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课件(共2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课件(共20张ppt)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复习提问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及方法论
2、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
4、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一、联系的含义
【知识回顾】联系≠规律:
规律是一种联系,但只有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才是规律。
1. 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特点
【注意】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因为任何两个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两个事物之间才能建立联系,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 联系的客观性
(1)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自在事物的联系
人为事物的联系(“人化”特点)
都是客观的
(2)联系的分类
(就其与实践的关系)
(先于人类而存在)
(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产生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补充:为什么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1)建立的基础看: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
(2)产生的过程看: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建立。
(3)产生的结果看: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1. 联系的普遍性
二、联系的特点
【方法论】①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①围魏救赵 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③京沪高速铁路 ④南水北调
⑤沧海桑田变迁 ⑥水滴石穿
⑦地震、海啸 ⑧人工降雨
⑨银饰氧化 ⑩宇宙星辰运转
自在事物联系:②⑤⑥⑦⑨⑩
人为事物联系:①③④⑧
判断:下列选项属于自在事物联系,还是人为事物联系?
1、左眼跳财,右眼跳灾
2、乌鸦叫丧、喜鹊报喜
3、888——发发发
4、168——一路发
5、4=死,6=顺,8=发,9=久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现象,这些都是客观联系吗?
【方法论1】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这些所谓的“联系”有着共同的特点:
A 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B 是人幻想虚构的联系,是主观臆造的
C 是虚假的,根本不存在的联系
思考: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道理?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长期以来,人们乱砍滥伐、开荒毁林、围湖造田等,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而且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始料不及
只顾眼前利益(联系),而忽视长远利益(联系)
3. 联系的多样性
(1)原理: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2)表现:直接联系——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外部联系、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
例如:1.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门与火——直接联系、鱼与火——间接联系
2.苹果落地:苹果落地——非本质联系、万有引力——本质联系
3.开车出门撞到树:车撞树——偶然联系、经济损失——必然联系
4.一个家庭:家人之间是内部联系、家庭与社会是外部联系
(4)方法论:
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 联系的客观性
1. 联系的普遍性
二、联系的特点
(3)联系多样性的原因: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是多样的
【原理】联系是具有客观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 ①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联系是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观原理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原理】联系具有多样性。
【方法论】 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①含义不同
整体
部分
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 数量上看它是一。
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阶段 数量上看它是多。
空间(静态)
时间(动态)
(1)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
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数量
②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①相互依赖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2)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
强调部分
强调整体
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整体相对于比它更大的场合,它就成了部分;
部分相对于比它更小的场合,它就成了整体。
②相互影响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整体影响部分)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制约整体)
例如:平阴县→济南市→山东省→中国→全世界
【原理】①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总)
②整体局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强调整体)
③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强调部分)
【方法论】①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强调整体)
②重视部分(关键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强调部分)
联系观原理2: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如:人体系统、教育系统、社会保障体系、国家机构体系、公安系统等,每一个系统或体系都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1.系统的含义
2.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方法论 (和“整体部分”通用)
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③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联系观原理3:系统优化方法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
联系的含义
联系的特征
普遍性:表现、方法论
客观性:表现、方法论
多样性:表现、方法论
整体和部分
的辩证关系
系统和要素
的辩证关系
区别
联系
含义
地位、作用、功能
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
含义
基本特征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立足整体;重视部分的作用
关系
方法论:
【小结】
1.联系的含义?特点?
2.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3.理解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
4.联系多样性表现和意义?(原理及方法论)※
5.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重点+难点]
6.系统的含义与特征?
7.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 [重点+难点]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重要原理
观点辨析
1.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解析】联系是普遍的,并不意味着联系是无条件的,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2.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
【解析】新的具体联系的建立必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而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联系是普遍的和无条件的。
【解析】联系是普遍的和有条件的,我们要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事物的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解析】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5.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
【解析】整体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真题演练
(2023·山东·高考真题)中国茶是日常生活,也是文化瑰宝。明代许次纾嗜花之品鉴,深谙茶理,他在《茶疏》中写道:“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 这茶理体现了( )
①联系是普遍的,要从整体上把握物并实现事物结构与功能的优化
②联系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③整体和部分密不可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
④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解析】好茶,好水、好器、好火候,缺一不可,方能成就一杯好茶,这茶理体现了联系是普遍的,要从整体上把握物并实现事物结构与功能的优化;联系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①②正确。
③材料强调部分对整体的重要性,未强调整体的作用,③不符合题意。
④材料未涉及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真题演练
3.(2019·全国Ⅰ·高考真题)在科技创新中,时常存在“管理孤岛”“资源孤岛”“信息孤岛”“技术孤岛”等现象,各子系统之间的资源、信息、人才等流动不畅,导致科技创新效率低下。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就要( )
①立足关键部分,充分发挥其对整体功能的决定作用
②克服封闭观念,实现系统中各个要素功能的最大化
③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问题,促进系统优化
④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真题演练
4.(2022·山东·高考真题)◆守正创新。
“致广大而尽精微”出自中国古代经典《中庸》,讲的是顺应大本达道、尽心勉力笃行方能化育成事。
“‘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2021年12月8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了工作的方法论:“干事业做工作大方向要正确,重点要明确,战略要得当,同时要把控好细节,把政治经济、宏观微观、战略战术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
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再次为我们未来干事创业指明了方法路径,要求我们“致广大而尽精微”。
(2)结合材料,运用整体和部分的知识,分析说明“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句古语对新时代青年干事创业的启示。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要树立全局意识,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干事创业要“致广大”,有远大的目标规划;
部分影响整体,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要“尽精微”,把远大的目标规划落实落细,积微成著;
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要统筹兼顾“致广大”和“尽精微”,把远大的目标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