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特殊的41个总结(7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生物特殊的41个总结(7份打包)

资源简介

1、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无细胞器、无细胞核(留出足够的空间,运输氧气)。早期的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是有细胞核的,只有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协助扩散。而其他细胞吸收葡萄糖等单糖为主动运输,例如小肠粘膜细胞。
骆驼是个例外,它属于哺乳动物,但它的成熟红细胞中有细胞核。
2、根尖分生区细胞: 无大液泡(严格讲有很多小液泡,但一般情况下作无液泡处理)、叶绿体.细胞形态呈正方形
3、植物伸长区细胞:已分化细胞,不具有分裂能力。只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才有大液泡伸长区和成熟区是有液泡的
4、洋葱表皮细胞: 无叶绿体. (注意:大多数植物的表皮细胞都无叶绿体。取菠菜的下表皮略带叶肉细胞取观察叶绿体,其实叶绿体存在于叶肉细胞,而不是表皮细胞)
5、叶肉细胞: 含叶绿体,存在于植物的见光部分,是高度特化的细胞,不能进行分裂;(1)有的少数植物没有叶绿体 比如:菟丝子(寄生植物)是黄色的 (2)有叶绿体的植物不是每个细胞都有叶绿体 比如:大树的根细胞 就不是绿色的 没有叶绿体 (3)有叶绿体的细胞不一定可以光合作用 比如植物叶片的叶脉细胞 有结构不完全的叶绿体 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4)叶的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均无叶绿体
6、植物根部细胞:(包括植物的根分根冠区、根尖分生区.、根尖成熟区.、根尖伸长区)无叶绿体。 植物的非绿色器官无叶绿体。蓝细菌:不是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有叶绿体;自养生物不一定是植物(例如:硝化细菌、绿硫细菌和蓝细菌)
7、根尖成熟区(根毛区)细胞: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和中心体 细胞呈长方形,有根毛,中央大液泡;主要依靠渗透作用吸收水分,是吸收水分的活跃部分,也是吸收矿质元素最活跃的部分;是高度特化的细胞,不能进行分裂。可用于观察渗透作用但显微镜视野要调的暗一些
8、多细胞生物的成熟细胞:如人的肌肉细胞、神经细胞、成熟的红细胞、血小板等,植物的表皮细胞、叶肉细胞、筛管细胞等高度分化的细胞都是不能在分化的细胞
9、胚胎干细胞: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能继续分裂分化,从早期胚胎和原始性腺提取
10、淋巴细胞、肝、肾细胞: 暂不分裂细胞.
11、神经元、肌细胞: 不分裂细胞.
12、精子:不具有分裂能力、仅有及少的细胞质在尾总部
13、卵细胞:人体最大的细胞
14、受精卵:细胞的全能性最高,能进行连续的有丝分裂,有细胞周期,是有性生殖的生物个体发育的起点
15、神经细胞:具突起,不具有分裂能力,人体最长的细胞
16、骨骼肌细胞:多核、能够收缩
17、白细胞:可以变形,有吞噬作用
18、蛙的红细胞:无丝分裂,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不同
19、酵母菌:真核单细胞真菌,有细胞壁,但成分与细菌和植物细胞不同; 兼性厌氧菌,正常条件下出芽生殖,环境恶劣是进行孢子生殖(有性生殖)在生态系统中最为分解者存在。
20、大肠杆菌、乳酸(杆)菌、醋酸(杆)菌:单细胞原核细菌、
21、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化能合成细菌,均属于单细胞原核
22、根瘤菌:单细胞原核细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其固氮作用,
23、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观察线粒体DNA的分布,需要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燃料染色
24、菠菜叶肉细胞:观察叶绿体的实验材料。
25、癌细胞:糖蛋白减少,易转移。
26、水的光解:不需要酶,光反应需要酶,暗反应也需要酶
27、脂肪消化后:大部分被吸收到小肠绒毛内的毛细淋巴管,再有毛细淋巴管注入血液
28、冬小麦:在秋冬低温条件下,细胞活动减慢,物质消耗减少,单细胞内可溶性还原糖的含量明显提高,细胞自由水比结合水的比例减少,活动减慢,是适应环境的结果
29、尿素:有机物,氨基酸完全氧化分解时产物,既是氮源也是碳源
30、植物导管细胞:死细胞,位于木质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从下向上运输
31、植物的筛管细胞:活细胞,位于韧皮部,运输有机物,从上向下运输,成熟的筛管细胞中没有细胞核也没有细胞器。
32、高等植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一般是酒精但是某些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的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如:马铃薯的块茎、甜菜的块根、玉米的胚等。原因是产生酶的基因不同。
33、水在细胞中含量一般是最多的但动、植物体内一些储藏营养物质的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却是它所储藏的营养物质,例如人的脂肪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就是脂肪,而不是水。
34、线粒体一般是均匀地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但是它在活细胞中能自由地移动,往往在细胞内新陈代谢旺盛的部位比较集中。例如,线粒体在小鼠受精卵的分裂面附近比较集中。在心肌细胞中数量也很多
