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知识导航(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有民族独立的愿望和行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战争后期,欧洲四大帝国纷纷解体,由此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2.概况(1)欧洲殖民帝国认识变化 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影响 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2)亚洲中国 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直领导着中国革命的进程法属印度 支那 参加了共产党,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印度 甘地领导的 运动持续开展;尼赫鲁更加明确地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 (3)非洲、拉丁美洲:埃及、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3.影响:这些斗争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背景 二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战争期间,为了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在政治理论上进一步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明确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战争结束后,随着殖民主义的急速衰落、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概况 随着日本的战败,朝鲜获得了独立,中国收复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帝国解体;法国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 独立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构建了几个世纪之久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背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新兴民族国家中,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概况 印度的现代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作为新兴工业国,引人注目;现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点的 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知识拓展1 文化入侵 文化入侵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他国或另一民族通过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而达到征服的行为。但是,文化入侵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由于文化涵盖面极广,有充分历史佐证、确凿成立的文化入侵,其范畴仅限于“教育”和“宗教”。在文化的其他领域,并非全部是文化入侵。“文化入侵”的提法无疑起源于文化上的危机感。与之相对的概念有文化自信、文化交流、文化交融。2 西方文化侵略的特点(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殖民国家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等,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2)侵略渠道具有多样性。由于文化涵盖的面极广,殖民国家可以通过制度、教育、宗教等多种方式进行。(3)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文化侵略不像武力侵略那样明显,它可以在文化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对本土传统文化的破坏更大。(4)具有广泛性和全球性。西方文化侵略是伴随着其殖民活动进行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都深受其害,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接受了其先进文化的熏陶,更有利于推动全球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达标检测1.南亚国家新加坡虽然面积狭小,但民族众多,当地官方语言为英语、马来语、华语,泰米尔语,正对应新加坡的四大移民族群:欧洲裔、马来裔、华裔,印度裔。这说明新加坡A.实现了各民族文化统一 B.以欧洲文化为主流文化C.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 D.具有多元文化并存特点2.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战争让文明更加文明”。关于战争的影响,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下列理解准确的有A.战争有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优胜劣汰B.战争导致了人口的减少与生产的破坏C.战争促进了疆域的开拓和帝国的形成D.战争促进了文明的碰撞、交流与重构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亚非拉等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也都建立了民族国家,但其精英阶层仍然使用原宗主国语言,不仅书籍和报纸经常使用原宗主国语言,其他媒体比纸质媒体还要更多地使用原宗主国语言。材料意在强调( )A.民族和民主革命的不彻底 B.新兴独立国家文化上的不自信C.列强的文化侵略尚未结束 D.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思想的泛滥4.如图为西方绘画作品《鸽子与豌豆》,其代表的绘画流派( )A.以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 B.注重内心“自我表现”C.强调色彩的作用,画面辉煌瑰丽 D.重视表现光色变幻5.袁世凯称帝后,日本利用上海的特殊地位进行反袁活动。唐绍仪也与日本人沟通并积极争取英国加入反袁的行列。但1916年3月8日,英国驻华公使在给英国外交大臣格雷的电文中写道:“袁世凯将能够渡过此次难关,只要假以时日和应付得当,就可以重获国人的支持并化解日本人的敌意。”英国公使的电文( )A.对中日关系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说明军阀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C.标志英日在远东结成利益同盟 D.与中国局势发展实际情况不符6.如表为1946—1998年世界大事年表(部分)。对表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1946年 美国准予菲律宾独立1947年 英国结束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将该地划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1954年 法国从印度支那(中南半岛)撤军,越南出现北部和南部两个政权1955年 亚非29国代表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开会,确立在冷战中“不结盟”的立场1959—1961年 菲德尔卡斯特罗在古巴建立共产主义政权1974年 印度发展核武器,首次进行核试验1998年 巴基斯坦成功进行了核试验A.冷战扩大,超出了亚洲范围 B.国际政治格局发生根本变化C.亚洲区域集团化特征明显 D.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7.21世纪初,法国政府每年要花费30亿美元,聘用1.2万名官员,以保护和发扬法国文化;加拿大补贴本国电影的发行,并规定电台要播放一定比重的本国音乐;西班牙、韩国、巴西的电影院上映影片都有“当地含量”的规定。这在反映出各国( )A.努力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 B.不同程度推行贸易保护主义C.积极顺应文化全球化潮流 D.主动吸收各种外来文明成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