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余姚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1.(2024八下·余姚期中)“七十多个春秋过去了,可长津湖之页无法翻越。战士们用年轻的生命守住了长津湖,守住了上甘岭,守住了共和国的安宁与和平,更守住了他们身后亿万的苍生。”这段文字说明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意义在于(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打败了美国侵略者C.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提升了我国的战略威慑力量2.(2024八下·余姚期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两条道路的共同点是( )A.坚持中心城市暴动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坚持“工农武装割据” D.从中国的国情出发3.(2024八下·余姚期中)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事件是( )A.西藏和平解放 B.香港澳门回归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4.(2024八下·余姚期中)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土地改革的意义( )①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④农民翻了身,成为了土地的主人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5.(2024八下·余姚期中)“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重大成就。”下列史实中可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②开展了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③长春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等重工业企业投产④新藏、青藏、川藏公路及宝成铁路修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2024八下·余姚期中)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的理由是( )A.通过了《共同纲领》B.确立了土地改革的路线C.公布了“一五计划”D.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7.(2024八下·余姚期中)解读图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出现下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年份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1952 71.8% 6.9% 0.7% 1.5% 19.1%1956 7% 0.1% 7.3% 53.4% 32.2%A.三大改造的完成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行C.苏联的经济援助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8.(2024八下·余姚期中)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两会”指的是(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③全国妇女代表大会④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9.(2024八下·余姚期中)如图邮票发行于建国十周年,这十年间,中国取得的建设成就包括( )①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③超额完成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④两弹一星研制成功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10.(2024八下·余姚期中)观察下面我国粮食人均变化图,其中促使1959年-1962年粮食人均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所有制改革完成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D.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1.(2024八下·余姚期中)他甘做无名英雄,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为兰考治沙而呕心沥血,被誉为“党的好干部”的英雄模范人物是( )A. B.C. D.12.(2024八下·余姚期中)城市既是现代文明的中心,又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阵地。小明写一篇介绍某个城市的文章,草拟了图中的三个标题,他要介绍的是( )标题 1.对外开放的窗口2.一夜崛起之城3.经济特区的代表A.重庆 B.南京 C.深圳 D.杭州13.(2024八下·余姚期中)归纳和整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列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B.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C.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中共十五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4.(2024八下·余姚期中)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的行动。”这个“大胆行动”指的是( )A.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B.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C.设立长江三角洲开放区D.将海南岛建成经济特区15.(2024八下·余姚期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 )①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②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③将在本世纪头20年实现④需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16.(2024八下·余姚期中)中共十二大正式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十三大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可见,我国( )A.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B.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C.逐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 D.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17.(2024八下·余姚期中)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的事件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香港、澳门回归祖国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8.(2024八下·余姚期中)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求同存异”方针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19.(2024八下·余姚期中)《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概括的十条历史经验中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人民至上”。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有(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②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唯一优势 ③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④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现代化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0.(2024八下·余姚期中)在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宪法的原则。下列做法体现该原则的是( )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②免费为小学生提供营养午餐③家庭贫困的初中生小明得到教育发展基金的扶贫帮助④农村开办农家书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1.(2024八下·余姚期中)刚注册完会员,推销短信就铺天盖地;刚搜索过一个物品,就频频收到类似产品的广告……上述现象侵犯了公民的( )A.受教育权 B.人格尊严权 C.隐私权 D.财产权22.(2024八下·余姚期中)(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网络暴力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严重污染社会风气,打击网络暴力一直是网信部门的工作重点。在网络生活中,我们要崇德守法,文明、理性表达自身观点。当遭遇网络暴力时,青少年应该( )A.收集证据,敢于依法维权 B.不理不睬,尽快自我消化C.忍气吞声,防止事态扩大 D.以牙还牙,召集网友反击23.(2024八下·余姚期中)(政治认同)经过八年接续奋斗,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中国的脱贫行动( )①有力促进了贫困人口人权的实现 ②表明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③确保公民享有各种权利和自由④是中国人权事业进步的最显著标志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4.(2024八下·余姚期中)(主人翁意识)中学生小云外出旅游时,发现一位外国游客对设有“军事禁区”标志的山林进行录像,便拨打“12339”进行举报。小云履行的义务是( )A.爱护公共财产 B.维护民族团结C.维护国家安全 D.提出批评建议25.(2024八下·余姚期中)观察下图漫画,对于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A.先享有权利后履行义务 B.权利义务需要相互统一C.权利义务是完全对等的 D.权利义务都是能放弃的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2024八下·余姚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材料二2012年1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即到2021年,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049年,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一种梦想变为现实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有何重大历史意义?(任意答出3条即可得满分)(2)通过土地改革实现了第二种梦想,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土地改革之后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改变土地所有制后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任意答出2条即可得满分)(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对党的哪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的继承和发展?