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中部区域中部区域2023学年度七年级第二学期科学期中质量检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23七下·慈溪期中)下列饮品属于溶液的是( )A.矿泉水 B.西瓜汁 C.冰水 D.绿豆汤【答案】A【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解析】【分析】根据溶液、悬浊液及乳浊液的特点进行解答。【解答】A.矿泉水是多种物质溶解在水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正确;B.西瓜汁是固体颗粒在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故B错误;C.冰水都是水,是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故C错误;D.绿豆汤是固体颗粒在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故D错误。故答案为:A。2.(2023七下·慈溪期中)每年都会有多个台风在我们浙江省登陆,往往会给当地带来强风暴雨,“台风”和“台风雨”直接影响水循环中的( )A.水汽输送、降水 B.水汽输送、蒸发C.降水、地表径流 D.蒸发、降水【答案】A【知识点】水循环【解析】【分析】地球上的水循环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解答】台风影响水汽输送,台风雨影响降水,故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3.(2019七下·余姚期末)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只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A.二氧化碳参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提高农作物产量B.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C.二氧化碳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D.二氧化碳可用作灭火剂【答案】B【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解析】【分析】物理性质是指不能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密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等。化学变化是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酸性、碱性、氧化性等。【解答】A、二氧化碳参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能和水在叶绿素和太阳能的作用下生成葡萄糖和氧气,A不符合题意;B、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的物理性质--升华时能够吸收热量,B符合题意;C、二氧化碳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主要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能和水反应生成酸,C不符合题意;D、二氧化碳用作灭火剂即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大,又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燃烧、不支持燃烧,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4.(2023七下·慈溪期中)点光源发出的光辐射是以它为球心向四周空间发射的,所以 ( )A.离点光源越远,光照面积越大,在光照面积上得到的光辐射就越多B.离点光源越远,光照面积越大,在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光辐射就越多C.点光源发出的光辐射到达被照面单位面积上的光辐射量随距离的增大而迅速减小D.恒星是点光源,所以地球上得到的恒星上的光辐射是绝对平行的【答案】C【知识点】光源【解析】【分析】根据点光源发出的光辐射的特点分析。【解答】ABC.点光源发出的光辐射是从它的球心向四周空间发射的,离点光源越近,光照面积越小,在光照面积上得到的光辐射就越多;离点光源越远,光照面积越大,在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光辐射就越少;点光源发出的光辐射到达被照面单位面积上,光辐射量随距离的增大而迅速减少,故AB错误,C正确;D.恒星是点光源,距离地球较远,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地球上得到的恒星上的光辐射是平行的,例如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光可以看作平行光,但不是绝对平行的,故D错误。故答案为:C。5.(2023七下·慈溪期中)空气是一种重要的天然资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下列关于空气中各成分的说法,描述正确的是( )A.氧气性质活泼,不仅能支持呼吸,还是一种优质的燃料B.氮气性质较活泼,是制造化肥、炸药的重要原料C.各种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以用于制霓虹灯D.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占比最大【答案】C【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空气的利用【解析】【分析】(1)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分析;(2)根据氮气化学性质分析;(3)根据稀有气体的用途分析;(4)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占比约4.4%。【解答】A.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呼吸,但氧气不具有可燃性,不能做燃料,故A错误;B.氮气性质较稳定,是制造化肥、炸药的重要原料,故B错误;C.各种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以制成霓虹灯,故C正确;D.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占比约4.4%,不是很大,故D错误。故答案为:C。6.(2023七下·慈溪期中)工业上采用蒸发液态空气,利用氧气、氮气和氩气的沸点不同,使其在不同的温度下汽化,再冷凝,从而将各种气体分离出来(如图所示)。在蒸发液态空气时,首先被汽化的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氩气 D.无法确定【答案】B【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解析】【分析】液体的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解答】在氧气、氩气和氮气中,氧气的沸点最高,氮气的沸点最低,所以氮气最先沸腾。故答案为:B。7.(2023八上·杭州月考) 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水由氢和氧组成B.甲试管中产生的气体可以点燃C.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D.甲、乙两试管内收集的气体质量比约为2:1【答案】D【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不能说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解答】A.实验产生氢气和氧气,电解水实验可以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A正确;B.甲中产生氢气,可以点燃,B正确;C. 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C正确;D. 甲、乙两试管内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 ,而不是质量比约为2:1 ,D错误;故答案为:D。8.(2023七下·慈溪期中)t℃时,有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被,下列做法一定不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A.恒温蒸发溶剂B.降低溶液的温度C.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钾D.向溶液中加入t℃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答案】D【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解析】【分析】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对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升高温度,硝酸钾的溶解能力增大,相同质量的水可以溶解更多硝酸钾,因此不饱和溶液变成为饱和溶液。【解答】A.恒温蒸发溶剂,因溶剂减少而使不饱和溶液达饱和,故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故A不符合题意;;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降低温度,使同量水溶解硝酸钾的量减少而达到饱和,故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故B不符合题意;C.加入一些硝酸钾固体能够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故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故C不符合题意。D.由于溶液处于不饱和状态,而加入较多同温度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由于没有多余的硝酸钾固体,所以溶液仍然处于不饱和状态,故不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9.(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学期2.3燃烧与灭火(第2课时))煤炉越扇越旺,蜡烛一扇就灭,以下对该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扇蜡烛会隔绝空气 B.扇蜡烛会降低石蜡着火点C.扇煤炉会增加空气进入量 D.扇煤炉会增加新的易燃物【答案】C【知识点】燃烧与灭火【解析】【分析】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分析。【解答】煤燃烧放出的热量较多,扇来的冷空气不能使煤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反而带来了大量新鲜空气,加大了氧气供应,所以越扇越旺;而蜡烛燃烧放出的热量少,扇子扇来的冷空气使其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所以蜡烛一扇就灭,故C正确,而A、B、D错误。故选C。10.(2023七下·慈溪期中)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答案】D【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解析】【分析】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红磷在空气燃烧的现象、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解答。【解答】A.