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端午节思政课-传承人文精神,传承家国情怀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端午节思政课-传承人文精神,传承家国情怀 课件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传承人文精神 传承家国情怀
吉 祥 安 康
国 泰 民 安
2024年端午节思政课

端午节的意义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习俗

传承经典文化
汲取奋进力量

遥思端午情
不负少年志
目 录
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一个文化符号,更是一条凝结着民族精神与情感、承载着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的纽带。通过了解有关端午节的历史渊源和习俗,少先队员们可以增长对历史和传统文化内涵理解,根植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一、端午节的意义
一、端午节的意义
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历经千年传承至今。
作为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一、端午节的意义
二、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端阳
蒲节
天中节
沐兰节
小儿节
大长节
女儿节
二、端午节的由来
二、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最初是中国人民消灾去病的节日,后来因为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就演变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他主张富国强兵,联合齐国抵抗秦国,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和陷害,被赶出都城,流放到偏远的地方。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二、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但却再也没有捞到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二、端午节的由来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悲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渔夫们划起船,在江上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人们也纷纷效仿。后来人们用粽叶包饭,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等风俗,人们以此来纪念屈原。
二、端午节的由来
三、端午节的习俗
二、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时节后,气候开始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各种疫病容易感染。作为一种中药药材,雄黄刚好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大人们把雄黄酒倒入酒中饮用。
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的脸、耳朵和鼻子以及手心足心涂沫一番,希望能够使孩子们不受蛇虫的伤害。 后来人们就在雄黄里加入艾叶、熏草等原料制成香包供妇女和儿童佩戴。
二、端午节的习俗
挂艾草与菖蒲
插艾草和菖蒲
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纸鸢,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
三、端午节的习俗
放纸鸢
三、端午节的习俗
草药水,即是古籍记载的沐兰汤,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药。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端午节的习俗
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节节这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传统之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颈项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中国地大物博,南北习俗差异很大,关于端午节全国各地还有很多有趣的习俗。
长江流域端午节吃粽子。为的是北方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很多鹅蛋、鸭蛋、鸡蛋。我好奇的问妈妈:端午节为什么要吃这些蛋呢?妈妈说,因为“圆”和屈原的“原”同音,大家为了纪念屈原,就吃一些圆的东西。
三、端午节的习俗
三、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
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佩戴长命锁
端午节还有佩香囊的习俗。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同学们,看着这么漂亮的香囊,你是不是也想和家人一起DIY漂亮的香囊呢
三、端午节的习俗
佩香囊
给小孩子涂雄黄,一般是写个“王”为的是图利,驱病邪。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三、端午节的习俗
给孩子涂雄黄
三、端午节的习俗
汉族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他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被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三、端午节的习俗
赛龙舟
三、端午节的习俗
吃粽子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粽子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精神血脉 赓续不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也为波澜壮阔的时代长河注入源头活水。
四、传承经典文化汲取奋进力量
歌谣: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四、传承经典文化汲取奋进力量
“众人皆醉,我独醒”表象屈原玉洁冰清;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屈原表明志向,要保持清白的节操。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屈原坚定不移的理想;
粽叶飘香,又念屈原,这是端午绵长的文脉,也是在思接千古的家国情怀中积蓄前行的力量。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
表现了矢志不渝的爱国热情。
四、传承经典文化汲取奋进力量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信息民生不负人民。
四、传承经典文化汲取奋进力量
2000多年前的屈原,就能向天发问,可以想象他拥有多么宽广的胸怀,中国也因此篇《天问》将火星探测器,命名为“天问一号”。
四、传承经典文化汲取奋进力量
这是宇宙中最美的诗篇,屈原的不朽诗篇将永远在华夏神州大地传颂,他的爱国精神也将在中国绵延不断的历史中得到永恒。
追梦星辰大海,英雄为国出征——中国航天人就是这种精神的践行者。
通天之路,从来没有捷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航天英雄们就是带着这样的精神,追梦星辰大海。
四、传承经典文化汲取奋进力量
四、传承经典文化汲取奋进力量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发出了宏远的“求索之问”。他的爱国精神、进取精神、探索精神,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赓续不绝。
今天纪念屈原,是为了寻找古人精神与当下需求的连接点,以溯民族精神之源流、辟与时俱进之路径,用屈原精神为生民“塑心”,为实践“立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折不挠精神,屈原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
三、传承经典文化汲取奋进力量
“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成为人们前行的姿态,“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砥砺了中华儿女的优良品格。粽香氤氲的家国情怀熔铸在中华民族精神血脉里,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
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中国人民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坚持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四、传承经典文化汲取奋进力量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勘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现在唱端午节佳日,万古传闻为屈原,视死如归爱国魂,九死不悔代代传……
四、传承经典文化汲取奋进力量
端午日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艾符”指艾草和驱邪符,端午日挂在门上以辟邪。“蒲酒”即菖蒲酒,饮用以养生,古人有端午节饮菖蒲酒的习俗。少年逢节日自然欢愉,老了却多感慨,不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只想喝一杯菖蒲酒,闲聊天下太平。白发日渐增多,石榴花年年应节而开,红锦一般耀人眼目,不禁感叹千年之中,圣贤和蠢人同归黄土,有多少人湮没无闻,又有几人能名垂青史?
四、传承经典文化汲取奋进力量
贺新郎·端午宋·刘克庄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写下这首词时,是1267年,距离南宋灭亡还有12年。南宋的端午节,十分热闹,少男少女们穿着新装,头上插着插着样式新颖的钗符和艾虎。江边竞渡,船浆打起水珠溅在人的身上,热闹非凡。在一片热闹中,敏锐的刘克庄他嗅到末世的气息。国家危矣,可眼前却一片喜悦。他想起了屈原,在国家危亡时,他大力呐喊,依然无法影响当政者。如果屈原重生,再看如今景象,依然会选择投江吧!
五、“遥思端午情,不负少年志”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份情怀,一种传承。端午节,不仅仅是对先贤的缅怀,更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激励。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1. 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像屈原创作《离骚》一样,同学们在学习上也要勇于探索新知,不断追求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2. 感恩回馈,报效祖国: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我们如今良好的学习环境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支持,同学们要懂得感恩父母、老师、社会和国家的帮助与关怀。
五、“遥思端午情,不负少年志”
最后,让我们在端午节品尝甜美粽子的同时,更要品味传统文化的深邃。让我们携手并进,不负少年之志!
五、“遥思端午情,不负少年志”
传承人文精神 传承家国情怀
吉 祥 安 康
国 泰 民 安
2024年端午节思政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