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三模“修德立身,以德谋得——品德与个人成就的内在联系”审题立意及范文【试题出处:大连市第二十三中学2023-2024下学期高三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德”最初写作“惠”,其字历史悠久,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它的字形引发了人们诸多的联想:“惠”字上半部分的字形像一只眼睛,上面有一条直线,表示眼睛要正,为人要直;下面加一个“心”,表示有德者还要心胸坦荡。“德在古代文献中也与“得”相通,表示得到。 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启示 请整体把握上述材料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材料类型及考查特点本题属于“文化寓意类”材料作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字“德”的演变和解析,引导考生思考“德”的本质和价值,考查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价值观塑造以及思辨表达能力。材料通过字形解析,将“德”与人的行为准则、内心修养相联系,同时提及“德”与“得”的相通,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德行”与“收获”之间的内在联系,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品德修养与人生成功之间的关系。一、审题步骤与方法提示关键词提取:“德”、“惠”、眼睛(正)、心(坦荡)、“得”。逻辑关系分析:材料通过“德”字的演变,展示了其字形背后蕴含的道德观念,即行为正直、心胸坦荡,强调了“德”与“得”的内在联系,暗示了道德品质对个人成就的影响。寓意提炼:强调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以及良好的德行对于人生获得成功和幸福的积极作用。二、材料解读第一句:“德”最初写作“惠”,其字历史悠久,始见于商代甲骨文。解读:此句为背景介绍,说明“德”的字源及其古老性。通过提及“德”最初写作“惠”及出现在商代甲骨文,引导读者思考“德”字背后的文化积淀与历史传承。学生应理解,这不仅仅是文字学的知识,更是引出讨论“德”概念深层次含义的起点。第二句:它的字形引发了人们诸多的联想:“惠”字上半部分的字形像一只眼睛,上面有一条直线,表示眼睛要正,为人要直;下面加一个“心”,表示有德者还要心胸坦荡。解读:此句深入剖析“惠”(德)字形的寓意,通过形象化的描述,传达了古人对“德”的理解:正直(眼睛正、为人直)和内心的坦荡(心)。学生在审题时,应抓住这一比喻背后的寓意,即个人品德应包含外在行为的端正和内在心灵的纯洁。第三句:“德”在古代文献中也与“得”相通,表示得到。解读:此句揭示了“德”与“得”的内在关联,指出在古代文化中,“德”不仅是一种道德品质,还与个人的收获、成就相关联。这一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品德与个人所得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好的品德能够带来正面的回报或成果。综合来看,整个材料通过“德”字的历史演变和字形寓意,强调了个人品德修养的多维度重要性,既包括外在行为的正直,又涉及内心世界的纯净,并且暗示了这种修养与个人最终能否“得”到成功、幸福之间的紧密联系。学生在写作时,应围绕这些核心要点,展开论述,探讨“德”在个人成长、社会交往以及实现人生价值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材料立意主题立意:修德以得,德行为基。文章应围绕个人品德修养对于个人成长、社会贡献乃至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意义展开论述,强调“德”不仅是个人行为的准则,更是通向成功与幸福的基石。修德立身,以德谋得——品德与个人成就的内在联系。这一立意强调了个人品德修养不仅是传统文化中被高度赞扬的美德,而且与个人的发展、成就和幸福感息息相关。具体而言,它涵盖了三个核心要点:品德的外在表现应为行为的正直与公正;品德的内在要求为心地的纯洁与坦荡;强调“德”与“得”的相辅相成,即高尚的品德是获取人生成功与幸福的基石。因此,文章应深入探讨品德修养的重要性,论证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如何通过提升个人品德来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进而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文章应围绕个人品德修养对于个人成长、社会贡献乃至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意义展开论述,强调“德”不仅是个人行为的准则,更是通向成功与幸福的基石。四、基于立意方向的标题参考《修德致远,以德润身》《德行天下,得之自然》《正心诚意,德得兼收》五、写作素材提供及运用指导历史人物案例:如孔子的“以德治国”理念,曾国藩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体现德行在个人发展与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现代实例:可引用社会楷模如袁隆平、钟南山的事迹,展现他们在专业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高尚的品德也为他们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敬仰。名言警句:如“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用于论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具体素材及指导历史典故:孔子与颜回:孔子曾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此例可用来说明,即使物质条件艰苦,高洁的品德也能带来内心的满足与快乐,体现了德行高于物质收获的价值观。现代榜样:马云公益:作为阿里巴巴集团的创始人,马云在事业成功后,大力投入教育、环保等公益活动,展现了成功人士回馈社会、以德行带动社会进步的典范。这一案例可用来论证成功与品德的正向循环,以及对社会的正面影响。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多项研究表明,具有高度道德感的人往往在职场上更受信任,团队合作更高效,长期来看更容易获得职业成功。这为品德与个人成就之间的联系提供了科学依据。文学摘录:《菜根谭》:“德者,才之帅也。”这段话直接点明了品德对于才能的引领作用,强调没有良好品德支撑的才华难以持久或正当发挥。运用提示引言部分:可以从一个生动的历史故事或现代实例入手,如颜回的故事,迅速吸引读者注意,同时引出“德”与“得”之间关系的主题。正文论证:分论点一:使用马云公益的事例,结合心理学研究数据,论证品德如何成为个人成功的内在动力,强调成功人士如何通过品德展现社会责任感,从而赢得社会尊重与信任。分论点二:引用《菜根谭》的摘录,结合现实中的正反面例子,讨论品德对个人才能的引导作用,说明为何“德”是“才”之帅,缺乏品德的才能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分论点三:通过分析颜回的生活态度,展示品德如何赋予人在逆境中坚持原则与乐观生活的力量,强调内心富足远胜于外在物质的积累。结论部分:总结上述论点,重申品德修养对个人成长、社会贡献及最终获得全面成就的重要性。鼓励读者反思个人品德建设,倡导以德为先的价值观,强调在追求成功的同时,不应忽视品德的培养,因为高尚的品德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六、范文提纲展示引言:简述“德”字的演变及其寓意,提出文章中心论点:修德方能得,德行是成功的基石。正文段落一:阐述“德”的传统含义,结合“惠”字的字形解析,说明正直与坦荡是德行的核心。段落二:通过历史人物案例,论证德行如何影响个人命运和社会评价,如孔子、曾国藩的故事。