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4年中考压轴 历史试卷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4小题,共 48.0分)1.2023年7月21日,元谋人遗址第六次考古发掘正式启动。近日,记者深入元谋人遗址发掘现场,追随考古专家们穿越170万年,探寻元谋人的前世今生。如果你想实地观看此次考古发掘,应该去的地方是( )A.陕西 B.北京 C.浙江 D.云南【答案】D【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解析】A:陕西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B:北京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C:浙江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D: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为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D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了元谋人,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掌握运用元谋人的相关知识。2.《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分封制的相关信息是( )A.分封制诸侯的义务 B.实行分封制的原因C.分封制带来的后果 D.分封制的主要对象【答案】D【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解析】A:题干未涉及分封制诸侯的义务,A项不符合题意;B:题干未涉及实行分封制的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C:题干未涉及分封制带来的后果,C项不符合题意;D:根据题干“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和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D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3.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A.《汉书》 B.《史记》 C.《诗经》 D.《春秋》【答案】B【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解析】A:汉朝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的《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2年的史事,A项符合题意;B: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B项符合题意;C:《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C项不符合题意;D:《春秋》是鲁国的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第一部华夏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以“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史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史记》的内容。4.《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其中的“三国”是指( )A.魏、蜀、西晋 B.魏、蜀、吴C.吴、东晋、梁 D.宋、齐、梁【答案】B【知识点】三国鼎立【解析】A:魏、蜀、西晋,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B:根据题干“《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可知,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B项符合题意;C:吴、东晋、梁,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D:宋、齐、梁,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列表格识记三国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所在地,学生更利于掌握相关知识点。5.下列工具中由唐代农民改进而成的是( )A. B.C. D.【答案】D【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解析】根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农民改进犁的结构,制成曲辕犁,促进了农业的发展。A项铁农具是战国时期的农具,不符合题意;B项水排是东汉杜诗发明的鼓风冶铁工具,不符合题意;C项耧车是汉代发明的播种工具,不符合题意;D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唐朝农业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解读图片信息,知道唐朝农民改进犁的结构,制成曲辕犁。6.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的标志性事件是( )A.李渊晋阳起兵反隋 B.黄巾起义C.天宝年间安史之乱 D.藩镇割据【答案】C【知识点】安史之乱【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唐玄宗后期,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C项正确;李渊晋阳起兵反隋是在唐朝建立之前,排除A项;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时期,排除B项;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安史之乱的相关史实。7.某同学搜集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物资料进行探究学习。他探究的主题是( )A.汉赋的兴起 B.唐诗的繁荣 C.宋词的发展 D.元曲的流行【答案】C【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解析】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每首词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叫作词牌,如《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等。词的内容开始大多是描写女性伤离怨别的心境或花前月下的景色,到宋代才有较大的变化,风格多样,内容广泛。宋代的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据这位同学搜集的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物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探究的主题是宋词的发展,选项C符合题意;汉赋的兴起、唐诗的繁荣和元曲的流行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词的发展的相关史实。8.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中国军队在台州九战九捷,涌现出了我国抗倭史上众多民族英雄。这些英雄人物的主要代表是( )A.文天祥 B.陆秀夫 C.宋应星 D.戚继光【答案】D【知识点】戚继光抗倭【解析】据所学可知,抗倭英雄人物的主要代表是戚继光。明朝中期,倭寇为患,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朝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戚继光带领戚家军九战九捷,基本肃清东南沿海的倭寇。D项符合题意;文天祥和陆秀夫都是抗元英雄,排除AB两项;宋应星是科学家,著有《天工开物》一书,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戚继光抗倭的英雄事迹。9. 梁启超曾写:“及道、咸以后,官吏之庸劣不足惮,既已显著,而秕政稠叠,国耻纷来,于是一世之雄洪秀全、杨秀清、李秀成等,因之而起。”该材料论证了( )A.义和团爆发的缘由 B.清王朝招揽大批人才C.军阀割据政权形成 D.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答案】D【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及道、咸以后,官吏之庸劣不足惮,既已显著,而秕政稠叠,国耻纷来,于是一世之雄洪秀全、杨秀清、李秀成等,因之而起。”可知,在道光帝和咸丰帝之后,政治腐败,剥削沉重,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D项正确;甲午战争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愈加严重,终于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排除A项;“清王朝招揽大批人才”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军阀割据政权形成在民国时期,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 本题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重点掌握太平天国的相关知识点。