铁丝在氧气中能够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能够发出黄色的光,并产生大量白烟,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木炭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D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1.集气瓶装满某气体,该气体可能是下列气体中的一种:①二氧化碳、②氧气、③空气、④氮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火焰立即熄灭,则该瓶气体可能是( )A.①或② B.②或③C.①或④ D.③或④【答案】C【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气体的性质分析判断。【解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火焰立即熄灭,那么该气体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则该气体可能为二氧化碳和氮气,即①或④。故选C。12.(2022七下·鄞州期末)为了验证大气压的存在,教师演示了压扁易拉罐实验如图所示,对该实验的过程解释不合理的是 ( )A.实验开始时,在易拉罐中加少量水,是为了加热时能在罐内产生大量水蒸气B.将易拉罐开口朝上浸入水中可观察到类似的现象C.易拉罐被压扁是因为内部气压变小,大气压作用于易拉罐D.将易拉罐倒扣在冷水中,是为了使水蒸气迅速液化【答案】B【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解析】【分析】根据有关大气压强的知识分析判断。【解答】A.实验开始时,在易拉罐中加少量水,是为了加热时能在罐内产生大量水蒸气,这样在遇到冷水后里面的水蒸气液化会导致气压变化巨大,从而使其变瘪,故A正确不合题意;B.将易拉罐开口朝上时,由于外面的空气会迅速进入罐内,因此不会出现变瘪的情形,故B错误符合题意;C.易拉罐被压扁是因为内部气压变小,大气压作用于易拉罐,故C正确不合题意;D.将易拉罐倒扣在冷水中,是为了使水蒸气迅速液化,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B。13.(2023七下·慈溪期中)在硬纸上穿一个小洞,通过小洞向外看,眼睛离小洞越近,看到的范围(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D.以上都错【答案】A【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解析】【分析】根据光沿直线传播原理,将眼看作一个点,通过做光路图来判断所看到景物范围的大小变化。【解答】因为光在空气中是直线传播的,只有物体上射出的光进入眼睛时,才能看见这个物体,当眼睛离小洞较远时,能射入眼睛的光线范围就较小,所以看到的范围就较小;当眼睛离小洞较近时,能射入眼睛的光线范围就增大,所以看到的范围就增大;如图所示,从B点靠近A到点时,所看外面景物范围的大小变化:。故答案为:A。14.(2023七下·慈溪期中)根据如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A的溶解度大于BB.t2℃时,A、B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C.t3℃时,将A、B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掉10 g水,析出A的质量大D.把t1℃时A、B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时,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会增大【答案】C【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蒸发水时,析出晶体质量的大小比较。【解答】A.t1℃时,A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故A不正确;B.t2℃时,A、B的溶解度相等,如果都是饱和溶液,则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如果不都是饱和溶液,则无法比较大小,故B不正确;C.t3℃时,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即质量相等的水中,溶解的甲物质的质量大于B物质的质量,因此将A、B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掉10g水,析出A的质量大,故C正确;D.A、B的溶解度都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把t1℃时A、B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时,都变成不饱和溶液,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不变,故D不正确。故答案为:C。15.(2023七下·慈溪期中)我们刚开启一瓶可乐饮料,会在瓶口看到大量白气,在瓶内看到气泡(如图)。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瓶口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B.瓶内的气泡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平时喝的可乐饮料是乳浊液D.开启可乐前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不变【答案】B【知识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A.根据白气的成分,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分析判断。C.平时喝的可乐饮料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开启可乐后压强减小,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拉开易拉罐的拉环时,罐内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生成“白气”,故A错误。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瓶内的气泡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B正确。C.平时喝的可乐饮料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C错误。D.开启可乐后压强减小,有泡沫涌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减小,则开启可乐前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发生了改变,故D错误。故答案为:B。16.(2023七下·北仑期末)下列关于“温室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温室效应”都是有害的B.“温室效应”的加剧对人类只有好处C.“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D.“温室效应”的加剧是由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而引起的【答案】C【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解析】【分析】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对流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即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温室效应导致极热天气出现频率增加,使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同时还会加速流行性疾病的传播和扩散,从而直接威胁人类健康。 当然,全球变暖,大气中CO2浓度升高,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可扩大植物的生长范围,从而提高植物的生产力。 但整体来看,温室效应及其引发的全球变暖是弊大于利,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控制温室效应,抑制全球变暖。【解答】A.温室效应”都是有害的,A错误;B.“温室效应”的加剧对人类只有好处 ,B错误;C.“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C正确;D.“温室效应”的加剧不是由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而引起的。D错误;故答案为:C17.(2023七下·慈溪期中)下列变化过程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动植物的呼吸 B.钢铁生锈C.食物的腐烂 D.木炭的燃烧【答案】D【知识点】氧化反应【解析】【分析】氧化反应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根据缓慢氧化的概念进行分析解答,缓慢氧化是指反应进行的很缓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解答】A.动植物呼吸的过程反应缓慢,不容易察觉,属于缓慢氧化,故A不符合题意;B.钢铁的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故B不符合题意;C.食物的腐败,是食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故C不符合题意;D.木炭燃烧,属于剧烈的氧化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8.(2023七下·慈溪期中)室温时,对100mL氯化钠饱和溶液作如下操作,最终甲、乙两烧杯中溶液( )A.溶质质量相同 B.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C.均为不饱和溶液 D.溶剂质量相同【答案】A【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解析】【分析】根据溶液的均一性及在稀释时溶质质量不变分析。【解答】A.由于溶液有均一性,在将甲转移溶液50mL时,甲、乙溶液中溶质质量相同。故A正确;B.由题意可知,甲、乙溶液中溶质质量相同,溶剂的质量不同,溶质质量分数不同。故B错误;C.由题可知,甲溶液是饱和溶液,乙是不饱和溶液。故C错误;D.由题意可知,甲、乙溶液中溶质质量相同,溶剂的质量不同,故D错误。故答案为:A。19.(2023七下·慈溪期中)如图所示,某同学为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你认为该同学应该( )A.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B.得出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结论C.继续用大针筒向澄清石灰水压入空气D.撤去大针筒,用嘴向澄清石灰水吹气【答案】C【知识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题意,该同学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本题应从实验目的与通过实验得到的实验结论相违背时,应尊重实验事实考虑产生此结果的原因,不能一味追求与实验目的一致;考虑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解答】A.验证性实验是已经知道实验结果的,当实验现象与已知的结果不相符时,应该思考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贸然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故A错误;B.实验中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不能得出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结论,故B错误;C.