此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那么我国通过什么方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7.(2024八下·余姚期中)我国的改革开放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强国之路,是富民之策。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是在哪一会议上提出的?(2)结合所学知识,将左图中的内容补充完整。(3)根据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目前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4)我国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28.(2024八下·余姚期中)坚持宪法至上,增强法治观念。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良法之光】经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会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本法将于2024年5月1日正式施行。该法第一条规定:第一条:为了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干部之责】某驻外联络办领导蔡某,在一次社交活动中结识了境外间谍魏某,接受其邀请,频繁出入高档场所吃喝玩乐,蔡某之妻月在魏某的精心安排下进入一家高薪企业工作。在逐步被魏某控制后,蔡某先后出卖大量国家秘密,最终因泄漏国家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1)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划线内容的理解。(2)蔡某未履行哪项基本义务?从履行法定义务的角度谈谈其行为对我们的启示。(3)请从规范权力运行的角度,谈谈如何避免此类案件发生?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阴谋,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题目文字说明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捍卫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A项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是题干文字说明的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意义,符合题意;B项打败了美国侵略者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和抗美援朝无关,不符合题意;D项提升了我国的战略威慑力量和抗美援朝战争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美援朝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材料信息。2.【答案】D【知识点】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中国的国情,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中国的国情,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题干中两条道路的共同点是始终立足中国国情。A项坚持中心城市暴动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B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仅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相关,不符合题意;C项坚持“工农武装割据”仅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相关,不符合题意;D项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是两条道路的共同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3.【答案】A【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大陆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A项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符合题意;B项香港澳门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不符合题意;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不符合题意;D项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确立了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西藏和平解放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藏和平解放的相关史实。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大陆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4.【答案】D【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①②④正确,建立了土地公有制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排除含③的选项。D项①②④属于土地改革的意义,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土地改革意义的相关史实。5.【答案】C【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是在一五计划期间;③在一五计划期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是是在一五计划期间;④新藏、青藏、川藏公路建成通车是在一五计划期间。故①③④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展了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是在大跃进运动期间,故②错误。C项①③④可证明题干结论,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一五计划的成就,要求识记基础史实。6.【答案】D【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A项通过了《共同纲领》是在1949年的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上,不符合题意;B项确立了土地改革的路线是在1950年,不符合题意;C项公布了“一五计划”是在1953年,不符合题意;D项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被称为“里程碑”的理由,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7.【答案】A【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据“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可知,私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的比例发生了重大变化,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造成图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三大改造的完成。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是题干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行是在1950 -1952年,和题干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苏联的经济援助和题干数据变化无关,不是材料中公有制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D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是在1954年,和题干数据变化无关,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要掌握三大改造的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8.【答案】A【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两会指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会议,①②正确。A项①②是“两会”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两会,要求识记基础史实。9.【答案】D【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建国十周年间取得的成就指的是1949-1959年,选项中①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在1954年;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后;③超额完成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是在1957年;④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其中东方红一号是在1970年,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成就,所以①②③符合题意。D项①②③是建国十周年中国取得的建设成就,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大改造、一五计划,两弹一星的识记情况。理解并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大改造、一五计划,两弹一星的相关史实。10.【答案】D【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由图表可以看出,1959年到1962年,粮食人均产量降低,联系所学,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减少,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的发展。A项土地所有制改革完成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和题干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是在1956年,和题干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1953-1957年,和题干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促使1959年-1962年粮食人均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学生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大跃进运动的表现和影响。11.【答案】C【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焦裕禄在任中共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时,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他带领全县干部和群众,同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使兰考贫困面貌大为改观,他身患癌症,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A项是“两弹元勋”邓稼先,不符合题意;B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不符合题意;C项是“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符合题意;D项是“铁人”王进喜,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焦裕禄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模范人物焦裕禄的事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主要有“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等,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12.