10.下图所示革命形势,其爆发的地点是( )辛亥革命形势图A.京师 B.武昌 C.南昌 D.广州【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解析】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首先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起义军占领武昌,接着又攻占了汉口和汉阳。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把这次革命叫做“辛亥革命”。因而辛亥革命爆发的地点是武昌。ACD三项,不符合题意;B项武昌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地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辛亥革命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11.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一代中国青年都无愧于时代。在长征途中,成为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是( )A.四渡赤水 B.强渡大渡河 C.吴起镇会师 D.遵义会议【答案】D【知识点】遵义会议【解析】A: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A项不符合题意;B:强渡大渡河在被敌人视为插翅难飞的天险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辟了一条通道,B项不符合题意;C: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C项不符合题意;D:根据所学可知,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D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遵义会议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12.以国民党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欲建立全国性的独裁统治,与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热切要求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相矛盾。为了中国前途,国共两党召开了历史性会谈。这次会谈是( )A.国民党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重庆谈判【答案】D【知识点】重庆谈判【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从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经过43天谈判,国共双方达成《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D项正确;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排除A项;1935年中共中央在长征过程中召开了遵义会议。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排除B项;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重庆谈判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3.标志着“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主人”的事件是( )A.新中国成立 B.三大改造完成C.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D.“一五”计划实施【答案】A【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解析】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A项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主人”,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新中国的成立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准确识记新中国成立的相关知识。14.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不包括( )A.国家富强 B.民族振兴 C.人民幸福 D.世界和平【答案】D【知识点】“中国梦”【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13年,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在会上他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强调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因此ABC三项都属于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但不符合题意;D项“世界和平”是当今发展的主题,不属于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梦相关内容的掌握。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不包括”,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梦不包含“世界和平”。15.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空降兵十五勇士临危受命,毅然从5000米高空冒死盲跳,空降震中,打通了重灾区与外界联系通道。这体现了( )A.人民军队爱人民 B.国际主义精神C.游击战战术灵活 D.军民团结抗战【答案】A【知识点】钢铁长城【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空降兵十五勇士临危受命,毅然从5000米高空冒死盲跳,空降震中,打通了重灾区与外界联系通道 ,这体现了人民军队为了人民不惜一切代价,敢于牺牲的爱民精神,故选项A符合题意;B.国际主义精神,不符合题意;C. 游击战战术灵活 ,不符合题意;D. 军民团结抗战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16.恢复高考改变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命运,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新时期高考制度恢复于( )A.1958年 B.1967年 C.1970年 D.1977年【答案】D【知识点】义务教育【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7年冬天进行了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教育工作的重大拨乱反正,为大批知识青年敞开了大学之门,也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D项正确;1958年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67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70年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7.乐山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与此尊坐像相关宗教的创始人是( )A.耶稣 B.李耳C.穆罕默德 D.乔达摩·悉达多【答案】D【知识点】佛教的创立与传播【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乐山大佛为弥勒佛坐像”,可知与佛教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因此与此尊坐像相关宗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选项 D 符合题意;1世纪时产生于巴勒斯坦一带的基督教,创始人是耶稣,A 排除;李耳一般指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B 排除;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 C 排除。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古代印度文明以及影响。18.拜占庭帝国存在了上千年,最后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所灭亡。其灭亡于( )A.1258年 B.1453 年 C.1433 年 D.1492年【答案】B【知识点】拜占庭帝国的兴亡【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通过53天的围攻,攻下了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末代皇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沙场,古老的千年拜占庭帝国灭亡。