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导学案(无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导学案(无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政治
1科举制:
①背景: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庶族地主势力壮大。
②创立: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
③影响:打破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垄断,扩大封建政权统治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条件;科举制促进古代教育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促进阶层流动。
2三省六部制:
①内容:隋文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政务。
②特点及作用:
A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B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职权分明,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
C宰相集体议政,集思广益,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
经济:
(1)赋税制度:
①唐初:租庸调制
均田制的推行。内容: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②唐后期:两税法(780年):
土地买卖兼并盛行,在籍户口大幅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时间 制度 方式 标准 趋势
先秦 世卿世禄制 世袭 血缘 ①标准从家世到才学,越来越科学;②方式由推选到考试,越来越公平公正;③范围日益扩大,越来越公开
秦 军功爵位制 中央任免 军功
汉 察举征辟制 推荐和征召 品行到家世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中正官评定授官 从道德才能到门第
隋唐至明清 科举制 分科考试 才学
目的 选官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加强集权(因此选拔权要集中于中央)
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的关系
(1)区别:均田制是土地分配制度,租庸调制是赋税政策,二者属不同范畴。
(2)联系: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和存在的依据,同时也正是由于均田制没有真正得到贯彻而使得租庸调制在中唐之后被两税法取代。
比较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实行时间 唐朝前期 唐中后期(780年开始)
实施条件 均田制的实行 均田制遭到破坏,财政困难
目的 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征收依据 人丁 土地与资产
内容 租:纳粟 调:纳帛或布 庸:纳绢或布代役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每年分夏季、秋季两次纳税。
影响 (1)利: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农民赋役负担相对减轻,政府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2)弊:租庸调税额固定且长期不变,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1)利: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税源,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2)弊:额外摊派、折钱纳税,加重人民负担;不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人身依附关系
农民(或农奴)在人格上对封建国家、贵族、官僚、地主(领主、封建主、农奴主、庄园主等) 存在依赖关系,所谓人身依附关系,这里指上级决定下属的前程命运。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呈减弱趋势 (在租佃关系下,农民和国家、地主间除了缴纳地租外,其它附带关系越来越少) 。宋元时期,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人身依附关系放松的事件:租庸调制、两税法、租细制、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主要体现在赋税、户籍)。
习题巩固
1.整个明代,先后开科89次,录取进士25232人,其中出身农民、军人、商户及工匠的为数不少。平民百姓通过科举进入官僚阶层的比例在42%左右。据此可知,明代科举制( )
A.加快了权贵阶层的向下流动 B.扩大了明王朝的统治基础
C.固化了大量知识分子的思想 D.为政府选拔了大量实用人才
2.两汉时期社会评品之风盛行,这种对人物的评品,在东汉时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据《后汉书·许绍传》载,许绍与其兄许靖咸誉高名,爱好评论乡里人物之曲直,每月更换品题,以致汝南有“月旦评”之风。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基于( )
A.察举制度的实施 B.军功爵制的建立
C.世卿世禄制度的推行 D.社会环境的宽松
3.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导致“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制度原因是( )
A.魏晋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 B.隋唐以来世家大族的衰落
C.隋唐以来科举制度的确立 D.魏晋以来实行九品中正制
4.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行政权 B.削弱三省权限 C.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 D.加强皇权
5.唐初的三省制中,尚书省位在中书、门下两省之上,唐太宗时一方面有意减轻、以致架空尚书仆射的职掌,一方面委派亲信重臣主持门下省工作,更设立政事堂议政制度。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审核职能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B.提高门下省地位防止宰相专权
C.整合尚书门下两省以提高行政效率 D.尚书门下相互制约以维护皇权
6.唐代的皇帝在开科诏令和策试题目中每每自谦德薄才寡,坦言施政失误,国家危难,恳请考生帮助自己。士人参加科举策试或私下模拟策试,都直言不讳地批评时弊,提出应对方案,其参政议政资格一经报名参加科举考试便自动获得。这表明唐代
A.封建专制皇权出现弱化 B.科举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
C.官员文化素养普遍提高 D.政治开明有利于人才选拔
7.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等级制度森严,尊卑分明,兼之小农经济下人们安贫乐道,安土重迁,因此社会成员的垂直流动很少。对中国古代社会成员的垂直流动起明显加速作用的是
A.郡县制 B.世官制 C.科举制 D.察举制
8.按照正常的程序,唐代诏令从颁布到实施应先后经过
A.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
B.尚书省一中书省一门下省
C.门下省一中书省一尚书省
D.尚书省一门下省一中书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