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1.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的总和,构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P48)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为自养生物,消费者(大部分动物和寄生动物)和分解者为异养生物。(P50)3.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从而被生物利用,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此外,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因此,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P50)4.生态系统中各组分紧密联系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5.植物不一定是生产者,如菟丝子;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如蜣螂;细菌、真菌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6.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就是食物网。(P51)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为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如果一条食物链的某种动物减少或消失了,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能会由其他生物来取代。一般认为,生态系统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量越强,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P52)7.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基本功能。(P79)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P54)2.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P55)被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同化量。3.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的关系: 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4.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去向(两个去向)=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除最高营养级外,其余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去向(三个去向)= 呼吸作用+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除最高营养级外,其余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去向(四个去向)=呼吸作用+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利用(有时间限制)。(P55)5.能量流动的特点①单向流动,原因:捕食关系不可逆转、散失的热能无法被利用。②逐级递减,原因:每一营养级的同化量都有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和一部分未利用。(P56)6.“未利用”是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个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P56图示)7.能量在相邻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下一营养级同化量×100% , 大约为10%~20%。(P57)8.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研究食物链的能量变化和能量转移效率。9.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因此,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10.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太阳能或化学能),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若一个生态系统在较长时间内无能量输入,这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11.生态金字塔包括能量金字塔、生物量(有机物总干重)金字塔、数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一定是正金字塔形,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有可能是倒金字塔形。1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意义:①帮助人们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如:间种套作、多层育苗、稻—萍—蛙立体农业。②帮助人们科学地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例:桑基鱼塘、沼气池。③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例:合理放牧、锄草、捉虫。(P58)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P63)2.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的。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依赖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主要依赖呼吸作用(分解者通常称之为分解作用。),还可以通过化石燃料的燃烧。3.碳在生物群落(食物链)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和传递,在无极环境中主要以CO2和含碳无机物形式存在。4.减缓温室效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如:减少化石燃料燃烧、秸秆还田;另一方面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如:植树造林。5.物质循环在农业上的启示如种养结合模式的优点:在稻田中养鸭养鱼,动物的取食、消化能促进物质循环,它们排出的粪便中氮、磷等可供水稻吸收利用,它们呼出的二氧化碳还可以为水稻的光合作用补充原料。6.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重金属)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人工合成的有机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一旦含有铅的生物被更高营养级的动物食用,铅就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P64)7.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他们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的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自然界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场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非生物环境,也可以是生物个体或群体。(P69)2.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还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这就是化学信息。(P69)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既存在于同种生物之间,也发生在不同生物之间,还能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4.动物的特殊行为主要指各种动作,这些动作也能够像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某种信息。即动物的行为特征也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如蜜蜂跳舞、雄鸟求偶炫耀、孔雀开屏等。5.信息产生的部位——信息源;信息传播的媒介——信道;信息接收的生物或其部位——信息受体。6.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的作用主要有:①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如海豚的回声定位、莴苣种子的萌发;②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如花引蝶,动物释放信息素吸引异性;③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如狼靠兔的气味捕食。7.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P71)8.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方法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点,但是目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有效的生物防治。如:利用光照、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动物;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利用化学物质扰乱动物的雌雄交配,使其繁殖力下降,减轻对农作物的破坏。。(P72)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P73)2.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征:①结构平衡:生态系统各组分保持稳定;②功能平衡:生产—消费—分解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保证了物质总是在循环,能量不断流动,生物个体持续发展和更新。③收支平衡: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机物的量,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3.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P74)4.人们把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叫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就是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P74~75)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急剧下降,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P75)6.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叫作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作恢复力稳定性。(P75)7.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例:在热带雨林(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非常复杂),某种植食性动物大量减少,它在食物网中动物位置还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来代替。