【答案】C【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1980年,我国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后,深圳在短短几年内,就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 题干给出的卡片标题中“对外开放的窗口”“一夜崛起之城”和“经济特区的代表”都指的是深圳。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深圳是小明要介绍的城市,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深圳经济特区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深圳经济特区的“奇迹”。13.【答案】D【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并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ABC三项搭配都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中共十五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搭配不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中国重要会议的内容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中国重要会议的内容。14.【答案】B【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1984年”“开放整个海岸”等信息,联系所学可知,结合所学可知,198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放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A项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不符合题意;B项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是这个“大胆行动”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C项设立长江三角洲开放区是1985年,不符合题意;D项将海南岛建成经济特区是在1988年,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需要灵活运用时间1984年和“开放整个海岸”两个关键信息。15.【答案】C【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2年11月,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在会上,他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强调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奋斗目标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②④说法正确,③将在本世纪头20年实现说法错误。C项①②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梦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国梦的相关史实。16.【答案】A【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以及“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出我国对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A项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理解正确,符合题意;B项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在改革开放之前,不符合题意;C项逐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和题干内容不符,材料中涉及的是经济体制改革,不是对外开放,不符合题意;D项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题干时间不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首次提出是2013年,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及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知识。17.【答案】B【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A项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不符合题意;B项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符合题意;C项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提高中国的国家地位,不符合题意;D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8.【答案】D【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为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在“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不符合题意;C项“求同存异”方针是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不符合题意;D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祖国统一大业的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史实。19.【答案】A【知识点】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做主【解析】【分析】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担负起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宗旨。①③理解正确。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不是唯一优势,故②说法错误;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共产主义,故④说法错误。A项①③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20.【答案】B【知识点】宪法与普通法律【解析】【分析】免费为小学生提供营养午餐,家庭贫困的初中生小明得到教育发展基金的扶贫帮助,农村开办农家书屋,反映了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故②③④正确。县乡人大代表是直接选举产生的,县级以上人大代表是间接选举产生的,故①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它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21.【答案】C【知识点】法律维护公民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解析】【分析】刚注册完会员,推销短信就铺天盖地;刚搜索过一个物品,就频频收到类似产品的广告等,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受教育权、财产权,故AD不符合题意;题干内容没有强调人格尊严权,故B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隐私权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都有自我尊重和受人尊重的需要,都应当享有受他人和社会尊重的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公民的人格尊严权包括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22.【答案】A【知识点】用法律捍卫生命健康权【解析】【分析】当遭遇网络暴力时,青少年应该收集证据,敢于依法维权,故A正确。“不理不睬,尽快自我消化”“忍气吞声,防止事态扩大”是缺乏权利意识的体现,故BC错误;“以牙还牙,召集网友反击”没有通过合法途径维权,故D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我们要增强平等意识,努力践行平等,共同建构平等有序的社会制度。23.【答案】B【知识点】宪法与普通法律【解析】【分析】中国的脱贫行动,是中国人权事业进步的最显著标志,有力促进了贫困人口人权的实现,故①④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故②不符合题意;“确保公民享有各种权利和自由”说法太绝对,故③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保障人民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发展促人权,努力推动人权事业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4.【答案】C【知识点】权利和义务【解析】【分析】中学生小云外出旅游时,发现一位外国游客对设有“军事禁区”标志的山林进行录像,便拨打“12339”进行举报。这反映了小云履行了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爱护公共财产、维护民族团结,故AB不符合题意;提出批评建议是权利,不是义务,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国家安全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维护国家安全包括维护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受侵犯,国家秘密不被窃取、泄露和出卖,社会秩序不被破坏,等等。维护国家荣誉包括维护国家的尊严不受侵犯,国家的荣誉不受玷污。维护国家利益包括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等各方面的利益。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25.【答案】B【知识点】权利和义务【解析】【分析】“权利都抢跑了,义务是谁的?”启示我们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故B正确。权利与义务没有先后之分,故A错误;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不是对等的,故C错误;权利可以放弃,义务不能放弃,故D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权利与义务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可以激发公民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其履行义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承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反过来,公民自觉履行义务,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又为其权利的实现提供和创造更好的条件。26.【答案】(1)梦想变为现实的标志性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一事件的重大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 勇斗争, 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2)地改革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改后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由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原因:经过土地改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3)中共十三大 , 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种梦想变为现实的标志性事件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根据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2)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土地改革之后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由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经过土地改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3)根据题干“此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结合所学可知,是中共十三大。