄制产生 主要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由察举、科举考试等产生
郡县制与分封制
郡县制 分封制
官员产生方式 中央任命 官位世袭
权力大小 听命中央 独立性强
影响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诸侯分裂割据,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秦的灭亡
(1)农民起义:秦朝实行暴政,滥用民力,焚书坑儒,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秦与东方六国的制度和文化冲突难以消弭。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2)楚汉之争:公元前207年,刘邦灭秦,之后再楚汉战争中取胜,建立汉朝。
达标检测
1.嬴政认为,给死去的王上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很不合适的事情。称帝时,他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并下令今后不再给死去的皇帝上“文、昭、武、惠、襄”之类的封号,“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这一做法
A. 正式终结了古代谥号制度 B. 旨在确立皇帝的无上权威
C. 是分封制发展的必然趋势 D. 实现了对全国的直接管辖
2.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之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
A. 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 B. 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
C. 从官僚政治到世袭政治 D. 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
3.《史记》记载,陈胜、吴广前往戍边,为大雨所阻,按法律应该斩首,情急之下,两人揭竿而起。但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秦简,按照竹简记载的法律规定,陈胜、吴广的戍边任务因为大雨而延期,根本不会导致二人被斩首。由此可见()
A. 《史记》的记载都须经过考古证实 B. 哪个表述更接近史实需补充史证
C. 《史记》中陈涉故意曲解秦律 D. 《史记》和秦律的相关记载完全错误
4.考古数据显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但基本上差别不大;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各国文字也出现了大同小异的现象。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 文化统一为政治统一准备了条件 B. 百家争鸣促进了文化的统一
C. 文化具有稳定性和封闭性 D. 文化发展呈现出趋同的特点
5.据《史记 李斯列传》载:“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功之患。”以下各项是对这段话的理解,其中最准确的是()
A. 肯定了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B. 指出了秦灭亡的根源所在
C. 指出了分封制的严重弊端 D. 肯定了秦废分封制的作用
6.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40万人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主要原因在于秦与西周的()
A. 制度差异 B. 国力差异 C. 观念差异 D. 时代差异
7.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
A.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百姓)。”
B. “四维(指礼义廉耻)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
C. “所以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
D. “内兴功作,外攘夷狄,以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8.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