验证性实验是已经知道实验结果的,当实验现象与已知的结果不相符时,应该思考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空气中二氧化碳的量太少,通少量空气现象不明显,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所以应该继续通空气,直到现象明显为止,故C正确;D.人体呼吸作用会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违背实验目的(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故D错误。故答案为:C。20.(2023七下·慈溪期中)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兴趣小组的同学选用了60mL的大试管、量程足够大的针筒注射器等实验器材(如图),将足量白磷放入试管后,放开弹簧夹(整套装置的气密性良好)。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等到试管冷却后,观察现象。实验中可以观察到活塞从原来的30mL刻度处慢慢移动到约( )A.6mL刻度处 B.8mL刻度处 C.12mL刻度处 D.18mL刻度处【答案】C【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白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容器内体积减小,减少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解答】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总体积的20%,实验中,可以观察到活塞从原来的30mL刻度处慢慢向左移动到约。因此活塞由30mL刻度处移动到约12mL刻度处。故答案为:C。二、填空题(共8题,每空2分,共36分)21.(2023七下·慈溪期中) 是地球上一切活动的主要能量源泉。【答案】太阳【知识点】太阳能及其利用与转化【解析】【分析】能量是物体运动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地球上绝大部分的能量归根结底来源于太阳能。【解答】能量是一切物质运动的基础,也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太阳能是地球的生命之源,地球上绝大部分能量来自它。故答案为:太阳。22.(2023七下·慈溪期中)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1)将面粉,食盐,食用油三种物质分别加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2)清新的空气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3)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 。【答案】(1)食盐(2)混合物(3)氮气【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1)一种或几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是溶液;(2)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3)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氮气,其次是氧气,再次是稀有气体,再就是二氧化碳、其它气体和杂质。【解答】(1)面粉和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食盐能够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2)清新的空气是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3)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氮气。故答案为:(1)食盐;(2)混合物;(3)氮气。23.(2023七下·慈溪期中)小林在浴室洗澡时,看到浴室内有两根水管,一根水管上有很多水滴,而另外一根水管上却没有水滴,他猜一根是热水管,一根是冷水管,但他又怕烫着而不敢摸,请你帮他判断出有水滴的那根管是 (选填“冷”或“热”)水管。严寒冬天的清晨,小林来到教室时发现窗户玻璃的 (选填“内”或“外”)侧有一层薄薄的水雾,这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成的。【答案】冷;内;液化【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解析】【分析】气体遇冷后就会被液化成为液体。【解答】冷水管可以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体形成水滴,因此有水滴的那根管为冷水管;由于冬天教室内水蒸气比室外多,而室外温度比较低,就会使水蒸气在窗户玻璃的内侧的水蒸气液化形成一层水雾。故答案为:冷;内;液化。24.(2023七下·慈溪期中)如图所示,密闭的玻璃罩内放有两个小实验装置:一个充气的气球,另一个是装满水的杯子,杯口用塑料薄片覆盖并倒置悬挂在玻璃罩内。抽气机正不断抽去罩内的空气,最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1)充气的气球体积变 。(2)玻璃杯中的水和塑料片 (选填“掉下”或“保持静止”)【答案】(1)大(2)掉下【知识点】大气压的综合应用【解析】【分析】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它们都受到了大气压强的影响,当用抽气机不断抽去罩内空气的过程中,罩内气压减小,据此分析。【解答】(1)当不断抽去罩内空气时,罩内压强减小,气球内压强大于外部压强,气球会膨胀变大;(2)塑料板受到水向下的压力与向上的大气压力保持平衡,当不断抽去罩内空气时,罩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力减小,塑料板会落下来,水会流出来。故答案为:(1)大;(2)掉下。25.(2023七下·慈溪期中)在一支试管中加入5毫升的蒸馏水,并滴加数滴紫色石蕊试液,向液体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液体会变成 色,把液体加热后,液体又会变成紫色。溶液又变紫色的原因是 。【答案】红;碳酸分解了【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二氧化碳能够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够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碳酸受热后能够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据此解答。【解答】在一支试管中加入5毫升的蒸馏水,并滴加数滴紫色石蕊试液,向液体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够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够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所以液体变红色;把液体加热后,碳酸分解了,液体又变成紫色。故答案为:红;碳酸分解了。26.(2021七下·余姚期中)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100g水的意义是 .【答案】20℃时,在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31.6 g【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解析】【分析】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据此分析溶解度的意义即可。【解答】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100g水的意义是:20℃时,在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31.6 g。27.(2023七下·慈溪期中)在水电解的实验中,氢气在 极产生,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其 。【答案】阴;纯度【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水在通电的条件下能够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与负极相连的产生的是氢气,与正极相连的产生氧气。【解答】在水电解的实验中,氢气在负极或阴极产生,由于氢气中混有空气,点燃会发生爆炸,所以在点燃氢气前要检验其纯度。故答案为:阴;纯度。28.(2023七下·慈溪期中)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的特点(1)组装图甲装置应按 (选填“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的顺序。(2)图 (选填“A”或“B”)是水沸腾前的现象。(3)小明前后做了两次实验,绘制了两次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C,由图象可知,水在沸腾时温度 (选填“相同”或“不同”),但两次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不一样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答案】(1)从下往上(2)B(3)相同;两次实验所用的水的质量不同【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解析】【分析】(1)探究水沸腾实验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2)液体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气泡上升时不断变小;(3)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掌握影响加热时间的因素:水的多少、水的初温、是否加盖、是否用酒精灯的火焰加热等。【解答】(1)探究水沸腾实验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先放置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所以最后固定温度计;故安装器材的顺序为:从下往上;(2)液体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气泡上升时不断变小,故观察到水沸腾前的现象如图乙中的图B;(3)分析图象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吸热温度保持不变;但两次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不一样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两次实验所用的水的质量不同。故答案为:(1)从下往上;(2)B;(3)相同;两次实验所用的水的质量不同。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题,每空2分,共 24分)29.(2023七下·慈溪期中)小明利用图甲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点燃红磷后立即塞紧瓶塞,并通过传感器记录瓶中气压、温度及氧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乙)。(1)实验开始前应先进行的一步操作是 。(2)根据图乙,小明认为:燃烧过程中,气体温度升高对气压的影响大于氧气减少对气压的影响。请说明他的依据: 。(3)根据图乙判断,t2时刻小明的操作是 。(4)木炭不可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因是 。