A项1258年蒙古人入侵,阿拉伯帝国灭亡,不符合题意;B项1453 年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所灭亡,符合题意;C项1433 年和 “拜占庭帝国存在了上千年,最后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所灭亡” 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识记基础史实。19.针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兴”,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复兴 B.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复兴C.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D.新伊斯兰教文明的兴起【答案】C【知识点】文艺复兴【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故选项C符合题意;A.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复兴 ,不是简单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复兴,这其中又继承,更有创新,不符合题意;B. 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复兴 ,文艺复兴是采取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不符合题意;D. 新伊斯兰教文明的兴起 ,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文化运动,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20.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共同创立了富有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A.是理论与实践的产物B.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C.是唯一科学的理论D.动摇了神权统治的根基【答案】A【知识点】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解析】依据题干信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共同创立了富有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的产物,故选项A符合题意;B. 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 ,题干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C. 是唯一科学的理论 ,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D. 动摇了神权统治的根基 ,题干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21.学会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与"印度民族英雄"这一关键词相吻合的是( )A.卡德纳斯 B.章西女王 C.玻利瓦尔 D.圣马丁【答案】B【知识点】印度民族大起义【解析】 1857年﹣1859年印度爆发了一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起义的领导者是印度封建王公。章西女王是起义队伍中的女英雄,她在1858年3月率领起义军与英军作战,最后壮烈牺牲。印度民族大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抗击了英国殖民者,表现了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反抗殖民侵略的决心和勇气。与“印度民族英雄”这一关键词相吻合的是章西女王。选项B正确;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故答案为 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印度民族英雄章西女王的相关知识点。22.“尊重中国主权和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中国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这是《九国公约》的主要内容,这主要打击了哪国独占中国计划,从而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日本【答案】D【知识点】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解析】一战后,1921年-1922年间,美、英、法、日等九国在华盛顿举行国际会议。1922年2月,与会九国签署了《九国公约》。主要内容有:尊重中国主权和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公约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从而为美国等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AB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日本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九国公约》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九国公约》的相关史实。23.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美国军事订货的刺激 B.都得到了美国大量的经济援助C.都得到了大量的战争赔款 D.都有广泛对外经济联系基础【答案】B【知识点】战后的欧洲的联合;战后日本的崛起【解析】A. 美国军事订货的刺激,不符合题意;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国家实行马歇尔计划,即对西欧国家进行经济援助,针对日本,为了对抗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美国对日本进行经济援助,帮助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恢复发展,故选项B符合题意;C. 都得到了大量的战争赔款,不符合题意;D. 都有广泛对外经济联系基础,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两者的共同点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24.某部长篇小说叙述了一个穷教士的儿子克莱特·格里菲斯为追逐金钱财势堕落为蓄意杀人犯的故事。该小说揭露和批判了美国的生活方式,这部小说是( )A.贝克特—《等待戈多》 B.海明威—《老人与海》C.德莱塞—《美国的悲剧》 D.罗曼 罗兰—《约翰 克里斯多夫》【答案】C【知识点】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解析】1925年德莱塞的代表作《美国的悲剧》出版,震动了整个美国,它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小说叙述了一个穷教士的儿子克莱特·格里菲斯为追逐金钱财势堕落为蓄意杀人犯的故事。这部小说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腐败。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悲剧》的主要内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材料解析题(第 25题 25 分,第 26题12分,第 27题 15 分,共 52分)25.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每一个朝代政权的稳固都离不开统治者的治国措施和制度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泛指新征服的东方地区)的大批封建(封邦建国)以及军事征服,从而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指以镐京和洛邑为中心的区域)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势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材料二 据《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材料三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材料四 华夏民族大统一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西周实行的 政治制度?这种制度的对象是 、 。(6分)(2)材料二说的是什么变法?(6分)(3)材料三反映了秦朝为巩固统治所建立的一套什么政治制度?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御史大夫的职责是什么?(6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的措施。(7分)【答案】(1)分封制;宗亲;功臣(2)商鞅变法(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负责监察事务。