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对党的中共十三大确定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的继承和发展。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据所学可知,我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把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土地改革,“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27.【答案】(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国有企业;③深圳;④厦门;⑤海南(3)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4)认识:坚持改革开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1)据题干图示内容,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据题干图示内容,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国企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增强了国企的活力,提高了企业的效益。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在短短几年内,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1988年,我国又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这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3)据题干图示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对外开放区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4)本题为开放性问题,学生围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发展科技、教育作答即可。【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外开放、邓小平理论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外开放、邓小平理论的相关史实。28.【答案】(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②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和立法基础,其他法律都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与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或维护国家利益/或维护国家安全/遵守宪法和法律)启示: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否则就会受到法律制裁。(3)①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②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不能超越权限、滥用职权。(法无授权不可为)③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诿。(法定职责必须为)④宪法和法律规定了国家权力行使的程序,要求国家权力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权力行使按程序)⑤国家权力的行使不能任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知识点】宪法与普通法律;依法治国与依法参与政治生活;权利和义务【解析】【分析】(1)此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划线内容的理解。联系教材知识,说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和立法基础,其他法律都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与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2)此题要求说明蔡某未履行哪项基本义务,并从履行法定义务的角度谈谈其行为对我们的启示。围绕“在逐步被魏某控制后,蔡某先后出卖大量国家秘密,最终因泄漏国家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分析,可知蔡某没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等义务。第二小问,需把握履行义务的知识,说明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否则就会受到法律制裁。(3)此题要求从规范权力运行的角度,谈谈如何避免此类案件发生。首先应把握规范权力运行的知识,然后概括材料内容,从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权力行使按程序,国家权力的行使不能任性等方面说明。【点评】此题考查规范国家权力、宪法、公民义务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把握宪法的重要性和地位即可。(2)此题为启示类问题,把握公民义务,结合材料内容说明。(3)此题限定知识明确,概括材料内容,联系权力运行的知识说明。1 / 1浙江省余姚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1.(2024八下·余姚期中)“七十多个春秋过去了,可长津湖之页无法翻越。战士们用年轻的生命守住了长津湖,守住了上甘岭,守住了共和国的安宁与和平,更守住了他们身后亿万的苍生。”这段文字说明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意义在于(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打败了美国侵略者C.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提升了我国的战略威慑力量【答案】A【知识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阴谋,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题目文字说明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捍卫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A项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是题干文字说明的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意义,符合题意;B项打败了美国侵略者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和抗美援朝无关,不符合题意;D项提升了我国的战略威慑力量和抗美援朝战争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美援朝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材料信息。2.(2024八下·余姚期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两条道路的共同点是( )A.坚持中心城市暴动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坚持“工农武装割据” D.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答案】D【知识点】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中国的国情,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中国的国情,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题干中两条道路的共同点是始终立足中国国情。A项坚持中心城市暴动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B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仅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相关,不符合题意;C项坚持“工农武装割据”仅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相关,不符合题意;D项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是两条道路的共同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3.(2024八下·余姚期中)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事件是( )A.西藏和平解放 B.香港澳门回归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答案】A【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大陆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A项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符合题意;B项香港澳门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不符合题意;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不符合题意;D项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确立了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西藏和平解放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藏和平解放的相关史实。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大陆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4.(2024八下·余姚期中)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土地改革的意义( )①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④农民翻了身,成为了土地的主人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D【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①②④正确,建立了土地公有制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排除含③的选项。D项①②④属于土地改革的意义,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土地改革意义的相关史实。5.(2024八下·余姚期中)“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重大成就。”下列史实中可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②开展了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③长春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等重工业企业投产④新藏、青藏、川藏公路及宝成铁路修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是在一五计划期间;③在一五计划期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是是在一五计划期间;④新藏、青藏、川藏公路建成通车是在一五计划期间。