【答案】(1)检查装置气密性(2)t1前装置内压强增大(3)打开止水夹(4)木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填充了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红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解答】(1)实验开始前应先进行的一步操作是检查装置气密性;(2)根据图乙,小明认为:燃烧过程中,气体温度升高对气压的影响大于氧气减少对气压的影响。他的依据是t1前装置内压强增大;(3)根据图乙判断,t2时刻小明的操作是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气体收缩,气压增大;(4)木炭不可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因是木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填充了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故答案为:(1)检查装置气密性;(2)t1前装置内压强增大;(3)打开止水夹;(4)木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填充了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30.(2023七下·慈溪期中) 炎热的夏天,小丽看着身边不同颜色着装的行人,她想不同颜色的衣料吸热能力是否相同呢?于是小丽与同学们选用了白炽灯、五支相同的温度计、五个相同的纸筒、秒表等器材进行探究(1)如图所示为同学们设计的实验装置。他们将五个纸筒分别涂成不同的颜色并把温度计密封在各纸筒中,在桌面上将纸筒均匀摆放在所画圆的圆周上,白炽灯沿圆的中心轴线悬挂。这样做可使白炽灯提供给每个纸筒的 相同。小丽通过观察各纸筒中 的变化来判断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2)实验时,读取各温度计的初始温度后,点亮白炽灯,开始计时,3min后,他们将各纸筒在原位置转动180°,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各纸筒 。(3)6min后,熄灭灯泡的同时,同学们迅速读取了每支温度计的示数,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如下:纸筒颜色 黑 红 绿 蓝 白初始温度/℃ 25 25 25 25 256min时的温度/℃ 33 28 29 29 26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其他条件一定时, 。【答案】(1)光照强度/热辐射/能量;温度计(2)受热均匀(3)黑色物体吸热能力最强,白色物体吸热能力最弱【知识点】物体的颜色【解析】【分析】(1)探究不同颜色的衣料吸热能力时应控制材料和光照强度相同,颜色不同;通过观察各纸筒中温度计的变化来判断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运用了转换法;(2)从纸筒受热均匀考虑;(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解答】(1)要研究不同颜色的衣料吸热能力是否相同,根据控制变量法,将五个纸筒分别涂成不同颜色并把温度计封在各纸筒中。在桌面上将纸筒均匀摆放在所画圆的圆周上,白炽灯沿圆的中心轴线悬挂,这样做可使白炽灯提供给每个纸筒的光照强度(或热辐射/能量)相同;小丽通过观察各纸筒中温度计的变化来判断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运用了转换法;(2)实验时,读取各温度计的初始温度后,点亮白炽灯,开始计时,3min后,他们将各纸筒在原位置转动180°,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各纸筒受热均匀;(3)分析表中数知,黑色纸筒内液体升温最高,白色纸筒内液体升温最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其他条件一定时,黑色物体吸热能力最强,白色物体吸热能力最弱。故答案为:(1)光照强度 /热辐射/能量 ;温度计;(2)受热均匀;(3)黑色物体吸热能力最强,白色物体吸热能力最弱。31.(2022七下·宁波期中)学习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后,小丽同学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请你利用下面提供的实验样品,设计实验验证小丽的猜想是否正确。(1)实验中应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表面积和 都相同。(2)实验室已提供装好酒精和水的几个样品,如图甲所示。按实验要求,选择图甲中 两个样品进行对比,能够比较方便地进行研究。(3)若一个同学选好两个液体样品后,将一个放在室内,另一个放在室外,经过相同时间后进行对比,他这样做 (填“正确”或“不正确”)。(4)按要求正确选择样品并进行正确操作,经过相同时间后样品的情况如图乙所示。据此,你认为小丽的猜想 (填“正确”或“不正确”)。【答案】(1)液体的温度(2)a、b(3)不正确(4)正确【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1)根据影响蒸发的要素解答;(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4)在经历了相同时间后,液体剩余的质量越小,则蒸发的质量越大,那么蒸发越快,据此根据图乙分析解答。【解答】(1)实验中应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的温度都相同。(2)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关系时,必须控制液体的温度、表面积、上方空气流速和质量相同,而改变液体种类,故选ab。(3)若一个同学选好两个液体样品后,将一个放在室内,另一个放在室外,那么液体上方空气流速不同,没有控制变量,则他这样做不正确。(4)根据图乙可知,过了一段时间后,酒精剩余的质量小,说明酒精蒸发的更快,即蒸发快慢与液体的种类有关,那么我认为小丽的猜想正确。四、解答题(第32题10分,第33题10分,共20分)32.(2023七下·慈溪期中)小科利用易拉罐、半透明塑料薄膜、圆筒制作一个简易“针孔相机”,方法如下:在空易拉罐底部的中央,用钉子戳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圆筒上蒙一层半透明塑料薄膜,如图。(1)为了确保人眼能看到物体清晰的像,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所开的小孔要尽可能 (填“大”或“小”);②制作简易“针孔相机”时,圆筒的 (选填“A”或“B”)端蒙上一层半透明塑料薄膜,观察时对准外面 (填“较暗”或“较亮”)物体;(2)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形状是三角形,观察对象为燃着的蜡烛,则他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的像是____。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C.蜡烛的正立像 D.蜡烛的倒立像(3)若他在(2)的基础上不慎将三角形小孔戳得偏大,则他在塑料薄膜上会看到 。【答案】(1)小;A;较亮(2)D(3)三角形的光斑【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解析】【分析】(1)①小孔成像时,小孔越小,所成的像越清晰;②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当进入小孔的光线越多,得到的像越清晰;(2)在小孔成像现象中,物体经小孔成的像的形状由物体决定,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孔的形状无关;(3)三角形小孔若偏大,在塑料薄膜上会看到三角形的光斑。【解答】(1)为了确保人眼能看到物体清晰的像,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所开的小孔要尽可能小,孔大后,相当于很多小孔在成像,多个像交叠在一起,像会变得很模糊;②因为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针孔相机”时,圆筒的A端蒙上一层半透明塑料薄膜,所以简易“针孔相机”的小孔对准外面较亮的物体,这样才会有更多光线进入小孔内,像才会更清晰;(2)蜡烛经小孔成倒立的实像,像的形状与蜡烛形状相同,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即蜡烛在塑料薄膜上成的像是蜡烛的倒立像,故选D;(3)三角形小孔若偏大,在塑料薄膜上会看到三角形的光斑。故答案为:(1)①小;②A;较亮;(2)D;(3)三角形的光斑。33.(2023七下·慈溪期中)用氯化镁溶液喷洒路面可融雪、防尘。小明决定用以下仪器配置一些氯化镁溶液。(1)配制过程中还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 ;(2)量取蒸馏水时操作如下:将蒸馏水注入量筒,待液面接近量取体积对应刻度线时,改用 (填仪器名称)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3)已知20℃时,氯化镁的溶解度为54.6g,在该温度下按下表数据配制溶液。序号 ① ② ③ ④氯化镁的质量/g 30 40 50 60水的质量/g 100 100 100 100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2的是 ;(选填序号,下同)所得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求序号为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结果保留到0.1%)【答案】(1)玻璃棒(2)胶头滴管(3)③;④;A%==35.3%【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1)根据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步骤,分析各操作需要的仪器,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量取一定量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20℃时,氯化镁的溶解度为54.6g,含义是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54.6g氯化镁,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进行分析解答。【解答】(1)配制一些氯化镁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镁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镁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药匙用于取用氯化镁,托盘天平用于称取固体氯化钠,量筒与胶头滴管用于准确量取水,烧杯用于完成溶解操作,玻璃棒用于溶解时的搅拌,故配制过程中还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玻璃棒。(2)量取蒸馏水时操作如下:将蒸馏水注入量筒,待液面接近量取体积对应刻度线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3)20℃时,氯化镁的溶解度为54.6g,含义是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54.6g氯化镁,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2的是③,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为50g:100g=1:2;所得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④;序号为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 / 1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中部区域中部区域2023学年度七年级第二学期科学期中质量检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23七下·慈溪期中)下列饮品属于溶液的是( )A.