(4)政治:颁布推恩令;思想: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商鞅变法;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解析】(1)根据材料一“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泛指新征服的东方地区)的大批封建(封邦建国)以及军事征服,从而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指以镐京和洛邑为中心的区域)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和结合所学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习分封制。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2)根据材料二“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在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进行治理。材料二体现的是商鞅变法。(3)根据材料三“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和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后,首创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统治。(4)根据材料四“华夏民族大统一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和结合所学可知,政治上,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巧妙地解决了王国问题。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故答案为:(1)制度:分封制;对象:宗亲、功臣。(2)变法:商鞅变法。(3)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制度:郡县制;职责:负责监察事务。(4)政治:颁布推恩令;思想: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点评】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分封制、商鞅变法、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巩固大一统,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26. 中国报刊业起源于近代,对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新华日报》创刊后是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木刻版画 创刊题词张谔作刘春安刻《为巩固团结而努力》1939年 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 ——周恩来 发动全民的力量,从铁血之中建立新的中国。 ——郭沫若(时任国民政府三厅厅长) 鼓动全面抗战,争取最后胜利。 ——孙蔚如(抗日名将)材料二 1938年10月,周恩来在武汉沦陷前夕来到报社,口授25日社论,题为《告别武汉父老》,郑重宣告:“我们只是暂时离开武汉,我们一定要回来的,武汉终究要回到中国人民的手中。”——据杨琳《周恩来与〈新华日报〉》材料三 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像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的损害……——1945年8月《新华日报》读者来信材料四 《新华日报》是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公开发行的机关报,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高度评价《新华日报》在打退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中的表现,称赞其“同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作战一样,抵得上党的一个方面军。”——据蔡斐、汤程桑《论抗战时期新华日报馆图书出版工作的历史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全民族的共同诉求是什么。列举两例不同群体为这一使命所作的努力。(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什么阶段。分析周恩来强调“我们一定要回来”表达了怎样的态度。(3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人民的主要诉求是什么。(3分)(4)综合上述内容,谈谈大众传媒应对民族肩负起怎样的使命。(3分)【答案】(1)诉求: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举例:中国军队和游击队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努力。他们奋勇作战,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战斗;中国民众和抗战后方在抗日战争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努力,他们支持前线抗战,通过捐款、捐物和积极参与战时经济活动,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和经济支持,抗战后方通过持续的勤俭节约,保证了战争物资的供应和生产力的发展。(2)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态度:决不放弃武汉的态度。(3)诉求:反对内战,期望和平。(4)使命: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传媒应该提供公正客观的报道,真实反映民族的现状和发展;传媒还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和引导作用;传媒还应该注重民族认同和凝聚力的建设。【知识点】正面战场的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由“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和“张谔作刘春安刻《为巩固团结而努力》1939年”可知这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全民族的共同诉求是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举例: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军队和游击队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努力。他们奋勇作战,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战斗;中国民众和抗战后方在抗日战争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努力,他们支持前线抗战,通过捐款、捐物和积极参与战时经济活动,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和经济支持,抗战后方通过持续的勤俭节约,保证了战争物资的供应和生产力的发展。(2)根据所学知识,以武汉为中心的会战,成为了抗日战争期间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战役之一,武汉会战后,中国的抗日战争也从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转折点。态度:根据所学知识,由“我们只是暂时离开武汉,我们一定要回来的,武汉终究要回到中国人民的手中。”可知,周恩来表达了决不放弃武汉的态度。(3)根据所学知识,由“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像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的损害”可知,这一时期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这一时期人民的主要诉求是反对内战,期望和平。(4)根据所学知识,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传媒应该提供公正客观的报道,真实反映民族的现状和发展;传媒还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和引导作用;传媒还应该注重民族认同和凝聚力的建设。【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抗日战争、武汉会战、大众传媒等相关史实。27.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船可能承载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甚至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探索之船】材料一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索才开始。在这以前,只有各民族相对平行的历史,而没有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创新之船】材料二 图8是以蒸汽为动力的“克莱蒙号”新轮船。在此船之前,水面航行船只以人力和风力作为动力, 而以蒸汽为动力的 “克莱蒙号”新轮船于1807年8月在哈得逊河试航,并取得成功。它是由美国人富尔顿建造的。