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育部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第1分题)(总第1课)《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课题教学设计(教学参考)1.课题分析本单元的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主题一“我的健康成长”第2条“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荣誉感和知耻心,愿反思自己的生活和行为”,第5条“懂得感恩和基本的礼仪常识;学会欣赏、宽容和尊重他人”。本单元的总体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自尊自爱,能够尊重、宽容他人,并能与自我进行对话在反思自我中不断完善自己、健康成长。第一分题“学会尊重”包括“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三个教学课题。第一个话题“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会遇到不同的人,其中很多人是值得尊重的人;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即使默默无闻,即使没有取得什么显著成就,都拥有生而为人的尊严,每个人都应当得到尊重。第二个话题“尊重自己”,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只有尊重自己,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了解、掌握尊重自己的方法,相信自己的价值,不自我贬低,培养自信心。第三个话题“尊重他人”,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是一项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一个人文明素养的体现,尊重他人不仅表现在话语上,更应该落实在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三个话题之间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且层层递进升华,先让学生在了解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应当得到尊重的基础上延伸到学会尊重自己以及如何尊重他人,并落实到实处,做到知行合一。进一步使学生懂得尊重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继承和发扬,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第一个话题: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先从我们尊重的人入手,印发学生思考哪些人值得我们尊重。接着,让学生从那些值得尊重的普通人的故事引出人人都应当得到尊重的主题。最后,教材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如果每个普通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社会将有哪些变化,促使学生认识到尊重对个人及社会的意义。2.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已经从家庭、学校扩展到社会生活,其中,“尊重”是学生作为现代公民,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理应学习并发展的基本品质,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但学生更多的是尊重家长、老师,对于如何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并没有明确的章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强调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在以往的生活中,受到多方因素影响,学生很容易根据外表、地位、成就等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更多的尊重社会名人、伟人,而忽视对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的尊重,因此对于“每个人”的范围要做出清晰而明确的界定:此外,经过漫长的假期,学生接触道德与法治课程,也会有陌生感,以假期中学生熟悉的新冠疫情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明确“每个人”这个范围的重要意义,是十分必要的。3.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明确尊重他人是个人素养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形成尊重他人的人生态度和良好品质,体会到尊重他人的快乐。能力与方法目标: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促进平等、友善、文明的社会风气的形成。知识目标: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拥有生而为人的尊严,都应得到尊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图文说明教材2-3页共有三幅图:第一幅:情景对话,是学生容易形成的社会认知:我们尊重的对象大多是社会名人、伟人,或是有突出成就的人,或是与自己关系亲近的人。教师要让学生愿意讲述自己尊重的人,要予以理解,同时进一步说明本课所讲的尊重指的是一种平等相待的心态及言行,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还可以尊重哪些人,并说明原因。第二幅:开杂货店的周阿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那些默默无闻的人,思考我们是否尊重过他们,他们是否值得大家尊重。第三幅:情境对话,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普通人也值得尊重,进而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价值,都值得尊重。5.教学要点教学重点:明确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拥有生而为人的尊严,都应得到尊重。