矿泉水 B.西瓜汁 C.冰水 D.绿豆汤2.(2023七下·慈溪期中)每年都会有多个台风在我们浙江省登陆,往往会给当地带来强风暴雨,“台风”和“台风雨”直接影响水循环中的( )A.水汽输送、降水 B.水汽输送、蒸发C.降水、地表径流 D.蒸发、降水3.(2019七下·余姚期末)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只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A.二氧化碳参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提高农作物产量B.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C.二氧化碳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D.二氧化碳可用作灭火剂4.(2023七下·慈溪期中)点光源发出的光辐射是以它为球心向四周空间发射的,所以 ( )A.离点光源越远,光照面积越大,在光照面积上得到的光辐射就越多B.离点光源越远,光照面积越大,在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光辐射就越多C.点光源发出的光辐射到达被照面单位面积上的光辐射量随距离的增大而迅速减小D.恒星是点光源,所以地球上得到的恒星上的光辐射是绝对平行的5.(2023七下·慈溪期中)空气是一种重要的天然资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下列关于空气中各成分的说法,描述正确的是( )A.氧气性质活泼,不仅能支持呼吸,还是一种优质的燃料B.氮气性质较活泼,是制造化肥、炸药的重要原料C.各种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以用于制霓虹灯D.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占比最大6.(2023七下·慈溪期中)工业上采用蒸发液态空气,利用氧气、氮气和氩气的沸点不同,使其在不同的温度下汽化,再冷凝,从而将各种气体分离出来(如图所示)。在蒸发液态空气时,首先被汽化的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氩气 D.无法确定7.(2023八上·杭州月考) 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水由氢和氧组成B.甲试管中产生的气体可以点燃C.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D.甲、乙两试管内收集的气体质量比约为2:18.(2023七下·慈溪期中)t℃时,有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被,下列做法一定不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A.恒温蒸发溶剂B.降低溶液的温度C.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钾D.向溶液中加入t℃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9.(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学期2.3燃烧与灭火(第2课时))煤炉越扇越旺,蜡烛一扇就灭,以下对该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扇蜡烛会隔绝空气 B.扇蜡烛会降低石蜡着火点C.扇煤炉会增加空气进入量 D.扇煤炉会增加新的易燃物10.(2023七下·慈溪期中)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11.集气瓶装满某气体,该气体可能是下列气体中的一种:①二氧化碳、②氧气、③空气、④氮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火焰立即熄灭,则该瓶气体可能是( )A.①或② B.②或③C.①或④ D.③或④12.(2022七下·鄞州期末)为了验证大气压的存在,教师演示了压扁易拉罐实验如图所示,对该实验的过程解释不合理的是 ( )A.实验开始时,在易拉罐中加少量水,是为了加热时能在罐内产生大量水蒸气B.将易拉罐开口朝上浸入水中可观察到类似的现象C.易拉罐被压扁是因为内部气压变小,大气压作用于易拉罐D.将易拉罐倒扣在冷水中,是为了使水蒸气迅速液化13.(2023七下·慈溪期中)在硬纸上穿一个小洞,通过小洞向外看,眼睛离小洞越近,看到的范围(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D.以上都错14.(2023七下·慈溪期中)根据如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A的溶解度大于BB.t2℃时,A、B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C.t3℃时,将A、B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掉10 g水,析出A的质量大D.把t1℃时A、B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时,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会增大15.(2023七下·慈溪期中)我们刚开启一瓶可乐饮料,会在瓶口看到大量白气,在瓶内看到气泡(如图)。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瓶口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B.瓶内的气泡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平时喝的可乐饮料是乳浊液D.开启可乐前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不变16.(2023七下·北仑期末)下列关于“温室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温室效应”都是有害的B.“温室效应”的加剧对人类只有好处C.“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D.“温室效应”的加剧是由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而引起的17.(2023七下·慈溪期中)下列变化过程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动植物的呼吸 B.钢铁生锈C.食物的腐烂 D.木炭的燃烧18.(2023七下·慈溪期中)室温时,对100mL氯化钠饱和溶液作如下操作,最终甲、乙两烧杯中溶液( )A.溶质质量相同 B.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C.均为不饱和溶液 D.溶剂质量相同19.(2023七下·慈溪期中)如图所示,某同学为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你认为该同学应该( )A.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B.得出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结论C.继续用大针筒向澄清石灰水压入空气D.撤去大针筒,用嘴向澄清石灰水吹气20.(2023七下·慈溪期中)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兴趣小组的同学选用了60mL的大试管、量程足够大的针筒注射器等实验器材(如图),将足量白磷放入试管后,放开弹簧夹(整套装置的气密性良好)。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等到试管冷却后,观察现象。实验中可以观察到活塞从原来的30mL刻度处慢慢移动到约( )A.6mL刻度处 B.8mL刻度处 C.12mL刻度处 D.18mL刻度处二、填空题(共8题,每空2分,共36分)21.(2023七下·慈溪期中) 是地球上一切活动的主要能量源泉。22.(2023七下·慈溪期中)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1)将面粉,食盐,食用油三种物质分别加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2)清新的空气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3)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 。23.(2023七下·慈溪期中)小林在浴室洗澡时,看到浴室内有两根水管,一根水管上有很多水滴,而另外一根水管上却没有水滴,他猜一根是热水管,一根是冷水管,但他又怕烫着而不敢摸,请你帮他判断出有水滴的那根管是 (选填“冷”或“热”)水管。严寒冬天的清晨,小林来到教室时发现窗户玻璃的 (选填“内”或“外”)侧有一层薄薄的水雾,这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成的。24.(2023七下·慈溪期中)如图所示,密闭的玻璃罩内放有两个小实验装置:一个充气的气球,另一个是装满水的杯子,杯口用塑料薄片覆盖并倒置悬挂在玻璃罩内。抽气机正不断抽去罩内的空气,最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1)充气的气球体积变 。(2)玻璃杯中的水和塑料片 (选填“掉下”或“保持静止”)25.(2023七下·慈溪期中)在一支试管中加入5毫升的蒸馏水,并滴加数滴紫色石蕊试液,向液体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液体会变成 色,把液体加热后,液体又会变成紫色。溶液又变紫色的原因是 。26.(2021七下·余姚期中)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100g水的意义是 .27.(2023七下·慈溪期中)在水电解的实验中,氢气在 极产生,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其 。28.(2023七下·慈溪期中)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的特点(1)组装图甲装置应按 (选填“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的顺序。(2)图 (选填“A”或“B”)是水沸腾前的现象。(3)小明前后做了两次实验,绘制了两次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C,由图象可知,水在沸腾时温度 (选填“相同”或“不同”),但两次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不一样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题,每空2分,共 24分)29.(2023七下·慈溪期中)小明利用图甲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点燃红磷后立即塞紧瓶塞,并通过传感器记录瓶中气压、温度及氧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乙)。(1)实验开始前应先进行的一步操作是 。(2)根据图乙,小明认为:燃烧过程中,气体温度升高对气压的影响大于氧气减少对气压的影响。请说明他的依据: 。(3)根据图乙判断,t2时刻小明的操作是 。(4)木炭不可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因是 。30.(2023七下·慈溪期中) 炎热的夏天,小丽看着身边不同颜色着装的行人,她想不同颜色的衣料吸热能力是否相同呢?于是小丽与同学们选用了白炽灯、五支相同的温度计、五个相同的纸筒、秒表等器材进行探究(1)如图所示为同学们设计的实验装置。他们将五个纸筒分别涂成不同的颜色并把温度计密封在各纸筒中,在桌面上将纸筒均匀摆放在所画圆的圆周上,白炽灯沿圆的中心轴线悬挂。这样做可使白炽灯提供给每个纸筒的 相同。