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基础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 基础字词一、注意字词(形&音):骆驼 甜腻 凄凉 恐惧 腊八粥 元宵 倒霉 贷款 挑剔 倾覆侵袭 滔滔不绝 帐篷 蓄养 畏惧 搅拌字音:衣衫褴褛(lán lǚ) 吹嘘(xū) 嘀(dī)嘀嗒嗒 头晕目眩(xuàn) 荆(jīng)棘 藤蔓(wàn) 缰(jiāng)绳(野马脱缰) 挣(zhèng)断 波罗的(dì)海 一模(mú)一样 吐露(lù) 萦(yíng)系 栅(zhà)栏 商业簿(bù) 敦(dūn)厚 仆(pú)役砌:qiè (堆砌) 处: chù (住处)qì (砌墙) chǔ (处境)二、 课文回顾1、《北京的春节》是老舍的一篇散文,全文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作者用他朴素自然、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语言,展示了节日的温馨和美好。课文内容安排有序,详略得当。其中“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最能表现北京独特的春节习俗,也是春节期间的几个高潮,所以作者将这几天作为全文的重点进行细致描写。老舍,原名舒庆春,满族人,新中国第一位被评为“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有《猫》《母鸡》《草原》2、《腊八粥》是沈从文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一部分。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写他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的过程,重点写了等粥部分。沈从文,湖南凤凰人,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代表作《边城》、《湘行散记》等。3、《古诗三首》中《寒食》、《十五夜望月》分别描写了我国传统的寒食节和中秋节的习俗,《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忧思。(注意结合书本注释复习。)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是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寒食节,亦称“禁烟节”,是古代重要民俗节日之一,以禁火为标志。《寒食》抓住暮春时节典型之景,通过“飞”字和“斜”字,明写花、柳而暗写风,与“东风”相呼应。诗的前两句写白天之春景,诗的后两句写夜晚景象。春城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加强语气。“日暮”二字在时间上承接前两句,“汉宫”指的就是唐宫,这是唐诗中常见的以汉喻唐的写法。“传蜡烛”指的就是寒食当日,宫中传赐新火给权贵豪门。“轻烟散入五侯家”表示权贵近臣们已蒙受皇恩,表现出一派承平气象。其他写春景的诗句: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江南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xiān)纤纤擢素手,(zhá)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jiān),脉脉(mò)不得语。《迢迢牵牛星》是一首东汉时期的五言诗,选自《古诗十九首》。一般认为,这首诗借牛郎和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会的神话传说,表达夫妇之间的离情别意,或也可认为是一种相思而不可得的愁绪。诗的大意:牵牛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遥遥相望,织女伸出纤纤素手拨弄织机,但一整天也织不成纹样,只有泪如雨下。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可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两人之间只隔着这一条银河,却只能相顾无言。诗中对织女的描绘非常细腻,从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纤纤擢素手”写女子白皙修长的手,极富美感,“札札弄机杼”,一个“弄”字动态尽出,两句动静结合,表现出织女的娇柔、勤苦;从“不成章”到“不得语”,隐忍、静默中蕴蓄着强烈的情感,反而更增加了其感染力。诗中大量运用叠字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这些叠字的运用,细腻、传神地描绘了种种情态,让人浮想联翩;同时,叠字都用在句首,使诗歌节奏鲜明,韵律优美舒缓。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qī)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描写中秋月夜的七言绝句,在《全唐诗》中名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是诗人的朋友,具体名字、生辰不详。从诗的原题来看,应是诗人思念朋友所作。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诗的大意是: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前两句虽无“月”字出现,却处处可见月夜之清幽冷寂。“中庭地白树栖鸦”借景抒情,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诗人写中庭月色,却用“地白”二字,给人以积水空明的清冷之感,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凝神伫立的望月人。“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桂花”不仅是中秋时节的象征,还能让人联想到月中的桂树,这样一来本句就是暗写诗人望月,不仅点了题,而且想象的意境也显得更加悠远,耐人寻味。诗人在这样的夜晚驻足凝望明月,“冷露”与“无声”一方面渲染出秋夜景致的轻盈无迹之感,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诗人凝神已久。在微凉的秋夜,诗人久久望月,自然而然地想到肯定不止自己一人如此。