【侵略之船】材料三 图9是1840年来到太平洋东岸的英国兵船,是英国崛起的见证。【自强之船】材料四 1871年12月23日,以岩仓具视为正使,木户孝允、伊藤博文等人为副使的“欧美使节团” 离开横滨,前往美国,图10《岩仓大使欧美派遣》描绘了出行的人和送别的人,海面上漂浮的是一行人搭乘的“亚美利加号”船。半年之后,转向欧洲,途经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俄国等国家。 “欧美使节团”历经一年零九个月,对欧美诸国进行了全方位的、细致的考察。【革命之船】材料五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晚9时,受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指示,停泊在彼得格勒顿涅河畔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了进攻冬宫的信号。……起义者冲进并占领了冬宫。从此,“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就成为了十月革命的象征,这一炮声改变了世界。(1)材料一中“远航探索”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如何理解“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索才开始。”这句话 (3分)(2)写出与材料二中同一时代交通运输领域的另一项重要发明成就及发明者。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些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3分)(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简要分析近代英国崛起的原因。(3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派遣使团出访欧美的目的是什么 对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 (3分)(5)“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声中这场革命针对的对象是谁 为何说“这一炮声改变了世界” (3分)【答案】(1)事件:新航路的开辟。意义: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2)发明、发明者:火车、斯蒂芬森。影响: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3)政治上: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经济上:率先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4)目的:全面考察欧美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情况;影响:确立了明治维新的目标和路径(意思相近即可)(5)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日本明治维新;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解析】(1)根据材料一“哥伦布、达 伽马和麦哲伦”可知,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意义:根据材料“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 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索才开始”及所学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2)根据材料二“而以蒸汽为动力的‘克莱蒙号’新轮船于1807年8月在哈得逊河试航,并取得成功。它是由美国人富尔顿建造的”及所学知识,同一时代的新交通工具还有斯蒂芬森发明的火车。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等角度概括。(3)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崛起是因为它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生产力巨大飞跃。(4)根据材料四“‘欧美使节团’历经一年零九个月,对欧美诸国进行了全方位的、细致的考察。”及所学知识可得出,全面考察欧美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情况;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确立了明治维新的目标和路径。(意思相近即可)(5)结合所学知识,“冬宫”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十月革命针对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结合十月革命的意义可知,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 人民的解放斗争。【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十月革命,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4年中考压轴 历史试卷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4小题,共 48.0分)1.2023年7月21日,元谋人遗址第六次考古发掘正式启动。近日,记者深入元谋人遗址发掘现场,追随考古专家们穿越170万年,探寻元谋人的前世今生。如果你想实地观看此次考古发掘,应该去的地方是( )A.陕西 B.北京 C.浙江 D.云南2.《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分封制的相关信息是( )A.分封制诸侯的义务 B.实行分封制的原因C.分封制带来的后果 D.分封制的主要对象3.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A.《汉书》 B.《史记》 C.《诗经》 D.《春秋》4.《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其中的“三国”是指( )A.魏、蜀、西晋 B.魏、蜀、吴C.吴、东晋、梁 D.宋、齐、梁5.下列工具中由唐代农民改进而成的是( )A. B.C. D.6.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的标志性事件是( )A.李渊晋阳起兵反隋 B.黄巾起义C.天宝年间安史之乱 D.藩镇割据7.某同学搜集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物资料进行探究学习。他探究的主题是( )A.汉赋的兴起 B.唐诗的繁荣 C.宋词的发展 D.元曲的流行8.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中国军队在台州九战九捷,涌现出了我国抗倭史上众多民族英雄。这些英雄人物的主要代表是( )A.文天祥 B.陆秀夫 C.宋应星 D.戚继光9. 梁启超曾写:“及道、咸以后,官吏之庸劣不足惮,既已显著,而秕政稠叠,国耻纷来,于是一世之雄洪秀全、杨秀清、李秀成等,因之而起。”该材料论证了( )A.义和团爆发的缘由 B.清王朝招揽大批人才C.军阀割据政权形成 D.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10.下图所示革命形势,其爆发的地点是( )辛亥革命形势图A.京师 B.武昌 C.南昌 D.广州11.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一代中国青年都无愧于时代。在长征途中,成为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是( )A.四渡赤水 B.强渡大渡河 C.吴起镇会师 D.遵义会议12.以国民党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欲建立全国性的独裁统治,与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热切要求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相矛盾。为了中国前途,国共两党召开了历史性会谈。这次会谈是( )A.国民党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重庆谈判13.标志着“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主人”的事件是( )A.新中国成立 B.三大改造完成C.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D.“一五”计划实施14.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不包括( )A.国家富强 B.民族振兴 C.人民幸福 D.世界和平15.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空降兵十五勇士临危受命,毅然从5000米高空冒死盲跳,空降震中,打通了重灾区与外界联系通道。这体现了( )A.人民军队爱人民 B.国际主义精神C.游击战战术灵活 D.军民团结抗战16.恢复高考改变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命运,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新时期高考制度恢复于( )A.1958年 B.1967年 C.1970年 D.1977年17.乐山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与此尊坐像相关宗教的创始人是( )A.