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风景谈》课件(共26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风景谈》课件(共26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这是什么地区?
这里的风景又是怎样的?
陕西延安
风景谈 茅盾
1.了解茅盾的生平及其创作成就,积累文学常识。
2.梳理六幅风景的内容,认识议论性语句在文章中的线索作用。
3.分析对比、烘托手法,理解散文“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
4.体验解放区军民崇高的精神境界,培养珍惜和平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
学习目标
一、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嘉兴人。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六十余年的文学活动中,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接编改革《小说月报》,倡导“为人生”的艺术,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茅盾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蚀》《虹》《子夜》《腐蚀》;
中篇小说《路》《三人行》;
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一、作者简介
《风景谈》写于1940年12月,此时的茅盾离开延安置身于国统区重庆的白色恐怖之中,这里没有创作的言论自由,要讴歌延安抗日根据地军民更是不可能的。那么,是什么驱动作者不畏险恶环境,另辟蹊径,采用含蓄的艺术表现手法,抒发了对根据地军民和谐生活的赞美之情呢?这就是茅盾在经历了十多年动荡不安的生活后,对延安军民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使然。
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二、写作背景
“风景谈”即谈风景,是宾语前置,“风景”是重点内容。所谓“风景”,《辞海》中的解释是“风光景色”,即可供人观赏的建筑物、自然景象等。但这篇散文所说的“风景”还应包括人,茅盾认为人是风景的“构成者”,是风景的“主宰”。因此,我们在考虑六幅画面时应从课文实际出发,通过风景来理解风景中所包含的政治内容。一要考虑人的活动,二要顾及人类活动的自然背景。
三、初读课文——解题
学习任务一:梳理内容,辨识风景画
阅读全文,看看课文描绘了哪些画面?参考“沙漠驼队”这个命名形式,为课文描写的其他画面各拟写一个小标题,并找出每幅图画的描述性文字与议论性文字。
阅读全文,参考“沙漠驼铃”这个命名形式,为课文描写的其他画面各拟写一个小标题,并找出每幅图画的描述性文字与议论性文字。(完成下表)
高原归耕(2)
沙漠驼队(1)
延河生产队(3-4)
雨洞共读(5-6)
桃林小憩
(7-8)
北国晨号(9-10)
画面名称 描述性文字 议论性文字
沙漠驼队
高原归耕
延河生产队
雨洞共读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而且大小叮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
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就成了一幅剪影;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歌声可是缭绕不散。
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
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洗一把脸。
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自然是伟大的……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但是试想一想,如果在一个下雨天,……一同在看;那样一个沉闷的雨天……使大自然顿时生色!
你所见的……怡然自得。
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花时已过……便长嘶起来。
现在请你坐下……或不喝,随便谈谈天。
在有闲的只想找一点什么来消磨时间的人们看来……看得很可爱。
因此……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清晨,……只这是刚性的。
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学习任务二:探究文本,理解作者评价性言语
延河生产队、雨洞共读、桃林小憩三幅画面都描绘了青年风景,以它们为例,探究画面中的“人”是如何体现作者的评价( “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的?
赏读:沙漠驼铃(1)
沙漠自然风光是苍茫、单调、寂静的,以此反衬驼队(人的活动)的出现给沙漠带来了生气,并发表议论——自然界伟大,人类更伟大。(作者的基本观点,也是全文的中心所在)。
探讨1:沙漠驼队中的“人”是如何体现作者的评价(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
自然景物+人的活动→风景
学习任务二:探究文本,理解作者评价性言语
赏读:沙漠驼铃(1)
探讨2:作者描绘第一幅风景,为什么不从驼队出现时写起,而是先描绘了一幅空旷沉寂、没有人迹的沙漠景观呢?
1.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形象地告诉人们:无论是多么单调沉寂的去处,只要有了人类的活动,就可以产生奇迹,变成一幅动人的“风景”。
2.为后文歌颂人类的伟大,歌颂抗日军民埋下伏笔。
3.这样写有一定的“曲笔”作用,便于发表,适应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
这样写使文章别具一格,在此基础上,下文逐一展开画面,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体现了层层铺垫、环环紧扣的特色。
思考探究:
延河生产队、雨洞共读、桃林小憩三幅画面都描绘了青年风景,以它们为例,探究画面中的“人”是如何体现作者的评价( “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的?
学习任务二:探究文本,理解作者评价性言语
延河生产队画面中的“人”是如何体现作者的评价的?