小丽通过观察各纸筒中 的变化来判断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2)实验时,读取各温度计的初始温度后,点亮白炽灯,开始计时,3min后,他们将各纸筒在原位置转动180°,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各纸筒 。(3)6min后,熄灭灯泡的同时,同学们迅速读取了每支温度计的示数,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如下:纸筒颜色 黑 红 绿 蓝 白初始温度/℃ 25 25 25 25 256min时的温度/℃ 33 28 29 29 26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其他条件一定时, 。31.(2022七下·宁波期中)学习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后,小丽同学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请你利用下面提供的实验样品,设计实验验证小丽的猜想是否正确。(1)实验中应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表面积和 都相同。(2)实验室已提供装好酒精和水的几个样品,如图甲所示。按实验要求,选择图甲中 两个样品进行对比,能够比较方便地进行研究。(3)若一个同学选好两个液体样品后,将一个放在室内,另一个放在室外,经过相同时间后进行对比,他这样做 (填“正确”或“不正确”)。(4)按要求正确选择样品并进行正确操作,经过相同时间后样品的情况如图乙所示。据此,你认为小丽的猜想 (填“正确”或“不正确”)。四、解答题(第32题10分,第33题10分,共20分)32.(2023七下·慈溪期中)小科利用易拉罐、半透明塑料薄膜、圆筒制作一个简易“针孔相机”,方法如下:在空易拉罐底部的中央,用钉子戳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圆筒上蒙一层半透明塑料薄膜,如图。(1)为了确保人眼能看到物体清晰的像,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所开的小孔要尽可能 (填“大”或“小”);②制作简易“针孔相机”时,圆筒的 (选填“A”或“B”)端蒙上一层半透明塑料薄膜,观察时对准外面 (填“较暗”或“较亮”)物体;(2)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形状是三角形,观察对象为燃着的蜡烛,则他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的像是____。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C.蜡烛的正立像 D.蜡烛的倒立像(3)若他在(2)的基础上不慎将三角形小孔戳得偏大,则他在塑料薄膜上会看到 。33.(2023七下·慈溪期中)用氯化镁溶液喷洒路面可融雪、防尘。小明决定用以下仪器配置一些氯化镁溶液。(1)配制过程中还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 ;(2)量取蒸馏水时操作如下:将蒸馏水注入量筒,待液面接近量取体积对应刻度线时,改用 (填仪器名称)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3)已知20℃时,氯化镁的溶解度为54.6g,在该温度下按下表数据配制溶液。序号 ① ② ③ ④氯化镁的质量/g 30 40 50 60水的质量/g 100 100 100 100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2的是 ;(选填序号,下同)所得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求序号为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结果保留到0.1%)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解析】【分析】根据溶液、悬浊液及乳浊液的特点进行解答。【解答】A.矿泉水是多种物质溶解在水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正确;B.西瓜汁是固体颗粒在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故B错误;C.冰水都是水,是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故C错误;D.绿豆汤是固体颗粒在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故D错误。故答案为:A。2.【答案】A【知识点】水循环【解析】【分析】地球上的水循环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解答】台风影响水汽输送,台风雨影响降水,故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3.【答案】B【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解析】【分析】物理性质是指不能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密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等。化学变化是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酸性、碱性、氧化性等。【解答】A、二氧化碳参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能和水在叶绿素和太阳能的作用下生成葡萄糖和氧气,A不符合题意;B、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的物理性质--升华时能够吸收热量,B符合题意;C、二氧化碳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主要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能和水反应生成酸,C不符合题意;D、二氧化碳用作灭火剂即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大,又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燃烧、不支持燃烧,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4.【答案】C【知识点】光源【解析】【分析】根据点光源发出的光辐射的特点分析。【解答】ABC.点光源发出的光辐射是从它的球心向四周空间发射的,离点光源越近,光照面积越小,在光照面积上得到的光辐射就越多;离点光源越远,光照面积越大,在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光辐射就越少;点光源发出的光辐射到达被照面单位面积上,光辐射量随距离的增大而迅速减少,故AB错误,C正确;D.恒星是点光源,距离地球较远,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地球上得到的恒星上的光辐射是平行的,例如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光可以看作平行光,但不是绝对平行的,故D错误。故答案为:C。5.【答案】C【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空气的利用【解析】【分析】(1)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分析;(2)根据氮气化学性质分析;(3)根据稀有气体的用途分析;(4)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占比约4.4%。【解答】A.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呼吸,但氧气不具有可燃性,不能做燃料,故A错误;B.氮气性质较稳定,是制造化肥、炸药的重要原料,故B错误;C.各种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以制成霓虹灯,故C正确;D.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占比约4.4%,不是很大,故D错误。故答案为:C。6.【答案】B【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解析】【分析】液体的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解答】在氧气、氩气和氮气中,氧气的沸点最高,氮气的沸点最低,所以氮气最先沸腾。故答案为:B。7.【答案】D【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不能说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解答】A.实验产生氢气和氧气,电解水实验可以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A正确;B.甲中产生氢气,可以点燃,B正确;C. 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C正确;D. 甲、乙两试管内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 ,而不是质量比约为2:1 ,D错误;故答案为:D。8.【答案】D【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解析】【分析】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对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升高温度,硝酸钾的溶解能力增大,相同质量的水可以溶解更多硝酸钾,因此不饱和溶液变成为饱和溶液。【解答】A.恒温蒸发溶剂,因溶剂减少而使不饱和溶液达饱和,故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故A不符合题意;;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降低温度,使同量水溶解硝酸钾的量减少而达到饱和,故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故B不符合题意;C.加入一些硝酸钾固体能够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故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故C不符合题意。D.由于溶液处于不饱和状态,而加入较多同温度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由于没有多余的硝酸钾固体,所以溶液仍然处于不饱和状态,故不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9.【答案】C【知识点】燃烧与灭火【解析】【分析】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分析。【解答】煤燃烧放出的热量较多,扇来的冷空气不能使煤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反而带来了大量新鲜空气,加大了氧气供应,所以越扇越旺;而蜡烛燃烧放出的热量少,扇子扇来的冷空气使其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所以蜡烛一扇就灭,故C正确,而A、B、D错误。故选C。10.【答案】D【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解析】【分析】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红磷在空气燃烧的现象、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解答。【解答】A.铁丝在氧气中能够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能够发出黄色的光,并产生大量白烟,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木炭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D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1.