教学难点:使学生形成尊重他人的人生态度和良好品质,体会到尊重他人的快乐,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做到尊重他人。6.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7.教学过程主要环节设计第一环节:故事导入本环节有一个节点:听故事谈看法。有一回,萧红到鲁迅先生家吃饭,许广平从街上一福建菜馆要了一碗鱼丸子。吃饭的时候,海婴最先夹了几个丸子放到自己碗里,吃了一个后就说:“不新鲜、不好吃。”许广平便夹起一个吃,感觉很新鲜。于是就批评海婴,并又给海婴夹了一个,海婴吃了这个之后,依然说不新鲜。许广平生气了,更加严厉地斥责海婴。见此情形,鲁迅先生便把海婴碟子里的鱼丸夹起来尝了尝,果然不新鲜。原来,在这碗鱼丸中,有一部分是新鲜的,还有一部分是不新鲜的。于是,鲁迅先生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指责是不对的。”许广平事后感慨地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思考:故事中我们赞同谁的做法?鲁迅爷爷还是她的妻子许广平?说说你的看法。出示课题《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设计意图:一方面通过幽默风趣的故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思维并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情感铺垫。】第二环节:道德强调尊重,法律要求尊重。本环节共有二个节点:第一节点:分享值得尊重的人物故事。1.2020年,相信同学们都过了一个十分难忘的春节,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许多医护人员冲在抗疫一线,我们称赞他们是白衣天使、白衣战士,是最美的逆行者,想一想,你对医护人员是怎样的情感 你记得哪些医护人员的事迹 2.(播放视频)这场“战争”让我们记住了许多医护人员的名字,有第一时间前往武汉的钟南山院士,有和病毒赛跑的李兰娟院士,有第一个发现病毒并坚持上报的张继先医生,有患有渐冻症却依然奔走在抗疫前线的张定宇医生,有病好了也要上一线的李文亮医生……还有无数的没有留下名字的医护人员,他们都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重。3. 风里雨里为我们送来美味食物的外卖员,细心核对信息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快递员,早出晚归为我们提供洁净城市的环卫工,辛勤劳作为我们生产新鲜蔬果的农民……他们都是平凡人,做着平凡的事,他们为什么值得我们的尊重呢 翻到第3页,看这几位小朋友的对话:“周阿姨为邻居街坊提供便利”,这是她创造的独一无二的价值;“周阿姨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踏实的工作”,这是她生而为人的尊严。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即使默默无闻,即使没有取得什么显著成就,他也拥有生而为人的尊严,每个人,都应当得到尊重。4.大家细心地去思考、去发现,来分享你身边值得我们尊重的人物故事。第二节点: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人权的部分规定。同学们,教材第3页相关链接为我们展示了《中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部分条例,请大家默读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这些都说明,尊重他人不仅仅是道德的要求,更是法律的约束。【设计意图:学生观看视频,观察图片,联系生活实际,从这些值得尊重的人物故事中,清楚地意识到:每个靠劳动为社会为人们服务的人,都拥有尊严,都应当得到尊重,即使没有取得什么显著成绩,即便他有错误、有缺点,我们也不能侮辱人格;《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根本大法,这些条例保障了人权平等,保证每个人的尊严是受法律保护的。】第三环节:人人尊重人人,社会风气形成本环节共有一个节点:认识尊重的社会意义。1.书上还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每个普通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社会将有哪些变化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你走在一条人来人往的街上,旁边买菜的阿姨提着一兜子新鲜蔬菜,边走边回头对卖菜的伯伯说:“谢谢您,再见”,伯伯微笑着点头回应,转过头来一脸歉意地对清洁阿姨说:“不好意思,这些菜叶子我一会儿自己扔”;外卖小哥从你的身边经过,他的电话里传来温和的“不着急,慢点骑,辛苦了”…2.晚清著名思想家康有为曾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就是说:每个人都相亲相爱,互相帮助,每个人都处于一种平等的社会制度下,就是一个“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的大同社会。一个人人受尊重的社会,将是一个平等、友善、温暖的和谐社会,希望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塑造这样一个美好的社会。3.同学们,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不仅仅要求我们尊重其他人,也要求我们尊重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只有尊重自己,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下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如何尊重自己,再见。【设计意图:借助主持人的提问让学生思考普通人得到尊重后给社会带来的变化,从而认识尊重的社会意义,一个人人受尊重的社会是一个平等、友善、温暖的文明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相关条文,让学生明确宪法为人人享有平等的尊严提供了法律保障。】8.板书设计: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人人尊重人人社会风气形成【设计意图:板书是一节课教学内容的缩影。将学会宽容展现于学生面前,继而引导学生了解和而不同的真谛,并落实到实处,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