学习任务二:探究文本,理解作者评价性言语
山地傍晚,夕阳、晚霞、干坼的黄土、汤汤的急流,在这静穆的自然中,知识青年“生产”归来,琅琅的笑语、雄壮的歌声展现着生命的活力和精神的充盈,织成了一幅美妙的图画。
他们操着“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说明他们有着同一目标,从四面八方来到延安,他们吃的是小米饭和青菜,参加劳动后,手“一律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但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在生产劳动中认识了生活和人生的意义,所以“兴奋地谈话”,发出“爽朗的笑声”,愉快地在河边戏水。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一点困乏、一点厌倦,他们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着重描写了搞文艺的青年们朝气蓬勃的劳动生活,饱含激情地赞美了知识分子崇高的革命理想和斗争精神。
河边余晖(色)+知识青年“生产”归来的谈笑(声)→美妙的图画
延河生产队画面中的“人”是如何体现作者的评价的?
雨洞共读画面中的“人”是如何体现作者的评价的?
学习任务二:探究文本,理解作者评价性言语
这幅画面描绘了荒山上雨天的景致。
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黄褐色的浊水、怪石峭壁的崖岸、天然的石洞,在并不鲜艳的底色上,忽然可见一对男女青年在山壁石洞中促膝而坐,正在学习讨论,于是大自然顿时生色。
雨洞共读画面中的“人”是如何体现作者的评价的?
石洞里的一对和公园里的一对衣着不同、地点不同、精神面貌不同的两对青年。一对是城市青年,谈情说爱生活平庸,一对是延安青年,学习讨论明白生活的意义。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用城市青年的平庸生活,突出延安知识青年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他们之间是基于高尚理想的友谊和爱情。
桃林小憩画面中的“人”是如何体现作者的评价的?
学习任务二:探究文本,理解作者评价性言语
什么是“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
第一自然是自然景物,即文中那二三十棵桃树、半盘旧石磨等,但作者认为这不是构成风景的主要条件,主要条件是“人”,所以“第二自然”是加上了人类活动的自然,或者是被改造的自然,是人类在自然的基础上经过创造性活动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人创造 了第 二 自然”, 语出高尔基,指劳动创造世界, 也指(有时)人 类从劳动而创造了文 化。 在本文中,也 有革命者改造世界的涵义。
—茅盾《茅盾 关于 《风 景 谈 》 的一 封信》”
桃树、半盘石磨、断碎旧阶、现成的石块、荠麦大麻,有休憩的青年或谈天、或讨论、或聚会、怡然自乐,各得其所,构成了一幅恬然又生气勃勃的茶社图,从而赞美了解放区人民的高尚情趣,以及高贵的精神能够填补自然界的贫乏。
以桃林之极其普通,从而更好地突出“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这一意旨。这里实际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延安的知识青年来这里休息、学习、争论,因此这里变成了一处“胜景”。延安的进步青年就是“仙”和“龙”,他们“创造了第二自然”。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
桃林小憩画面中的“人”是如何体现作者的评价的?
“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一句中,“天下最难走的路”是指什么路?
“ 天下最难 走 的路 ”为 当时流 行 语,暗指赴陕北(延 安)之路 , 因为 当时 国 民党 反动 派 在 边 区 四 周 通 道设置了 无 数 的特务机构 , 绑架赴延安 的青年。这 句话 既 为 当时 流 行语, 特有 所指, 故 加 引号。
——茅盾《茅盾 关于 《风 景 谈 》 的一 封信》
深入探究 探寻余韵·山村兴衰
作者描摹的六处风景画,蕴含了哪些精神内涵?
画面 精神内涵
沙漠驼队
高原归耕
延河生产队
雨洞共读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总领全文,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庄严妩媚。
反映黄土高原人民的辛勤劳作和吃苦耐劳、乐观——人对自然的改造。
赞美了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革命斗争精神——生命力。
突出知识青年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孜孜不倦、勤奋、精神生活充实。
赞美了解放区人民的高尚情趣——生命力、高尚的精神生活。
突显了革命战士所代表的坚毅、刚强、勇敢等民族精神。
人的精神境界的美赋予自然风光的美以生机,这就是“第二自然”,这才是“真的风景”。
赞美延安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自然景物
崇高的人类活动

真的风景
=
请结合作者描摹的六处风景的精神内涵,谈一谈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风景”才是“真的风景”?
学习任务三:写作交流——“让风景说话”
请你从以上三个风景画中,选择一种青年身份,完成任务并交流分享。
①延河生产队图中的知识青年曾经是“洋洋洒酒下笔如有神的”,请你创作一首延河劳动的诗歌;
②雨洞共读图中的知识青年“摊开着一本札记簿,头凑在一处”,请你创作札记簿里的内容,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感悟,
③桃林小憩图中的一位青年“刚接到家里寄给她的一点钱”,请你给家里回一封不少于200字的简信,汇报自己的近况。
现今社会中有太多的人淡漠了理想与精神,执著于现实的物质生活,疏忽了信念与追求,拘囿于个人的舒适享受,更忘却了人类与社会赋予每个个体的责任和使命。然而人没有思想,风景就不可能在人面前展现其伟大及人自身的伟大。黄土高原上的美景留给我们的除却诗情画意,更多的是令人思索的家国命题。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