35、在真核细胞中一般都有线粒体蛔虫的细胞、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植物筛管细胞例外。
36、人体内的酶最适pH一般都接近中性。只有少数例外,如胃蛋白酶,它的最适pH为1.5~2.2。
37、矿质元素一般都是灰分元素氮是一个例外。矿质元素本来就是指灰分元素,就是说将植物体烘干以后,再充分燃烧,矿质元素都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于灰分中。氮在燃烧过程中以分子态氮和氮的氧化物的形式散失而不存在于灰分中,所以氮实际上并不是矿质元素,但是氮与灰分元素一样,也是植物从土壤中以无机盐的形式吸收来的,因此,一般将氮也归在矿质元素里一起讨论。
38、人体内各种组织的细胞间质中的蛋白质一般是由这种组织的细胞自行合成的。血液是个例外,大部分的血浆蛋白质(如白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是由肝脏合成的。
39、植物一般都是自养型生物。但菟丝子等寄生植物例外,它们是典型的异养型植物
40、气孔两侧保卫细胞具有叶绿体保卫细胞吸水时,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时,气孔闭合
41、细胞学说提出者:施莱登和施旺罗伯特胡克,利用显微镜观察到的细胞是死细胞(蜂窝状的小室,并命名为细胞),胡克同志还是胡克定律的发现者,F=Kx。1、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众多细胞器、无细胞核(与其运输氧气相适应),早期的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是有细胞核的,只有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协助扩散。而其他细胞吸收葡萄糖等单糖为主动运输,例如小肠粘膜细胞。骆驼是个例外,它属于哺乳动物,但它的成熟红细胞中有细胞核。
2、根尖分生区细胞:无液泡(严格讲有很多小液泡,但一般情况下作无液泡处理)、叶绿体细胞形态呈正方形。
3、植物伸长区细胞:已分化细胞,不具有分裂能力。只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才有大液泡伸长区和成熟区是有液泡的。
4、洋葱表皮细胞:无叶绿体. (注意:大多数植物的表皮细胞都无叶绿体.)
5、叶肉细胞: 含叶绿体,存在于植物的见光部分,是高度特化的细胞,不能进行分裂; (1)有的少数植物没有叶绿体,比如寄生植物、菟丝子、是黄色的。 (2)有叶绿体的植物不是每个细胞都有叶绿体,比如大树的根细胞,就不是绿色的,没有叶绿体。 (3)有叶绿体的细胞不一定可以光合作用,比如植物叶片的叶脉细胞,有结构不完全的叶绿体,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4)叶的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均无叶绿体。
6、植物根部细胞:(包括植物的根分根冠区、根尖分生区.、根尖成熟区.、根尖伸长区)无叶绿体。 植物的非绿色器官无叶绿体。蓝藻:不是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有叶绿体;自养生物不一定是植物(例如:硝化细菌、绿硫细菌和蓝藻)。
7、根尖成熟区(根毛区)细胞: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和中心体,细胞呈长方形,有根毛,中央大液泡;主要依靠渗透作用吸收水分,是吸收水分的活跃部分,也是吸收矿质元素最活跃的部分;是高度特化的细胞,不能进行分裂。可用于观察渗透作用但显微镜视野要调的暗一些。
8、多细胞生物的成熟细胞,如人的肌肉细胞、神经细胞、成熟的红细胞、血小板等,植物的表皮细胞、叶肉细胞、筛管细胞等高度分化的细胞都是不能在分化的细胞。
9、胚胎干细胞: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能继续分裂分化,从早期胚胎和原始性腺提取。
10、淋巴细胞、肝、肾细胞:暂不分裂细胞。
11、神经元、肌细胞:不分裂细胞。
12、精子:不具有分裂能力、仅有及少的细胞质在尾总部。
13、卵细胞:人体最大的细胞。
14、受精卵:细胞的全能性最高,能进行连续的有丝分裂,有细胞周期,是有性生殖的生物个体发育的起点。
15、神经细胞:具突起,不具有分裂能力,人体最长的细胞。
16、骨骼肌细胞:多核、能够收缩。
17、白细胞:可以变形,有吞噬作用。 18、蛙的红细胞无丝分裂,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不同。
19、酵母菌:真核单细胞真菌,有细胞壁,但成分与细菌和植物细胞不同; 兼性厌氧菌,正常条件下出芽生殖,环境恶劣是进行孢子生殖(有性生殖)在生态系统中最为分解者存在。
20、大肠杆菌、乳酸(杆)菌、醋酸(杆)菌:单细胞原核细菌。
21、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化能合成细菌,均属于单细胞原核。
22、根瘤菌:单细胞原核细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其固氮作用。
23、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观察线粒体.DNA的分布。
24、菠菜叶肉细胞:观察叶绿体的实验材料。蛙的红细胞:进行无丝分裂。
25、癌细胞:糖蛋白减少,通透性变差。
26、水的光解不需要酶,光反应需要酶,暗反应也需要酶。
27、脂肪消化后大部分被吸收到小肠绒毛内的毛细淋巴管,再有毛细淋巴管注入血液。
28、冬小麦在秋冬低温条件下细胞活动减慢物质消耗减少,单细胞内可溶性还原糖的含量明显提高细胞自由水比结合水的比例减少活动减慢,是适应环境的结果。
29、尿素是有机物,氨基酸完全氧化分解时产生有机物,既是氮源也是碳源。
30、植物导管细胞:死细胞,位于木质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从下向上运输。