故①③④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展了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是在大跃进运动期间,故②错误。C项①③④可证明题干结论,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一五计划的成就,要求识记基础史实。6.(2024八下·余姚期中)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的理由是( )A.通过了《共同纲领》B.确立了土地改革的路线C.公布了“一五计划”D.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答案】D【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A项通过了《共同纲领》是在1949年的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上,不符合题意;B项确立了土地改革的路线是在1950年,不符合题意;C项公布了“一五计划”是在1953年,不符合题意;D项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被称为“里程碑”的理由,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7.(2024八下·余姚期中)解读图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出现下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年份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1952 71.8% 6.9% 0.7% 1.5% 19.1%1956 7% 0.1% 7.3% 53.4% 32.2%A.三大改造的完成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行C.苏联的经济援助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答案】A【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据“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可知,私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的比例发生了重大变化,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造成图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三大改造的完成。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是题干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行是在1950 -1952年,和题干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苏联的经济援助和题干数据变化无关,不是材料中公有制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D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是在1954年,和题干数据变化无关,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要掌握三大改造的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8.(2024八下·余姚期中)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两会”指的是(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③全国妇女代表大会④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A【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两会指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会议,①②正确。A项①②是“两会”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两会,要求识记基础史实。9.(2024八下·余姚期中)如图邮票发行于建国十周年,这十年间,中国取得的建设成就包括( )①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③超额完成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④两弹一星研制成功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答案】D【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建国十周年间取得的成就指的是1949-1959年,选项中①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在1954年;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后;③超额完成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是在1957年;④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其中东方红一号是在1970年,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成就,所以①②③符合题意。D项①②③是建国十周年中国取得的建设成就,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大改造、一五计划,两弹一星的识记情况。理解并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大改造、一五计划,两弹一星的相关史实。10.(2024八下·余姚期中)观察下面我国粮食人均变化图,其中促使1959年-1962年粮食人均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所有制改革完成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D.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答案】D【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由图表可以看出,1959年到1962年,粮食人均产量降低,联系所学,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减少,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的发展。A项土地所有制改革完成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和题干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是在1956年,和题干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1953-1957年,和题干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促使1959年-1962年粮食人均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学生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大跃进运动的表现和影响。11.(2024八下·余姚期中)他甘做无名英雄,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为兰考治沙而呕心沥血,被誉为“党的好干部”的英雄模范人物是( )A. B.C. D.【答案】C【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解析】【分析】焦裕禄在任中共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时,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他带领全县干部和群众,同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使兰考贫困面貌大为改观,他身患癌症,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A项是“两弹元勋”邓稼先,不符合题意;B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不符合题意;C项是“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符合题意;D项是“铁人”王进喜,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焦裕禄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模范人物焦裕禄的事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主要有“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等,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12.(2024八下·余姚期中)城市既是现代文明的中心,又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阵地。小明写一篇介绍某个城市的文章,草拟了图中的三个标题,他要介绍的是( )标题 1.对外开放的窗口2.一夜崛起之城3.经济特区的代表A.重庆 B.南京 C.深圳 D.杭州【答案】C【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1980年,我国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后,深圳在短短几年内,就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 题干给出的卡片标题中“对外开放的窗口”“一夜崛起之城”和“经济特区的代表”都指的是深圳。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深圳是小明要介绍的城市,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深圳经济特区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深圳经济特区的“奇迹”。13.(2024八下·余姚期中)归纳和整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列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B.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C.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中共十五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答案】D【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并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ABC三项搭配都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中共十五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搭配不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中国重要会议的内容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中国重要会议的内容。14.(2024八下·余姚期中)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的行动。”这个“大胆行动”指的是( )A.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B.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C.设立长江三角洲开放区D.