“人尽望”三个字,写诗人因自己望月而想到天下人皆望月,因自己的孤独想到天下人的孤独,因自己的怀人之情想到天下人的怀人之情,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最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用一种委婉的语气发出疑问,将全诗感情推向高潮。明明是自己在思念友人,却偏偏说“落谁家”,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达得含蓄蕴藉。“落”字使这份情思化无形为有形,有了动态之美,仿佛与月光一同洒落。与月相关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其他与传统习俗相关的古诗: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林杰《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元日》《清明》《水调歌头·中秋》4.《藏戏》这篇课文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围绕藏戏的主要特点,从藏戏的起源、面具、舞台形式、演出方式等方面进行介绍,让读者对藏戏有基本认识和了解,同时感受到藏戏所折射出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所蕴含的艺术魅力。课文采取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以连续的三个问句开篇,点出藏戏的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这样的开头总领全文,也激起了读者的好奇,引出了下文。5.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焜”读kūn. “晞”读xī“晞”,指阳光照耀。“阳春”,指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焜黄”,形容草木凋零枯黄的样子。后三句写万物随季节变换,由盛转衰的景象,想象大川东去的画面,体会人生短暂,若不珍惜时间、努力奋进,将悔之晚矣的慨叹。同时注意标点。习俗寓意:过年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过年的时候吃鱼:年年有余。建筑上雕刻蝙蝠:福气盈门。6.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著作,是西方文学中冒险小说类型的经典作品之一,在英国文学史与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作者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作品背景:《鲁滨逊漂流记》以当时发生的一个真实故事为蓝本,结合作家笛福自己的经历和想象,采用自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情节曲折、细节生动的传奇故事。主人公鲁滨逊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风暴,只身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开始了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面对严酷的环境,他很快克服了悲观情绪,依靠自己顽强的意志和所掌握的知识,克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在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终于获救返回故园。本课内容由梗概和节选组成。第一部分是梗概,概括地介绍了《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的内容。梗概按照鲁滨逊历险的时间顺序,通过代表性的事件,记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建房定居”“蓄羊种麦”“救“星期五'”,最终“回到英国”的故事。第二部分是节选。教材选取了小说中讲述鲁滨逊初到荒岛的部分,描写了鲁滨逊刚刚流落到岛上时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现实的思考。节选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写鲁滨逊在岛上忧伤而寂寞的生活:1.没法估算日子 2、缺少物资 3、没有固定的住所 4、孤独、绝望。后半部分描写鲁滨逊对自己目前的情形和环境的理性思考:他把自己的幸与不幸、好处和坏处如实列出来加以对照,从中找到了一丝宽慰,于是决心不再悲观沮丧,开始着手调整生活方式。鲁滨逊将流落荒岛的好处与坏处罗列了出来,这也是鲁滨逊内心进行思想斗争和理性思考的过程。其中坏处写得较简单,好处写得理由很充足,好处与坏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第一人称内心独白的方式写出了主人公的想法,拉近与读者的距离。鲁滨逊人物形象:不甘平庸、敢于冒险,追求自由,不畏艰难。乐于助人、有正义感,富有同情心,机智勇敢。冷静理智、乐观积极、对生活充满信心,具有实干精神。8. 《骑鹅旅行记》是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创作的一部童话作品,讲述名叫尼尔斯的十四岁小男孩的故事。教材节选部分描述的是尼尔斯变成小人儿后去牛棚找小狐仙,他先遇到了麻雀,麻雀嘲笑他是“拇指大的小人儿”;接着是受过他欺负的鸡没完没了地追着他说“他活该!他活该”;随后尼尔斯遇到了猫,猫也不愿意告诉他小狐仙的去向,并且当恼怒的尼尔斯又要去揪猫尾巴时,平时温柔和善的猫却将他狠狠扑倒;吃尽苦头的尼尔斯又到了牛棚中,引得牛棚里吼声四起,牛都想好好教训下这个平日捣蛋的小男孩。又后悔又害怕的尼尔斯,意识到院子里没人愿意帮他找小狐仙,于是他无奈地爬上围墙,恰逢看到自己家的雄鹅要和大雁一起飞走,为了让家里不受损失,他一跃跳上鹅背,开启了此次旅行。文章脉络:变成小人——被公鸡嘲笑——大黑猫的羞辱——牛群的控诉——随雄鹅飞上天空艺术特色:本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采用了“变形”这一艺术手段,使作品具有更大的表现力。尼尔斯的“成人”之路,就是通过被变形成一个拇指般大小的小人儿开始的。变形后,强弱身份被置换,此时的他不再是那个调皮捣蛋又爱搞恶作剧的十四岁少年,更像是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儿。