31、植物的筛管细胞:活细胞,位于韧皮部,运输有机物,从上向下运输,成熟的筛管细胞中没有细胞核也没有细胞器。
32、高等植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一般是酒精,但是某些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的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如:马铃薯的块茎、甜菜的块根、玉米的胚等。
33、水在细胞中含量一般是最多的。但动、植物体内一些储藏营养物质的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却是它所储藏的营养物质,例如人的脂肪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就是脂肪,而不是水。
34、线粒体一般是均匀地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但是它在活细胞中能自由地移动,往往在细胞内新陈代谢旺盛的部位比较集中。例如,线粒体在小鼠受精卵的分裂面附近比较集中。在心肌细胞中数量也很多。 35、在真核细胞中一般都有线粒体,蛔虫的细胞、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植物筛管细胞例外。
36、人体内的酶的最适pH一般都接近中性。只有少数例外,如胃蛋白酶,它的最适pH为1.5~2.2。
37、矿质元素一般都是灰分元素。氮是一个例外。矿质元素本来就是指灰分元素,就是说将植物体烘干以后,再充分燃烧,矿质元素都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于灰分中。氮在燃烧过程中以分子态氮和氮的氧化物的形式散失而不存在于灰分中,所以氮实际上并不是矿质元素,但是氮与灰分元素一样,也是植物从土壤中以无机盐的形式吸收来的,因此,一般将氮也归在矿质元素里一起讨论。
38、人体内各种组织的细胞间质中的蛋白质一般是由这种组织的细胞自行合成的。血液是个例外,大部分的血浆蛋白质(如白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是由肝脏合成的。
39、植物一般都是自养型生物。但菟丝子等寄生植物例外,它们是典型的异养型植物。
40、气孔两侧保卫细胞具有叶绿体,保卫细胞吸水时,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时,气孔闭合。
41、细胞学说,虎克。利用显微镜观察到的细胞是死细胞(蜂窝状的小室,并命名为细胞)。纯合子的后代不都是纯合子
纯合子自交的后代仍为纯合子,但纯合子杂交的后代不一定为纯合子。比如AA×aa的后代就是杂合子。
双杂合子自交的后代不都是9:3:3:1
(1)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时,双杂合子自交的后代有4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
(2)若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时,自交的后代表现型可能有两种,比例为3:1,也可能有3种,比例为1:2:1。
(3)存在配子致死时,自交后代可能为:5:3:3:1、7:3:1:1。
(4)双杂合子自交的后代,也可能出现:9:3:4、9:6:1、12:3:1、9:7、15:1、13:3、1:4:6:4:1等。
等位基因的分离不都发生在减数分裂Ⅰ
在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的情况下,等位基因的分离只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但若考虑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等位基因的分离除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还发生在减数分裂Ⅱ后期。
有性别的生物不都有性染色体
虽然人和果蝇都是XY型性别决定,但在人中Y染色体在性别决定上所起的作用很重要,有Y染色体存在就有睾丸组织,没有Y染色体存在就没有睾丸组织,故XO个体是不育女性;而在果蝇中,Y只跟育性有关,所以XO个体是不育的雄蝇。蜜蜂体内无性染色体,其性别由体内染色体组的数目决定,一个染色体组的为雄峰,两个染色体组的为雌蜂。工蜂和蜂王都是雌蜂,但工蜂没有生育能力。
基因不都在染色体上
摩尔根和他的学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并绘制了第一幅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图,同时也说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但并非所有的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在真核生物中,细胞核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但细胞质基因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的DNA上,在原核生物中,细胞内无染色体,其内的基因位于拟核DNA上或质粒DNA上;病毒中有基因,但无染色体。
生物的遗传物质不都是DNA
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自然界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不是所有生物都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密码子的通用性的例外十分少见,目前发现的有:
①对终止密码子的解读,如支原体(Mycoplasma)的UGA不再是终止密码子,而是编码色氨酸;在纤毛虫草履虫属( Paramecium)和四膜虫属(Tetrahymena)的一些物种中,UAA和UAG也不再是终止密码子,而是编码谷氨酰胺。