将海南岛建成经济特区【答案】B【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1984年”“开放整个海岸”等信息,联系所学可知,结合所学可知,198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放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A项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不符合题意;B项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是这个“大胆行动”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C项设立长江三角洲开放区是1985年,不符合题意;D项将海南岛建成经济特区是在1988年,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需要灵活运用时间1984年和“开放整个海岸”两个关键信息。15.(2024八下·余姚期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 )①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②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③将在本世纪头20年实现④需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答案】C【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2年11月,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在会上,他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强调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奋斗目标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②④说法正确,③将在本世纪头20年实现说法错误。C项①②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梦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国梦的相关史实。16.(2024八下·余姚期中)中共十二大正式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十三大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可见,我国( )A.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B.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C.逐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 D.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答案】A【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以及“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出我国对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A项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理解正确,符合题意;B项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在改革开放之前,不符合题意;C项逐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和题干内容不符,材料中涉及的是经济体制改革,不是对外开放,不符合题意;D项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题干时间不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首次提出是2013年,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及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知识。17.(2024八下·余姚期中)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的事件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香港、澳门回归祖国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答案】B【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A项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不符合题意;B项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符合题意;C项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提高中国的国家地位,不符合题意;D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8.(2024八下·余姚期中)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求同存异”方针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答案】D【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为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在“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不符合题意;C项“求同存异”方针是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不符合题意;D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祖国统一大业的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史实。19.(2024八下·余姚期中)《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概括的十条历史经验中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人民至上”。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有(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②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唯一优势 ③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④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现代化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知识点】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做主【解析】【分析】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担负起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宗旨。①③理解正确。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不是唯一优势,故②说法错误;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共产主义,故④说法错误。A项①③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20.(2024八下·余姚期中)在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宪法的原则。下列做法体现该原则的是( )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②免费为小学生提供营养午餐③家庭贫困的初中生小明得到教育发展基金的扶贫帮助④农村开办农家书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B【知识点】宪法与普通法律【解析】【分析】免费为小学生提供营养午餐,家庭贫困的初中生小明得到教育发展基金的扶贫帮助,农村开办农家书屋,反映了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故②③④正确。县乡人大代表是直接选举产生的,县级以上人大代表是间接选举产生的,故①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它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21.(2024八下·余姚期中)刚注册完会员,推销短信就铺天盖地;刚搜索过一个物品,就频频收到类似产品的广告……上述现象侵犯了公民的( )A.受教育权 B.人格尊严权 C.隐私权 D.财产权【答案】C【知识点】法律维护公民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解析】【分析】刚注册完会员,推销短信就铺天盖地;刚搜索过一个物品,就频频收到类似产品的广告等,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受教育权、财产权,故AD不符合题意;题干内容没有强调人格尊严权,故B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隐私权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都有自我尊重和受人尊重的需要,都应当享有受他人和社会尊重的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公民的人格尊严权包括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22.(2024八下·余姚期中)(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网络暴力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严重污染社会风气,打击网络暴力一直是网信部门的工作重点。在网络生活中,我们要崇德守法,文明、理性表达自身观点。当遭遇网络暴力时,青少年应该( )A.收集证据,敢于依法维权 B.不理不睬,尽快自我消化C.忍气吞声,防止事态扩大 D.以牙还牙,召集网友反击【答案】A【知识点】用法律捍卫生命健康权【解析】【分析】当遭遇网络暴力时,青少年应该收集证据,敢于依法维权,故A正确。“不理不睬,尽快自我消化”“忍气吞声,防止事态扩大”是缺乏权利意识的体现,故BC错误;“以牙还牙,召集网友反击”没有通过合法途径维权,故D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我们要增强平等意识,努力践行平等,共同建构平等有序的社会制度。23.(2024八下·余姚期中)(政治认同)经过八年接续奋斗,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中国的脱贫行动( )①有力促进了贫困人口人权的实现 ②表明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③确保公民享有各种权利和自由④是中国人权事业进步的最显著标志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知识点】宪法与普通法律【解析】【分析】中国的脱贫行动,是中国人权事业进步的最显著标志,有力促进了贫困人口人权的实现,故①④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故②不符合题意;“确保公民享有各种权利和自由”说法太绝对,故③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保障人民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发展促人权,努力推动人权事业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4.(2024八下·余姚期中)(主人翁意识)中学生小云外出旅游时,发现一位外国游客对设有“军事禁区”标志的山林进行录像,便拨打“12339”进行举报。小云履行的义务是( )A.爱护公共财产 B.维护民族团结C.维护国家安全 D.提出批评建议【答案】C【知识点】权利和义务【解析】【分析】中学生小云外出旅游时,发现一位外国游客对设有“军事禁区”标志的山林进行录像,便拨打“12339”进行举报。这反映了小云履行了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爱护公共财产、维护民族团结,故AB不符合题意;提出批评建议是权利,不是义务,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国家安全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维护国家安全包括维护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受侵犯,国家秘密不被窃取、泄露和出卖,社会秩序不被破坏,等等。