9.《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这是一个顽皮男孩具有传奇色彩的成长历险记。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的幽默大师,他的作品还有《百万英镑》、《王子与贫儿》等。小说背景:小说主人公汤姆·索亚极富冒险精神和好奇心,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一天深夜,他与好朋友哈克到墓地玩耍,无意中目睹了一起凶杀案的发生。因为害怕被凶手发现,汤姆、哈克带着另一个小伙伴一起逃到一座荒岛上做起了“海盗”,以致家人都以为他们被淹死了,结果他们却出现在了自己的“葬礼”上。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汤姆终于勇敢地站出来,指证了凶手。不久之后,在一次野餐活动中,他与小伙伴贝琪在一个岩洞里迷了路,整整三天三夜饥寒交迫,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后来终于成功脱险,和好友哈克一起找到了凶手埋藏的宝藏。教材节选部分为小说中的“快来看!他们俩被找回来了!”这个精彩片段,讲述的是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这部分结构清晰,第1自然段写汤姆和贝琪失踪后,贝琪的妈妈撒切尔太太和汤姆的姨妈陷入悲痛绝望,整个小镇也为他们担忧;第2~4自然段写随着汤姆和贝琪的回归,小镇又恢复了欢乐,汤姆给大家讲述了他和贝琪在洞中的历险经过;第5~15自然段写汤姆去看望伙伴哈克和贝琪,从法官口中意外得知山洞已被封上,乔埃被困洞中。人物关系:课文中出现的人物较多,除了汤姆、哈克、贝琪,还有波莉姨妈、撒切尔法官、撒切尔太太和道格拉斯寡妇等人。波莉姨妈在汤姆母亲去世后收养了他,对汤姆要求严格,一心想把汤姆教导成有礼貌,有教养的好孩子。撒切尔法官和撒切尔太太是贝琪的父母。道格拉斯寡妇因哈克曾经救过她一命,后来收养了哈克。汤姆·索亚是一个鲜活、真实而血肉丰满的儿童形象。从汤姆躺在沙发上兴致勃勃地给大家讲述着这次精彩的历险过程,还“夸张地吹嘘了一番”,可见他兴奋地沉浸于这次的历险难以自拔,这是他富有冒险精神的突出体现。从“夸张地吹嘘了一番”还可以看出汤姆的虚荣心。在汤姆的讲述中,在山洞里顺着风筝线找到了小洞出口,体现了他的聪明机灵、足智多谋。找到出口后,汤姆回去寻找贝琪,并让贝琪相信可以逃出去,可见汤姆对同伴不离不弃,有责任有担当,对待贝琪也十分耐心。汤姆还很善良,关心他人,他历险归来身体刚刚恢复,就去探望了生病的哈克。10. 《增广贤文》简介《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日积月累”中俗语的大意“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大意是:读书时应该好好下一番苦功夫,书中的每个字都价值千金。“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大意是:别说你出发得早,还有比你更早的人。多指办事已被别人抢先下手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大意是:与对方交谈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受益很大,胜过读许多年的书。“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大意是: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脚力高低;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善恶好歹。“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大意是: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懂得水中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时间长了,就能听懂林中鸟儿的声音。指长久地接触某种事物之后,就能发现它的特征和规律。11、熟悉课文。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店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等;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表演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三四单元知识点一、掌握的字词:形:徘徊 蚂蚁 蒸融 搓揉 惊惶 依偎 幼稚 严峻 靴子 魔鬼 棉袍 执行 彻底 牺牲 葬礼 剥削 批评 蚁穴 迫不及待 焚烧音:头涔涔 cén 泪潸潸shān 尽 jǐn管 轻轻悄悄qiāo 旋转 zhuǎn遮挽wǎn 伶伶líng俐俐 蒸zhēng融 徘徊pái huái 薄bó雾 赤裸裸luǒ吓唬(hu)原谅(liàng) 耽搁(ge) 缥缈(piāo miǎo )急遽jí jù惆怅chóu chàng 咔嚓 kā chā 依偎yī wēi二、内容梳理。1.课文《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全文采用总分总写法,开头与结尾形成“首尾呼应。”开头一组排比句描绘了春天的画面,紧接着提出核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不复返和再来、再青、再开形成对比,最后又连续提出三个追问,一连串的问句直接表达对时光匆匆的怅然若失的情感,属于直接抒情。之后的2-3段,作者以“我的生活”为续写内容,生动地刻画了时光的匆匆流逝(转瞬即逝)。其中有比喻、设问、拟人、排比等大量修辞的使用,使得作者将抽象的时光流逝形象化,使其具体可感,让人产生共鸣。作者对于时光流逝给虽然感慨却不颓废,虽然沉闷却不消沉,力在告诉我们要珍惜光阴、时间。我们可以用《长歌行》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来劝诫他人珍惜时间。其他的诗句还有:“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2、《那个星期天》是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第四章《童年之门》中的一部分。