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二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知识点(教师版+学生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择性必修二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知识点(教师版+学生版)

资源简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未必,十分耕耘必有收获,一定!
选择性必修2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列。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 。
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如调查某山坡上的珙桐密度。在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需要采取估算的方法。例如,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诱捕法来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估算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P2)
2.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调查植物、昆虫卵、蚜虫、跳蝻的密度等,都可以采用样方法。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的个体数,求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算值。(P2)选择样方法调查动物时,需要该动物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3.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记重捕法。例:某范围内田鼠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所做标记数×第二次捕获总数÷第二次捕获标记数。标记物脱落、标记过于醒目易被天敌发现、被捕捉过个体迁出等都会使所调查物种数量偏大。(P3)
4.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P4)
年龄结构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老年期、成年期、幼年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性、衰退型。我们可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预测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在近期不一定保持稳定。
性别比例又称性比,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会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原理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生物防治),改变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使种群密度降低。
5.我国通过法律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和启动“关爱女孩行动”来调整性别比例。
出生(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迁入(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6.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子叶草本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数目。我们常用双子叶植物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我们通过以下方法提高估算的准确性:随机选取样方、确定适宜的样方面积和数量(也是影响调查结果的因素)等。常用的取样方法有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P5“探究·实践”)
7.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动物(猛禽、猛兽)种群数量的方法:红外触发相机拍摄照片和视频,在利用计算机分析处理照片和视频(例:东北虎、东北豹)。利用粪便调查,不同粪便具有不同的特征,先区分粪便来自哪种动物,再分析这种动物的粪便来自多少个个体(例:大熊猫)。利用动物的声音作为一种非损伤、低干扰的标记,进行种群数量的监测(例:鲸、长臂猿、秧鸡等)。
8.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都是常用的取样方法。(P5“探究·实践”)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稳定、波动、爆发、下降、衰退、消亡等。处于波动状态的种群,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种群爆发。种群的延续需要有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对于已经低于种群延续所需要的最小种群数量的物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精子库、种子库等)进行保护。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P7)
2.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常见的有①数学公式,优点是科学、准确;②曲线图,优点是直观。
3.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形成的原因(模型假设):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用数学公式表示Nt=N0×λt。λ: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Nt: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曲线的增长率=λ-1(定值)。
4.“S”形曲线形成的原因: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由初始的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变为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增长曲线呈“S”形。(P9)
5.在“S”形曲线中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的最佳时期是大于K/2,即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后剩余K/2),原因是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恢复快)。有害动物防治在k/2之前,通过各种手段(路面硬化、饲养天敌等)降低其环境容纳量。草原最大载蓄量不超过K值。
6.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K值不是定值,其大小与环境条件有关。(k值:S形曲线有,J形曲线没有。)(P9)
7.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是栖息地遭破坏后,食物减少、活动范围缩小,K值变小。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给大熊猫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P9)
8.对一支试管中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吸前震荡几次试管,以防酵母菌沉在试管底部,使计数不准确),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若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进行稀释。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P11)
第三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因此,凡是影响种群重要特征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2、阳光、温度、水、风等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如:林下植物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即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气候干旱是东亚飞蝗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有:种内竞争、种间竞争、食物、天敌、病原体或寄生生物。对种群数量变化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相关的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如:食物、天敌。对种群数量变化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的因素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如:气温、干旱、地震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未必,十分耕耘必有收获,一定!
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 。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 形成的集合 。
1.种群在 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 。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 ,如调查某山坡上的珙桐密度。在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需要采取 的方法。例如,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 来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估算方法有 。(P2)选择样方法调查动物时,需要该动物 。
2.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 ;调查植物、 等,都可以采用样方法。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 个样方,计数 ,求每个样方的 ,以 作为种群密度估算值。(P2)
3.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 ,活动范围 ,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 。例:某范围内田鼠的种群数量= 。标记物脱落、 、被捕捉过个体迁出等都会使所调查物种数量 。(P3)
4.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其中 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 ,性别比例影响 ,进而影响种群密度。(P4)
年龄结构指一个种群中 (老年期、成年期、幼年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 、 、 。我们可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在近期 。性别比例又称性比,是指 。利用 会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原理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生物防治),改变了害虫种群 ,使很多雌性个体 ,使种群密度 。
5、我国通过法律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和启动“关爱女孩行动”来调整 。
出生(死亡)率: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迁入(迁出)率: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6、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而 草本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数目。我们常用 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我们通过以下方法提高估算的准确性: 等。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P5“探究·实践”)
7、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动物(猛禽、猛兽)种群数量的方法:红外触发相机
,在利用计算机分析处理照片和视频(例: 、东北豹)。利用 ,不同粪便具有 ,先区分粪便来自哪种动物,再分析这种动物的粪便来自 (例: )。利用动物的声音作为一种非损伤、低干扰的 ,进行种群数量的监测(例:鲸、长臂猿、秧鸡等)。
8、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 ,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和等距取样法都是常用的取样方法。(P5“探究·实践”)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 、衰退、消亡等。处于波动状态的种群,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种群爆发。种群的延续需要有一定的 。对于已经低于种群延续所需要的最小种群数量的物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 、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精子库、种子库等)进行保护。
2、数学模型是用来 的数学形式。(P7)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常见的有① ,优点是科学、准确;② ,优点是直观。
3.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形成的原因(模型假设):
,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 。用数学公式表示 。λ: ;Nt: ;N0: 。曲线的增长率= (定值)。
4.“S”形曲线形成的原因: ,由初始的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变为 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增长曲线呈“S”形。(P9)
5.在“S”形曲线中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的最佳时期是 ,(捕捞后剩余 ),原因是 。有害动物防治在k/2之前,通过各种手段(路面硬化、饲养天敌等) 。草原最大载蓄量不超过 。
6. 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K值不是定值,其大小与 有关。(k值:S形曲线有,J形曲线没有。)(P9)
7.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是栖息地遭破坏后,食物减少、活动范围缩小, 。建立 ,给大熊猫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 ,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P9)
8.对一支试管中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 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吸前震荡几次试管,
),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 。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 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若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进行稀释。遵循 的原则)。(P11)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种群的 ,因此,凡是影响种群重要特征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阳光、温度、水、风等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 。如:林下植物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 ,即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气候干旱是东亚飞蝗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有: 、病原体或寄生生物。
2.对种群数量变化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相关的因素称为 。如:食物、 。对种群数量变化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的因素称为 。如:气温、干旱、 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