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模拟作文写作评改:认识的改变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进入深秋后,上海多条道路陆续开启“落叶不扫”模式。落叶景观道改变上,泛黄的树叶铺满道路,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从过去几乎看不到落叶的干净街面到现在如诗如画的落叶景观道,“落叶不扫”正逐渐成为很多城 市的主动选择。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群众认为落叶是大自然的馈赠,留住了它,也就留住了秋天。 人们不再把落叶当作垃圾,于是拥有了全新的美丽景观。可见,认识的改变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原稿1随审美提高,认识改变,会带来不同结果 现在,随着审美的提高,我们的认知不断地发生改变,也许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认识的改变带来了不同的结果。 过去,人们认为青蛙是肮脏的,在田里乱蹦,破坏水稻,夏天更是在稻田里扎堆,可谓群蛙乱叫,真是惹人烦燥,让人睡不着觉。于是过度喷洒农药,稻田再无生机。 随着他们审美的提高,人们改变了青蛙是肮脏有害的观点,认为青蛙是上天派来的保护神,是稻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许多人回到农村,第一件事竟是到稻田里寻找观察青蛙,有绿色的、也有土色的,黑黑的大眼睛,强劲的后腿,有后腿刮掉眼睛上的泥土,竟带着几分优雅,捧在手心,丝毫不觉得肮脏,反到觉得像童话故事中的青蛙王子一样美丽。过去睡觉,人们觉得青蛙太吵,现在随着审美提高,反倒觉得寂静让人毫无睡意,在稻田里放入青蛙,晚上听取蛙声一片,有蛙声助眠,觉得睡觉都平稳了,这才是乡间气息,还有人把青蛙叫声通过剪辑掺入助眠音乐广受,大家喜爱。随着审美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觉得用农药杀死一切实在太无美感,往稻田放入青蛙,让青蛙在稻田里捕食别有一番风趣,青蛙就是稻田保护神,更是稻田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人们对青蛙认知的改变,使青蛙慢慢在稻田里“起死回生”。草是生产者、害虫是消费者,以前没有青蛙,而许多害虫产生抗药性,稻子产量直线下降,现在加入青蛙,青蛙捕食害虫,使稻谷更能茁壮成长,粮食产量直线上 升。保护生态的平衡 ,青蛙不仅是稻田生态的象征,留下青蛙,也就留住了稻田生态,更提醒了农民何时种稻,当蛙声起时,代表物复苏、新的农忙日开使了,让农民不会错失良好时机,进行农作。 现在人们不在讨厌青蛙,过度杀害它们,而是对它们进行保护,稻田有了一幅全新面貌。因此,认识的改变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原稿2改变认识,改变结果 古语有云,骞翁失马,焉知非福。或许有时你改变对事物的认识,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谪至黄州。作为文人士族皆认为此乃羞耻大事,苏轼也不例外。并且黄州此地荒凉无比,苏轼当时真的认定自己的一生的辉煌就此结束。面对友人苦苦乞求来的耕地——东坡,他也无动于衷。 终是在生活现实的逼迫下,苏轼扛起农具,下地务农。这一过程中,苏轼猛然意识到一个 道理:我应改变对被贬谪此地的认识。必竟这是事实,我无法改变它。以之前消积的态度、认识看待它,只会自我烦恼,就此消沉。那么我为何不改变自己的认识,换种看法,或许会得到意料之外的结果。再者,我去开荒东坡,也是在改变当下的生活,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苏轼不在为贬摘而苦恼,致力于耕种开荒,观赏美景,研究美食。随着自己生活质量的提升,生活内容的丰富,苏轼也体会到了来黄州的益处:自己放松了久居官场的身心有了更多时间创作诗歌。 乌台诗案”终是未令苏轼消积待世.反倒让他磨平了棱角,有了改变被贬的认识,得到了创作的时间和机会。 黄州时期,其实是苏轼创造巅峰的开端。 由此可见,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至关重要,但是改变自己之前固有的认识,会得到不同的认识。因为你看待事物的观点会影响你往后的行动,行动又会作用所得的结果。所以改变你的认识,最终结果也会改变。 于我们亦是如此,遇上生活中,学习上无法改变的困难时,我们应当改变原本消极的认识,这样才能改变结果。点评:两篇作文,一篇关注自然,一篇关注人文,体现了两个小作者不同的志趣,丰富了作文题材内容。。第一篇,紧扣“审美情趣的提高”这一中心话题,论述“审美情趣的提高,改变事物的结果”这一观点,通过实地观察,改变了对青蛙的偏见,发现了田园之美,生活的视野开阔了,对自然之物又多了一层情愫。不仅完成了作文,也丰富了生活的体验。需要调整语言。第二篇,在“审美情趣的提高”与“认识提高”这两个概念中,选择了“认知提高”这个上位概念,这样扣题就不那么紧了。这是审题得漏洞,需要补起来。