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课文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细腻而生动地表现了小男孩的心理变化过程。(兴奋、急切——焦急——焦急、惆怅——失望、委屈)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融入到具体事例、大量内心独白、融情于景在等母亲买菜回来时,“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云彩的走动,似乎标志着时间的走动。“我”多么希望它走得快些,母亲赶紧回来,可见“我”的焦急与盼望。“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透露着“我”的兴奋与期待。“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写出了随着希望一点点破灭,“我”的内心越来越失望;“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表现了“我”完全沉浸在伤心之中;“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说的分明是自己“孤独而惆怅”;“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凉”的是“我”内心的沮丧和失落。3、第四单元主题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本单元体裁多样,有古诗《古诗三首》、散文(回忆录)《十六年前的回忆》、演讲稿(议论文)《为人民服务》和小说《金色的鱼钩》。第10课《古诗三首》都是咏物诗,三位诗人咏叹马、石灰、竹石来表达志向。其他咏物诗还有《咏柳》《蝉》《梅》《蜂》《青松》等。《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写的《马诗二十三首》中的一首,通过咏叹马的命运,表达诗人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马诗 【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诗的大意是: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的白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什么时候我能给马带上金络头,飞快奔驰着,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边寒战场的景色。“沙如雪” “月似钩”都是比喻的说法。诗的后两句借马抒情:希望马受到主人的重视,寄托了诗人自己渴望能像这马儿一样被人重用、一展雄心壮志。“金络脑”指的是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表示非常贵重的鞍具“何当”即“何时将要”。“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表达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叹,令人感慨。石灰吟 【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闲:平常 浑:全、全然 清白:指高尚的节奏《石灰吟》以石灰作比,借以言志,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诗的大意: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石灰石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因为它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写的是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表面描写了石灰的烧制过程,实际上是在说如何锤炼人的高尚品质。“若等闲”写出了石灰的态度,都被看作是平常、轻松的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诗的后两句中 “要留清白在人间”则是前三句的总结,“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诗人自己高尚的情操。竹石 【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前两句写了竹子的特点。首句“咬”字把竹子拟人化,“不放松”写出竹子意志之坚定。第一句写竹子的全貌,第二句则是对竹子根部的特写,一个是整体,一个是局部,展现了画之“形”。后两句表达的“神”,在“千磨万击”之下“还坚劲”。“东西南北风”写的不仅是风向的不同,还有季节的变换。无论风从哪个方向吹,无论季节怎样变换,竹子都傲然挺立,坚韧刚劲。“任”写出竹姿态之豪迈,“尔”字透出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本诗托物言志,诗中的竹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题画诗还有【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元】王冕《墨梅》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别称“诗鬼”。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大臣、军事家。郑燮(1693-1765),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4、《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文章从女儿的视角,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之际为革命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表达了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精神的敬佩、对反动派残杀革命者的痛恨,以及对父亲深切的怀念。全文采用倒叙手法,以“忆”为线,除开头外,按时间顺序回忆了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情形。第一段总起全文,开头和结尾形成首尾呼应。在刻画上运用了语言、外貌、神态描写,还运用了对比来丰满父亲的人物形象。