(P75)8.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范围内,合理适度地利用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P76)9.生态缸设计:封上生态缸盖。将生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P78“探究·实践”)10.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①化石燃料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大大增加了CO2的排放。②植被遭到大面积破坏,大大降低了植被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1.在一定空间内,由 ,叫作生态系统。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的总和,构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P48)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包括: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 ,其中生产者为 ,消费者(大部分动物和寄生动物)和分解者为 。(P50)3、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 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从而被生物利用,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 。消费者能够 。此外,消费者 。分解者能将 分解成 。因此,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P50)4.生态系统中 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具有一定 。5.植物不一定是 ,如菟丝子;动物不一定是 ,如蜣螂;细菌、真菌不一定是 ,如硝化细菌。6.食物链 ,就是食物网。(P51)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为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使 重要条件。如果一条食物链的某种动物减少或消失了,它 。一般认为,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 ,生态系统的 和 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P52)7.生态系统具有 、 和 三大基本功能。(P79)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生态系统中能量的 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P54)2.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 。(P55)被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 。3.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的关系: 。4.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去向(两个去向)= 。除最高营养级外,其余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去向(三个去向)=。除最高营养级外,其余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去向(四个去向)=。(P55)5.能量流动的特点① ,原因: 。② ,原因:。(P56)6.“未利用”是指未被 ,也未被 和 利用的能量。(P56图示)7.能量在相邻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 ×100% , 大约为 。(P57)8.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 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研究食物链的能量变化和能量转移效率。9.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因此,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10. ,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若一个生态系统在较长时间内 ,这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11.生态金字塔包括 、 (有机物总干重)金字塔、 。能量金字塔一定是正金字塔形,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有可能是倒金字塔形。1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意义:①帮助人们将生物 。如:间种套作、多层育苗、稻—萍—蛙立体农业。② 。例:桑基鱼塘、沼气池。③帮助人们合理地 关系,使能量 。例:合理放牧、锄草、捉虫。(P58)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组成生物体的 ,都不断进行着从 ,又从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物质循环具有 ,因此又叫 。(P63)2.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主要以 形式循环的。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依赖 、 。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主要依赖 (分解者通常称之为 。),还可以通过 。3.碳在生物群落(食物链)中以 的形式存在和传递,在无极环境中主要以 。4.减缓温室效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如: 、秸秆还田;另一方面 ;如:植树造林。5.物质循环在农业上的启示如种养结合模式的优点:在稻田中养鸭养鱼,动物的取食、消化能 ,它们排出的粪便中 ,它们呼出的二氧化碳还可以 。6.生物体从周围环境 (人工合成的有机物),使其在 的现象,称作 。一旦含有铅的生物被更高营养级的动物食用,铅就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 。(P64)7.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他们 。物质作为 ;能量作为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自然界中的 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 。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 ,也可以是 。(P69)2.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还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 ,如植物的 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 等,这就是化学信息。(P69)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既存在于 之间,也发生在 之间,还能发生 之间。4.动物的特殊行为主要指 ,这些动作也能够像 传递某种信息。即动物的行为特征也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如 、雄鸟求偶炫耀、孔雀开屏等。5.信息产生的部位—— ;信息传播的媒介—— ;信息接收的生物或其部位—— 。6.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的作用主要有:① ,离不开信息的作用:如海豚的回声定位、莴苣种子的萌发;② ,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如花引蝶,动物释放信息素吸引异性;③ :如狼靠兔的气味捕食。7.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 ;二是 。(P71)8.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方法大致有 、 、 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点,但是目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 、 。如: ;利用昆虫信息素 ,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利用 , ,减轻对农作物的破坏。(P72)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 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就是 。(P73)2.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征:① :生态系统各组分保持稳定;②功能平衡:生产—消费—分解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保证了 。③ :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机物的量,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是一种 。3.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 。(P74)4.人们把生态系统 的能力,叫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就是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强调的是 。(P74~75)5.生态系统的 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 ,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P75)6.生态系统 ,叫作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 ,叫作恢复力稳定性。(P75)7.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 越多, 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就越高。例:在热带雨林(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非常复杂),某种植食性动物大量减少,它在食物网中动物位置还 。(P75)8.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 强度,在不超过生态系统 能力的范围内,合理适度地利用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 、 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 、 的协调。(P76)9.生态缸设计: 生态缸盖。将生态 的地方,但要避免 。10.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① 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大大增加了CO2的排放。② 遭到大面积破坏,大大降低了植被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选择性必修二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必背知识点(学生版).docx 选择性必修二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必背知识点(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