②密码子的系统性的改变只存在于线粒体DNA 中。UGA在线粒体中不是终止密码子,而是编码色氨酸;酵母线粒体中CUA不编码亮氨酸,而是编码苏氨酸;果蝇线粒体中AGA和ACG不编码精氨酸,而是编码丝氨酸;哺乳动物线粒体中AGA和 AGG不编码精氨酸而是终止密码子,AUA不编码异亮氨酸而是甲硫氨酸。
基因在染色体上不都呈线性排布
传统观点认为编码蛋白质或酶的结构基因是一段连续的DNA序列。而且基因之间是互不沾染、单个分离的DNA 片段。事实上基因不仅仅是断裂的,而且基因之间还存在重叠性。1977年Sanger等人在测定了噬菌体фX174 DNA 的5 386个核苷酸排列顺序后发现它编码9种蛋白质(其实是11个基因编码)的部分基因的核苷酸有重叠,即某两个基因共有一段重叠的核苷酸序列,因而称为重叠基因(overlapping gene)。在病毒、细菌和果蝇甚至在人的基因组中都发现重叠基因现象,这些重叠在一起的基因表达时由于使用不同的可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 ),因此虽然是同样的DNA序列,但基因表达的产物是不同的。重叠基因的发现是对各个基因之间互不沾染、各自独立的传统观念的修正,而且重叠基因可有效地利用DNA遗传信息量,便于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
基因不仅是断裂的,基因之间存在重叠,而且还有些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可以移动的,这类基因称为可移动基因(movable gene),或称跳跃基因(jumping gene),亦称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 。
患遗传病的个体不都含有致病基因
遗传病是指生殖细胞或受精卵的遗传物质(染色体和基因)发生突变(或变异)所引起的疾病。包含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前两种遗传病都由致病基因控制,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则不是由致病基因引起,比如21三体综合征是因为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引起的。
含有致病基因的个体不都患遗传病
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表现型正常,而并不患遗传病。
遗传病不都是先天性疾病
遗传病不应与先天性疾病(congenital disease)等同看待。先天性疾病是指个体出生后即表现出来的疾病。如果主要表现为形态、结构异常,则称为先天畸形(congenital anomaly )。应该指出,许多遗传病在出生后即可见到,因此大多数先天性疾病实际上是遗传病,但也有某些先天性疾病是在子宫中获得的,如风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某些先天性心脏病,药物引起的畸形等。反之,有些出生时未表现出来的疾病,也可以是遗传病。如原发性血色素病(primary-hemachromatosis,HHC)是一种铁代谢障碍疾病,但铁要积存到15 g以上才发病,80%的病例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
遗传病不都是家族性疾病
遗传病应与家族性疾病( familial disease )加以区别。家族性疾病是指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的疾病,即在一个家庭中不止一个成员罹患。当然,许多遗传病(特别是显性遗传病)常见家族聚集现象,但也有不少遗传病(特别是隐性遗传病和染色体病)并不一定有家族史。故“家族性”一词一般在表达未弄清病因而又怀疑可能为遗传病时使用。
单倍体不都是高度不育的
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相同的个体叫做单倍体。单倍体在动物中比较少见,而且一般很难存活,在果蝇中出现的一些单倍体个体,生活力大大降低。在蛙、小鼠和鸡中出现的单倍体,生理上很不正常,多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死亡。但是在某些昆虫(如蜜蜂)中,单倍体个体是正常的,而且与性别有关:未受精的单倍体卵发育成雄性个体,受精后的二倍体卵发育成雌性个体。
自然界多数生物体是二倍体,而动物几乎全部是二倍体。少数动物还有自然存在的一倍体。例如,某些膜翅目昆虫(蜂、蚁)和某些同翅目昆虫(白蚁)的雄性个体等。
蜜蜂的雌性个体,会先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卵细胞若不受精则孵化为雄性个体;卵细胞若受精后产生的受精卵则孵化为雌性个体(蜂王和工蜂)。
雄性蜜蜂在产生精子时,它的精原细胞也经过连续的两次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时出现单极纺锤体(monopolar spindle ),仅在细胞的一极挤出一个无核的细胞质芽体,不发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第二次分裂时,则按正常的方式进行,但是到了减数分裂Ⅱ的后期,每个染色体却按常规进行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于是精子内的染色体数目仍然是一个完整的染色体组,即单倍体。所以这次分裂实质上相当于一般有丝分裂。结果每一个精原细胞仅形成两个精细胞,分别具有雄蜂原来的单倍性染色体数目,因此雄蜂的精子具有正常的功能。
在许多高等植物中,如棉、水稻、咖啡、甜菜、大麦、大麻、可可、油菜、番茄、芦笋和小麦等,都发现过自发产生的单倍体;某些低等生物,如酵母、霉菌和苔藓等,则以单倍体为主要的生活世代。
在自然条件下,玉米、高粱、水稻、番茄等二倍体植物,偶尔也会出现单倍体植株。与正常植株相比,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因为没有同源染色体,无法联会。但四倍体植物产生的单倍体(含2个染色体组)仍能进行正常联会,后代是可育的。