从全文我们看到一个对孩子慈爱,对革命负责高度认真的李大钊形象,我们可以用诗句“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来形容他。5、《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是:为人民服务。具体内涵是: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分别从: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正确对待他人的批评 、团结奋斗克服困难三方面讲明白“怎样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本文第三自然段有大量关联词,使得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毛泽东,湖南湘潭人,我们学习过《七律·长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固: 本来 于:比 鸿毛:大雁的毛,比喻极轻、极微小的事物。重于泰山的人:李大钊、张思德、刘胡兰、周总理、董存瑞等。7、一些有特色的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了解):《十六年前的回忆》首尾呼应,强调主题,加深读者的印象。《藏戏》开头运用问句和排比激发读者的好奇之心,表达对藏戏的推崇之情。《匆匆》以问句结尾,呼应开头,直接抒发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感叹。《那个星期天》的结尾含蓄深刻,引人深思。8.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了解):第三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出自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盛赞了在寒风中傲霜挺拔的菊枝,表达了诗人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写菊花还有: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写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写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9、“日积月累”要求朗读并背诵一组有劝勉意义的俗语:有意裁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出自《增广贤文·上集》比喻有心去做某件事情,往往惨遭失败;反倒是无心去做的某件事竟然成功了。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出自《史记·留候世家》)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却有利于治病;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吹动它的枝叶;子女想赡养父母尽孝,父母却已离开人世。多用于劝诫人们及时孝顺、陪伴父母。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出自《名贤集》)过好日子的时候要常想想以前贫困的时候,生活困顿时就不要像以前富裕时那样铺张浪费。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出自《警世贤文》之勤奋篇)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学的知识太少了,很多事情若非亲身经历,很难明白究竟有多么困难。第五单元一、掌握的字词生字:蚯蚓 花圃 地域 阻拦 喷溅 清脆 司空见惯 不可思议见微知著 系统 证据 机遇 玻璃 唯恐 恐怖 蟋蟀 詹天佑 诞生易错字音:为(wèi)是其智弗(fú)若与(yú)? 孰(shú)为wèi汝多知zhì乎?花圃(pǔ) 凹(āo)陷 纬(wěi)度 俄裔(yì) 华(huà)罗庚(gēng) 锲(qiè)而不舍 嘀嗒(dā) 钵(bō)子 蝈蝈(guō) 蜇(zhē )人 憎zēng恶 wù 鄙(bǐ)夷不屑(xiè)课文梳理《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为后人所加,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就会一事无成。弈,下棋。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他教的两个人却在学习时态度不同: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另一个人:(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所以学习效果就不同: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弗若,不如的意思。),原因是: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不是智力的原因,那是什么呢?曰:其用心不能一也。/其三心二意也。《孟子》是四书五经的四书之一,其他三本为《大学》《论语》《中庸》。《两小儿辩日》,辩是辩论的意思,中间是“言”。选自《列子·汤问》,题目为后人所加。列子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见小儿因:太阳是早晨还是正午距离人远近的问题进行辩论,一儿的观点是: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他的观察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他的判断依据是:远小近大。另一儿的观点是: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他的观察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他的判断依据是:近热远凉。孔子不能决也,决,判断。说明孔子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两小儿就自然现象发出疑问,既善于观察、又勤于思考,大胆质疑。全文以对话贯串始终,体现“辩”。《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议论文。