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导学案(无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导学案(无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资源简介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知识导航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晚清科举制度的废除
1898年,清政府加设   特科,并废八股,以时务策命题。1901年,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设蒙养学堂。1905年,废除科举制。
2.选官制度的改革
(1)新政开始后,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2)1905年废除科举后的主要选官方式: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选官制度:以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为依据,出台了官员选拔方面的一系列法规草案。
2.北洋政府时期的选官制度
考试 选官 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   草案》等,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建立。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
甄别 选官 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选官制度
建立 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   》
内容 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并颁布《考试法》等一系列法规,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对一般在职人员,效仿北洋政府,采取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局限性 在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干部制度
新中国 成立初期 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的干部制度。后又建立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改革 开放后 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中共十八 大以来 在干部的   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2.公务员制度
初步形成 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正式形成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发展完善    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
  答案 ①吏 ②九品中正 ③上计 ④明经 ⑤台谏 ⑥殿试 ⑦官僚体系 ⑧常务次官 ⑨文官 美国文官法 择优 经济 文官考试法 公务员任用法 廉政 2006
知识拓展
纵观整个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一直是其人才选拔制度甚至是政治制度中的重要一环。自它进入中国以来,在南京临时政府“考试权独立”思想和孙中山先生“五权”学说的影响下完成了本土化的转变,汲取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精华,并进行了融合、改良。到了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进一步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基本上形成了文官考试、任用、监察、考绩、惩戒、抚恤的文官制度体系。后来的南京国民政府也十分重视对文官考试制度的完善和实践,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基本奠定了文官考试制度的大致格局,使其成为一项稳定的、制度化的人事选拔制度。虽然到了南京国民政府末期,由于国民党党内日趋腐败,文官考试制度受到越来越多的腐蚀与破坏,但是它对人才的选拔、社会矛盾的缓和、政权的稳定都有过积极的作用。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有很多值得我国现在的人事制度尤其是公务员考试制度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其不仅对当时司法人才的选拔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且还为我们现在即将进行的司法考试的改革提供了思路和经验。
习题巩固
1.新中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市场经济发展对行政管理尤其是国家机关人事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改革原来不合时宜的干部人事制度,加快推行公务员制度。这说明公务员制度( )
A.取代了党管干部的人事制度 B.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C.适应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D.逐渐进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2.北洋政府废除了中国自秦汉以来形成的官与吏之间的等级制,将除议员与军官以外的所有官员统称为文官。尽管文官仍有高等与普通之分,但从前从事具体行政事务的吏从此获得了文官的身份以及相应的地位、待遇与法律保障。这反映出当时( )
A.文官制的等级差别消失 B.平等观念为多数人接受
C.民主政治得到一定发展 D.行政分工利于管理科学
3.1914年2月27日《政府公报》称:“考试任用之法,一时不能遽为施行,而任用之途稍广……故《文官甄别法》之规定,实属根据事实所必需之法律也。”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考试任用之法”指的是第一部《考试法》
B.该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更具开放性和平等性
C.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落实了孙中山的思想主张
D.甄别的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4.清末废科举后,保留了优拔考试作为善后之策。按照清廷布置,浙江在提学使支恒荣主持下先后于丙午年底(约1907年1月初)举行了优贡考试,于己酉年(1909)夏举行了优拔考试,这两次考试均产生了很多争议,引起较大反响,被趋新媒体视为“不科举之科举”。清廷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
A.维护自身封建统治 B.选拔更多优秀人才
C.迎合舆论挽救民心 D.改变僵化的选官体制
5.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其第二十一条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和实施( )
A.对公务员队伍结构变化的影响不大 B.避免了腐败现象的滋生
C.从源头确保了公务员队伍的高素质 D.极大提高女性社会地位
6.“考试本是中国一个很好的制度……英国首先仿行考选制度,美国也渐取法,大凡下级官吏,必要考试合格方得委任……但是只能用于下级官吏,并且考选之权仍在行政部之下……在君主专制国中,选拔人才悉凭君主一人的喜怒,所以虽讲资格,也是虚文。至于社会共和的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孙中山的这一议论旨在说明
A.考试权体现西方自由平等 B.倡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科举制是专制主义的工具 D.考试权能为共和体制服务
7.下表为国民党党员在中央公务员中所占的比例表。该表说明
统计年度 综合比例
1929 36.3%
1933 22.0%
1939 45.0%
1941 64.4%
(资料来源:王奇生的《党员、党权与党争》)A.国民党以党治国就是党员治国 B.抗战以前国民党员垄断了全部政治资源
C.抗战期间进入该政权体系的中共人士增多 D.国民党政权具有一定开放性和民主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