基因突变不都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基因中碱基序列改变会引起转录出来的mRNA中密码子发生改变,进而导致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和序列发生改变,影响生物的性状。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因此,单个碱基替换可能只改变mRNA上的特定密码子,但不影响它所编码的氨基酸。例如,DNA模板链中GCG的第3位G被A取代而成GCA,则mRNA中相应的密码子CGC就被转录为CGU,由于CGC和CGU都是精氨酸的密码子,因而新形成的肽链没有氨基酸顺序和数目的变化,这种突变称为同义突变(synonymous mutation )。
基因重组不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包括减数分裂Ⅰ前期因为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导致的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减数分裂Ⅰ后期因为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导致的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这属于狭义的基因重组。广义的基因重组还包括基因工程和肺炎链球菌的转化。
自然转化现象首先是在肺炎链球菌中发现的。近几十年来,已经发现多种细菌或某些特殊的菌株有自然转化能力。在肺炎链球菌中,自然转化的第一步是R型细菌受体细胞处于感受态,即能从周围环境中摄取DNA的一种生理状态,然后是DNA在细胞表面的结合和进入。进入细胞的DNA分子一般以单链形式整合进宿主的染色体DNA,并获得遗传特性的表达。这一系列的过程涉及细菌染色体上10多个基因编码的功能。
R型细菌在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分泌一种小分子的蛋白质,称为感受态因子。这种因子能与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诱导感受态特异蛋白质(如自溶素)的表达,它的表达使细胞表面的DNA结合蛋白及核酸酶裸露出来,使其具有与DNA结合的活性。加热灭活的S型细菌遗留下了完整的细菌染色体DNA的各个片段(如图),其中包括控制荚膜形成的基因,即S基因( smooth gene )。这一片段从S型细菌中释放出来,在后继的培养中吸附到一些R型细菌上,S基因以双链的形式在R型细菌细胞的几个位点上结合并被切割。核酸内切酶首先切断DNA双链中的一条链,被切割的链在核酸酶的作用下降解,成为寡核苷酸释放到培养基中,另一条链与R感受态细菌的特异蛋白质结合,以这种形式进入细胞,并通过同源重组以置换的方式整合进入R型细菌的基因组中,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不都是一一对应的
一对基因可决定一对性状,这种关系是一一对应的。但一个性状也可以受到多个基因的影响。例如,人的身高是由多个基因决定的,其中每个基因对身高都有一定的作用。一个基因也可以影响多个性状。例如,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水稻中的Ghd7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不仅参与了开花的调控,而且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都有重要作用。名词:
1、食物的消化:一般都是结构复杂、不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经过消化,变成为结构简单、溶于水的小分子有机物。
2、营养物质的吸收:是指包括水分、无机盐等在内的各种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3、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4、氨基转换作用:氨基酸的氨基转给其他化合物(如:丙酮酸),形成的新的氨基酸(是非必需氨基酸)。
5、脱氨基作用:氨基酸通过脱氨基作用被分解成为含氮部分(即氨基)和不含氮部分:氨基可以转变成为尿素而排出体外;不含氮部分可以氧化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也可以合成为糖类、脂肪。
6、非必需氨基酸: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
7、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通过食物获得的氨基酸。它们是甲硫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等8种。
8、糖尿病:当血糖含量高于160 mg/dL会得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疾病由于糖的利用发生障碍,病人消瘦、虚弱无力,有多尿、多饮、多食的“三多一少”(体重减轻)症状。
9、低血糖病:长期饥饿血糖含量降低到50~80mg/dL,会出现头昏、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低血糖早期症状,喝一杯浓糖水;低于45mg/dL时出现惊厥、昏迷等晚期症状,因为脑组织供能不足必须静脉输入葡萄糖溶液。
语句:
1、糖类代谢、蛋白质代谢、脂类代谢的图解参见课本。
2、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三类营养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程度不完全相同,一是转化的数量不同,如糖类可大量转化成脂肪,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成糖类;二是转化的成分是有限制的,如糖类不能转化成必需氨基酸;脂类不能转变为氨基酸。
3、正常人血糖含量一般维持在80-100mg/dL范围内;血糖含量高于160mg/dL,就会产生糖尿;血糖降低(50-60mg/dL),出现低血糖症状,低于45mg/dL,出现低血糖晚期症状;多食少动使摄入的物质(如糖类)过多会导致肥胖。