依文改文,修改如下:改稿1 青蛙之美 无可否认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认知不断地发生改变。而这其中,审美情趣的提高,会让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提高到一个新的准度,在这种背景下,我发现了青蛙之美。 过去,我认为青蛙有两大大缺点:一是肮脏,整天拖泥带水的,在田里乱蹦;二是吵闹,特别是夏天,在稻田里扎堆,可谓群蛙乱叫,真是惹人烦燥,让人睡不着觉。但据说,青蛙肉蛮好吃的,不知是不是这个原因,加上于是过度喷洒农药,稻田一片安静,再无呱呱青蛙叫。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审美能力也提高,我改变了青蛙是肮脏有害的观点,渐渐认识到,青蛙也许是上天派来的保护神,是稻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于是,一回到农村,我第一件事竟是到稻田里寻找青蛙,观察青蛙。有绿色的、也有土色的,黑黑的大眼睛,强劲的后腿,蹲在清浅的水里,竟带着几分优雅。它在田间里很忙,忙着捕食害虫,忙着游泳,远远看着它,丝毫不觉得肮脏,反到觉得像童话故事中的青蛙王子一样美丽。夜幕降临,山村的夜晚显得那么的安静,只有星星在天上眨着眼睛,寂静得睡不着觉,而远处在稻田里的蛙声阵阵,把人带入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好意境,这才是真正的乡间的气韵呀!感受到这一份美丽,才感受到了劳动之后的快乐,田野上生长的希望与大气魄呀!青蛙声不仅不觉得吵了,反而有了助眠功效,觉得睡觉都平稳多啦!据说,还有人把青蛙叫声通过剪辑掺入助眠音乐广受,大家喜爱。 人们对青蛙审美认知的改变,使青蛙慢慢在稻田里“起死回生”。青蛙捕食害虫,保护生态的平衡 ,有效的推进绿色生态的发展,使稻谷更好地生长,青蛙成为稻田生态的象征,留下青蛙,也就留住了稻田生态。当蛙声起时,代表物复苏、新的农忙日开使了,让农民不会错失良好时机,进行农作。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现在我们再也不讨厌青蛙了,也不会过度杀害它们,而是对它们进行保护,随着审美的提高,我们明白了,留住青蛙,便留住了田园风光。改稿2贬谪之美 大致来说,万物皆有两种价值:实用与审美。譬如“落叶不扫”,留住落叶,留住秋天,便是从实用的窠臼中跳出来,发现了落叶的审美价值。审美认知的改变,同一事物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谪至黄州,成为黄州副团练使,无朝廷俸禄。虽说苏轼死里逃生是一大幸事,但拖家带口,该怎么生活,成为大文豪必须面对的生存难题。“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于是求来耕地些许, 命名为东坡,“东坡居士”由此而来。 屈服于生活现实的逼迫,苏轼扛起农具,下地务农。可以想见的是,大学士变成垦荒农民,这一过程中,苏轼的辛劳与不适。所幸,他以审美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劳动,“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诗中充满了自豪之情,垦荒不再仅仅是缓解生活的压力,更是发现土地的神奇,发现春华秋实、劳而有获的欣喜。这样看来,黄州也没有那么荒凉可怕了。于是,苏轼不再为贬谪黄州而苦恼,致力于耕种开荒,研究美食,黄州猪肉价格便宜,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随着自己审美眼光的变化,生活内容也变得日益丰富了,苏轼也体会到了贬谪黄州的益处:远离官场,亲近大自然,反向自省,体悟人生的价值。 泛舟夜游赤壁,享受“浩浩乎如凭虚御空,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超脱物外的自由,从悲凉消沉的生命意识中走出来,感受“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达观洒脱,从自然万物中获得人生的智慧,积极得珍惜日常美好,使荒凉的黄州留名青史,成为文人的情结,文明的符号,至今,依然如长波浩浩,于心中涤荡。 ”乌台诗案”终是未令苏轼消极待世,反倒让他多了审美的视角,黄州期间,以赤壁为题材的怀古诗,前后赤壁赋,使苏轼创造达到巅峰。由此可见,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至关重要,以审美的眼光看境遇,纵然历经磨难,也能绽然开放。苏轼:穷日子,计划着过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寒食帖》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 意思是说:刚到黄州,没啥吃的,家里人又多,于是只好减少开销,计划着每天花钱不能超过150块,月初的时候取4500块,分成30份,挂在房梁上,早上用叉子挑下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