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简介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知识导航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的传播
(1)传播
两汉之际 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隋唐时期 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   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宋明时期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
习俗 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艺术 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建筑 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
  2.西方思想的传播
(1)明末: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被译介到中国。
(2)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3)19世纪中叶
背景 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
特征 西学的传播渠道大大增加
影响 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4)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前期内容 主张吸收   与科学的思想
后期内容 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文化的传播
文字 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   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
儒学 3~5世纪,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   成为官学
佛教 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2.社会制度
朝鲜 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日本 7世纪,日本实行   ,制度以唐制为蓝本
越南 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其他 地区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3.科技的影响
造纸术 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火药 在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
指南针 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印刷术 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   ,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图解历史 中国四大发明
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变化。
4.科技在其他区域的传播
14世纪末 中国人进入   ,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该地传播
15世纪 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5.对欧洲的影响:16~18世纪,在西学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华文化在欧洲也得到传播,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中国的茶、丝绸、   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知识拓展
文化交流与融合。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鲜明特征,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不断地发展、升华,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隋唐时期,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明清之际,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呈现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并存的新景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化,我国思想界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先后经历了学习器物—制度—文化的过程和由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到向苏俄学习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
习题巩固
1.唐代怀素以“以心传心,直见本心”来书写草书,以“澄明静彻”的心境来诠释书法的本义。影响其书法风格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书法技术进步
C.佛教思想传播
D.理学思想提出
2.佛教传入中国,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统治者开展灭佛运动,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到了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出现这一结局的原因是(  )
A.儒学实现突破,彰显文化自信
B.君主专制加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商品经济发展,价值观念改变
D.佛教颠覆传统观念,不为社会重视
3.下面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刊行译书分类示意图。这主要表明当时(  )
A.翻译的书籍类型多种多样
B.向西方学习思潮开始兴起
C.学习西方更注重实用技术
D.社会科学思想于中国无益
4.下图是1919—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对此图的正确解读是(  )
A.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C.为《每周评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5.埃及福斯塔特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一共出土了陶瓷六七十万片,来自中国的陶瓷约12 000片,时间从唐朝绵延至清朝,其余基本上是中国陶瓷的仿制品。这表明(  )
A.埃及的手工业发展迅速
B.中埃文化交流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辟
C.中埃文化交流始于唐朝
D.中华文化影响了当时埃及人民的审美
6.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这种交往(  )
A.体现了明朝专制的外交风格
B.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
C.成就了近邻国家的文化渊源
D.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
7.中古时期,亚洲地区出现许多“撞名”的地点,如朝鲜有江西郡、延安郡,日本有“东京洛阳”“西京长安”的说法。这反映了(  )
A.中华文化的辐射传播
B.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
C.周边国家的生搬硬套
D.华人移民的辛勤开拓
8.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不少思想家在其著述中论及中国历史文化,伏尔泰还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剧本《中国孤儿》。“中国热”的出现表明(  )
A.中外交流开始触及文化领域
B.中国是启蒙思想的源头
C.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深远
D.中国历史文化领先西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