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二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必背知识点(教师版+学生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择性必修二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必背知识点(教师版+学生版)

资源简介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简称群落。群落的形成是不同物种协同进化的结果。(P22)
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生态位、群落的季节性和群落的范围、边界等。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优势种的两个条件:数量多,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很大。
4.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P23)
5.种间关系主要有原始合作(互惠)、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P24)
6.原始合作: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和寄居蟹(P24)
7.互利共生:指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例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8、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例如,翠鸟捕鱼。
9、寄生:指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例如,马蛔虫与马。
10、种间竞争: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例如,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和斑鬣狗。(P24)
11.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P25)
12.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这种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除了光照,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条件;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则是水分、无机盐等。(P26)
13.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分层现象。(P26)
14.群落的结构特征不仅表现在垂直方向上,也表现在水平方向上。例如,某草地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P26)
15.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研究某动物的生态位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研究某植物的生态位,要研究它在该区域内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P28)
16.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分解者)。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釆集、调查。采集小动物用诱虫器和吸虫器。(P30“探究·实践”)
17.常用的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是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的种群数量。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P30“探究·实践”)
18.“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19.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如植物的垂直结构能显著提高阳光的利用率,并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稻—鱼—蛙立体农业的优点:鱼和蛙的粪便为水稻供肥;鱼和蛙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可供水稻进行光合作用;稻田中的害虫、其他浮游动物、田间杂草的数量也因养殖鱼和蛙大大下降;收货的鱼和蛙还带来了经济效益。
第2节 群落的主要类型
1.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P33)
2.荒漠生物群落植被稀疏,沙砾裸露。分布在极度干旱区。结构特点: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物种丰富度低,群落结构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植物有仙人掌属植物(肥厚的肉质茎,叶呈针状,气孔夜晚开放)、骆驼刺属植物(根长15米)等,它们以独特的生存方式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动物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目、鸟类和蝗虫等。这些动物表皮外有角质鳞片,有助减少水分蒸发;蛋壳坚硬,保护胚胎;体温变化;有些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P33)
3.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生物群落特点: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P34)生物特点: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P34)草原上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以斑马、长颈鹿和狮子为主。(P34)
4.森林生物群落外貌:树木繁茂、树冠遮天蔽日。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森林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森林生物群落林下阴生植物的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但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适应在弱光下生存。 (P34)
5.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群落中的生物也都有适应其环境的特征。(P35)
第3节 群落的演替
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P38)
2.裸岩上的演替要经历地衣阶段(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苔藓阶段(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草本植物阶段(土壤有机物变丰富,通气性变化)、灌木阶段、乔木阶段(群落演替到了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乔木比灌木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因而最终占据了优势,成为茂盛的树林。(P39)
3.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P41)
群落的演替不一定都到森林阶段。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只能发展到草本或灌木阶段。
4.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还有:初生演替速度慢,趋向形成新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多;次生演替速度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这两类演替,都是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P41)
5.我国2003年1月20日开始施行的《退耕还林条例》明确提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和退牧还原等要求。(P43)
6.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关系,人类的活动。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演替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7.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P42)
8.人类活动也可以使群落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在相同时间 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简称群落。群落的形成是 的结果。(P22)
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物种组成、 、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
和群落的范围、边界等。
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优势种的两个条件: 。
4.一个群落中的 ,称为物种丰富度。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P23)
5.种间关系主要有 等。(P24)
6.原始合作: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 。例如,海葵和寄居蟹(P24)
7.互利共生:指两种生物长期 。例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8、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例如,翠鸟捕鱼。
9、 :指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例如,马蛔虫与马。
种间竞争:指 。例如,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和斑鬣狗。(P24)
10.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 等。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 。(P25)
11.植物的分层与对 有关: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这种分层现象显著 。除了光照,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 等条件;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则是 等。(P26)
12.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 ,因此,动物也有 。(P26)
13.群落的结构特征不仅表现在垂直方向上,也表现在水平方向上。例如,某草地在水平方向上,由于 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 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 分布。(P26)
14.由于 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一个物种在 ,包括
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研究某动物的生态位 。研究某植物的生态位,要研究它在该区域内
的关系。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 的生态位,这有利于 ,是群落中 的结果。(P28)
15.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分解者)。许多土壤动物 ,而且身体 ,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常用 的方法进行釆集、调查。采集小动物用 。(P30“探究·实践”)
16.常用的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有两种:一是 ;二是 。记名计算法是一般用于 物种。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 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的种群数量。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P30)
17.“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 (填“属于”或“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18.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 (填“属于”或“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19.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 。如植物的垂直结构能显著提高 的利用率,并为动物创造 。
稻—鱼—蛙立体农业的优点:鱼和蛙的粪便为 ;鱼和蛙呼吸
;稻田中的害虫、其他浮游动物、田间杂草的数量也因 ;收货的鱼和蛙还带来了 。
第2节 群落的主要类型
1.根据群落的外貌和 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
等类型。(P33)
荒漠生物群落植被稀疏,沙砾裸露。分布在 区。结构特点: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 , 。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植物有仙人掌属植物(肥厚的肉质茎,叶呈针状,气孔 )、骆驼刺属植物(根长15米)等,它们以独特的生存方式适应 的环境。动物主要是 、鸟类和蝗虫等。这些动物表皮外有角质鳞片,有助 ;蛋壳坚硬,保护胚胎;体温变化;有些以 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P33)
3.草原主要分布在 、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生物群落特点: 。(P34)生物特点:各种 ,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P34)草原上的植物往往 。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 的特点。以斑马、长颈鹿和狮子为主。(P34)
4.森林生物群落外貌:树木繁茂、树冠遮天蔽日。分布在 的地区。群落结构 。 的动物种类特别多。森林生物群落林下阴生植物的茎细长、 ,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但 适应在弱光下生存。 (P34)
5.不同群落在 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群落中的生物也 。(P35)
第3节 群落的演替
1. ,叫作群落演替。(P38)
2.裸岩上的演替要经历 (地衣分泌的有机酸 ,
)、苔藓阶段(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草本植物阶段(土壤有机物变丰富,通气性变化)、 、乔木阶段(群落演替到了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乔木比灌木具有 ,因而最终占据了优势,成为茂盛的树林。(P39)
初生演替是指在 ,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 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沙丘、 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 ,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 或其他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 、 、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P41)群落的演替不一定都到森林阶段。在干旱的 只能发展到草本或灌木阶段。
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还有:初生演替速度 ,趋向形成 ,经历的阶段 ;次生演替速度 ,趋向于 群落,经历的阶段 。这两类演替,都是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 ,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 ,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P41)
5.群落演替时,不同种群间是 (填“取而代之”或“优势取代”),在乔木阶段能    (填“能”或“不能”)找到地衣、苔藓等其他植物。
6.我国2003年1月20日开始施行的《退耕还林条例》明确提出 和退牧还原等要求。(P43)
7.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关系, 。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演替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 相对稳定的状态。
8.人类活动也可以使群落朝着 方向演替。(P4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