4、消化:淀粉经消化后分解成葡萄糖,脂肪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氨基酸。
5、吸收及运输: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主动运输),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以甘油和脂肪酸和形式被吸收,大部分再度合成为脂肪,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中。以氨基酸的形式吸收,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6、糖类没有N元素要转变成氨基酸,进而形成蛋白质,必须获得N元素,就可以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蛋白质要转化成糖类、脂类就要去掉N元素,通过脱氨基作用。
7、唾液含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胃液含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质;胰液含胰淀粉酶、胰麦芽糖酶、胰脂肪酶、胃蛋白酶(消化淀粉、麦芽糖、脂肪、蛋白质);肠液含肠淀粉酶、肠麦芽糖、肠脂肪酶(消化淀粉、麦芽糖、脂肪、蛋白质)。
8、胃吸收:少量水和无机盐;大肠吸收:少量水和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小肠吸收:以上所有加上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胃和大肠都能吸收的是:水和无机盐;小肠上皮细胞突起形成小肠绒毛,小肠绒毛朝向肠腔一侧的细胞膜有许多小突起称微绒毛微绒毛扩大了吸收面积,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名词:
1、向性运动:是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如光、重力等)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2、感性运动:由没有一定方向性的外界刺激(如光暗转变、触摸等)而引起的局部运动,外界刺激的方向与感性运动的方向无关。
3、激素的特点:
①量微而生理作用显著;
②其作用缓慢而持久。激素包括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
植物激素: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到作用部位,并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动物激素:存在动物体内,产生和分泌激素的器官称为内分泌腺,内分泌腺为无管腺,动物激素是由循环系统,通过体液传递至各细胞,并产生生理效应的。
4、胚芽鞘:单子叶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状物。胚芽鞘为胚体的第一片叶,有保护胚芽中更幼小的叶和生长锥的作用。胚芽鞘分为胚芽鞘的尖端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的尖端是产生生长素和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是发生弯曲的部位。
5、琼脂:能携带和传送生长素的作用;云母片是生长素不能穿过的。
6、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的尖端,单侧光刺激胚芽鞘的尖端,会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发生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的运输,从而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
7、生长素的竖直向下运输:生长素从胚芽鞘的尖端竖直向胚芽鞘下面的部分的运输。
8、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影响的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说,低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高浓度范围内抑制生长。
9、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使这里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缘故。解出方法为:摘掉顶芽。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
10、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要想没有授粉,就必须在花蕾期进行,因番茄的花是两性花,会自花传粉,所以还必须去掉雄蕊,来阻止传粉和受精的发生。无籽番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
语句:
1、生长素的发现:
(1)达尔文实验过程:
A单侧光照、胚芽鞘向光弯曲;
B单侧光照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
C单侧光照尖端罩有锡箔小帽的胚芽鞘,胚芽鞘直立生长;单侧光照胚芽鞘尖端仍然向光生长。——达尔文对实验结果的认识:胚芽鞘尖端可能产生了某种物质,能在单侧光照条件下影响胚芽鞘的生长。
(2)温特实验:
A把放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
B把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温特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并运到尖端下部促使某些部分生长。