全文按照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的思路展开,写法很有代表性。课文的三个事例,在表述时都采用了相同的顺序,先写观察现象,再写提出问题,最后写发现真理。阐明了科学发现所需要的灵感来自独立思考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课文补充了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北京到张家口)的故事,歌颂詹天佑:敬业坚守、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严谨专注。《表里的生物》是冯至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故事的散文。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课文在描写人物时,主要运用了语言和心理描写,刻画出“我”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富有探究精神的特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没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仿写句子)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早晨有晶莹的露珠,夜里有皎洁的月光,春天有鲜艳的花朵,夏天有热闹的蛙鸣,秋天有火红的枫叶,冬天有纷飞的雪花。《他们那时候多有趣》是一篇科幻小说。作者是美国科普巨匠和科幻小说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关于辩论要善于听出别人讲话中的矛盾或漏洞。抓住漏洞进行反驳,注意文明用语。辩论前,要作充分的准备,辩论时,既要证明自己,又要反驳别人。走马观花:走,奔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还有“奔走相告”自愧弗如:弗,不。自感不如别人而内心惭愧。声泪俱下:俱,一起。边诉说,边哭泣,形容极其悲恸。还有“一应俱全、万事俱备、万籁俱寂、面面俱到”不以为然:然,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不以为意是指不放在心上。过犹不及:及,达到。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还有“及日中则如盘盂”、力所能及赴汤蹈火:汤,热水;蹈,踩。跳进热水之中,踏着烈火,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赵孟頫是楷书四大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有《三门记》。书法史上“楷书四大家”是指唐代欧阳询(欧体)、唐代颜真卿(颜体)、唐代柳公权(柳体)、元代赵孟頫(赵体)。我们可以从运笔特点、结构特点、整体感觉等方面欣赏书法作品。日积月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会发生变化,只有发生变化,事物的发展才不受阻碍,事物才能不断地发展。说明在面临不断发展的局面时,必须要改变现状,进行变革。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苟:如果)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持之以恒,不停地革新。这句话从勤于省身和动态的角度来强调要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创新不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常用以比喻学生的成就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淮南子》(循:)如果对人民有好处,就不必效法古人的制度;如果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的规矩。可以积累的成语:不避艰险:不畏惧艰难险阻。千变万化:形容变化极多。大显神通:形容充分显示出高明的本领。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水滴石穿: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不懈,事情就能成功。一心一意:思想、意念专一。感激涕零:因感激而流泪,形容非常感激。百感交集:各种各样的感触交织在一起。深思熟虑:深入细致地考虑。匪夷所思:夷,平常。指事物怪异或人的言行离奇,不是一般人按照常理所能想象的。时光荏苒:时间渐渐过去了。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学而不厌: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闻过则喜:指听见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就很开心。见贤思齐:指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有教无类:类,类别。指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偏不倚:倚,偏。指不偏向任何一方。表示中立或公正。诲人不倦: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乐此不疲:因酷爱干某事而不感到厌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喻之以理:将自然界的事物作为描摹对象,在对事物细致入微的描写中来阐明客观存在的事理。逝者如斯: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寓意光阴似流水一样一去不回,要倍加珍惜。川流不息:川,河流。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见微知著:指见到细微的苗头,就能预知事物发展的方向。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司空是古代官职。鄙夷不屑:是指轻视;看不起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管中窥豹: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