维护国家荣誉包括维护国家的尊严不受侵犯,国家的荣誉不受玷污。维护国家利益包括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等各方面的利益。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25.(2024八下·余姚期中)观察下图漫画,对于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A.先享有权利后履行义务 B.权利义务需要相互统一C.权利义务是完全对等的 D.权利义务都是能放弃的【答案】B【知识点】权利和义务【解析】【分析】“权利都抢跑了,义务是谁的?”启示我们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故B正确。权利与义务没有先后之分,故A错误;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不是对等的,故C错误;权利可以放弃,义务不能放弃,故D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权利与义务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可以激发公民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其履行义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承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反过来,公民自觉履行义务,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又为其权利的实现提供和创造更好的条件。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2024八下·余姚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材料二2012年1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即到2021年,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049年,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一种梦想变为现实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有何重大历史意义?(任意答出3条即可得满分)(2)通过土地改革实现了第二种梦想,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土地改革之后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改变土地所有制后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任意答出2条即可得满分)(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对党的哪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的继承和发展?此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那么我国通过什么方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答案】(1)梦想变为现实的标志性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一事件的重大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 勇斗争, 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2)地改革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改后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由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原因:经过土地改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3)中共十三大 , 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种梦想变为现实的标志性事件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根据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2)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土地改革之后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由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经过土地改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3)根据题干“此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结合所学可知,是中共十三大。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对党的中共十三大确定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的继承和发展。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据所学可知,我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把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土地改革,“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27.(2024八下·余姚期中)我国的改革开放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强国之路,是富民之策。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是在哪一会议上提出的?(2)结合所学知识,将左图中的内容补充完整。(3)根据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目前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4)我国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国有企业;③深圳;④厦门;⑤海南(3)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4)认识:坚持改革开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析】【分析】(1)据题干图示内容,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据题干图示内容,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国企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增强了国企的活力,提高了企业的效益。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在短短几年内,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1988年,我国又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这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3)据题干图示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对外开放区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4)本题为开放性问题,学生围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发展科技、教育作答即可。【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外开放、邓小平理论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外开放、邓小平理论的相关史实。28.(2024八下·余姚期中)坚持宪法至上,增强法治观念。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良法之光】经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会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本法将于2024年5月1日正式施行。该法第一条规定:第一条:为了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干部之责】某驻外联络办领导蔡某,在一次社交活动中结识了境外间谍魏某,接受其邀请,频繁出入高档场所吃喝玩乐,蔡某之妻月在魏某的精心安排下进入一家高薪企业工作。在逐步被魏某控制后,蔡某先后出卖大量国家秘密,最终因泄漏国家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1)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划线内容的理解。(2)蔡某未履行哪项基本义务?从履行法定义务的角度谈谈其行为对我们的启示。(3)请从规范权力运行的角度,谈谈如何避免此类案件发生?【答案】(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②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和立法基础,其他法律都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与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或维护国家利益/或维护国家安全/遵守宪法和法律)启示: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否则就会受到法律制裁。(3)①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②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不能超越权限、滥用职权。(法无授权不可为)③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诿。(法定职责必须为)④宪法和法律规定了国家权力行使的程序,要求国家权力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权力行使按程序)⑤国家权力的行使不能任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知识点】宪法与普通法律;依法治国与依法参与政治生活;权利和义务【解析】【分析】(1)此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划线内容的理解。联系教材知识,说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和立法基础,其他法律都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与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2)此题要求说明蔡某未履行哪项基本义务,并从履行法定义务的角度谈谈其行为对我们的启示。围绕“在逐步被魏某控制后,蔡某先后出卖大量国家秘密,最终因泄漏国家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分析,可知蔡某没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等义务。第二小问,需把握履行义务的知识,说明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否则就会受到法律制裁。(3)此题要求从规范权力运行的角度,谈谈如何避免此类案件发生。首先应把握规范权力运行的知识,然后概括材料内容,从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权力行使按程序,国家权力的行使不能任性等方面说明。【点评】此题考查规范国家权力、宪法、公民义务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把握宪法的重要性和地位即可。(2)此题为启示类问题,把握公民义务,结合材料内容说明。(3)此题限定知识明确,概括材料内容,联系权力运行的知识说明。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余姚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余姚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