(3)郭葛结论:分离出此物质,经鉴定是吲哚乙酸,因能促进生长,故取名为“生长素”。
2、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成分是吲哚乙酸,生长素是在尖端(分生组织)产生的,合成不需要光照,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往下端(如胚芽鞘的尖端向下运输,顶芽向侧芽运输),而不能反向进行。在进行极性运输的同时,生长素还可作一定程度的横向运输。
2、生长素的作用:
a、两重性:对于植物同一器官而言,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浓度的高低是以生长素的最适浓度划分的,低于最适浓度为“低浓度”,高于最适浓度为“高浓度”。在低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促进生长的效果越明显;在高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对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大。
b、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根、芽、茎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为10-10、10-8、10-4(mol/L)。
3、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a、在低浓度范围内: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不易生根的枝条,可促进枝条生根成活;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b、在高浓度范围内,可以作为锄草剂。5、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成,发育中需要生长素促进,而生长素来自正在发育着的种子。
5、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分布在正在分裂的部位,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脱落酸和乙烯(分布在成熟的组织中,促进果实成熟)。
6、植物的一生,是受到多种激素相互作用来调控的光合作用:发生范围(绿色植物)、场所(叶绿体)、能量来源(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和氧气)。
1、光合作用的发现:
①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②1864年,德国科学家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③1880年,德国科学家思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④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O和C18O,释放的是O2。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
2、叶绿体的色素:
①分布: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上。
②色素的种类:高等植物叶绿体含有以下四种色素。A、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包括叶绿素a(蓝绿色)和叶绿素b;B、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包括胡萝卜素和叶素
3、叶绿体的酶:
分布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膜上(光反应阶段的酶)和叶绿体的基质中(暗反应阶段的酶)。
3、光合作用的过程:
①光反应阶段a、水的光解:2H2O→4[H]+O2(为暗反应提供氢)b、ATP的形成:ADP+Pi+光能—→ATP(为暗反应提供能量)
②暗反应阶段:a、CO2的固定:CO2+C5→2C3b、C3化合物的还原:2C3+[H]+ATP→(CH2O)+C5
4、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
①场所:光反应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膜上,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
②条件:光反应需要光、叶绿素等色素、酶,暗反应需要许多有关的酶。
③物质变化:光反应发生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暗反应发生CO2的固定和C3化合物的还原。
④能量变化:光反应中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在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⑤联系:光反应产物[H]是暗反应中CO2的还原剂,ATP为暗反应的进行提供了能量,暗反应产生的ADP和Pi为光反应形成ATP提供了原料。
5、光合作用的意义:
①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
②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③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6、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有光照(包括光照的强度、光照的时间长短)、二氧化碳浓度、温度(主要影响酶的作用)和水等。这些因素中任何一种的改变都将影响光合作用过程。如:在大棚蔬菜等植物栽种过程中,可采用白天适当提高温度、夜间适当降低温度(减少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方法,来提高作物的产量。再如,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有利于增加光合作用的产物。当低温时暗反应中(CH2O)的产量会减少,主要由于低温会抑制酶的活性;适当提高温度能提高暗反应中(CH2O)的产量,主要由于提高了暗反应中酶的活性。