耶稣 B.李耳C.穆罕默德 D.乔达摩·悉达多18.拜占庭帝国存在了上千年,最后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所灭亡。其灭亡于( )A.1258年 B.1453 年 C.1433 年 D.1492年19.针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兴”,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复兴 B.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复兴C.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D.新伊斯兰教文明的兴起20.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共同创立了富有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A.是理论与实践的产物B.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C.是唯一科学的理论D.动摇了神权统治的根基21.学会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与"印度民族英雄"这一关键词相吻合的是( )A.卡德纳斯 B.章西女王 C.玻利瓦尔 D.圣马丁22.“尊重中国主权和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中国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这是《九国公约》的主要内容,这主要打击了哪国独占中国计划,从而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日本23.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美国军事订货的刺激 B.都得到了美国大量的经济援助C.都得到了大量的战争赔款 D.都有广泛对外经济联系基础24.某部长篇小说叙述了一个穷教士的儿子克莱特·格里菲斯为追逐金钱财势堕落为蓄意杀人犯的故事。该小说揭露和批判了美国的生活方式,这部小说是( )A.贝克特—《等待戈多》 B.海明威—《老人与海》C.德莱塞—《美国的悲剧》 D.罗曼 罗兰—《约翰 克里斯多夫》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材料解析题(第 25题 25 分,第 26题12分,第 27题 15 分,共 52分)25.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每一个朝代政权的稳固都离不开统治者的治国措施和制度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泛指新征服的东方地区)的大批封建(封邦建国)以及军事征服,从而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指以镐京和洛邑为中心的区域)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势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材料二 据《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材料三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材料四 华夏民族大统一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西周实行的 政治制度?这种制度的对象是 、 。(6分)(2)材料二说的是什么变法?(6分)(3)材料三反映了秦朝为巩固统治所建立的一套什么政治制度?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御史大夫的职责是什么?(6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的措施。(7分)26. 中国报刊业起源于近代,对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新华日报》创刊后是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木刻版画 创刊题词张谔作刘春安刻《为巩固团结而努力》1939年 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 ——周恩来 发动全民的力量,从铁血之中建立新的中国。 ——郭沫若(时任国民政府三厅厅长) 鼓动全面抗战,争取最后胜利。 ——孙蔚如(抗日名将)材料二 1938年10月,周恩来在武汉沦陷前夕来到报社,口授25日社论,题为《告别武汉父老》,郑重宣告:“我们只是暂时离开武汉,我们一定要回来的,武汉终究要回到中国人民的手中。”——据杨琳《周恩来与〈新华日报〉》材料三 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像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的损害……——1945年8月《新华日报》读者来信材料四 《新华日报》是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公开发行的机关报,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高度评价《新华日报》在打退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中的表现,称赞其“同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作战一样,抵得上党的一个方面军。”——据蔡斐、汤程桑《论抗战时期新华日报馆图书出版工作的历史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全民族的共同诉求是什么。列举两例不同群体为这一使命所作的努力。(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什么阶段。分析周恩来强调“我们一定要回来”表达了怎样的态度。(3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人民的主要诉求是什么。(3分)(4)综合上述内容,谈谈大众传媒应对民族肩负起怎样的使命。(3分)27.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船可能承载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甚至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探索之船】材料一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索才开始。在这以前,只有各民族相对平行的历史,而没有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创新之船】材料二 图8是以蒸汽为动力的“克莱蒙号”新轮船。在此船之前,水面航行船只以人力和风力作为动力, 而以蒸汽为动力的 “克莱蒙号”新轮船于1807年8月在哈得逊河试航,并取得成功。它是由美国人富尔顿建造的。【侵略之船】材料三 图9是1840年来到太平洋东岸的英国兵船,是英国崛起的见证。【自强之船】材料四 1871年12月23日,以岩仓具视为正使,木户孝允、伊藤博文等人为副使的“欧美使节团” 离开横滨,前往美国,图10《岩仓大使欧美派遣》描绘了出行的人和送别的人,海面上漂浮的是一行人搭乘的“亚美利加号”船。半年之后,转向欧洲,途经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俄国等国家。 “欧美使节团”历经一年零九个月,对欧美诸国进行了全方位的、细致的考察。【革命之船】材料五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晚9时,受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指示,停泊在彼得格勒顿涅河畔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了进攻冬宫的信号。……起义者冲进并占领了冬宫。从此,“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就成为了十月革命的象征,这一炮声改变了世界。(1)材料一中“远航探索”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如何理解“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索才开始。”这句话 (3分)(2)写出与材料二中同一时代交通运输领域的另一项重要发明成就及发明者。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些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3分)(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简要分析近代英国崛起的原因。(3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派遣使团出访欧美的目的是什么 对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 (3分)(5)“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声中这场革命针对的对象是谁 为何说“这一炮声改变了世界” (3分)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年四川省 中考压轴 历史试卷(一)(学生版).docx 2024年四川省 中考压轴 历史试卷(一)(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