【答案】C【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气体的性质分析判断。【解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火焰立即熄灭,那么该气体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则该气体可能为二氧化碳和氮气,即①或④。故选C。12.【答案】B【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解析】【分析】根据有关大气压强的知识分析判断。【解答】A.实验开始时,在易拉罐中加少量水,是为了加热时能在罐内产生大量水蒸气,这样在遇到冷水后里面的水蒸气液化会导致气压变化巨大,从而使其变瘪,故A正确不合题意;B.将易拉罐开口朝上时,由于外面的空气会迅速进入罐内,因此不会出现变瘪的情形,故B错误符合题意;C.易拉罐被压扁是因为内部气压变小,大气压作用于易拉罐,故C正确不合题意;D.将易拉罐倒扣在冷水中,是为了使水蒸气迅速液化,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B。13.【答案】A【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解析】【分析】根据光沿直线传播原理,将眼看作一个点,通过做光路图来判断所看到景物范围的大小变化。【解答】因为光在空气中是直线传播的,只有物体上射出的光进入眼睛时,才能看见这个物体,当眼睛离小洞较远时,能射入眼睛的光线范围就较小,所以看到的范围就较小;当眼睛离小洞较近时,能射入眼睛的光线范围就增大,所以看到的范围就增大;如图所示,从B点靠近A到点时,所看外面景物范围的大小变化:。故答案为:A。14.【答案】C【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蒸发水时,析出晶体质量的大小比较。【解答】A.t1℃时,A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故A不正确;B.t2℃时,A、B的溶解度相等,如果都是饱和溶液,则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如果不都是饱和溶液,则无法比较大小,故B不正确;C.t3℃时,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即质量相等的水中,溶解的甲物质的质量大于B物质的质量,因此将A、B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掉10g水,析出A的质量大,故C正确;D.A、B的溶解度都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把t1℃时A、B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时,都变成不饱和溶液,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不变,故D不正确。故答案为:C。15.【答案】B【知识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A.根据白气的成分,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分析判断。C.平时喝的可乐饮料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开启可乐后压强减小,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拉开易拉罐的拉环时,罐内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生成“白气”,故A错误。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瓶内的气泡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B正确。C.平时喝的可乐饮料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C错误。D.开启可乐后压强减小,有泡沫涌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减小,则开启可乐前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发生了改变,故D错误。故答案为:B。16.【答案】C【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解析】【分析】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对流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即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温室效应导致极热天气出现频率增加,使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同时还会加速流行性疾病的传播和扩散,从而直接威胁人类健康。 当然,全球变暖,大气中CO2浓度升高,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可扩大植物的生长范围,从而提高植物的生产力。 但整体来看,温室效应及其引发的全球变暖是弊大于利,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控制温室效应,抑制全球变暖。【解答】A.温室效应”都是有害的,A错误;B.“温室效应”的加剧对人类只有好处 ,B错误;C.“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C正确;D.“温室效应”的加剧不是由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而引起的。D错误;故答案为:C17.【答案】D【知识点】氧化反应【解析】【分析】氧化反应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根据缓慢氧化的概念进行分析解答,缓慢氧化是指反应进行的很缓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解答】A.动植物呼吸的过程反应缓慢,不容易察觉,属于缓慢氧化,故A不符合题意;B.钢铁的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故B不符合题意;C.食物的腐败,是食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故C不符合题意;D.木炭燃烧,属于剧烈的氧化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8.【答案】A【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解析】【分析】根据溶液的均一性及在稀释时溶质质量不变分析。【解答】A.由于溶液有均一性,在将甲转移溶液50mL时,甲、乙溶液中溶质质量相同。故A正确;B.由题意可知,甲、乙溶液中溶质质量相同,溶剂的质量不同,溶质质量分数不同。故B错误;C.由题可知,甲溶液是饱和溶液,乙是不饱和溶液。故C错误;D.由题意可知,甲、乙溶液中溶质质量相同,溶剂的质量不同,故D错误。故答案为:A。19.【答案】C【知识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题意,该同学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本题应从实验目的与通过实验得到的实验结论相违背时,应尊重实验事实考虑产生此结果的原因,不能一味追求与实验目的一致;考虑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解答】A.验证性实验是已经知道实验结果的,当实验现象与已知的结果不相符时,应该思考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贸然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故A错误;B.实验中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不能得出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结论,故B错误;C.验证性实验是已经知道实验结果的,当实验现象与已知的结果不相符时,应该思考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空气中二氧化碳的量太少,通少量空气现象不明显,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所以应该继续通空气,直到现象明显为止,故C正确;D.人体呼吸作用会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违背实验目的(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故D错误。故答案为:C。20.【答案】C【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白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容器内体积减小,减少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解答】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总体积的20%,实验中,可以观察到活塞从原来的30mL刻度处慢慢向左移动到约。因此活塞由30mL刻度处移动到约12mL刻度处。故答案为:C。21.【答案】太阳【知识点】太阳能及其利用与转化【解析】【分析】能量是物体运动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地球上绝大部分的能量归根结底来源于太阳能。【解答】能量是一切物质运动的基础,也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太阳能是地球的生命之源,地球上绝大部分能量来自它。故答案为:太阳。22.【答案】(1)食盐(2)混合物(3)氮气【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1)一种或几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是溶液;(2)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3)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氮气,其次是氧气,再次是稀有气体,再就是二氧化碳、其它气体和杂质。【解答】(1)面粉和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食盐能够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2)清新的空气是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3)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氮气。故答案为:(1)食盐;(2)混合物;(3)氮气。23.【答案】冷;内;液化【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解析】【分析】气体遇冷后就会被液化成为液体。【解答】冷水管可以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体形成水滴,因此有水滴的那根管为冷水管;由于冬天教室内水蒸气比室外多,而室外温度比较低,就会使水蒸气在窗户玻璃的内侧的水蒸气液化形成一层水雾。故答案为:冷;内;液化。24.【答案】(1)大(2)掉下【知识点】大气压的综合应用【解析】【分析】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它们都受到了大气压强的影响,当用抽气机不断抽去罩内空气的过程中,罩内气压减小,据此分析。