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家秩序的演变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标要求】了解世界大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内容及影响,了解国联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了解并分析一战爆发的背景,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认识一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识记一战期间著名战役概况,提高学生分析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识记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内容,分析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理解一战对世界秩序的影响,认识全人类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愿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巴尔干火药桶、萨拉热窝事件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教学难点: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学习过程】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1.一战爆发的背景材料 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特征:主要资本主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项 目 英 德 法 美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2 41870-1913年工业增速(倍数) 1.3 4.6 1.9 8.1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通过两组材料的对比,列强拥有殖民地与工业产量的有什么关系,这会导致什么后果?关系: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材料:“德国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让出海洋,而给自己留下一钱不值的天空,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不愿意把任何人挤到阴暗的角落,但我们也要给自己一块光明之地,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长毕洛夫1899年末的讲话材料:德国的商贩与英国的行商-----在地球是在地球上每个角落有彼此竞争……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有的英国人,……难道现在他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星期六评论》德国的主张是什么?德国主张:重新瓜分殖民地一战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小结:背景(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2)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3)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4)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5)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国际局势日趋紧张(6)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2.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3对主要矛盾:(1)法德矛盾:(2)英德矛盾:(3)俄奥矛盾:地区性战争:7月28日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欧洲战争: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8月4日英、法向德国宣战,8天后对奥匈帝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对俄宣战;8月10日法国对奥匈帝国宣战。世界大战:保加利亚、匈牙利、奥斯曼土耳其日本、美国、中国等33国先后参战。二、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1.大战主要在欧洲的三条战线进行战线 范围 交战双方西线 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 英法 PK 德东线 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 俄 PK 德、奥匈南线 巴尔干 塞尔维亚、俄 PK奥匈2.第一个阶段(1914)(1)德国:马恩河战役:1914年9月结果:德国消灭法军主力的 计划失败,双方形成 相持局面,宣告“施里芬计划”的破产。(2)日本:1914年,对德国宣战的日本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3.第二个阶段(1915-1916)(1)日本:1915年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灭亡中国。(2)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但未能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1915 年,德军企图首先打败俄国,以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1915 年,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3)西线: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与1916.2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是一战中规模最大战役1916年5月,日德兰海战 德国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在战略上并未打破英军封锁,英军仍掌握着制海权。4.一战的结束(1)1917年,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2)1917年,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3)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大战。(4)1918年11月,《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的签订,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拓展】大战爆发之初,各国的文官政府考虑的是如何及时应战……军方则仍然设想通过一场拿破仑式的战争或普法战争等方式的战争,即靠一、两次大的战役便见分晓。然而由于时代的不同,战争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的愿望和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形成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他们本以为是单纯的军事较量,却变成了倾注全部国力的长期消耗的总体战……——徐蓝《国际史视野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研究》这场战争有什么特点呢?战争的不可控性:一战走向了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三、战后世界安排——新的世界秩序的确立(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1919年召开巴黎和会 签订《凡尔登条约》国家 意图英国 削弱德国,维护世界霸主法国 严惩德国,称霸欧陆美国 领导世界日本 战争期间所得合法化1922年召开华盛顿会议2.主要内容:(1)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2)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3)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4)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5)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3.性质:一战后,列强在欧洲、非洲和西亚等地区的形成的国际关系的新秩序4.影响:①使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相对稳定时期。②承认民族自决原则,改变了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欧洲新兴民族国家。③通过国际会议上的外交斗争调解国际关系比起军事对抗方式是一大进步。④建立国际政治组织维护国际秩序顺应了世界整体化的发展要求。(二)国联1.美国首倡,企图利用国联,领导世界(称霸世界)2.宗旨:第一个主权国家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成立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3.“全体一致”原则4.实质:英法操纵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5.评价:①开创了国际合作的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的趋势,为后来的国际组织提供了经验教训。②英法操纵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不能真正维护世界和平。【拓展】如何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材料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的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独立。缔约各国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九国公约》材料 大战结束时,全世界进出口总额减少了40%,而美国却猛烈扩大。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约100亿美元。世界黄金储备40%在美国手中。 日本趁火打劫……基本上工业国和债权国。英国的对外贸易联系破坏了……沿着盛及而衰的下坡路跌落下去。法国被德军占领了经济发达的10个省,工农业生产损失严重。沙皇俄国永远从帝国主义列强的名单中勾销了。德国战败,削弱比英法更甚,陷入经济困境。 ——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评价: 战后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持战后的和平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并没有带来永久的和平与安宁,而是孕育了一场战争。【拓展】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基尔生《变化世界中美国的困境》设问:战后的世界完全是由该秩序呈现的那样吗?不是。如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甘地领导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凯末尔领导了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