8、光合作用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光反应和暗反应。
前者的进行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并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后者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暗反应需要光反应提供能量和[H],在较弱光照下生长的植物,其光反应进行较慢,故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时,光合作用速率并没有随之增加。光照增强,蒸腾作用随之增加,从而避免叶片的灼伤,但炎热夏天的中午光照过强时,为了防止植物体内水分过度散失,通过植物进行适应性的调节,气孔关闭。虽然光反应产生了足够的ATP和〔H〕,但是气孔关闭,CO2进入叶肉细胞叶绿体中的分子数减少,影响了暗反应中葡萄糖的产生。
9、在光合作用中:
a由强光变成弱光时,[产生的H]、ATP数量减少,此时C3还原过程减弱,而CO2仍在短时间内被一定程度的固定,因而C3含量上升,C5含量下降,(CH2O)的合成率也降低。
b、CO2浓度降低时,CO2固定减弱,因而产生的C3数量减少,C5的消耗量降低,而细胞的C3仍被还原,同时再生,因而此时,C3含量降低,C5含量上升。名词:
1、植物的矿质营养:是指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和利用。
2、矿质元素:一般指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有13种.其中大量元素7种N、S、P、Ca、Mg、K(Mg是合成叶绿素所必需的一种矿质元素)巧记:丹留人盖美家。Fe、Mn、B、Zn、Cu、Mo、Cl属于微量元素,巧记:铁门碰醒铜母(驴)。
3、交换吸附:根部细胞表面吸附的阳离子、阴离子与土壤溶液中阳离子、阴离子发生交换的过程就叫交换吸附。
4、选择吸收:指植物对外界环境中各种离子的吸收所具有的选择性。它表现为植物吸收的离子与溶液中的离子数量不成比例。
5、合理施肥:根据植物的需肥规律,适时地施肥,适量地施肥。
语句:
1、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①吸收的状态:离子状态
②吸收的部位: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
③、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可以分为两个过程:
一是根细胞表面的阴、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离子进行交换吸附;
二是离子被主动运输进入根细胞内部,根进行离子的交换需要的HCO-和H+是根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与水结合后理解成的,根细胞主动运输吸收离子要消耗能量。
④影响根对矿质元素吸收的因素:
a、呼吸作用:为交换吸附提供HCO-和H+,为主动运输供能,因此生产上需要疏松土壤;
b、载体的种类是决定是否吸收某种离子,载体的数量是决定吸收某种离子的多少,因此,根对吸收离子有选择性。氧气和温度(影响酶的活性)都能影响呼吸作用。
2、植物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①吸收部位:都为成熟区表皮细胞。
②吸收方式:根对水分的吸收---渗透吸水,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主动运输。
③、所需条件:根对水分的吸收----半透膜和半透膜两侧的浓度差,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能量和载体。
④联系:矿质离子在土壤中溶于水,进入植物体后,随水运到各个器官,植物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3、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
①运输:随水分的运输到达植物体的各部分。
②利用形式:矿质运输的利用,取决于各种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K在植物体内以离子状态的形式存在,很容易转移,能反复利用,如果植物体缺乏这类元素,首先在老的部位出现病态;N、P、Mg在植物体内以不稳定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能转移,能多次利用,如果植物体缺乏这类元素,首先在老的部位出现病态;Ca、Fe在植物体内以稳定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不能转移,不能再利用,一旦缺乏时,幼嫩的部分首先呈现病态。
4、合理灌溉的依据:
不同植物对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不同;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也不同。
5、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与呼吸作用相关,在一定的氧气范围内,呼吸作用越强,根吸收的矿质元素离子就越多,达到一定程度后,由于细胞膜上的载体的数量有限,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就不再随氧气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