【解答】(1)当不断抽去罩内空气时,罩内压强减小,气球内压强大于外部压强,气球会膨胀变大;(2)塑料板受到水向下的压力与向上的大气压力保持平衡,当不断抽去罩内空气时,罩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力减小,塑料板会落下来,水会流出来。故答案为:(1)大;(2)掉下。25.【答案】红;碳酸分解了【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二氧化碳能够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够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碳酸受热后能够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据此解答。【解答】在一支试管中加入5毫升的蒸馏水,并滴加数滴紫色石蕊试液,向液体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够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够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所以液体变红色;把液体加热后,碳酸分解了,液体又变成紫色。故答案为:红;碳酸分解了。26.【答案】20℃时,在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31.6 g【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解析】【分析】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据此分析溶解度的意义即可。【解答】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100g水的意义是:20℃时,在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31.6 g。27.【答案】阴;纯度【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水在通电的条件下能够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与负极相连的产生的是氢气,与正极相连的产生氧气。【解答】在水电解的实验中,氢气在负极或阴极产生,由于氢气中混有空气,点燃会发生爆炸,所以在点燃氢气前要检验其纯度。故答案为:阴;纯度。28.【答案】(1)从下往上(2)B(3)相同;两次实验所用的水的质量不同【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解析】【分析】(1)探究水沸腾实验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2)液体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气泡上升时不断变小;(3)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掌握影响加热时间的因素:水的多少、水的初温、是否加盖、是否用酒精灯的火焰加热等。【解答】(1)探究水沸腾实验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先放置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所以最后固定温度计;故安装器材的顺序为:从下往上;(2)液体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气泡上升时不断变小,故观察到水沸腾前的现象如图乙中的图B;(3)分析图象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吸热温度保持不变;但两次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不一样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两次实验所用的水的质量不同。故答案为:(1)从下往上;(2)B;(3)相同;两次实验所用的水的质量不同。29.【答案】(1)检查装置气密性(2)t1前装置内压强增大(3)打开止水夹(4)木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填充了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红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解答】(1)实验开始前应先进行的一步操作是检查装置气密性;(2)根据图乙,小明认为:燃烧过程中,气体温度升高对气压的影响大于氧气减少对气压的影响。他的依据是t1前装置内压强增大;(3)根据图乙判断,t2时刻小明的操作是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气体收缩,气压增大;(4)木炭不可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因是木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填充了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故答案为:(1)检查装置气密性;(2)t1前装置内压强增大;(3)打开止水夹;(4)木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填充了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30.【答案】(1)光照强度/热辐射/能量;温度计(2)受热均匀(3)黑色物体吸热能力最强,白色物体吸热能力最弱【知识点】物体的颜色【解析】【分析】(1)探究不同颜色的衣料吸热能力时应控制材料和光照强度相同,颜色不同;通过观察各纸筒中温度计的变化来判断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运用了转换法;(2)从纸筒受热均匀考虑;(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解答】(1)要研究不同颜色的衣料吸热能力是否相同,根据控制变量法,将五个纸筒分别涂成不同颜色并把温度计封在各纸筒中。在桌面上将纸筒均匀摆放在所画圆的圆周上,白炽灯沿圆的中心轴线悬挂,这样做可使白炽灯提供给每个纸筒的光照强度(或热辐射/能量)相同;小丽通过观察各纸筒中温度计的变化来判断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运用了转换法;(2)实验时,读取各温度计的初始温度后,点亮白炽灯,开始计时,3min后,他们将各纸筒在原位置转动180°,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各纸筒受热均匀;(3)分析表中数知,黑色纸筒内液体升温最高,白色纸筒内液体升温最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其他条件一定时,黑色物体吸热能力最强,白色物体吸热能力最弱。故答案为:(1)光照强度 /热辐射/能量 ;温度计;(2)受热均匀;(3)黑色物体吸热能力最强,白色物体吸热能力最弱。31.【答案】(1)液体的温度(2)a、b(3)不正确(4)正确【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1)根据影响蒸发的要素解答;(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4)在经历了相同时间后,液体剩余的质量越小,则蒸发的质量越大,那么蒸发越快,据此根据图乙分析解答。【解答】(1)实验中应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的温度都相同。(2)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关系时,必须控制液体的温度、表面积、上方空气流速和质量相同,而改变液体种类,故选ab。(3)若一个同学选好两个液体样品后,将一个放在室内,另一个放在室外,那么液体上方空气流速不同,没有控制变量,则他这样做不正确。(4)根据图乙可知,过了一段时间后,酒精剩余的质量小,说明酒精蒸发的更快,即蒸发快慢与液体的种类有关,那么我认为小丽的猜想正确。32.【答案】(1)小;A;较亮(2)D(3)三角形的光斑【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解析】【分析】(1)①小孔成像时,小孔越小,所成的像越清晰;②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当进入小孔的光线越多,得到的像越清晰;(2)在小孔成像现象中,物体经小孔成的像的形状由物体决定,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孔的形状无关;(3)三角形小孔若偏大,在塑料薄膜上会看到三角形的光斑。【解答】(1)为了确保人眼能看到物体清晰的像,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所开的小孔要尽可能小,孔大后,相当于很多小孔在成像,多个像交叠在一起,像会变得很模糊;②因为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针孔相机”时,圆筒的A端蒙上一层半透明塑料薄膜,所以简易“针孔相机”的小孔对准外面较亮的物体,这样才会有更多光线进入小孔内,像才会更清晰;(2)蜡烛经小孔成倒立的实像,像的形状与蜡烛形状相同,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即蜡烛在塑料薄膜上成的像是蜡烛的倒立像,故选D;(3)三角形小孔若偏大,在塑料薄膜上会看到三角形的光斑。故答案为:(1)①小;②A;较亮;(2)D;(3)三角形的光斑。33.【答案】(1)玻璃棒(2)胶头滴管(3)③;④;A%==35.3%【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1)根据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步骤,分析各操作需要的仪器,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量取一定量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20℃时,氯化镁的溶解度为54.6g,含义是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54.6g氯化镁,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进行分析解答。【解答】(1)配制一些氯化镁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镁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镁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药匙用于取用氯化镁,托盘天平用于称取固体氯化钠,量筒与胶头滴管用于准确量取水,烧杯用于完成溶解操作,玻璃棒用于溶解时的搅拌,故配制过程中还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玻璃棒。(2)量取蒸馏水时操作如下:将蒸馏水注入量筒,待液面接近量取体积对应刻度线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3)20℃时,氯化镁的溶解度为54.6g,含义是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54.6g氯化镁,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2的是③,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为50g:100g=1:2;所得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④;序号为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中部区域中部区域2023学年度七年级第二学期科学期中质量检测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中部区域中部区域2023学年度七年级第二学期科学期中质量检测试卷(教师版).docx