段落三:引入现代社会实例,分析当代社会中德行的价值,如袁隆平等人的贡献与品德。段落四:对比分析,探讨缺乏德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强调“德”与“得”的辩证关系。结尾:总结全文,重申“修德以得”的观点,呼吁青少年重视德行培养,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范文1】以“德”润身,以“梦”为马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英魂如璀璨星辰,他们之所以被后人铭记,不仅因为他们的丰功伟绩,更因为他们高尚的品德。颜回,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其贫而乐道的精神,诠释了品德与梦想并重的真谛。他虽身处贫寒,却志向高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与纯净,为后世树立了道德的典范。品德,如同人生的航标,指引我们走向成功。马云,这位互联网时代的传奇人物,以他的智慧和勤奋书写了商业的辉煌篇章。然而,更让我们敬佩的是他的社会责任感与公益精神。他深知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社会的责任。因此,他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用自己的力量回馈社会。马云的成功,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成功,更是品德上的成功。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品德是个人成功的内在动力,也是赢得社会尊重与信任的关键。《菜根谭》中有言:“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品德是才能的统帅,而才能则是品德的附属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功。他们坚守原则,诚实守信,懂得感恩与回报。这些品质让他们在工作中赢得同事的尊重与合作,在生活中收获朋友的信任与支持。相反,那些缺乏品德的人,即使拥有再高的才能,也难以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因为他们缺乏道德的底线,无法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尊重。颜回的生活态度,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品德的力量。他身处贫寒,却能够坚守内心的宁静与纯净。他深知物质的丰富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内心的富足才是人生的真谛。因此,他能够在逆境中坚持原则,乐观面对生活。这种精神力量,正是品德赋予我们的。它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与自信,让我们在面临困境时依然能够保持一颗善良与宽容的心。在这个物质丰富而精神匮乏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注重品德的修养。因为品德是我们人生的根基,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关键。只有拥有高尚的品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让我们以“德”润身,以“梦”为马,用我们的智慧和勤奋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范文2】修德以得,筑梦未来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德”字历经演变,却始终承载着厚重的道德寓意。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德”字的形态虽变,但其内涵——正直、坦荡、高尚的品质,却始终如一。修德,不仅是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石,更是我们现代人走向成功、实现梦想的必由之路。“德”字,从字形上看,左边是“彳”,象征行走;右边是“直”,表示正直。两者结合,便是行走在正道上,坦荡无私。正如古人所言:“德者,本也。”德行,是一个人的根本,它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在“惠”字中,我们也能看到德的影子。“惠”字从心,意味着心怀善意,施人以利,这正是德行高尚的体现。回望历史,那些德行高尚的人物,无一不是时代的楷模。孔子,以仁爱之心教化世人,其德行之高,令人敬仰。他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至今仍是我们为人处世的金科玉律。曾国藩,更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其德行之深,令人赞叹。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国家、为民族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当代社会,德行的价值依然不减。袁隆平,这位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他的德行同样令人敬佩。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为解决亿万人的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淡泊名利,一心为民,正是其高尚德行的体现。然而,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现代社会中,也有一些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惜违背道德底线,做出种种令人不齿的行为。这些人虽然暂时获得了物质上的满足,但却失去了更为宝贵的德行和尊严。他们的行为,不仅受到了社会的谴责,更让自己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窄。修德与得得,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修得高尚的德行,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正如古人所言:“德不孤,必有邻。”一个德行高尚的人,自然会吸引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伙伴,共同为梦想而奋斗。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德行的培养。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我们要学习历史上的道德楷模,汲取他们的精神力量,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我们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修德以得,筑梦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修得高尚的德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七、对高考作文的预测及建议预测:未来高考作文将继续关注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注重考察学生的思想深度、文化素养和创新思维。建议:平时应广泛阅读,积累古今中外关于品德修养的素材;加强逻辑思维训练,提升论证能力;注重日常生活中品德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体验相结合,以真实感受丰富作文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